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死后,玄烨即位。顺治皇帝临终时,原属意于次子福全,孝庄看中了玄烨,通过皇帝信赖的传教士汤若望说项,才改立玄烨,所以说玄烨是孝庄一手扶立的。根据福临死前留下遗嘱,八岁的皇三子玄烨入继皇统,改元康熙。
玄烨8岁即位,10岁时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所以祖孙二人感情十分融洽。孝庄不但关心他的起居,而且对他的言语举动,都立下规矩,严格要求,稍有逾越,则严厉批评,毫不宽纵。玄烨日后回忆:“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不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清圣祖御制文二集》)在她的教导下,玄烨健康成长,一个未来杰出帝王的特质和能力,在少年时代打下了根基。
为了避免摄政王专权的悲剧重演,顺治皇帝有意撇开皇室亲王,安排了四位忠于皇室的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辅政。当时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赶到北京,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孝庄严词拒绝了,因为清建国之初曾总结历史上外戚干政导致亡国的教训,规定后妃不得临朝干政,孝庄当时虽有足够的声望与资历临朝,但此例一开,将来或许贻害后代。因此她坚持了大臣辅政的体制,把朝政托付给四大臣,自己则倾力调教小孙子,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才能,以便他亲政后能担当起统御庞大帝国的重任。
没有想到顺治所择非人,口是心非的鳌拜很快暴露出专横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无知,广植党羽,排斥异己,把揽朝政,俨然是摄政王再出。康熙六年(1667年),玄烨14岁,按例亲政。但鳌拜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苏克萨哈因为受鳌拜压制,乘皇帝亲政之机,上奏辞职,请求去守先帝陵寝,“俾如线余息,得以生全”。实际上是向皇帝抗议鳌拜的专横。螫拜也清楚苏克萨哈的用意,他和同党一起,捏造苏克萨哈24条大罪,将苏拘捕入狱,要处以极刑。苏克萨哈从监狱里送出申诉状,创建的初期,为了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皇太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1653年)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但当清王朝的一切逐渐稳定的时候,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就成了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康熙帝亲政之后决定撤藩,他对军机大臣们说:“天下大权,唯一人操之,不可旁落。”意思就是说全天下的权力,只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上。撤藩令一下,三藩以吴三桂为首,起兵叛乱,战事由是而起。大家都知道,战争对财富的消耗是不可估量的。这对刚刚稳定不久的清廷是一个考验。这时候,孝庄给了她孙儿极大的支持。
孝庄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她在宫中提倡节俭,器物坏了,能修的修,尽量不换新的。并且以此影响整个宫廷。比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当时宫中用人、用物及开支情况与明朝作了一个对比:前明宫内每年用金花银96万9400余两,今悉已充饷。前明每年宫中用木柴2686万余斤,今只六七百万斤。前明各宫床帐、舆轿、花毯等项每年用银28200余两,今俱不用。唐太宗乃有唐明主,但一次遣发宫女达3000多人,其余则更有数千人可知。今除慈宁宫、寿康宫外,乾清宫妃嫔以下使用老媪、洒扫宫女,合计只134人。皇宫内如此节俭,省出的银两哪里去了?原来,孝庄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都捐出犒赏出征的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也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黄河水灾,孝庄也自己掏私房钱赈灾。由于内外齐心,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在他们的携手努力下,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可以这样说,康熙大帝之所以文治武功大有作为,开创清王朝鼎盛时期,其中也有孝庄文皇后的一份心血。
康熙平鳌拜,平三藩,孝庄都在财力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平定三藩时,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二十二年(1683年)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孝庄与皇帝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反映了她的为人。这与二百年后同样经历三朝、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慈禧太后,是截然不同的。不过,孝庄太后终于敌不过时间的车轮。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九月,孝庄太后开始病情加重,康熙皇帝昼夜看视;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太后病危。康熙皇帝号哭不止,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隔幔看护,水米不进,衣不解带,夜以继日。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流,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承奉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然而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此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75岁的高龄安然离开了人世。皇帝给祖母册封了最尊崇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其实,孝庄没有当过皇后,而是皇太后、太皇太后。之所以称为孝庄文皇后,是她死后康熙皇帝给其谥号的简称。孝庄去世后,据载,康熙诵读谥文,群臣皆涕零。
