书城经济石油效应:全球石油危机的背后
31444900000038

第38章 能源危机时代的石油争夺战(5)

韩国为何在黄海大陆架动钻?不用说是盯上了那里丰富的石油。韩国有资料称,黄海和东中国海大陆架的石油资源达77亿吨,很可能成为继里海之后又一个重要的石油产区。韩国石油开发公社认为,鉴于近年来中国在黄海大陆架“中国一侧”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朝鲜半岛“西海大陆架韩国一侧”很可能也有石油。因此,韩国决定在黄海大陆架进行石油勘探。韩国石油开发公社透露,迄今为止,韩国对黄海大陆架基本未进行全面勘探。那么,以韩国石油开发公社宣布在黄海大陆架勘探石油为信号,韩国迈出了走向黄海大陆架石油开发的步伐。

根据1982年制定的国际公约规定,大陆架是大陆边缘在海底的自然延伸,大陆国家最远可拥有离海岸线350海里(约648公里)范围内的大陆架。据此,在中国主张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理所当然地包括黄海大陆架和东中国海大陆架。而韩国未经中国同意在黄海大陆架上勘探石油,已损害到中国的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

但目前,中国在黄海和东海大陆架的主权受到日本的严峻挑战。日本反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自然延伸”的概念,执意以中线或等距离划分大陆架。

在大陆架划分问题上,韩国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它在处理与日本的海底底土时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而在处理与中国的海底底土问题时就“忘记”了这一原则。韩国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中国大陆边缘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延伸到距朝鲜半岛较近的地方,以大陆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对其不利。

从韩国设定的海上矿区看,目前能出产天然气的海区为东南部大陆架第六矿区一区以及第六矿区二区,不在黄海大陆架上。半岛南部的第七矿区分别为韩国自主开发区和韩日联合开发区,其南端最远处延伸至距离半岛海岸线约700公里处,在中国钱塘江口平行线以下,明显深入中国东海大陆架;半岛西部海区和西南部海的第一到第四矿区范围广阔,其西侧和西南侧端线普遍超过半岛与中国黄海和东海大陆架的中间线50至100公里。目前,韩国石油开发公社在黄海大陆架上进行石油勘探的海区属第二矿区。从地图上测量,韩国群山至中国山东半岛的直线距离为400公里左右,而韩方报道的这个勘探区在群山以西“250多公里”处。显然,韩国的勘探区已跨过黄海大陆架中线50多公里。

东北亚地区的大陆架问题十分复杂、微妙,钓鱼岛和独岛(竹岛)问题已广为人知,而处于东中国海的一个与大陆架划分有关的暗礁却鲜为人知。1900年,英国人驾驶商船“苏格特拉”号在东中国海中央海域发现了一个暗礁。随后,这个暗礁被命名为“苏格特拉暗礁”。离海面最浅处达4.6米的这个暗礁虽不起眼,但其所处的位置有可能会在此后的海洋权益竞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先看到其重要性的是日本。1938年,日本便计划在“苏格特拉暗礁”建立直径15米、高35米的钢筋水泥构造物。由于爆发太平洋战争,日本的先占计划未能实现。1951年,韩国山岳会和海军以调查国土为名联合到“苏格特拉暗礁”进行探查,发现暗礁后在上面铆上了“大韩民国领土依渔岛”的铜牌。1987年,韩国海洋港湾厅在“苏格特拉暗礁”设立了航海浮标。1995年,韩国在“苏格特拉暗礁”上建起了一座高35米、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的水面建筑,将它作为一个海洋科学基地。通过一个小小的暗礁,韩国所觊觎的却是东中国海的大片大陆架及底土资源。

95.中美石油争夺,中方战胜算几何?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对我国的石油战略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并且开始更多关注亚洲特别是中国的石油动向。美中石油竞争日益显现和激烈。

中东是中美石油争夺最为敏感的地区。美国通过“倒萨”战争获得了伊拉克石油,加强了对沙特等中东国家的石油控制。美国政府曾在我国石油公司在美国上市问题上事先约定,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不能去涉足美国指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尤其是中东几个主要产油国。中东始终是中国主要的石油来源地,未来中美在中东的石油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我国在中东获得石油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

中美在里海、远东油区也展开了激烈的石油竞争。“9?11”之后美国高官频繁光顾中亚、高加索、里海地区,实施北约东扩战略,积极拉拢中亚国家加入北约,还与俄罗斯建立起石油联盟。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领导人进行了成功的互访,双方都签订了石油合作协议。但是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竭力插手我国同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合作项目,通过对哈的政治军事经济援助来施加压力,说服国际金融机构放弃对管线的贷款,将哈萨克斯坦石油引入巴杰管线,阻挠中哈石油合作。中哈石油项目尽管合作成功了,但我国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这与美国在其中作梗不无关系。

中美两国为石油在非洲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出于降低石油风险和石油来源多元化的需要,美国把获得非洲石油资源作为石油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美国政府首脑频频出访非洲国家,加大了对非洲的石油外交。美国石油企业甚至已开始到多年的敌对国家利比亚油田发展。当然,为了解决石油短缺问题,我国领导人也到非洲频频开展能源外交,帮助我国石油公司向非洲拓展业务,以期获得更大的石油进口份额,石油成为我国对非洲外交的重要内容。本世纪开始的4年内,我国每年进口的石油中近1/4来自非洲,非洲石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预见,中美双方在非洲的石油竞争将会愈演愈烈。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学院的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教授认为,中国一直试图与那些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唯恐避之不及的国家建立石油合作关系,其中包括伊朗和苏丹。

兰普顿说:“这些通常是美国政府觉得很难打交道的政权。我们将继续看到中国试图与跟我们关系不好的国家改善关系。因此,我认为整个能源外交领域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摩擦。”

另外一些专家,例如,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的主任勒夫特则对中国在海外日益增长的商业存在和外交介入表示了担忧。勒夫特说:“我担心,在未来几年里,中国将会越来越多地介入中东政治。他们希望通过与该地区腐败的独裁政权进行交易得到石油,也许会提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零部件、弹道导弹以及其它一些他们已经介入的东西。这将肯定会使中国走上与美国发生冲突的道路。”

一直以来,美国与OPEC、尤其是中东头号产油国——-沙特保持着“亲密盟友”的关系。OPEC为美国提供70%的原油供给,美国充当OPEC的“保护伞”。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专家介绍,自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有针对性的加强对OPEC国家的经济控制,以防其再次以石油为武器危害美国经济。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美国利用OPEC国家国内资金吸收能力低,急于为巨额石油美元(出售石油赚的外汇)寻找投资出路的机会,大量吸收石油美元流向美国。除接受石油美元存入美国银行、在美国购置不动产、购买产权和投资于证券交易以外,还允许海湾国家大量购买美国财政部债券。美国采取这种做法,在实现石油美元回流的同时,也使欧佩克国家的海外资产的回报率与美国经济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

然而9?11后,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9?11后,美国指责沙特等国打击本国恐怖组织不力;而中东国家的民众却认为美国入侵伊拉克是对整个阿拉伯民族的挑衅,反美情绪高涨。阿拉伯各国政府为求自保,开始改变以往的单纯依靠美国的政策,实施平衡外交。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也加强了对中东、北非等国的“能源外交”,以确保我国石油战略的安全。

中国的首要目标是拥有全球四分之一的石油储量的沙特。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0年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中国与沙特的关系变得愈发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