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家庭情商:协调家庭关系的技巧
32701300000002

第2章 你的家庭像什么?

你的家庭生活好吗?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大部份人最初的反应可能会愕然不解。所谓家庭生活好坏指的究竟是什么?有人会说,家就是家,一切都已注定,有什么好坏可言!但在一些发生了严重问题(例如离婚、儿子变成流氓、家庭破产等危机的家中,回答可能是:

“我的家庭真倒霉,天灾人祸不断。”

“我的家庭经常大吵大闹,我们活得一点也不开心。”

“爸爸妈妈离婚了,家里还会好吗?”

“这个孩子真不争气,怎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这样的问题孩子,家里肯定多事之秋。

其次,你喜欢你的家人吗?你信任他们吗?同样,你的家人喜欢你吗?他们信任你吗?

在我常年的工作经验中,人们的反应经常是:

“我和爸爸妈妈有代沟,爸爸妈妈什么都管着我,为我包办代替,我生活的自由空间都没有。”

“我的那个孩子从来都不对我们说实话,好像我们不值得信赖。”

第三个问题是,当你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时,你觉得有趣吗?你会感到兴奋吗?

记忆中,很少有人肯定地告诉我“是”还是“不是”;可是,多半的人却是年年月月日日就如此无奈沉重地过着日子。家庭生活对他们而言,仿佛是一个负担、一个不可改变命运。

以上问题若回答“是”的话,那么,这类家庭生活可以看作是滋润型的;若回答“不是”或“不经常如此”的话,那么,家庭生活被看作是麻烦型的或问题型的。

有麻烦、有问题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呢?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家庭气氛中发现。有的家人相处气氛冷淡、不自在,每个人面无表情、反应冷漠。虽然彼此仍有应对,可双方保持距离,不愿靠近;来往间,不但无趣味可言,而且充满厌倦和无奈。有的家庭则充满压力,仍人感到随时都有爆发不满、失望、争执等事件的可能。

每当我参与这些家庭工作,我自身就会有反应,有时身体自然紧张起来:胃缩、肩促、皱眉、咬牙、甚至于头痛。这种经验可以预测生活其中的人。长期下来,多多少少的身体疾病,例如头痛、失眠、胃病、腰酸等,都是由这些家庭气氛下发展出来的。

利用身体来说话,这是人类对外界自然而然的反应。可惜,人们对这种微妙的自然变化非旦没能察觉,甚至在心中压抑,或加以口头否认。即使身体出现了疾病症状,仍然不知其所以然。临床经验表明,这和心理状况有很大关联性!

在一个烦恼的家庭气氛下成长的人,往往脸部表情僵硬、冷淡,或可怜兮兮的,目光下斜,对人说话常带有隐含的不快。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既然谈不上愉快,即使在一起相聚,也只是“无冤不成夫妻,无仇不成父子”。大人忙着告诉孩子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从来不去体会孩子心中的真实想法;孩子在这种气氛下成长,他学会的是不发问,也不敢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如何享受有趣的人生?

当与这类家庭短暂相处,我常常感叹,诚为可贵的生命却在如此生活中万般无奈。有的人乾脆以忘我的学习或工作借以逃避畸形的家庭关系。这种无望、无助感常常令我感到心寒。

就在这种无望无助的气氛下,但见家中的某个人,母亲,或父亲,甚至其他人正唠叨不休,试图努力挽回家庭的亲密关系。然而,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家人仍旧在疏离沮丧、乏味愤怒的状态下生活,失去了幸福家庭应有的欢乐与喜悦。在我国这样一个急邃变迁的社会里,人们对功利的谋求,使生活形态与人际关系充满了相疑与相拒,世态炎凉已到了极至。家庭作为与外界社会截然不同的场所,理应成为家庭成员回家后一个“静静的幸福的港湾”,成为家庭成员互相关爱、互相理解、互相排忧解难的庇护所。然而,对在麻烦和问题多多的家庭气氛下生长的成员来说,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他们在学习、工作了一整天后,当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家时,迎接他们的是家人的心存芥蒂、不快、互相猜忌责怪、勾心斗角、恶声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在社会与家庭双重压力下,他们不禁悲从中来,发出“哀莫大于心死”的叹喟。

