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宫廷春深
32383000000055

第55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

隆裕当上太后以后,处处效仿慈禧,但继续“预备立宪”已经安抚不了天下。于是,她和载沣一起炮制出了一个“皇族内阁”的怪胎:不仅最终解释权属清王朝,而且最后确定的13名内阁成员中皇族倒占了5名(一说7名),满族有8人。这样不伦不类的“立宪”,让全社会为之哗然,“皇族内阁”成了隆裕制造的一个政治笑话。

隆裕虽然希望能够像慈禧一样垂帘听政,但她没有驾驭局势的能力,也控制不了日益高涨的革命舆论,更控制不了地方军事势力的发展。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随着武昌起义的枪声终于揭开了序幕。随之而来的,是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不再受清政府统治。隆裕身边已找不到一人可以帮她镇压“暴乱”了。以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那桐为首的大臣不顾摄政王载沣的反对,趁此机会也纷纷向隆裕进言,要求将袁世凯召回。而此时,西方列强也担心中国境内再一次爆发类似“义和团”的运动,这将使他们在中国的贸易额骤减,在他们看来也只有起用袁世凯才能稳定局面。在内外的压力下,隆裕已经完全没有主意,情急之下,她又将问题抛给了载沣。载沣最后顶不住压力,万般无奈地对奕劻、那桐等人说:“你们既然这样主张,姑且照你们的办”,“但是你们不能卸责”。那桐回答他说:“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覆亡尚希稍迟,或可不亡。”隆裕听到这一番辩解,顿时心都凉透了,连高级大臣都如此悲观,自己皇太后的位置还能坐多久?

袁世凯回京后,开始在革命党人和隆裕面前玩弄他的权术。他一方面宣称坚决保皇,既然“深荷国恩”,就绝不会“欺负孤儿寡妇”;另一方面,袁世凯打着护卫清廷的幌子,要求隆裕立即下令,让摄政王载沣下野,永远不准干预政事。隆裕本来就是头脑简单之人,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她在混乱的政局面前已经完全慌了手脚,将兵权在握的袁世凯当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于是立刻照办,赶走了摄政王载沣。

接下来,袁世凯还要在这个衰落的帝国身上再捞最后一把,他宣称军饷不足,不能对革命军开战。上奏隆裕说“库空如洗,军饷无着”,隆裕百般无奈,要求王公大臣购买短期国债,“毁家纾难”以筹得军饷,但多方筹措,得款有限。袁世凯还不甘心,以军饷不足,恐军心不稳为由再一次警告隆裕:若一边催促抗敌,一边又吝啬军饷,“是置我于死地”。

在袁世凯的步步紧逼之下,隆裕只好动用国库内存,将八万两黄金交予袁世凯。隆裕原本以为,自此袁世凯能够安心替大清帝国效力了,根本没有想到袁世凯此时不过是在坐收渔人之利。

在玩弄权术方面,袁世凯绝不比慈禧逊色。对革命军他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段:一方面他利用革命党的势力向隆裕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利用手中掌握的清朝军队迫使革命党人妥协,并最终同革命党人秘密达成协议:一旦他成功使清帝退位,孙中山就要拥戴他当民国总统。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同早已串通好的内阁大臣上奏隆裕,冠冕堂皇地鼓吹起革命来:“环球各国,不外君主、民主两端,民主如尧舜禅让,乃察民心之所归,迥非历代亡国可比,”接下来又对隆裕引经据典,以大义晓之,暗示隆裕如果不同意宣统退位,恐怕性命都将不保:“……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袁世凯在出宫时正好遇到了革命党的袭击,袁世凯趁机在家养病,再也不上朝,由他在朝中的亲信继续“逼宫”。

局势愈演愈烈,隆裕每天都食不甘味,左右为难。载沣已不在身边,她只有请教最信任的小德张。不料此时小德张已被袁世凯用三百万两白银的重金收买,他不仅不再为大清国效命,还暗地里与后来的许多民国大官称兄道弟,为自己留好了退路。小德张一边故意向隆裕夸大革命军的势力,一边又细数袁世凯开出的退位优待条件,暗示太后应该退位。

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连亲信都劝自己接受退位。于是,她想到王莽逼汉朝太后交出传国玉玺;想到隋文帝逼自己的女儿,北周的太后和小皇帝退位;她想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如今也轮到了自己。正当隆裕五内俱焦之时,“宗社党”首领良弼遇刺去世了。

所谓“宗社党”,是由满族贵族组成的保皇党,他们在多次与袁世凯的爪牙激烈争辩后自发组织而成,良弼是宗社党中最强硬的一位,他在袁世凯表明希望隆裕共和之后,曾公开宣称要与袁世凯同归于尽。良弼遇刺是被革命党的炸弹炸断一条腿,在送进医院后又被袁世凯派去的爪牙用药酒给毒死了。良弼的死,更让隆裕失去了抵抗的信心,她一筹莫展,除了哭泣,没有任何办法。

她当然听说良弼的死和袁世凯有关,此时她已经顾不上皇太后的尊严,对袁世凯手下干将梁士诒、赵秉钧哭着说:“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必保全我们母子两人的性命。”现在,她除了拉拢袁世凯,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为了让袁世凯不背叛清朝廷,她立刻宣布封袁世凯为一等侯爵,袁世凯马上就要当民国总统,清朝的任何封赏对他来说都已经是包袱,他坚决不接受,一连四次上奏请辞。但是,隆裕对袁世凯依旧抱着一丝希望,无论袁世凯如何请辞,她坚决不允。袁世凯早已不把这个太后放在眼里了,他的目标是当民国总统……一个即将灭亡的王朝侯爵对他来说已没有任何吸引力。

大势已去的隆裕再如何拉拢,也不能留住袁世凯的心了。

在清朝王公的建议下,隆裕向袁世凯提出保留君主政体,也就是允许君主存在,但君主不干预政治。结果这个折中的办法都没有得到革命党和袁世凯的同意。走投无路的隆裕只好做出了皇帝退位的选择。在正式退位之前,隆裕还授权袁世凯与革命党进行谈判,希望革命党能网开一面,优待清朝的遗老遗少。

谈判的最后结果包括两份文件:第一份文件列举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第二份文件列举了清帝退位后的优待条件和此后清皇族的优待条件。隆裕流着泪读完退位文件,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保留“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十字;第二,不提“逊位”两字;第三,宫禁和颐和园可以随时居住。

隆裕的这三点要求,其实是想为将来满族东山再起留下后路。只可惜,尊号“相承不替”,不等于清朝皇帝真的就可以永远保留;不提逊位,也不意味着还能够继续统治中国。

清王朝的衰落并非一朝一夕,隆裕最后的要求也挽救不了清王朝的命运了。

1912年2月12日,隆裕召开了她一生中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宣读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退位诏书以宣统皇帝的名义拟出:“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退位诏书写得虽然冠冕堂皇,而隆裕又哪里是心甘情愿地“退处宽闲,优游岁月”呢?诏书读至一半,隆裕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百感交集,万箭穿心,王公大臣亦呜咽不已。

清王朝260余年的统治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