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对于一个政变者,除了要有发动政变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否则绝不会顺利。慈禧等人围绕在皇帝周围,理论原因自然不难找,而她们联络奕,则是为了加强己方的军事力量。奕回京后,先后做了手握重兵的胜保、僧格林沁的工作,使他们在朝廷中枢的权力斗争中,鲜明地站在了太后的一边。
而慈禧在离开热河前夕,也非常巧妙地剥夺了八个赞襄政务大臣手中仅有的一点兵权。
她以小皇帝载淳的名义下令给八个赞襄政务大臣加官晋爵。八个赞襄政务大臣不知是计,在谢恩的时候,言不由衷地说:“臣等兼职过多,恳请皇帝、太后减去臣等一些兼差。”太后眼看八个赞襄政务大臣上套了,立刻顺水推舟,在褒扬八个赞襄政务大臣识大局、以国事为重的同时,宣布“俯允所请”,收回给八个赞襄政务大臣加官晋爵的命令,而且还免去载垣、端华、肃顺三人的步军统领、管理火器营、健锐营、扈从护卫等重要兼职。这样一来,八个赞襄政务大臣手中的兵权便被剥夺了。两宫太后削去八个赞襄政务大臣兼差以后,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立即又责成载垣、端华、肃顺等起草皇帝登基时封赏众臣的诏书,为赞襄政务大臣预拟了一系列封号。慈禧这一招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既夺了八个赞襄政务大臣的兵权,又另给他们以虚衔,使其受挫于前,获得安慰于后,虽有不满但又不能决裂。
至此,肃顺等人成为政变者俎上之肉的命运已经注定。
慈禧夺了八个赞襄政务大臣的兵权以后,就暗中命令奕□起草解除八个赞襄政务大臣职务的圣旨,奕擐很快便将圣旨草拟完毕,给八个赞摄政务大臣定了三大罪状:
其一,去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肃顺等人筹划不当造成的结果,使咸丰被迫巡幸热河;
其二,英法联军退兵后,载垣等人阻挠皇帝回京,致使皇帝患病,不能及时治疗而去世;
其三,皇帝去世之后,八个赞襄政务大臣专权跋扈,阳奉阴违,擅改谕旨,反对垂帘。
据此,免去载垣、端华、肃顺一切职务,令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5人退出军机处,分别按律治罪。奕擐把这道圣旨叫自己的福晋偷偷地带进宫中,呈给慈禧看罢,然后交给慈安,缝在了衬衣里面密藏。慈禧感到一切都准备停当了,便在九月二十三日(10月26日)按计划离开热河。小皇帝和两宫太后在载垣、端华的护卫下,坐快轿昼夜兼程向京师进发;咸丰皇帝的灵柩则由肃顺护送,随后慢行。这个安排,是慈禧的主意,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她深知载垣、端华、肃顺是八个赞襄政务大臣的中心,而这三人又以肃顺为核心。把载垣、端华和肃顺分开,便于各个击破;两宫奉皇帝先行回京,可以赢得时间,便于行动。而八个赞襄政务大臣却没料到慈禧这种安排的用心,尤其是肃顺素以老谋深算著称,关键时刻竟把应该紧紧抓住的一张王牌——皇帝先放走了,忘记了自古以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利害关系,他们还沉浸在赞襄政务大臣的美梦中,毫无戒备地上了路。
九月三十日(11月2日),两宫太后及小皇帝载淳回到了北京。慈禧马上召集会见群臣,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数落八个赞襄政务大臣如何欺君罔上、专权抗命、心存不轨。奕等人异口同声地表示效忠太后和皇帝,声讨八个赞襄政务大臣,要求慈禧“重置其罪”。像胜保等咸丰皇帝在位时不得宠的大臣,也纷纷斥责肃顺等人,说他们“揽君国大权,以臣仆而代纶音,挟至尊以令天下,实无以副寄托之重,而餍四海之心”,紧跟着提出“为今之计,非皇太后亲理万机,召对群臣,无以通下情而正国体”。慈禧见此情形,内心欢悦。但是,她仍明知故问:“他们八个人是赞襄政务大臣,能一下子就治罪吗?”早已成算在心的周祖培连忙接过话茬说道:“皇太后可以下令先解除他们的职务,然后再处置他们!”慈禧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连声说好,边说边朝慈安示意。慈安立即从衬衣里拿出奕擐起草的那道圣旨,递给了奕。奕接过圣旨,高声朗诵了一遍。谕旨历数八大臣的罪状,派恭亲王奕会同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将他们应得之罪,分别轻重,按律秉公具奏。以周祖培为首的众大臣连连高呼万岁。慈禧等大家平静下来,又对奕说:“六爷再草拟一道将他们革职拿问的上谕。”奕毕恭毕敬地说:“奴才遵旨。”慈禧扫了众人一眼,斩钉截铁地说道:“此举关乎我大清的江山社稷,也关乎我们母子的性命,更关乎诸卿的前程,望诸卿好自为之,凡事请恭亲王便宜行事吧。”奕和众大臣齐刷刷地跪下,齐声说:“请太后放心。”
