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常德传印象
31891800000034

第34章 常德传谈人才观

温秋阳:各位网友,我是中国广播网记者温秋阳,欢迎收看中国广播网2005两会特别报道视频直播,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青岛港总裁常德传先生,说到青岛港这个名词我们耳熟能详,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青岛港的概况,让网友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常德传:青岛港是我们国家一个特大型的港口,现有员工16000多人,我们和世界上很多的国家有贸易往来和友好的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十几年当中我们资产总值由不到5亿元人民币,现在增值到113亿元人民币,就是十几年过程中为国家积累和创造了100多亿元优良资产。十几年来我们给国家上交了将近100亿元的各种税费,也就是用我们的辛勤劳动汗水为共和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我们16000多员工改革开放以来没有一个下岗的,都是人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效益,实现了安居乐业,实现了青岛港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我们发现后劲是越来越足,员工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员工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

温秋阳:青岛港是非常美丽的地方,也是非常有活力的地方,活力体现在人上,刚才你说他们在青岛港安居乐业,他们把青岛当成自己的家,肯定是有他们的理由,这就涉及到你是怎么用这些人的。您刚才说青岛港有16000员工,那么蓝领有多少,就是一线员工有多少?

常德传:我们蓝领有14000多名员工,这些人都是一线岗位,因为现在港口概念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是劳动力密集型,依靠扛抬搬,改革开放以后是技术兴港,现在是技术密集型,很多大型货物运输和搬动都是设备完成的,因此现在蓝领工人占我们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他们作用越来越明显,就是工人讲的用鼠标革了铁锨命。

温秋阳:但是现在是这样,我们港口过去是码头工人非常辛苦,扛着大包,现在青岛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岛港的工人可以点着鼠标作业了。我有一个困惑,就是这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人,应该说他们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吧?

常德传:对,青岛港人员构成有一个特点,我们经常讲的1966年以前是3000多人,1966年以后到1976年膨胀了10000多人,到现在是16000多人,1966年到1976年这13000来人大部分是初中学历,就是我们讲的老四届,他们在学校里面学的知识也不多,文化程度也不高,他们到了岗位以后成为我们现在的主力军。

温秋阳:谈到人才培养的问题,初中生怎么培养的。我们有全国知名的劳动模范许振超,他就是初中毕业到青岛港一直到了现在,他被称为技术大拿,你们是怎么培养这种人才的呢?

常德传:这几年我们大批的学历不高的到了岗位以后,我们首先第一条是重视这批人,不是嫌弃这批人,文化程度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他们当时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进入高等学府,在岗位上工作以后,我们从各个方面,首先要重视他们,就是说我们青岛港有一条“人人都可以成才”这样的一个人才观。什么叫人人都可以成才呢?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条件可以成才,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现在学历不高,或者文化不高而抛弃他们。

温秋阳:成才需要有一个空间,一个条件。

常德传:我们第一步承认他们,就是不让他们下岗,而是在岗位上培养他们,所以这部分人我们统统留在岗位上,而不是下岗了,就是到了港口以后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都在同一个起点上。然后我们在具体的育人方面,我们提倡一定要德才兼备,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德为重,信得过,靠得住,能干事。我们落实这个育人观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要学习,要争创学习型的组织,学习型的个人,许振超就是一个代表,我们要“五学”,就是政治、业务、技术、文化、实践,而且我们还有一些机制,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用人机制、教育机制、分配机制,我们有了这套机制以后,每个工人在自己岗位上都有自己的目标,岗位学习、岗位成才,他们工作起来就有他们的奋斗目标。比如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讲到“五学”,“五学”就是他们的岗位学技术、学业务,我们每年都要考试,考工晋级,技术工人本身就要学技术,学业务,如果他技术业务不够,我们决不能提拔,也决不能重用。因此,我们提供这个机会,就是考工晋级。

温秋阳:这一套体系是你们青岛港自己定的吗?

常德传:我们改革开放十几年坚持的这一套,我们每年考,他可以晋级工资,如果考不上,他晋不上,如果工人到老了考不上,还是学徒工的钱,这样激励大家学技术。

温秋阳:是不是意味着青岛港的职工每年都进考场?

常德传:每年都进考场,我们考两个东西,一个是理论业务,一个是实际操作水平,每年进行一次将近两个月的大考试,所以员工拼命地学习技术、学习业务,而且学习操作,这样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我们很多的年轻人,30岁左右的都成为高级技术工人了。同时我们一个是每年考工晋级,一个是每年技术大比武,去年已经搞到第16届技术比武了,每年前一到八名技术尖子,不仅得到一次性的奖励,而且在晋级方面和培养方面都有优惠政策,这样让员工形成一个特殊的氛围,大家都学业务、学技术。由于我们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高级技术工人占的比例很高——70%,远远高于了发达国家30%~40%的比例,所以有这样一批好的骨干力量使我们港口的关键岗位、技术岗位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发展,生产力不断的提高。十几年以前我们是16000人,现在还是16000人,但是我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了,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了。

温秋阳:企业发展的根源还是人的素质?

