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中央开始定位上海证券交易所做主板市场
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来看,在2006年以前,中国股票市场一直是一个迷你型的小资本市场。国内的股票市场尽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加,但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是中小型企业,且主要集中在消费、商贸和制造业等产业,没有体现中国最主要的经济特征。中国股市是从小企业做起的,到后来,才渐渐有大企业到沪深交易所上市。优质的大的企业一开始都送到海外上市,这是当时的市场状况决定的。当时市场对大盘蓝筹股的承接能力偏弱,尤其是大盘股的IPO更被投资者视为抑制市场走高的罪魁祸首。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型优质国企不得不花费巨额的融资成本,远赴海外上市。这些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给外国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受到海外投资者的追捧和青睐。这种现象不仅造成国内投资者缺乏优秀的投资对象,从而无法享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而且可能给中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中国股票市场的定价权旁落,有被边缘化之虞。此外,中国股票市场由于缺乏优质投资品种,使得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踌躇不前,而机构投资者的匮乏也使得大盘蓝筹股的融资面临困境。优质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双重匮乏使得股票市场的规模日益萎缩。
另外,由于设计上的缺陷以及市场的容量较小,我国股票市场存在重投机轻投资、重题材轻业绩的不理性的投资理念,危害了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使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在2000年前,中国股票市场没有蓝筹股概念。到2000年,中央开始定位,上海证券交易所做主板市场,深圳证券交易所做创业板市场,后来做中小企业板市场。2000年深交所主板停止新股上市交易,这个时候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考虑蓝筹股的市场定位和发展问题。上海证券交易所在2000年中央确定主板市场以后,进行了一系列国际咨询的战略研讨、战略咨询,那个时候已经初步制定了战略规划。
2000年以后,股票市场有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在建设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的同时,中国政府和证监会进一步加强股票市场制度性的建设,规范股票的发行和交易行为。实施核准制,进行发审委制度改革,实施上市保荐制度和询价制度,启动开放式基金和QFII制度,而最大的改革就是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中国股票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制度弊端,将A股市场从一个圈钱的投机市场拉回到价值投资的轨道上来。而要A股市场在价值投资的轨道上越走越稳健,则价值投资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优质蓝筹股和机构投资者缺一不可。
(二)2006年以后,蓝筹股市场逐步形成
从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后,暂停了股票市场中的IPO(公司第一次向公众发行股票并上市)。2006年5月在股权分置改革取得阶段性胜利,新老划断正式启动后,恢复的融资活动首先向大型优质国有企业倾斜,无疑这是管理层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做出的最及时最有利的决策。通过增加优质投资品种的供给来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通过机构投资者入市积极性的提高,不断拓展A股市场的资金来源,使得A股市场有能力满足更多的融资要求,吸引更多的优质大型企业回归A股市场,从而达到中国股票市场良性发展的目的。
自2006年5月份以后,中国银行、大秦铁路、广深铁路等一批大型、超大型企业陆续顺利回归A股,并且表现不俗。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IPO活动尤为引人注目,不仅是其融资规模创出A股有史以来的新纪录,更主要的原因是A+H同步发行等发行模式的创新,以及大盘蓝筹股的行业龙头特征,使得2006年的IPO开创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新时代。
过去由于在中国香港上市具有诸多便利和海外融资的需求,大陆企业纷纷选择在港上市。而到了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国家相关措施陆续出台,中国资本市场日益完善。国内资本市场活跃非常,国内外众多资本争先涌入,国内融资市场呈现出波澜壮阔的空前场面。在国内融资市场被盘活的状况下,资金过剩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国家外汇储备过剩导致资本过剩,人民币升值带给外汇储备很多压力。所以,为了满足国内融资市场的拓展需求,H股的回归成了解决资金过剩的便利选择。中国的A股市场也伴随着“海归”们的到来发生结构性的转变。
对于中国股票市场来说,其最大的意义可能在于两点:第一,继中国银行从H股回归之后,工商银行再次刷新单个A股的市值规模,成为A股市场第一大权重股,其成功发行和平稳上市,表明国内股票市场的承接能力大大增强,市场容量和深度都已经今非昔比,蓝筹股市场初步建立,并必将带来价值投资理念的进一步深化;第二,工商银行成功实现了A+H同步发行、同步上市的模式,为大型国企的上市和回归打通了畅通的渠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关系国民经济大局的优质蓝筹企业登陆A股市场,股票市场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功能会得到更充分地发挥,而国内投资者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银行等大型蓝筹股企业以其稳健的经营、稳定而有增长的回报著称,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典型的低风险、有稳定收益的价值型投资品种,它们的入市增强了上市公司的行业代表性,增加了价值型股票的供应量。就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走势而言,它们的入市有利于股市的长期稳步健康发展。
上海证券交易所从最初老八股,到今天成为蓝筹股市场,与大量优秀骨干企业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密切相关,这些资产和业绩都十分优秀的企业进入股票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市场质量,奠定了蓝筹股市场的基础。蓝筹股市场初步得到确立,标志就是在中国国民经济当中占非常重要地位的大型国有上市企业纷纷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或者纷纷从海外回归。银行、地产、钢铁、有色、机械、能源等大量的蓝筹股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回归上海市场,蓝筹股市场逐步形成。
蓝筹股市场形成以后,每天的成交量也是非常大。2005年的时候,上海证券交易所平均成交量在50亿元,有的时候在50亿元以下。2007年的时候,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交量平均都在千亿以上,2008年股票市场虽然经过连续的下跌,但上海证券交易所平均成交量也都在几百亿。2006年以来,上海蓝筹股市场发展迅速,股票指数、成交金额、筹资金额、股票市价总值、投资者总数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2007年,通过蓝筹股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本市场领教了中国速度。由于政策的放开,国际资本的介入,机构取代散户,将这个不成熟的市场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作为2007年全年的投资热点,蓝筹股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市场的中枢神经。蓝筹股市场同时演绎着“高成长性”与“蓝筹股泡沫”的悖论。2007年10月16日,股票市场被推高到6124点。
2007年12月30日,中国经济网报道,截止到2007年12月25日,沪深两市总市值已经超过32万亿元,是2006年年底的两倍多。其中,仅中石油一家就占到主板市场总市值的20%,它每波动1%就将影响上证指数11个点。到2007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市场已演化为标准的蓝筹股市场,宝钢、中石化、工行、建行、中国人寿、大秦铁路、中国石油等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日益成为股票市场的骨干力量;同时,蓝筹股市场上市公司的行业布局日趋丰富,产业结构由以传统工商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电信、电子、电力、石化、金融等基础和支柱产业为主的新格局。大型蓝筹股公司已成为整个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改善的领头羊和中流砥柱,前50只最大股票占全部市场市值的61%,利润贡献占69%,很难想象市场未来的走势会脱离蓝筹股独自运行。中国股市由此进入真正的大盘蓝筹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