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那一世的风情
32757000000009

第9章

叶浅予这一门独创的“美术轻功”,不久即派上了大用场。

1937年,中日战事全面升级。北平、上海、南京等心腹之地,相继沦陷于日军铁蹄的践踏之下。多数的中国报刊一时均停版,漫画家无用武之地。叶浅予与胡考、张乐平、梁白波、陆志庠、席与群、宣文杰等人,组织了第一支抗日漫画宣传队,辗转奔波于烽火的一线战场,从事战争的宣传报道工作。

这期间,叶浅予运用自己总结的“目识、心记、意测”速写规律,将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以后,相继整理而为《重庆行》等一批速写漫画,为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留下了一个个闪光的感人瞬间。

1939年初至1941年,叶浅予奉国民政府之命,至香港编发《今日中国》画报。叶浅予正是在此期间,结识了令他一生相当无奈的戴爱莲女士。香港沦陷后,叶浅予从香港逃回了大后方,流亡于桂林、贵阳等地,生活过得颇为清苦。不过,像叶浅予那样一类的艺术家,也有因祸得闲的自在,他在个人时间的支配上,有了很大的自由。

这时,陪都重庆的抗战形势,已经进入了一种相当困难的相持阶段。

中日两国的战事已经进入到一种胶着的状态。表面的军事实力上来看,日本人仍占着上风。可是,重庆政府是一个有弹性的球。日本人的重拳组合打过去,到了重庆政府的身上直觉得一股软绵绵的吸力,所以,并不能令重庆政府失去有效的抵抗力。这令日本人有一点进退两难。太平洋战事爆发之后,日本便想到了封锁重庆政府的方子。日本人暗想:只要蒋介石得不到英美诸国的物质支持,凭中国西南数省的财力,是不足以长期地支撑一场战争的。蒋介石最终还要返回到谈判桌来。

所以,当时蒋介石重庆政府的唯一战略思想便是,硬撑下去,谁最后一个倒下去,谁便是这场战事的最后胜利者。所以,对于叶浅予那样一大批的艺术界人士,重庆的政界高官们基本上已经没有时间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指手画脚了。政府只能发放一点微薄的生活保障金,以保全这些民国的大艺术家们,至少能在大后方艰辛地活下去。

如此,叶浅予便于竹床竹户的一种萧然和静的生活中,对于自己曾经的艺术之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反刍。

这个阶段,叶浅予伊始对于传统国画的技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国画这种东西,在学习的过程中,欲产生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叶浅予觉得最好能有一位名家大物可以讨教。

这时,叶浅予听说老友张大千在敦煌面壁三年,搞回了魏唐各代佛教壁画大量摹本,心得很大,便萌生了跑去成都,向张大千请教中国画技法的想法。

1945年,叶浅予的第二任妻子戴爱莲,组织了一个民间舞蹈采风团,想到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收采素材。她的计划是以成都为一个原点,向川西北以及西康地区辐射采风。这一点跟叶浅予想去成都的计划不谋而合。

张大千听到老友叶浅予要来,心里自然是高兴的。

叶浅予在张大千的家中,从刚刚涨过龙船水的端午时节,一直住到白露满地、虫声如流水的八月秋凉季节。两位老友的相处,真个是无话不谈。

因此,后来,叶浅予在讲到自己与张大千之间的相知相得时,有过这样一段的话:“大千作画喜欢有人在旁闲谈,客人常来常往,作画不怕干扰;没有客人时,自有学生在旁看画问答。我来之后,因为是朋友,所以并无拘束,连续在他画案旁站了一个多月,学到了不少手上的功夫。比如用笔用墨之法,层层着色之法,重复勾线之法,衬底路染之法,在心领神会之后,用到自己的人物造型中去,获得不少益处。”

当时,张大千的茶室中,挂有一幅谭延闿颜体楷书的小条幅:“初出茅庐”。叶浅予笑着请他解释。张大千的回答是:像我们这样的人,虽然在社会上已经混成了各种各样的名目,但我们待人接物,总是要保持刚出学堂时,那一份战战兢兢的心境才好。叶浅予听了,收起了笑容,向小条幅合掌作揖:如此甚好。

这样,叶浅予在漫画、速写绘画的领域,逛荡到有一点倦怠之时,便在成都郊外清明如玉的风光之中,完成了向中国人物画的华丽转型。

不久,叶浅予追随着戴爱莲到西康采风,所创作的少数民族系列人物风情画便问世了。徐悲鸿对于这个系列推崇备至。

徐悲鸿乃撰写《叶浅予之国画》一文,大力鼓吹叶浅予在人物国画方面的开拓性成就:“浅予之国画一如其速写人物,同样熟练;故彼于曲直两形体均无困难,择善择要,捕捉撷取,毫不避忌,此在国画上如此高手,五百年来,仅有仇十洲、吴友如两人而已,故浅予在艺术上之成就,诚非同小可也。”

叶浅予的人物国画,笔法流转劲利,墨色细润俊俏。人物的布局,能够做到线条简洁,构图紧凑。仇十洲为明代与沈周、文徵明、唐伯虎并驾齐驱的国画“明四家”之一。吴友如虽为清末光绪年间的人物画家,后来在中国人物画上的名气,却孤峰拔起。

徐悲鸿一口咬定,500年间,人物国画的高手,不过仇十洲、吴友如、叶浅予寥寥三人而已。由此可见徐悲鸿对于叶浅予的期许了。

如此,1947年11月,叶浅予便接过徐悲鸿校长的聘书,到北平国立艺专做了一名教书匠,从而也展开了他长达30余年的美术教育生涯。

叶浅予刚到国立艺专时,教授学生速写课。后来又给叶浅予弄了一个图案系系主任的头衔。但这个时候的叶浅予于美术教育,连门坎在哪都尚未摸清,自然遭到了该系教师的有意整蛊。叶浅予无法,只好自己请求下台。

1949年,北平艺专改组,分别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叶浅予任教于中央美院的绘画系,并由此成为温润仁美的一代人物画大师,以及威仪棣棣的一代美术教育大家。

1949年,叶浅予参加第一届全国文代会,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1954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国画系,叶浅予为系主任。

1957年,中国国画院成立,叶浅予任副院长。

徐悲鸿讲到叶浅予时,曾经感慨:如果有十个叶浅予,中国的文艺复兴就到来了。

人们总结中国画创作在当代的突破,曾经流行过四句话: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毛驴,叶浅予的舞。

在现代中国的美术界,叶浅予以他开阔的文化视野、雅健的美术功力,创造出了如此婉约出尘的一份风貌。

叶浅予的卓然一家,确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