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说说开元之治那些事儿
31914900000032

第32章 音乐舞蹈,美术雕塑(1)

唐朝开元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音乐舞蹈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唐王朝的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使得庸代音乐舞蹈在继承前代成果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成就,从而使唐朝音乐舞蹈成为我国古代音乐舞蹈发展的高峰。

从音乐体式上看,唐朝最为重要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歌舞大曲。大曲一般由散序、中序和曲破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可分成若干段落。散序为乐器演奏部分,节奏自由。中序以歌唱为主,用器乐伴奏,节奏较慢,中序亦称“歌头”。曲破亦称“舞遍”,以舞为主,用器乐伴奏,节奏渐快。歌唱部分大多为抒情段落,人破后舞蹈渐趋高潮,结尾或炽烈激扬,或悠雅飘逸。有一部分大曲又称“法曲”,曲调大多典雅清悠,接受了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的一些影响。唐玄宗死后不久,崔令钦撰写成《教坊记》,记载大曲曲名46个,其中有些曲名是以地名命名的。例如《凉州》、《伊州》、《甘州》、《龟兹乐》等。《霓裳》是唐朝最负盛名的歌舞大曲。全称为《霓裳羽衣舞》,又从曲作的角度称《霓裳羽衣曲》。这部法曲淡丽典雅,有清乐风格,乐舞宛转飘逸,表现了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天宝四年,唐玄宗册立杨太真为贵妃,曾表演《霓裳》。刘禹锔的诗作曾写道:“开元天子万事足,睢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据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及自注,可知《霓裳》的散序6段,器乐演奏,不歌不舞;中序18段,亦名拍序,且歇且舞;曲破12段,节奏急促,有舞而可能无歌。白居易《早发赴洞庭舟中》有“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可见,这一清雅的大型法曲是很长的。

唐朝文人的诗(特别是精致绝句)词作品,其中有一部分在当时是人乐歌唱的。因而唐朝诗乐、词乐的音乐基础是民间曲子。唐朝流传最广、绵延最久的诗乐是《渭城曲》。该曲的诗作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由于诗句有三次叠唱,又称《阳关三叠》。白居易《南园试小乐》有“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诗句,可知《渭城曲》的节奏是相当缓慢的。在人乐的唐人诗歌中,绝句因其短小精炼,更多地被当时人人乐歌唱,故后世有人称唐人绝句为“唐朝乐府”。

唐朝僧人说唱佛经故事以及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底本称“变文”,变文大多是散文与韵文相间。散文部分由说唱人讲说,韵文部分由说唱人歌唱。这种散韵说唱的结构与形式,实际上开创了后世说唱艺术典型结构的先河,后代戏曲中的“道白”与演唱,可上溯到变文说唱。由于变文说唱艺术的对象是广大下层民众,因而变文的音乐不仅借助于民间曲调,而且受外来音乐影响较大。《宋高僧传》卷二五记载唐朝僧人少康说:“康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变体而作。非哀非乐,不怨不怒,得处中曲韵。譬犹善医,以饧密涂逆口之药,诱婴儿入口耳。”此即《广弘明集·滞惑解》所说的“设乐以诱愚小,俳优以招远会”。说唱音乐的题材内容为宗教性(宗教故事)和世俗性(历史故事与民间故事)两大类,这种情况,从北宋至明清一直如此。

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的《音乐志》、《礼乐志》记载,隋唐时期的乐器种类很多,有笙、排箫、笛、篪、筚篥、埙、贝、琴、瑟、筑、筝、卧箜篌、竖箜篌、秦琵琶、五弦琵琶、曲项琵琶、编钟、编磬、铜钹、腰鼓、节鼓、檐鼓以及其他五种鼓。上述乐器中,有中原传统乐器,也有许多外来乐器。

同唐朝音乐纷繁绚丽的盛况相联系的,是唐朝著名乐器演奏家辈出,有如璀璨群星。宋人朱长文《琴史》卷四记载隋唐琴师,有29人之多。盛唐开元年间的著名琴师,有陇西人董庭兰。他琴艺超群,擅长琴坛盛行的“沈家声”和“祝家声”,颇受与他交往的诗人称赞:“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玩昧李颀诗句,宛如亲见当年董庭兰俯首低眉、潜心抚琴,聆听他那悠扬婉转、令百兽起舞、天地动容、山谷回应的美妙琴声。除琴师外,唐朝的各种乐器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箜篌、笙、笛、筚集、方响、羯鼓等,都分别有诸多著名演奏家留名于后世。有些演奏家又是作曲家,如擅长曲项琵琶的段善本、擅长箜篌的张徽、擅长羯鼓的唐玄宗李隆基等。