常德传:对。

温秋阳:你说的技术大比武,我在青岛港看到一个擂台,就是装吊集装箱,单位时间能装吊多少,是不是这样的东西?

常德传:对,就是这样的,谁英雄,谁好汉,大家比比看看。所以大家学技术、学业务,这个氛围越来越浓厚。同时我们特别提倡我们的工人自学成才,就是给他们创造这个氛围,许振超就是特殊的一个代表,他30几年如一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人可以没有文凭,但是不能没有知识,他就是靠自己不断地自学,成了我们的金牌工人。

温秋阳:青岛港可能工人的学历很低,但是技术含量很高。

常德传:他这样一带动以后,在他的努力下,他学到的知识能够领军打破世界装卸集装箱的效率,就是473箱,这样的纪录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温秋阳:我知道你命名振超效率,而且还有孙波效率,你是怎么想到用工人名字命名成为一个企业名片的?

常德传:这个是我们一个独特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劳动是光荣的,而绝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有实际的内容,因为工人是劳动的创造者,他们最伟大,最应该受到尊敬,所以谁创造世界纪录,我们就以谁命名。同时我们有一大批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品牌,品牌就是企业的标志,就是本身的一个形象,我们命名了十大员工品牌,都是他们有自己的绝活,我们这个绝活比如装卸集装箱的,他能从50米的高度直接插到一个啤酒瓶子里面,这个让人看着不可思议,像百步穿杨一样,他完全凭的是感觉,而不是眼睛,那么高的地方他是看不到的,这是诀窍。另外还有一些服务行业的,我们命名的“淑华真情”,他的名字是赵淑华,他对货主非常热情,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货主满意,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晚上他准备一个手机,货主一叫他马上去,对待货主比亲人还亲,因此我们命名他为“淑华真情”,大家有事都愿意找他,这个给我们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资产,因为他,我们的货物是越来越多。

温秋阳:青岛港用这些人的名字命名品牌,一个是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品牌,青岛港才成为今天的青岛港。您作为人大代表,在人才政策方面,这次有没有什么提案?

常德传:******的政府报告大量讲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讲到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我觉得这些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本,如果社会上都按照中央要求的来做,我们整个社会就是良性互动,越发展越快。我作为这次代表,我提的提案一个就是怎么样能够培养我们高级技术工人,蓝领工人,现在企业里面特别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温秋阳:听说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蓝领工人荒。

常德传:对。现在我们的社会因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们中国成了世界的加工厂,世界工厂必须有世界的素质,我们现在发展很快,人才的培养跟不上,因此我们产品的质量和工艺都落后。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急需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技术含量很高的技术工人走到关键岗位上,这样他们生产的产品就过硬。我感觉我们国家很多产品并不是因为我们设计不好,并不是因为我们其他的原因,而就是因为我们工艺不行。

温秋阳:就是操作的环节。

常德传:操作环节不行,水平低,跟不上,因此影响了我们的产品质量和信誉度,因此这方面必须下工夫。我想一个是要更多地开办这样的学校,就是专门培养我们蓝领工人的学校,就像刚才我们讲的一样,培养他们又有理论,又会操作,而且在这方面下一些本钱。这样的学校是非常需要的,我们青岛港有一个技术学院,他们培养的是蓝领工人,供不应求,每年的就业率是99%。

温秋阳: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你们学蓝领技术的这些学生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常德传:非常广阔,而且用人需求很旺盛,所以要抓住世界经济在中国开办大工厂的机会,培养一大批蓝领工人,我们可以发展更快。

温秋阳:您的第二个提案是什么呢?

常德传:就是现代企业用人不要光重学历和资历,而是谁能干谁干,首先要在思想上打破这个框框,这是一个用人观的问题,这个用人观有很多的束缚,这个打不破的话,一大批人才就会被埋没,所以我现在强烈地呼吁,就是要有一种谁能干谁干,谁干得好就用谁的机制,有这样的机制,我们的企业,我们的社会就能发展得更快。

温秋阳:您是从青岛港几十年经验出发才能提出这种提案,也希望你的提案可以推而广之,让更多的企业受益。感谢常总裁接受我们的采访,谈了您对人才观的认识。

(2005年3月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