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子原来这样说
32631000000044

第44章 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原典”

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管子·国蓄》

“古句新解”

给予的情形要显示出来,夺取的痕迹则不要显露。

管仲在做宰相的时候制定了相关的税收政策,他认为税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敛、夺取财物,自然是“夺则怒”,会招致百姓的怨恨和不满。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夺之于无影,取人不怨。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税,使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且天下乐从,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服了役,而且是人人纳税,无一逃脱,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对抗,避免了纳税人或服役人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可见“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是“予”者有形,人皆见之,如减免赋税,赈济灾民,借贷农具、衣物,代民还债等;“夺”则越隐蔽越好,“夺”而不见,可见夺得巧妙。管仲的这种“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的隐蔽税收政策,在盐铁官营、粮食专卖等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下面我们就来讲几个有关这方面的小故事。

管仲对民众的心理有深刻的了解,他认识到“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就是说,民众都有好得恶失的心理。因而国君在财政予夺操作中,要适应民众这种心理。首先,给予民众之事要做得有声有色。例如《管子·轻重乙》篇中记载,管仲在一次和莱国的战斗前,轰轰烈烈地对将士们搞了一次“预赏”仪式。什么是预赏?就是口头预先行赏,并不马上兑现。管仲先令人在泰舟之野设立祭坛,然后命士兵敲响战鼓,以振军威。待士兵们情绪高涨、气氛热烈之时,管仲对将士们拱手作揖,高声喊道:“谁能冲锋陷阵,杀入敌群,就奖励一百两黄金!”喊了三遍,没人回答。有一个人提剑向前,问:“带多少人马?”管仲说:“一千人马。”那人说:“我能行。”于是就赏赐他一百两黄金。管仲又说:“兵接弩张之时,谁能抓获敌人的卒长,奖励一百两黄金!”有人问:“带多少人马?”管仲说:“一千人马。”马上有人说:“我能行。”于是又赏赐他一百两黄金。管仲又说:“谁能抓获敌人的首领,奖励他一千两黄金!”

这时,群情振奋,有上千人自告奋勇,于是管仲每人奖励他们一千两黄金。还有士兵说能在外围杀敌者,也得到黄金十两。一个上午花光了国家全年的地租收入,高达四万两千斤黄金。齐桓公非常担忧,管仲说:“君上不必忧虑。让战士在外荣显于乡里,在内报功于双亲,在家有德于妻子,这样,他们必然要争取好名而图报君德,没有败退之心了。我们举兵作战,攻破敌军,占领敌人土地,那就不只限于四万两千斤黄金的利益了。”桓公听了很赞赏,于是就告诫军中大将们说:“凡统领百人的军官拜见你们时,一定要按访问的礼节相待;统领千人的军官拜见你们时,一定要下阶两级来迎送。他们有父母的,一定要赏给酒四石、肉四鼎;没有父母的,一定要赏给妻子酒三石、肉三鼎。”

这个办法实行才半年,百姓中就有父亲告诉儿子,兄长告诉弟弟,妻子劝告丈夫,说:“国家待我们如此优厚,若不战死疆场,还有何脸面回到乡里来?”桓公举兵攻伐莱国,在莒地的必市里开战。结果是双方军队旗鼓还没有相望,人数还没有互相摸清,莱国军队就大败而逃。齐军一鼓作气打败了莱国的军队,吞并了莱国的土地,擒获了他们的国君。齐国并没有拿出土地封官,也没有当场拿出黄金行赏,只是预先行赏(当然最后要兑现的),就能使士气大振,一举夺胜,这便是“见予之形”的计策。由于掌握了人的心理,就充分调动起了将士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将士的战斗力。

其次,在向民众征收赋税的时候要尽量隐蔽,这样民众只感觉得到了利益,而在不知不觉中被夺走了财物,也没有明显地感受到剥削,因而就会与国君感情融洽。管仲的这种“不见夺之理”、取人无怨的隐蔽税收政策,在盐铁官营、粮食专卖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

管仲的理财策略“官山海”,是他最著名的经济观点之一。什么是“官山海”呢?“官”同“管”,“官山海”就是由官府直接掌管山海资源,不使外流,谨慎地制定盐铁政策,实行盐铁官营。

食盐是齐国的特产,又是专有的大宗物资。从财政角度看,食盐很容易成为重要财源,因为它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人吃盐。在盐价中加税,最为稳定而集中,收效最快,阻力最小,而且人人有份。一个万乘之国,有人口一千万。如果交纳人头税,成年人为一百万人,每人每月交三十钱,每月不过三千万钱。如果在食盐专卖中加价,每升一钱,一釜可收入百钱;若每升加二钱,一釜可收二百钱;一钟二千,十钟二万,千钟二百万。一个万乘大国每日可得二百万,一个月就是六千万,比人头税多一倍。没有向任何人征税,就获得了两倍于人头税的收入。这样在食盐中寓税于价,虽然收入增加了一倍,而人民却不觉负担之重,这就是寓税于价的好处。

食盐专卖是以齐国产盐为基础的,但管仲认为,如果齐国不产盐,由其他国家输入食盐,也同样可以实行专卖。让有海洋资源的国家把盐卖给齐国,每釜十五钱购进,官府再按百钱的价格卖出,虽然没有去参与煮盐,但同样可以寓税于价,增加财政收入。这就叫做利用他国资源来增加自己的专卖收入。可见管仲是很会谋划的。

铁制器具是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纺织、造车、建筑和家庭生产所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如果把铁业生产控制起来,实行专卖,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如果一根针加价一钱,三十根针的加价收入就等于一个人的人头税;一把剪子加价六钱,五把的加价也等于一个人的人头税;一个铁耜加价十钱,三个的加价收入也等于一个人的人头税。其他铁器加价照此为准。这样,只要人们一动手干活,就没有不纳税的,谁也逃脱不了。这又是一个“不见夺之理”的例子。

粮食,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中,有时起着比货币更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而且是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经济杠杆。“天子籍于币,诸侯籍于食”,就是说,天子是靠掌握货币、诸侯是靠控制粮食治国理财的。平常年景,一石粮食如果加价十钱,每月成年男子吃四石,就等于每月纳四十钱的税;成年女子吃三石,就等于每月纳三十钱的税;小孩吃二石,就等于每月纳二十钱的税。如遇荒年谷贵,买粮每石加二十钱,则男子每月就要向国家多交八十钱、女子六十钱、小孩四十钱。这样,人君并没有下令挨户征税,只是认真掌握粮食物产和储备,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就都没有不纳税的了。一人从国家仓库买粮,比十人交人丁税还多,十人从国家仓库买粮,比百人交人丁税还多,百人从国家仓库买粮,也就比一千人交人丁税还有剩余。这就是一种寓税于价、夺之无形的政策。

《管子》的“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的隐蔽税收政策,因为它阻力小,见效快,不为人们觉察就人人交了税,因此为历代统治者所接受,成为一种超越时代和社会制度的税收政策。如北宋时期的张方平于仁宗景祐年间写的《刍荛论》(四十六篇),就是充分表达和运用了这一观点进行治国理财的。他认为:“(为)人君者……示之以予之形,而不见其夺之理。使民曲之不知其故,而后可以制天下之变,成天下之务也。”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同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