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通齐国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市廛而不税,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宽焉。
——《管子·小匡》
“古句新解”
对于来往的货物,无论是几经周转,都免征关税和市税。这无疑会刺激流通,大大有利于齐国人民的富裕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齐国只对外商的商品进行登记,以加强管理,根本不收税。齐国两项主要商品——鱼、盐,特准商人自由出口而免上关税。
当时的齐国为外商修道路、建驿站,建立了完备的服务制度,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外商的吃、穿、住、行,外商来到齐国,享受的是全方位、一条龙的服务。
而且,对外商的服务有制度保证,凡是不按照规定对外商服务的官员,将受到法律的惩处。管仲还注意将外商的贸易量与服务的档次联系起来,建立激励外商的制度。
齐国明文规定,齐都临淄“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拉一车货到齐国的外商免费提供饮食;拉三车货到齐国的外商免费提供马的饲料;拉五车货到齐国的外商由政府专门配备可以自由调遣的人员。
另外,齐国还给予了自境外来齐国贸易的商人以很大的便利,30里有一驿站,积储食物供应过路者。
针对管仲在国际贸易中的贴钱赚吆喝的买卖,齐桓公很感痛惜。君臣二人为此还有过交流。
齐桓公:“稽而不征,只盘查不法之人,而不收关税和市税,那么不是少了一块收入吗?”
管仲如是说:“关税和市税是小额,贸易税才是大头。关市税不但不收,来往的商人还要给他们提供住宿。让点小利,人家才肯来齐国投资。”
管仲说得自信满满的,齐桓公心里还是舍弃不掉关税的事儿。齐桓公担心地问道:“仲父所为不会把老本赔光了吧?”
管仲笑道:“放心吧,商业市场的繁华必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利益。国际贸易做大后,齐国还愁没钱花吗?”齐桓公听得将信将疑。
管仲是那个时代第一流的经济学家,自然晓得发展外贸和壮大齐国的工商业力量的重要性。
管仲的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不妨看看今天的美国,财大气粗后,航母好像不费油似的游弋于四大洋里,就知道要雄霸天下,称雄古今,则财力亦应当富甲天下。
管仲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就是藉此满足齐国军用物资急需。
一是通过商人从境外运来齐国所急需的“皮干筋角竹箭羽毛齿革”等军需或珍罕物资,以做到“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
二是组织鱼盐出口,从中取得巨大收入。后者尤为重要。在食盐实行专卖后,国家统一掌握货源,自给多余部分即供输出,“修河济之流”,把盐“南输梁赵宋卫濮阳”等不产盐的地方,即使在出口时免了商税,因那些地方“用盐独重”,盐价特高,由此即可获厚利。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他们就不得不支付更多的盐钱,等于“煮沸水以籍(征税)于天下”。也就是说,从前齐国的财政收入靠齐国老百姓,现在成了外国人来贡献齐国的财政收入了。这是齐国没有向天下的人征税,而天下的人向齐国纳税。
仲父不可谓不高明,通过赔钱赚吆喝的让小利方式使齐国的盐倾销各国,横行天下,垄断诸侯国的盐业经营,挤兑他国国内产业。这样,“用盐独重”的列诸侯国就离不开齐盐,再以盐高价售出,即是变相征税。
一年多后,“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而诸侯也对齐国繁荣自由贸易市场的努力皆交口称颂,国都临淄那里是人山人海,肩摩毂击,挥汗如雨的景象。临淄城内商业兴旺,国家税收不停翻高,齐桓公这才深信不疑。
投钱做好商业服务和商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贸易壁垒,先天下而为的主动举措,是那些只羁绊于关税些许小利,难窥国际贸易利益汪洋的短视之徒难以做到的,非具真正精明头脑之人不可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