来自西域的音乐和乐器(特别是曲项琵琶和筚篥)与中原音乐和乐器的融台,对后世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演奏有着深远的影响。唐朝乐队独奏、重奏、合奏的体制,也是同这一实际有着直接的联系。从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演奏时所用乐器来看,中原传统音乐清商乐中所使用的中原传统乐器篪、埙、琴、瑟、筑、秦琵琶等,在西凉乐中未被采用。作为西域音乐的典型代表龟兹乐,所使用的重要乐器有筚篥类、竖箜篌、五弦琵琶以及贝、铜钹、腰鼓、齐鼓、檐鼓等9种鼓类。作为兼有西域音乐和中原音乐特点的西凉乐,既采用了中原传统乐器卧箜篌、编钟、编磬等,也采用了西域乐器中的曲项与五弦琵琶、腰鼓、齐鼓、檐鼓等。从清商乐、龟兹乐和西凉乐所使用的不同种类乐器来看,这种不同的乐器构成,大体上代表了唐朝中原传统乐队、西域乐队和中原与西域混合型乐队等三种不同的乐队体制。清商乐、龟兹乐和西凉乐所共同使用的乐器,除来自西域的曲项琵琶外,还有中原传统乐器笙、排箫、笛类、筝类。这种情况表明,唐朝中原汉族音乐和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外国音乐的交流和融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唐朝开元年间舞蹈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技巧高超,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高峰。就舞蹈的形式而言,既有单双人的小型演舞蹈,又有大型的表演舞蹈;既有宫廷舞与四方乐舞,而宫廷乐舞又有《坐部伎》与《立部伎》之分;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舞蹈之中,既有节日歌舞与风俗歌舞,又有民间艺人的歌舞献艺与皇室贵族的自舞之风,还有民间祭祀与寺院舞蹈。唐朝舞蹈在服饰、化妆、演出场地等方面都颇为讲究,文艺界人才辈出,舞蹈技巧精湛,舞蹈编导造诣高深,同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舞谱记录和大量壁画等。在唐朝的单双人小型表演性舞蹈中,可按照风格特点区分为“健舞”与“软舞”两部品类。这两部品类的小型表演性舞蹈,曾广泛流传在唐朝的宫廷、贵族士大夫家中和民间。“健舞”以其动作雄豪刚健、节奏明快而间有舒缓段落而得名,“软舞”的动作优美柔婉、节奏舒缓而含有节奏明快的舞段。崔令钦作于天宝年间记述开元年间教坊制度的《教坊记》和成书于晚唐时期的《乐府杂录》曾分别列举当时的“健舞”与“软舞”节目,除《柘枝》哮相同外,其余则全不相同。从所列舞名来看,中外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占有很大的比例。

“健舞”类舞蹈来自西域的“胡风”舞蹈,舞风矫健、活泼、俊俏,体现了游牧民族的豪爽性格,与当时兴旺向上、豁达开放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因而与当时人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相吻合,深受各阶层人们的普遍喜爱和欢迎。以快速、轻盈、急速连续旋转为主要特征的《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皆属于此类。其中,尤其是风靡一时的《胡旋舞》,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更是令唐朝人们喜爱、惊叹不已,以至于达到了“臣妾人人学圈转”,“五十年来制不禁”的程度。《乐府杂录》记载:“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毽(毯)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魅子上。其妙如此也。”敦煌二二0窟“东方药师净土变”乐舞图中,两个伎乐天,展臂旋转,佩带飘绕,表演动作类似《胡旋舞》的急速连续旋转动作,二人都是立于一个小圆毯子上起舞。《胡腾舞》是以腾踏跳跃为主要特征的“健舞”类著名舞蹈,从中亚塔什十一带传入。唐朝诗人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李端《胡腾儿》诗,对胡腾舞扮演者的民族、服饰、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演员的惊喜、幽默、诙谐的表情,均有细腻的描绘,表演结束时,观众无不“四座无言皆瞪目”。陕西西安市东郊苏思局墓壁画,有一胡人舞者高跃后刚刚落地的舞姿,与唐诗中描绘的《胡腾舞》形象极为相似。《柘枝舞》有的归入“健舞”,有的归入“软舞”,原是中亚一带的舞蹈。《全唐诗》中有很多描绘《柘枝舞》的诗篇和诗句,从这些诗句中可知,表演者多为年轻女子、身着轻薄贴身的绣花窄袖罗衫;纤细的腰间。系垂着花带与珠翠饰品;头戴珍珠绣帽,垂挂金铃;足登红色软锦靴;面容雪白姣好,步履轻灵。在鼓类乐器的伴奏下,窈窕纤细的妙龄舞女,以其轻盈多变的舞步,边舞边歌,以其“体轻似无骨”的风姿和神韵。征服了在座的所有看客,收到了“观者皆耸神”的效果。在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有“乍折旋以赴节,复婉约而含情”、“飘渺兮翔风,婉转兮游龙”和“突如其来,翼尔而进”、“将腾跃之激电,赴迅速之惊雷”、“来复来兮飞燕,去复去兮惊鸿”等诗句,把《柘枝舞》所具有的飞燕之轻盈和惊鸿之迅捷这一“软舞”和“健舞”的双重特征,描绘得跃然纸上。