谁愿意自己的家庭如此这般地下去?只是许多人莫奈他何地以为,家本来就是如此;既然生在这样的家中,就得这样生存下去。这是无法改变的,是命运的安排。但他们是否想过,除了他们的家以外,也还有许许多多充满欢快和爱意的滋润型家庭。

滋润型家庭

整个家庭充满真诚、关爱和活力,家庭成员的智慧、精神和心灵是融为一体的。每个人说话时,有人倾听;同样,别人说话时,他/她也会专注凝神。关心彼此,无所顾忌地流露自身哪怕是痛苦的或不愿意的知觉和感触。除了被关爱外,他/她也被认定是家庭中有价值的一份子,因此,他/她可以享有任何做人的天赋权利,尤其是尝试做错的天赋权利,虽然做错事是他/她不自愿的。他/她大可不必害怕做错事情,因为任何人的成长道路都包括成功与失败两种,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不从学习错误中长大的家庭成员,也没有永远在一帆风顺中成长的家庭成员。当他/她被视为家庭中有价值的一份子时,他/她也会以互信、互敬、互爱等同样的态度来看待家庭其他成员的价值。

在滋润型家庭成长起来的每一个人,脸部露出自然轻松的表亲、目光柔和正视、声音清晰和蔼。在这个家庭中,展现了亲合力的开放的人际关系。

滋润型家庭的气氛祥和而安宁,它既有静的一面,又有动的一面。所谓静,并非家庭成员时时、事事、处处谨小慎微,生怕得罪了家庭中的某个人;所谓动,也并不意味着大声喧哗。动静之间井然有序,但又并非刻板固定。例如,说话时,家人不必抢着讲,因为在滋润型家庭中,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表达意见的充份机会。

在这种充满秩序的氛围下,孩子可以学习到各种适应的行为,发展出个人的价值感。我们常在一些家庭中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孩子不顾父母的忙碌,在一边大声嚷着:

“妈妈,我的皮鞋城哪里?”

“爸爸,我要喝开水。”

这些要求原是孩子能力不足而发出希冀依赖大人的求助。但是,对孩子的本能求助,家庭的类型不通,父母作出的反应就会大相迳庭!在麻烦型家庭,父母会不耐烦地或生气地大叫:

“你自己不长眼睛吗?”

“捣蛋!走开!”

甚至骂道:

“你怎么这么笨!”

无助的孩子感到失望已极。经历屡次失望之后,孩子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认为:别人是不会理我的我是没价值的,长大后在他们心中更形成了你若不听我讲话,你就是不关心我。忽略环境因素的态度在孩子心中于焉形成。

但是,在滋润型家庭中,父母会说:

“小佳,妈妈正在忙着烧菜,有什么事,待会儿说,好吗?”

“小佳,事情急吗?若不急,待会儿爸爸再帮你。现在爸爸正忙着呢!”

在实际状况被父母清楚地描述的情形下,孩子会逐渐理解到,当父母正忙碌的时候,提出求助的要求并不适合,孩子也从中发展出判断环境是否适宜的适应行为来,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个人的价值观。

在滋润型家庭中,物质上的照顾是一种表达关爱的方式。例如:妈妈煮一顿好吃的饭给孩子吃,先生带太太去看一场电影。当然,关爱的表达并不仅仅在物质方面,它更多地体现在家庭成员的说话、行为互动上,以显示我们是生活在一起的。此外,家庭成员无论是什么年龄,都可以用抚摸来表达关爱!一旦孩子因为做错事而心生害怕的时候,父母若能在教育前轻握孩子的手,轻搭孩子的肩,或抱着孩子,此时孩子必然在毫无敌对的状况下宁静听训。

在这种具亲合力的家庭氛围下,家人可以无所顾忌地自由交谈,甚至可以借以发泄在现代家庭外所遭遇到的各种紧张竞争、高度压力甚至挫败等情绪。例如,有一天晚上,当孩子跟爸爸说话时,后者显出很不耐烦的样子,孩子会说:

“爸!你今天看上去很不高兴,是不是公司里碰到了什么事情?”