打击肃顺党人的斗争正式开始。
慈禧等返京的第二天,八个赞襄政务大臣除了肃顺因护送咸丰皇帝灵柩未到京城外,其余七人都早早来到了军机处,着手处理政务。可没过多久,奕就带着圣旨来抓他们,奕还没念完圣旨,七个大臣中的载垣和端华就高声抗辩:“这诏令不是我们起草的,无效!”边喊边站了起来。奕朝载垣、端华看了一眼,慢声慢语地说:“二位不要急躁,这里还有一道圣旨!”说罢,不紧不慢地从怀里又掏出一道圣旨,高声念道:“前旨仅于解任,实不足以当罪。命恭亲王奕、桂良、周祖培、文祥即行传旨:将载垣、端华、肃顺革职拿问,交宗人府会同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严行议罪。钦此。”载垣和端华气急败坏地大叫:“我们没有起草,这圣旨是从哪里来的?”奕提高了嗓门,朝屋外喊道:“将此二逆拿下!”话音未落,从门外冲进来十余名早巳整装待命的禁卫军。奕厉声说道:“摘去他们的顶戴花翎,押往宗人府。”冲进来的侍卫们雷鸣般地应道:“嗻!”不由分说,冲上来把七个赞襄大臣的缨帽摘了下来,这就等于宣布他们已不再是赞襄大臣,也不再是什么亲王了,只不过是一介平民而已。七个赞襄大臣就这样被捆绑着押进了宗人府。
所谓“擒贼先擒王”,搞政变也是一样,辅政八大臣已经抓起来了七位,剩下一个核心人物肃顺还没有落网。慈禧等人当然会乘胜出击,就在当天晚上,当肃顺护卫着咸丰皇帝的灵柩走到密云时,被从京城赶来的醇郡王奕擐、睿亲王仁寿逮捕了,连夜押回京师。到京后,肃顺也被关进了宗人府,肃顺一见载垣、端华二人先被关了进来,不由得长长叹了一口气说:“你们若是听我的话,何至于有今天!”载垣、端华懊恼地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话说呀!”原来在咸丰帝刚驾崩的时候,老谋深算的肃顺曾暗中对载垣和端华说过,慈禧为人狠毒,一心想独揽大权,如不将她干掉,将来我们不会有好的结果。只是当时,载垣和端华不同意肃顺的想法,没有先发制人,而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应验了肃顺的说法。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只能悔之已晚、抱恨九泉去了。肃顺集团败就败在他们轻看了两宫,认为她们不过是年轻女子,有何能为?他们也轻看了奕,自认为有咸丰皇帝的遗诏,奕又能有何为呢?
在收拾了八大臣之后,慈禧明白,控制人心、稳定大局乃是当务之急。
为此,慈禧组成了以奕等留守京师的人员为主的新政权领导班子,任命奕为议政王兼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奕旅为御前人臣兼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同时,对其他有功人员如桂良、沈兆霖、宝望、周祖培、文祥等人也都分别给予加官晋爵。这个新班子给从前的八个赞襄政务大臣定了罪。结果,载垣、端华、肃顺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判处凌迟处死。慈禧以皇帝的名义分外开恩,最后令载垣、端华自尽,将肃顺弃市,将景寿革职,将穆荫革职充军边疆,将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职。更为绝妙的是,两宫皇太后连下三道上谕,以宣布其不究肃顺党羽之意。其实,慈禧何尝不想铲除这些人?但如果一一究查,势必弄得人人自危,不利于稳定政变后的局势。两宫皇太后就这样利用政变的方式,为垂帘听政扫平了道路。因为这场政变发生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按干支纪年为辛酉年,所以被称作“辛酉政变”;又因咸丰皇帝死后,新改年号为祺祥,所以又称“祺祥政变”。在这次惊心动魄的政变中,慈禧太后在政治上初试锋芒,显露出超凡的心计与手腕,表现出了她在政治上的成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