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石油效应:全球石油危机的背后
31444900000039

第39章 能源危机时代的石油争夺战(6)

1999年,中国领导人宣布中沙两国关系为“战略石油伙伴关系”。2003年,沙特为中国提供了1500余万吨原油。更具突破性的是,2004年3月7日中石化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一道与沙特石油部签署了开发鲁卜哈利盆地B区块上游石油的协议。这块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的油田,位于沙特的东北部,是沙特25年来第一次对海外投资者开放的三块气田中的一块。

那么,中国能否取代美国成为沙特的主要盟友?

盖尔?勒夫特认为,考虑到中国的国内需求,北京几乎肯定会加强它在外交和军事方面的努力。目前,美国与沙特的关系恰好处于高度紧张的时候,这为北京打开了方便之门。即便沙特不谋求核国家地位,它也有充足的理由向中国寻求市场和军事援助,就像中国有充足的理由向沙特寻求获得中东石油的持久途径一样。除了这些共同利益之外,对沙特人来说,中国还有另外一些吸引人的地方。和美国不同,中国人不想改变阿拉伯人的生活方式。中国还拥有大量可供支配的人力储备,可以派人保护任何一位新盟友的石油资源。

但那位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国公司刚刚进入中东市场,很多情况还不是很熟悉,需要一个摸索、积累经验的过程;而美国在中东各地的基地里仍然保留了大量军队和装备,美国公司也拥有多年在中东市场经营的经验,其势力是我们现在没法比的。我们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其实,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重要支撑点是中美关系如何。像在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等有大量不安定因素存在的地区,我国的海军还没有实力来保护石油运输通道,因此中美为能源而战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但彼此间的竞争加剧是必然的。”

96.十余国加紧掠争南海资源,中国怎么办?

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南沙4大群岛,有岛、洲、礁、沙滩270多个,分布于南海的中心部位,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海洋水产、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1/3,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据统计,仅在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中国海域。据了解,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为中国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

但是,南海的海面并不平静。南海这片中国蓝色海洋国土,正接二连三地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在南海,中国依次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相望。在这些海域内,不少区域与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有些我国固有的岛屿被某些海上邻国明目张胆地占领,我国海洋权益也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一是岛屿被侵占。南沙群岛被越南侵占的有29个,菲律宾占领的有9个,马来西亚控制的有5个。二是海洋资源被掠夺。越南1981年至2002年,已从南沙海域的油气田中开采了1亿吨石油,15亿多立方米的天然气,获利250亿美元。

越南对中国西沙、南沙群岛提出全部主权要求,占领中国南沙岛礁最多,曾在历史上为中国南海岛礁与中国发生过正面冲突(南越与中国曾爆发过西沙之战,统一后的越南也与中国在南沙有过军事冲突)。在西沙,中国已实现了理论依据与实际维护主权的结合,不会构成问题。在南沙,中国主权法理依据详实、充足,但控制南沙岛礁数目少,范围小,越南虽在法理依据上处于劣势地位,而在实际控制方面却处于优势地位,这就造成了为维护主权而面临诸多实际困难。

菲律宾也是近年来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争议和冲突较多的国家之一。菲律宾现占有南沙岛屿和沙洲共9个,并将南沙群岛的主体部分宣布为菲律宾的“卡拉延群岛”(kalayaan),于1997年正式提出主权要求,范围涉及南沙的60个岛屿,分割南沙海域达41万平方千米。由于菲方海军力量相对薄弱,为了有效争夺南沙,因此积极寻求国际支持,推进南海问题国际化,如拉拢美国介入南沙争端,招揽外国石油公司参与南海争议海域石油勘探招标等。

马来西亚从1978年开始进占南沙,控制岛礁5个。1984年文莱独立后,通过立法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声称对南沙群岛岛链西南端的“路易莎”(即中国南通礁)拥有主权,并分割3000平方千米。印尼也侵吞了总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的南沙海域。总的说来,南海的分歧发生在历史上中国对南沙岛屿和海域法理上的主权拥有与实际控制的长期脱离,以及东南亚邻国对主权在中国的一些海域和岛礁的实际控制,还有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片面对领海进行划分。

那么,南海的主权之争到底谁有理呢?

事实上,中国最早发现和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至少在汉朝,中国人民即发现了南海诸岛。唐宋以来,中国一直以“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称呼西沙和南沙群岛。最迟在元代,南沙群岛已归我管辖。元明海军都巡辖了南沙群岛。清朝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的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中国政府一直在没有争议的情况下对南沙群岛行使着和平管辖。二战期间,日本侵占了中国的南沙群岛,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中国于1946年收复南沙群岛。新中国成立后,南沙群岛先后被划归广东省和海南省管辖。

其实,二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但20世纪70年代开始,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对此中国政府一再严正声明,这些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非法的、无效的。这些国家的所谓法律依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那么,南海争端加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1.海洋资源的争夺——-资源丰富令人垂涎

南海一系列资源的发现是各国竞相争夺的首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末,在南沙海域进行的有关地质勘查活动发现,在南沙海底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发现马上吸引了中国周边国家对这片海域的觊觎目光。他们当即采取行动,竞相抢占中国南沙岛礁,使得南沙争端白热化。因为根据海洋法,一个人居住的小岛就可以拥有内水、12海里领海及200海里专属经济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建立以及石油作为战略性资源地位的突出,各国海洋意识空前高涨。加之东南亚各国由于人口增加、资源消耗,为缓解陆地承载压力,调整产业结构,普遍加强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海上扩张意识日益膨胀,海洋争夺也随之加剧。

2.战略利益的碰撞——-战略地位受人觊觎

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位于海上交通要冲,西南部经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接,是从亚洲驶往印度洋、中东、欧洲的最近航路,沟通两大洋和联系三大洲的海上枢纽,是多条国际海运航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国南方海防的前哨。在这一地区谁能有效地在军事上控制南沙群岛,谁就能对多国赖以生存的国际航道起到应有作用,这是促使周边国家争夺南沙的一个重要动因。美、日等大国始终特别关注南沙群岛的争端,并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对南沙周边国家施加影响。从全球战略看,南海是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通道,美国拥有关岛和塞班岛之后,几乎掌握了整个太平洋。中国南海就成了太平洋边上仅存的一个战略要地。从传统安全的地缘政治视角看,占领了南沙岛屿就等于直接或间接控制从马六甲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广东到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大多数通道。如此优越的战略地理位置在传统安全框架中举足轻重,区域内外的势力交会于此,势必使争夺控制权的竞争加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海洋形势十分严峻,海洋权益受到周边国家的挑战。中国先贤有一句名言: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600年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也曾说:“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600年后进入海洋世纪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彻底转变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强化国民的海疆观念,树立海洋安全观和海洋经济观。要像保卫陆地领土一样,做到寸海必争,保卫我国的海疆。面对目前的海洋形势,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战略,在坚持与各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的指导下,采取以实际行动开发油气资源,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