爸爸回答道:

“对不起。我今天工作实在很忙,感到又累又紧张。这时,爸爸很想一个人清静一下。所以你跟我说话时,爸爸没有很好地听你说的话。”

反之,在麻烦型家庭里,爸爸对孩子的讲话方式可能演变成:

“没有哇!你烦不烦?小小年龄,老爱管大人的事。”

家庭的上空很快笼罩了不快的凝重气氛。在如此生硬僵化的气氛下,孩子怎么还敢直抒他/她(们)的胸臆呢?

除了关爱之外,相互体谅也常常出现在滋润型家庭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间。在这类家庭中,父母注意教导孩子从小就培养起此种相互体谅的态度。家庭成员共同计划活动,订定约定,然后一起或分头实施行动。但是,若发生意外,以致计划不能付诸实施时,彼此互相沟通,了解事实真相,采取进一步的或进或退的计划与行动。例如,父母与孩子约定星期日全家到动物园玩。不幸,在某大公司当副总裁的父亲突然在星期五接到一份要在星期日隍7d会的紧急通知,届时不得有误。于是,父亲不得已转告正期盼星期日早日到来的孩子:

“小兴、小佳,对不起!爸爸星期日必须参加一个会议,这个会议很重要,爸爸必须出席。因此,星期日不能带你们去动物园了!我们是否可以改期?”

因事取消动物园之行,虽然令孩子大失所望,但父亲的一声“对不起”和持之有据的解释,得到孩子的理解也在情理之中。孩子在谅解父亲的“爽约”之余,了解到了“世间万事万物,总有不能如愿以偿的事”,从而培养了孩子富弹性、善解人意的态度与观念。

但在麻烦型家庭里,通常发生意外后对孩子的说法是:

“今天动物园不去了。”

孩子问:

“为什么?”

父母:

“不去就是不去!还问什么!”

孩子于是口中呜呜地哭了起来。父母对孩子的哭一下子火冒三丈:

“你再哭,我就要打了!”

有的乾脆就拿起扫帚或什么的,给孩子一顿饱打,最后让孩子就范。时间一长,孩子的思维定势模式便是: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不讲道理的。”

“爸妈从来不疼我。”

“我生在这样的家庭,正是倒楣!”

在如此家庭成长的孩子,自我价值观也相对较低。

父母的管教态度

父母须意识到自已是家庭的主导者,他们有责任教育孩子认识人类和人生。领导的方法应是民主型的:

·利用肢体接触,表示关爱。尤其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应挽住孩子的手臂或握住孩子的手。这种肢体接触实际上是在传输一种信息:“虽然你做错了事,爸爸妈妈批评你,可我们是出于对你的爱。”

·避免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或因夫妻不和迁怒孩子。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孩子自我价值观的形成。在夫妇关系不好的麻烦型家庭中,孩子常常无端受到连带牵连。有个孩子说:

“爸爸妈妈经常互相指责。到底谁好?我不知道。有时,爸爸生起气来,就大声骂妈妈,妈妈气极了,把气出在我的身上;有时,妈妈骂爸爸的时候,爸爸也转而将我打一顿。我成了他们出气筒。我真的好委屈!有时,他们吵架甚至要我站在他们俩中某一边,我不想得罪爸爸,也不想得罪妈妈,得不到我表态的爸爸妈妈于是都对我同声发出喝斥”。

倾听孩子讲话须心到、耳到,给予适时的了解、关怀、安抚。如此一来,孩子也会学到这一倾听别人的优良品质,进而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促进家庭的和谐。但在麻烦型家庭中,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孩子是“人”,轻视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