《双柘枝》作为《柘枝舞》在中原地区长期流传中的发展与变形,在唐人诗赋中多有描述。这种由两位年轻女子表演的舞蹈,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地与西域民族风格的单人舞相区别,演变成《屈柘枝》,从而被归入“软舞”类。据《乐府诗集·柘枝词》题解引《乐苑》所载:《屈柘枝》“羽调有《柘枝曲》,高调有《屈柘枝》。此舞困曲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铃,扦转有声,其来也于二莲花中藏,花坼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雅妙者也。”可见《屈柘枝》是由《柘枝》演化而来,增加了汉族传统舞蹈的情调。除“胡腾”、“胡旋”、“柘枝”三舞外,健舞类的《剑器》、《黄獐》、《达摩支》等都同武术或武舞有关。

唐朝“软舞”类的舞蹈,影响较大的有《绿腰》(又名《六幺》、《录要》、《乐世》)、《春莺啭》。在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绘有舞伎舞《六幺》的场面。元稹《法曲》诗、张祜《春莺啭》诗,都提到《春莺啭》舞蹈。此外,唐朝的“软舞类”舞蹈还有《回波乐》、《乌夜啼》和《兰陵王》。

唐朝歌舞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大型套曲,它是在汉代相和大曲的基础上,吸收西域的歌舞形式融合而成。大曲的第三部分即“破”,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部分。也是舞蹈表演的主要段落。大曲中有一部分称“法曲”,情调比大曲更优雅些。在唐朝的大曲、法曲中,就其中的舞蹈部分来看,最为精彩且最具代表性的是《霓裳羽衣舞》。曾目睹过该舞的白居易,在诗中用“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诗句,描绘了舞女轻盈旋转的动作,回眸微笑的媚态,飘起的舞裙,犹如一抹浮云。而“上元点鬟招萼绿”与“王母挥袂别飞琼”诗句,分别描绘了舞女的相向聚拢和扬袖相背分开。而“繁音急转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诗句,描绘“人破”后乐曲节奏加快,舞蹈旋转动作急促,舞蹈的结束动作犹如飞舞的鸯风收翅落地,“长引声”是乐舞结束时,乐声渐弱而悠长,令人回味,遐想无穷。陈嘏《霓裳羽衣曲赋》,称该乐舞“制神仙之妙曲,作歌舞之新规”,盛赞“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霓裳羽衣舞》有独舞、双人舞及数百人大型舞等多种形式,从音乐、服饰和舞蹈动作,都是为着嘉4画天仙神女形象、气氛,艺术水平很高,是唐朝舞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的一颗耀服的明珠。唐朝的大曲舞蹈名目很多,从内容上可分为表现仙女的舞蹈,有《凌渡曲》、《菩萨蛮舞》;表现哀怨情绪的舞蹈,如《何满子》、《叹百年队舞》(又称《叹百年》);表现飞鸟美姿的《火凤舞》。此外,还有“花舞”、“字舞”等等。

唐朝的宫廷乐舞,将礼仪性、艺术性与娱乐性融合为一,规模大,乐部多,兼具中原与地方特色,有继承更有创新,是汉朝传统乐舞吸收少数民族乐舞、某些外国乐舞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唐王朝的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和睦邻友好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从“十部乐”来看,除燕乐、清商乐外,其余八部均为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共22曲。而清商乐在武则天时尚存60余曲。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在名称、译音、服装和乐器方面,均保有原来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燕乐作为宫廷传统乐舞,其内容主要是对唐王朝及其统治者歌功颂德,祝福昌盛,有景云乐等四曲,以《破阵乐》、《庆善乐》为大型演出形式;《景云乐》是歌颂贞观十四年“景云现,河水清”的祥瑞。清商乐曲目最多,不用于祭祀,主要用于宴享,其舞蹈的总体风格是“舞容闲婉”,“从容雅缓,犹有古士君子之遗风,他乐则萸与为比”。西凉乐是兼有汉族乐舞与西域乐特色的乐舞,西凉地方风格明显,如《凉州舞》、《狮子舞》等,天竺乐是古印度乐舞,随佛教艺术传入中国,舞者的形象、服饰和舞姿,均含有浓厚的印度乐舞风韵。高丽乐是鸭绿江地区高句丽族的民族乐舞。该乐舞服饰华丽,“极其长袖”,“双双并立而舞”,多是一种对舞的形式。龟兹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高昌乐皆为西域乐舞。其中,龟兹乐舞艺术成就晟高,民族与地方特色最浓,已发展成为歌、乐、舞一体的多段体大型乐舞。康国乐“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旧唐书·音乐志》),属于“健舞”类舞蹈。高昌乐风格近似龟兹乐,对中原乐舞有所吸收。

唐朝宫廷宴享乐舞按演出形式与场合又分为坐部伎、立部伎两类。坐部伎于“宫中宴用坐奏”,在室内厅堂演出,表演人数在3人至12人之间。这一特点使得坐部伎的舞蹈精致,艺人技艺水平较高。所谓“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表明坐部伎演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技艺水平。立部伎于“殿庭宴用立奏”,在室内庭院或广场演出,故规模较大。这一特点使得立部伎艺人所表演的舞蹈雄伟壮丽,表演者技艺水平略低于坐部伎艺人。唐朝坐、立部伎中的乐舞,是宫廷长期积累的保留节目。节目在中原乐舞基础上,吸取并融台少数民族和国外乐舞,因而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欣赏价值,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