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子原来这样说
32631000000051

第51章 谋定而后相机而动

“原典”

时至则为,过则去。

——《管子·国准》

“古句新解”

时机成熟就应当实行,条件已变就应当放弃。

在《国准》的前半部分,管仲向齐桓公列举了黄帝、有虞、夏、殷、周五代之王“视时而立仪”的做法。他告诉齐桓公,由于每个时代的情况不同,所以那些君主的做法也各不相同。最后,齐桓公问:“你上面所讲的五个时代的情况,已经概括了大家所知道的各种办法。以后的君主该用什么办法,你现在可以讲给我听吗?”管仲回答他说:“这个不能预言了。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具体情况,政策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后的君主该如何做,现在无法事先做出决定。不过,有一个道理或许适用于每个时代,即‘时至则为,过则去’。”适合于时代需要的,君主要积极实行;不适合于时代需要的,君主则坚决放弃。同时,既不去机械地模仿古代,也不要固执地留恋今天。总之,君主要了解实际情况,根据时势来决定前进还是退却的政策。条件成熟,就应当实行;条件已变,就应当放弃。这就是《易》所言“见机而作”。它要求智者抓住时机,采取相应的行动。墨守成规、不合时宜者,必定要失败。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想称霸诸侯。在春秋列国纷争的年代,只有武力征服才能称雄。不像三皇五帝时期,靠仁义道德感化百姓。昔日有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河边洗耳的事,现在,为争君位,兄弟相残、臣子弑君已是屡见不鲜。奢谈“仁义”二字已是迂腐之极,但宋襄公却指望靠“仁义”二字称霸诸侯。

原来齐桓公在世时,五个公子都想争做国君。齐桓公偏爱公子昭,就把他托付给宋襄公,叫宋国日后立公子昭为齐君。齐桓公死后,公子无诡已立为国君,公子昭跑到宋国,要求宋襄公帮助。宋襄公果然带了几个小国的军队,打进齐国,立公子昭,即齐孝公,齐国也暂时听从了宋国的号令。宋襄公打败了齐国,自以为国力强盛,足以代替齐桓公的霸业。宋襄公想:如果楚国也同意参加由他领导的盟会,自己的威望就会提高了。于是就派使臣去见楚成王,和楚国约好,宋、齐、楚三国于第二年春天在鹿上结盟。宋国的公子目夷(襄公的庶兄)对宋襄公说:“宋国是小国,要争做盟会的主人,是会惹祸的。”宋襄公不听。鹿上之会时,宋国当了主人,决定用三国名义召集诸侯开会。当年秋天,宋、楚、郑、陈、蔡、曹、许等国诸侯集会于宋国的盂地。宋襄公自认为要遵守信义,不做军事准备。目夷叹息说:“宋国的祸事到了,国君的欲望太高了?如果楚国不守信义,我们宋国怎么对付得了呀?”果然不出所料,楚国参加盟会的目的是想乘势发展势力,控制中原诸侯,决不会受制于宋国。正当宋襄公在盟会上想当盟主的时候,楚王手下的军队突然一下子冲出来,各国诸侯吓得魂不附体。楚将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宋襄公抓走了。公子目夷乘着混乱逃回了宋国。后来,楚成王觉得扣留宋襄公没有用处,反倒坏了自己的名声,便把宋襄公放回去了。

宋襄公回国后,重新当了国君。他决心要报这个仇,一定要让自己的仁义、信用得胜,不能让楚国凭武力来称王称霸。公子目夷觉得宋襄公自不量力,一定还会招致祸患。第二年夏天,宋襄公带军队去攻打和楚国比较接近的郑国,有的大臣认为会引起楚国的干涉,宋襄公却一本正经地说:“打仗得胜不全靠武力,有时也要靠仁义、信用呀!”宋军打进郑国,楚成王来了个“围宋救郑”,直接派军队包围了宋国,宋襄公急忙从郑国撤军。

当宋军赶回来时,楚军已到了泓水的对岸。宋襄公想出战,大司马公孙固想趁还未发生战争时就和楚国讲和,就对宋襄公说:“臣以为,宋国是商朝的后裔,商朝的确是讲仁义的王朝,但灭亡已几百年,不可能再重兴了。楚国兵强马壮,宋国不是它的敌手。宋人害怕楚军就像害怕蛇和蝎子一样,君王你靠什么取胜?”宋襄公说:“楚军兵甲有余,仁义不足,我军是军甲不足而仁义有余。过去武王率领三千精兵而胜了纣王的亿万之众,原因在于‘仁义’二字。现在你却让我这有道之君和楚国的无道之军讲和,寡人生不如死!”说完,命令下属在战车上竖一面大旗,写上“仁义”二字。

公孙固只有心中暗暗叫苦,私下里对随从说:“打仗就是杀人的,哪讲什么仁义?我们君主中了邪了,我们必须谨慎防备,千万别让国家亡在我们手里。”暗中加强了作战的准备。到了十月间,楚军向泓水对岸的宋军猛攻。公孙固看到楚军准备渡河,连忙报告宋襄公说:“楚军人数这么多,我们人数太少。现在乘他们渡河的机会,我们集中力量攻击他们,使他们统统变成落水狗,我们再乘胜追击,不是就打胜仗了吗?”宋襄公指着大旗说:“你没看见‘仁义’二宇吗?我们的军队是仁义之师,岂有别人渡了一半河就攻打的道理?”

结果,宋军眼睁睁地看着楚军全过了河。这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楚军刚刚过河,队伍还没有整理好,快抓紧时机打它个措手不及!”宋襄公板起脸孔说:“这是仁义之师应该做的吗?你贪图一时之利,不顾先王倡导的仁义了吗?寡人堂堂军队,岂有别人未成列就攻打的道理?等他们排好队伍,我们再打。”等到楚军整好队伍,宋军才开始进攻。结果楚军排山倒海般地反攻过来,宋军大败。公孙固等保护着宋襄公左冲右突,边战边退。宋襄公的大腿被楚军射了一箭,他只得忍着伤痛,逃出了重围。

回到国内,宋襄公又气又恨,很多大臣也埋怨宋襄公。宋襄公躺着,口中喃喃地说:“我们做君子的要讲信义道德,不能在敌人有危险的时候去袭击他们,不能捕捉头发花白的老兵做俘虏,不能在敌人没有整好队伍就鸣鼓作战。”公子目夷笑着说:“打仗嘛,目的就是为了打胜敌人,如果在打仗时讲仁义信用,怎么能打胜敌人呢?如果照您所说的去做,就只能受敌人的奴役了,还用打什么仗呢?”宋襄公认为楚国在打仗时太不讲道理,越想越气,加上受了箭伤,第二年夏天就死了。宋襄公的霸业就此草草收场。

宋襄公在盂地会盟时,恪守不合时宜的“仁义”,不做武力准备,被当场活捉;泓水之战中,仍受虚伪“仁义”理论的牵制,白白错过了有利战机。真是该变不变,抱残守缺,岂有不败之理?事物变化了,政策也该相应调整。如果用老办法解决问题,必定像迂腐的宋襄公一样遭人耻笑。我们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肩负着领导世界和领引时代的重任,更要具有“时至则为,过则去”的与时俱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