改变“怕出事”的观念和“防出事”的态度。人之初,心本善。这句古训用来解释孩子也是贴切的。孩子生来并不坏。但孩子成长需要父母的有效鼓励和引导,孩子即便做错事,那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由之路,没有不跌跤就能学会走路的孩子,也没有不经曲折风浪就学会人生的孩子。有一个十二岁男孩的父母发现“一向很乖”的儿子用从他们那里偷来的钱玩网吧,父母惩罚他、恶言警告他,夫妻还为孩子的事大吵了一场,认为儿子的“不良行为”是变成“不良少年”的前兆,如何防止再“出事”便成了这对父母的焦虑所在。对于他们的过份焦虑,我的建议是,改变“怕出事”的紧张态度,学习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谈话时多多益善地利用肢体抚爱,适时了解孩子的感觉和需要。

养育子女是世间第一难的事情,需要父母两个“工厂”共同经营,产生产品。在滋润型家庭,父母从不否认孩子会有“问题”,并努力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克服问题的过程。而在麻烦型家庭,父母将精力全情投注于毫无希望的堵漏问题的陷阱中,以防问题的发生。一旦问题发生,却又不知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资源。

孩子在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有不同于以前的问题产生。在滋润型家庭,人们知道“改变”不可避免,他们视“改变”为“生命活力的一部份”。改变不只是孩子,也是成人须直面的。他们接受“问题”和“改变问题”的事实,并用创意来经营家庭。

自我价值观

一个婴儿出生时是完全没有任何人生经验的,他/她不懂得如何掌握自己,他/她一切须依靠周围的人来全权处理。孩子甚至到了5、6岁,他/她的一切还完全由父母和家庭决定和操持。上学之后,他/她虽然受到同学、玩伴的影响,而更多的影响仍然来自家庭及其成员。

为了使孩子学习自我价值观,言语的学习是一种方法,但是他/她更多地是从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表情、声音、行为等方面学习而来的。然而,很多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语、一笑一颦、一举一动在孩子自我价值观形成上所产生的巨大的深远影响,许多这方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潜移默化的。

小佳用两根粗竹干做了一副高跷,此时正兴高采烈地玩耍着给妈妈看,妈妈看了说:

小佳!你做高跷,有没有把手割破?这次,算你运气好!再说,玩高跷好危险呀!以后不要再玩了小佳的兴致一下子像气球被刺破似的“没了”,感到失望已极。妈妈教育小佳的错误在于,她忽略了孩子创造高跷时的那份高涨热情和喜悦,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忽略母亲的叮咛在情理之中!

抑或,妈妈嘴里在说:小佳!你好棒!可看着孩子玩高跷的危情,她却皱着眉头。这种让小孩一看便知的表情仿佛在说:

“妈妈没兴趣看你玩这么危险的游戏。”

“你看,你又在惹麻烦了不是。”

“妈妈真的不喜欢你这种玩法”。

显然,做母亲的不啃声,可皱眉本身却不知不觉地造成了小佳自我价值的降低。如果妈妈此时能改口说:

“啊呀,小佳,你真的很能干,居然能自己用竹干做高跷!敲钉子可是老师傅做的事。我们的小佳快成了师傅啦!不知高跷是不是牢?”

同样一句出自母亲口中的话,后者在小佳听来就显得颇为得体、颇为中听,让孩子“自尊”,让孩子感到自己“很有价值”,连妈妈也这么看。为此他踌躇满志。他会向妈妈饶有兴趣地说出自己工作时的“经验”,妈妈的称赞使他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同时也会注意到妈妈关爱的叮咛。

为人父母的你不妨想一想,你是否曾不顾场合地将孩子狠狠地数落了一顿,连脸面和尊严都没有给孩子。或许你是一个快人快语的无心者,对孩子讲过话很快就忘了,但“说者无意,听者有意”,你的话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却深深扎下了根。

在家庭里建立怎样的自我价值观,可以从你们全家一起共进晚餐这样小小的实验中发现。你如果努力去体会每个家庭成员说话时声调、表情以及时机恰当与否中可以发现,即使是一句诸如“添饭这道菜我吃光喽!”之类的话,由于讲话者的差异,都会反映出你或者家庭其他成员是否被尊重或被忽略。

