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的由来
周民族始祖后稷诞生的神话充满了人世间的悲苦与忧患的色彩。他原来的名字叫“弃”,意思就是“被丢弃的孩子”。
据历史传说,只知道弃的母亲叫姜嫄,她可能是羌族的妇女。有一天姜嫄和同伴到野外去游玩,忽然看到路上有一个奇怪的脚印。姜嫄看到这个脚印很大,十分好奇,不由自主地就把自己的脚踩在了这个大脚印上,说来也真奇怪,她的脚才踩上去,只觉得自己肚子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自此她就怀孕了。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姜嫄怕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给自己带来灾祸,便想把他丢弃。她把孩子丢弃在狭隘的小巷里,想让走过来的成群牛马把他踩死,可是当牛群马群通过小巷时,都小心地避开,没有一头牲畜踩他一脚。姜嫄抱回孩子,又丢弃在没有人迹的深山密林。可是真巧,这天密林深处却来了许多人,姜嫄又把他从山林里抱开,丢在河面的冰上,想让他冻死。又哪里知道,一群飞鸟落在这个孩子周围,用毛茸茸、暖烘烘的翅膀覆盖在小孩身上……姜嫄看到孩子大难不死,着实觉得有些奇怪,便改变了最初的念头,把他抚养成人。因为一生下来就想把这个孩子丢弃掉,因此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弃”。
有的书上叙写这段神话时,还说婴儿刚破壳出来身上就带着弓箭,弯着小弓,搭上小箭,做出要向天空发射的架势,使坐在九重高天的天帝都受到了惊骇。不过天帝终于还是爱怜这神奇的小孩,后来保佑他的事业发展、子孙繁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却说姜嫄见既不是怪胎,而是自己亲生的可爱的孩子,不禁又是惊讶,又是欢喜,断线珍珠似的泪水从脸上流下。赶紧把婴儿从冰上抱起,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衣裳包裹着他,把他带回家去,抚养起来。因为他曾经被抛弃过,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弃”。这“弃”,据说就是后来周民族的祖先,他从小就喜欢农艺,长大后教人民栽种五谷的方法,所以他的子孙又尊称他做“后稷”。
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女性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领导权。世系按女性继承,子孙归属母亲。一般认为我国的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美洲印第安人的易洛魁氏族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死后,其财产归同氏族的人所有。同氏族的人有互相援助、保护和共同复仇的义务。氏族首领是推选出来的,一个是负责公共事务的酋长,一个是军事首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人们逐渐成了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随着私有财产的产生,发生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在父系氏族社会里,血统是以父系大家长为中心的男性计算的,这样就保证了把财富传给自己的儿子。姜嫄之所以千方百计要把不知父为何人而生的弃丢掉,可能是因为受了父系氏族社会这种强大舆论压力的影响。这说明弃时,周族父权制战胜了母权制社会的残余已逐步确立了。
后稷种百谷
后稷小时候就有远大的志向。他做游戏,总是喜欢把那野生的麦子、谷子、大豆、高粱以及各种瓜果的种子采集起来,用小手儿亲自种到地里。后来五谷瓜豆成熟了,结的果实又肥又大、又甜又香,显然比野生的好得多。等到后稷长大成人,他在农业上便积累了一些经验了。他开始用木头和石块制造了几样简单的农具,教他家乡一带的人们耕田种地。靠打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人们,当人口繁多、食物不足的时候,生活的确也时常发生困难;看见后稷在农业上的成就,也都渐渐地信服了他,于是耕种的事儿--这件新鲜的有意义的劳动,就在后稷母亲的家乡有邰流传开来,以至于当时做国君的尧都知道了后稷和他家乡人民的工作成绩。因此之故,尧就聘请后稷来做了农师,要他指导全国人民在农业方面的各种工作。后来继承尧做了国君的舜,又把邰这个地方封给后稷,作为他和他的人民的农业试验场。
弃长大成人以后,由于自小就养成了种庄稼的习惯,所以很喜欢钻研种庄稼的学问。他还能分辨土质的好坏,并能在适合不同作物生长的土地上种不同的庄稼,所以他的庄稼总是获得好收成,周族老百姓看到弃种庄稼有办法,纷纷照着他的样子做,果然也都增了产。
舜时,弃参加了禹治理洪水的工程。洪水退了以后,赤地千里,老百姓都没有粮食吃。为了解救受灾的老百姓,舜命令弃教老百姓种植百谷。弃多年参加治水,疲惫的身体还没有来得及休息一下,就又踏上了广大的田野,认真而辛劳地教老百姓种植谷、稻、髙粱、豆子……
由于弃管理农业有功,被舜封在邰,人们称他为有邰氏,他的封地近姬水,所以又称姬氏。这个姬姓的弃,因为主要当管理种植黍稷的农官,所以人们又叫他做“后稷”。后世把后稷作为农神供奉在庄严的“社”坛里,表示对他发展农业的尊敬与怀念。在《诗经·大雅·生民》这首诗里,周人的后世子孙歌唱他道:
后稷种庄稼,(诞后稷之穑,)
学问真不少。(有相之道。)
除去田中草,(茀厥丰草,)
好谷长苗茂。(种之黄茂。)
吐芽又含苞,(实方实苞,)
茁壮渐长高。(实种实裒。)
茎长谷花香,(实发实秀,)
杆坚穗匀好。(实坚实好。)
穗垂籽粒实,(实颖实粟,)
就要进家了。(即有邰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