令人不解的是孝庄并未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也没进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祖母孝庄文皇后建陵,其梓宫在暂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终于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孙胤禛安葬于清东陵风水墙外的地宫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对此民间传说甚多。关于孝庄皇后为什么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间有“托梦定陵址”的说法。大意是:孝庄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决定将她葬入昭陵,与太宗合葬。但当梓宫途经东陵时,突然沉重异常。128名杠夫个个被压得龇牙咧嘴,眼冒金星,寸步难行,只得把梓宫就地停放。两个时辰过后想继续前行,梓宫就像长在地上一样,丝毫不动。这下子可急坏了送葬诸王和大臣们,于是飞报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筹莫展。当夜皇帝梦见孝庄皇后,对皇帝说:“我决计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皇帝醒后,遵照嘱咐,择吉时开工,即地建陵。这回再移动棺椁也不那么沉重了。很显然,这纯属神话,不能作为依据。还有的说,因为孝庄皇后下嫁给多尔衮,已不是皇太极的皇后了,所以她没有资格入葬昭陵,也无颜与皇太极合葬。清廷官书从来没有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的记载,康熙帝以后各帝始终承认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所以说这条理由也不充足。
而查阅史料,孝庄皇后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有这样一段记载。孝庄皇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留下了遗嘱,她谆谆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孝庄皇后死后,康熙帝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
那么,为什么孝庄又被葬在了清东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墙外,而不是在皇陵内呢?许多野史称,这是因为孝庄下嫁多尔衮丢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区大门外,罚她世世代代为子孙把门。其实,这只不过是好事者的主观附会而已。据有人分析,真正的原因有三:第一,顺治的孝陵处于陵区内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孝庄则是顺治的生母,将她葬在陵区内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孝陵,这就与她的辈分不相称。第二,孝庄虽葬在遵化清东陵,但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个体系。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东陵区外,以示区分。第三,在清代,无论皇帝、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孝庄皇后在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所以谒陵时,每次都必先从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的必经之处。将昭陵建在大红门旁边,也为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避免了绕道往返之劳。第四,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皇帝谒陵,出入宫门、殿门、陵寝门皆走左门,臣工走右门。把昭陵建在大红门左侧,处于尊贵之处,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儿孙们对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红门左侧地势高而平坦、土厚质纯,而大红门右侧,低洼多石,又濒临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也应该将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从以上几点看,将孝庄皇后葬在东陵陵区外,绝不是为了罚她为后代子孙看守陵门,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后作出的最佳选择。也是根据她的遗愿,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直至雍正三年(1725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孝庄太后是一位有见识的政治家。正史记载,顺治六年(1649年),郑成功引部下反清复明,顺治皇帝恐慌,甚至有退回关外之意,是孝庄皇太后制止了顺治,并主持击退了郑成功。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乱,康熙决意起兵平叛,遭到了朝中多数大臣的反对,孝庄坚决支持康熙,多次拿出宫中金帛和自己的份银犒赏出征将士。康熙十四年(1675年),吴三桂南乱未平,蒙古察哈尔部的布尔尼又起兵叛乱,清廷有倾覆之忧。孝庄向康熙力荐顺治时期曾因刑事问题被免职的大学士图海领兵。当时朝中无兵可用,图海选取数万八旗家奴,在辽西夜袭连营,大破敌军,杀死布尔尼。这些都说明了孝庄的治国才华。
孝庄还很节俭,康熙朝力求节约以充裕国库的举动也始于孝庄。孟昭信认为,历史上的孝庄皇太后确有雄才大略,是堪与唐代武则天媲美的,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女政治家,在治国上,远远超过清朝另一个皇太后慈禧。孝庄参与国政没有采用垂帘听政的形式,而是直接与朝中大臣打交道。顺治去世前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上是孝庄在主持朝政。顺治去世后,她又设立了四大臣辅政的机制,帮助康熙治理国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对朝政的干预,更多的是一种斡旋、制衡和退让。康熙曾说:“全赖圣母皇太后鞠养教诲以至成立。”如康熙有吸大烟的恶习,后来孝庄晓之于理,好言劝告,硬是让当上皇帝的康熙把烟戒掉。“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孝庄皇太后在中国历史上,其贤德恐只有宋神宗时垂帘听政的宣仁太后可比,此在国史上已是定论。联系到清朝另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慈禧,两人一头一尾,皆抚育长大两位儿童皇帝,一个开出一个全盛的大清,一个虽也带出所谓的同光中兴,但恐终不能逃脱断送大清朝江山的恶名,把这两人略作比较,似乎也颇有兴味。
孝庄是一位非凡的蒙古族女性,她13岁进宫,62年间辅佐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皇帝主政,为清初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蒙古小格格到西宫妃,从皇太后到太皇太后,她一步步走向顶峰;大清草创,前途是兴是衰,历史的枢纽因缘际会地掌握在她手里。然而,孝庄终于凭借她的政治头脑、英明决断,搏击世纪风云,历尽人世沧桑,享受了她传奇般的政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