当晚餐进行到一半时,你突然将游戏方式改变成你注意自己对别人说话的方式:你的应对是否使对方自我感觉不错?他的回应、表情是否如你所预期的?倘若不是,这是否意味着你的表情、姿态或语调正好传达了相反的讯息而你又混然不知?在观察中,不妨主动尝试你要做的一切,同时关注你所接受到的信息,这是项有意义的实验。

你也可让全家成员一起来学习这个些实验。第二天晚上,你先将这个实验告诉家里的每一成员。假如他们年纪不大,你可以让他们在吃饭前先读完本章,然后你们一起尝试。晚饭后,再请全家人一起分享每个人的发现与感受:你家的气氛是否调和?在家庭,每个人是否拥有自己的个性特徵?如果成员中有人犯错,他/她(们)是否会被谅解,然后彼此展开开放式沟通?如果是的话,我们可以说这是“滋润型家庭”;如果家庭内时时、事事、处处都充满了火药味颇重的苛责、批评,彼此讲话不诚恳,一有错就处以惩罚,那必定是“麻烦型家庭”。

这不是在批评“麻烦型家庭”的父母,而是在提醒这类家庭中父母的责任和关注重点。多年来,经过与许多家庭工作在一起,我深深感到大多数父母是爱自己孩子的,问题只是在爱的表达方式上。由于方式上的不当,父母们常常受到失职的苛责,但这类舆论却忽略了父母疼爱子女的真实情感。这其实并不公正。

若要改变父母态度行为,首先要了解他们“爱之深,责之切”的初衷,提高他们自我价值观。惟其如此,才有意想不到的正面效应。

经验告诉我,对人生抱有可以改变的满腔期望,因为改变才是你一切美景的第一步。

高自尊与低自尊

假如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在一起能有一番自我对话,那么他们对话的差异是什么呢?

·高自尊者也许会说:当他/她(们)喜欢自己、觉得自己很不错时,他她(们)就能活得自在、更富有自我价值实现、更自尊也被人尊贵、更有爱人也被爱的能力。

·低自尊者常会陷入这样的境地:他/她(们)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经常受到伤害,有时,他/她(们)感到自身行为举止也处处透露出那种被揶揄、被轻篾、被贬低的讯息。他/她(们)无端地惩罚自己和别人,认为别人应对自己行为负责,将指责的焦点落在别人身上。

当一个人拥有较高自我价值观时,他/她会主动扩大自身活动空间,促进与外界联系。此举有助于缩短他/她与他人间的距离,减少冲突。通过沟通、澄清,改善人际关系。而一个自我价值较低的人,很容易被自身激发的情绪淹没。他/她无法包容人,甚至对其他人形成仇恨。他/她常将责任诿过于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甚至到了操纵别人的地步。他/她也“爱别人”,为的是取代“爱自己”,这种自贬自怜的爱只是为了逃避面对自己的低自尊。

由于自私不讨人喜欢的缘故,很多把爱自己看作是自私的表现,他们也因此害怕看重自我价值。事实上,这两者并不一样。在生活中,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争执,我们总是被教导要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不知不觉中也造成了轻视自己、降低自我价值的结果。自私与自我价值观之间的区别在于:自私是一种“唯我主义”;而自我价值不只是自我看重,更重要的是,以同等态度对待别人、尊重别人、珍视别人。

有时我们害怕被人说成“自以为是”,于是在人面前不敢呈现真正的自我,害怕这样的自我会不被接受、被遭拒绝。自我价值的提升既让每个人能接纳别人,也能认可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时,我们将不再处在和别人相比较后的自责之中,自我批判、自我惩罚也至此停止。

