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苑新篇章
32329600000040

第40章 挖掘教材资源 培养写话能力

泉州石狮市实验小学 蔡晖岚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于第一学段的“写话”是这样要求的:“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情,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写话”要从低段抓起,得到很多语文老师的认同与关注。可是,我们的教材(北师大版)从三年级开始才在每个主题单元安排“笔下生花”的环节,而低段教材着重于识字教学和口语表达训练,缺乏有关写话内容的系列设计。要让低段学生写什么?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够挖掘教材资源,就能够从教材中找到训练写话的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下面,笔者就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紧扣单元主题,寻找写话的点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的教材,都是围绕单元的主题选编主体课文,而“语文天地”又围绕着单元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只要我们能够用发现的眼睛去审视教材,就能从教材中发现写话的点。

例如,第一个单元,围绕着“好习惯”这个主题,可以让学生写写“我有什么好习惯,它都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好处?”或者“我有什么坏习惯,它都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坏处?我打算怎么改掉这个坏习惯。”内容可长可短,学生多少都会有话可写。

我们还可以从主题单元的这些环节入手:

1.与“口语交际训练”相结合。

“我手写我口”,是学生写话的起点。在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之后,让学生把他们说的内容写下来,其实,写话就这么简单。

例如,第二个主题单元《妈妈》的“语文天地”中安排了“夸夸我们的好妈妈”。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关注自己的妈妈,夸夸妈妈的优点,并把能体现妈妈优点的事讲完整、讲具体。这时,再让学生以“我的好妈妈”为题进行写话,自然水到渠成。如,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

我有一个好妈妈。妈妈对我的学习很关心。有一次,我在做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我说:“妈妈,五十五加一减十八等于多少?”妈妈说:“你想想,五十五加一等于多少?”“五十六。”“那五十六再减十八呢?”我一听,茅塞顿开,“等于三十八!”我高兴地说。妈妈一把搂住我说:“孩子,你真的长大了,连这么难的计算题,教你一下你就能算出来。你真是我又聪明又棒的好儿子。”

2.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每个主题单元里的“语文天地”都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资料,举办展览等等,在学生的实践活动结束时,让学生把自己参与活动的经过或感受写出来,其实就是简单的写“记事”的话了。

3.与“课后思考题”相结合。

几乎每篇主体课文的后面,编者都会设计一两个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或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或者是课文学习的延伸。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课后思考题,也能指导学生写话。

例如,《一片树叶》课后的思考题是:“看见小椿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小动物们会说什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开展班级集体讨论,让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以“这时,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走过,它……”为开头,继续往下编,引导学生注意抓住小动物们的动作、语言和心情说具体,再让学生写下来。

4.与“课文插图”相结合。

在北师大教材中,无论是课文还是“语文天地”,全都配上了活泼、新颖、鲜艳的图画。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这些图画为孩子们练习写话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作为一种实用而重要的教学资源,完全能为学生的写话服务。

例如,《我必须去》一课中,课文并未说明丹丹最后到敬老院中的情景,而课文的插图却描绘了爷爷奶奶们快乐的笑脸,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爷爷奶奶们看到了什么精彩的表演,笑得这么开心?假如你是丹丹,看到爷爷奶奶们这样开心,你会想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孩子看着插图这样写到:

丹丹和同学们准时来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她穿着漂亮的花裙子,戴着美丽的蝴蝶结,为爷爷奶奶们唱了一首好听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爷爷奶奶们听了高兴极了,脸上都露出了快乐的笑容。看到爷爷奶奶们这么开心,丹丹心里真比吃了蜜还甜。

由上可见,这些写话训练,其实也是对单元主题的补充和延伸,既升华了单元主题的学习,又解决了“可以写什么”的问题。

二、紧扣课文,通过仿写,培养写话技巧

孩子学走路,需要大人“扶一把”,等他们掌握了走路的技巧,自然就会走了,写作也一样。作为第一学段的孩子,他们的写话水平还处于启蒙阶段,应该怎么写,更需要有老师的引导。我们教材中的主体课文及“语文天地”中的拓展阅读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我们拿到的每一篇课文都很美,都是极富童趣的儿童短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我注意把握每一篇课文的写作特色,寻找可以训练学生仿写的点,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1.仿写课文的句式、段落。

《妈妈的爱》是一首满怀深情的诗歌,用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妈妈对自己的爱,试着再写一节。把学习小组里四五个孩子编的串在一起,不就是一篇新编的《妈妈的爱》了吗?

再如,《小山羊和小灰兔》一课,讲了小山羊和小灰兔是朋友,但是小灰兔对朋友不讲信用,一再失信。其中,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差不多。在与学生讨论“第二天早晨,小山羊会不会等小灰兔”这个问题后,我让学生编一编第二天发生的事,孩子们编得特别好,即使是学困生,也能模仿第二、三段的内容,编出:

第二天早晨,小山羊吃过早饭就在家里等,等啊等,一直等到太阳下山了,小灰兔才来。他不好意思地对小山羊说:“我今天遇到小花猫了,我们一起去草丛里捉了一会儿蝴蝶,所以来晚了。时间不早了,我们明天再去采蘑菇吧。”说完就走了。

2.仿写课文的写法。

第五个主题单元《青青的山》的“语文天地”中安排的两篇文章,都可以作为写法指导的范文。在教学《看山》时,笔者以“作者看到的山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有关句子,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眼里看到的山的特点。学生积累了“那是一座高高的、和白云连在一起的山峰”,“满山苍翠、郁郁葱葱”这些好词好句。而节选自高洪波的《在黔灵山上》的片断比《看山》的“看”又更进了一步,作者从“看、喊、掷、采、闻”等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山的美,动用到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山。

教学完本单元后不久,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作为语文老师,照例会布置写“扫墓”的日记。这次,我要求学生去扫墓的时候,到山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可以“看、喊、掷、采、闻”,再把看到的山写下来。在学生交上来的“写话本”中,几乎每个同学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语句令人眼前一亮,如:

上山的路很窄,一路上,两边的小树开始发芽了,我用鼻子闻一闻,可以闻到山本身的气息。我抬头往山上一看,只见弯弯曲曲的小路直上山顶,小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被风吹得沙沙响,地上,星星点点的野花满山遍野地开放着。

总之,培养学生写话的能力,关键是激发“写”的兴趣。教材中就有这么多现成的写话资源,我们又何必舍本求末,到处去苦苦追寻“要让学生写什么”呢?把学生的写话与生活、与阅读、与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

教师可结合教学进度,在时间上灵活安排,从教材中挖掘写话的资源。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本文获第六届“快乐语文”杯教师论文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