许多父母就是因低自我价值观而不自觉地用无尽的责备来影响孩子。殊不知,孩子的价值观正是主要来自父母和祖父母这两股融合的血脉。因此,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探究和了解孩子的需要、想法和对未来的期盼,接纳他们成长的本来样子。是的,他和别的孩子是有些不同。那又怎样。让我们加入到孩子探索成长的旅途中去,没有批判,不要为孩子预设理想与目标,有的只是关爱的陪伴和探索。我们可以在家里后院举办庆祝会,会中穿插一些有趣而富创意的活动。例如,让出席庆祝会的每个孩子都有一次“自吹自擂”的机会,说说从上次见面到现在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十多岁的孩子也许会说:和两年前相比,他/她不再是个孩子了。而这正是孩子了解自身存在和随时空演变的好机会,也是他们获得承接过去时空的新的契机和起点。当然,没有不带来痛苦的探索;但即便是痛苦,那也是人生不可分割的部份。让孩子勇敢地直面它,他/她会成长得更快。

下列是父母帮助孩子提升自我价值观的几个要点:

·认识、觉察你给孩子的触摸,设身处地的揣摩孩子的感受。

·认识、觉察你眼神中正在传输的讯息,这些讯息和你内心想的是否一致?

·弄清楚你和孩子间在想法上的差距。

·让孩子在无恐惧的情况下澄清事实,允许他/她发问,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所有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件、行为、声音,都曾经、也都会影响到孩子。建议父母向孩子说明实情的真相和发生的原因,尤其当事件发生时孩子也被父母或家庭成员卷入了进去,父母就更有必要留心向孩子说明事情的发生、发展和他的自我价值无关。

由于没有人向孩子说明事情的原委,以致孩子在事件发生后常会有一种错误的感觉,以为事情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当孩子尤其当婴儿通常无法分辨事件中的成人与自己的关系时,这时大人用口语来澄清,以便让他们了解到底发生什么事,就显得颇为必要。孩子通常会通过父母的眼神、关爱的抚摸、清晰地呼叫他/她的名字而有效地建立起他/她的自尊来。

有关建立孩子自尊的问题,在父母亲职任务上较之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来得更为重要。父母须经常关注到孩子的一些好奇以及对好奇的探索,要给孩子机会,刺激孩子兴趣,并用自尊尊人的方式处理孩子的事情,让孩子在高自尊环境和氛围中长大成人。

在孩子高自尊学习过程中,父母无疑是激励者、教导者,也是孩子高自尊的典又范。下面是一段有关上海一个母亲激励女儿自我价值观实现的故事:

一个18岁女孩和母亲经过一家贴着“应徵KTV女服务生”的商店时,正谈论有关暑期女孩打工的事。女孩想去应徵,母亲思忖了一下对她说:

“你不妨试一试。但这好像不是你这样的高三中学生做的事,再说你又没有经验。”

女孩说:

“我们班上的小芬就在一家KTV当服务生的,每天穿着紧身牛仔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想我也应该去试一下。”

母亲鼓励她说:

“好哇,你去试吧。妈就在路口超市等你。”

女孩想了一下应徵工作事宜,便兴冲冲进去应徵了。十五分钟后,她沮丧地走向母亲。女孩说:

“我真没用!他们好像不需要我这样的人。妈,我看起来是不是很差劲,他们看不起我,让我觉得连这种小事我都不会做。我感到好出糗!”

母亲拉着女儿的手说:

“孩子,你是否觉得人的价值观要由别人来决定呢?其实,你这样一进一出,不也学到了一些东西吗?比方说,你有机会认识了打工究竟是什么样子,面见又是怎么回事,这家KTV要的是什么性质的工人。他们不录用你,并不等于你就不适合那份工作。再说,外面要做的事很多啊!你的自我价值应该由你、而不是由别人来肯定!”

母女相视。女儿从心底里同意母亲的看法。她们会心一笑,挽起手,消失在人海中。

然而,有些父母鉴于学历和智力原因,只能教孩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父母本身若无很好的高自尊,这时倒是一个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机会。事实证明,自尊的塑造是可以在任何年龄段进行的。

当然,了解自身低自尊的事实,并改变它,需要时间和勇气。但花下的投资不会白费,学习改变会发展出“更富有”的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