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自从扫平土匪戚方之后就小有名气,当时的朝野士大夫交章上书,称赞岳飞的功绩,有的奏章指出岳飞“岳飞骁武精悍,沉鸷有谋,临财廉,与士信”。岳飞平定流寇和曹成之后,就更加突出了,有的士大夫的奏章甚至引用岳飞对部下所讲的话:“要使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与关(关羽)、张(张飞)辈功烈相仿佛耳!”为此,他们向朝廷提出建议:“望朝廷论飞之功,加以爵赏,使与韩(世忠)、刘(光世)特然成军者,势力相抗!”
赵构继承大统之后,金军就一直穷追不舍,面对金人浩浩荡荡的大军,高宗只派了书生出身的大将宗泽,明显抵挡不过浩荡的金军。
自从金兵杀进南宋以来,高宗就只顾着逃跑,朝政都无法处理,军事建制更是完全被打乱,作为禁军的神武军也名存实亡。在宋金战局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宋廷整顿了神武军的建制,任命韩世忠统率神武左军,张俊统率神武右军,两人都挂都统制衔。王攫统率神武前军,陈思恭统率神武后军,两人都挂统制衔。
宰相范宗尹也向高宗极力推荐岳飞,并说:“张俊自浙西来,盛称岳飞可用!”,经过几次的大战,高宗开始对岳飞的军队已经开始关注了,之后岳家军被转为神武右副军,这意味着岳家军由一支地方部队晋升为皇帝的禁军。
岳家军的建制提高了,但岳飞本人的官职并未得到提升。汴京失陷之前,岳飞就已经晋升为统制,至今没有升迁,仍然挂统制衔,未免让人感到不公平,不过岳飞对此事并不介意。
岳飞追求的绝不是高官厚爵,而是要完成雪国耻、复故疆的大业。因此,他希望能置身于杀敌的前线,直接提兵北伐,而不愿担任长江下游的一员守将。他上书要求免除通泰镇抚使之命,而授他在淮南东路招兵买马之权,以收复两淮失地,继而收复中原。
岳飞的部下也一直认为朝廷应该给岳飞一个与他的功劳相当的官职。在岳飞手下担任文书工作的高泽民向枢密院请求授予岳飞都统制或相当于都统制的职务。宋高宗认为这个建议合理,因为岳家军已经拥兵两万余人,早已超过一般统制统兵数千人的规模,加上岳飞战功显著,况且南宋王朝正在用人之际,提升岳飞为都统制也顺理成章。
恰恰在这个时候,原来担任神武副军都统制的辛企宗因为镇压农民起义没有出色的表现而被削职,于是岳飞就将他的职位取而代之了。南宋朝廷任命岳飞为神武副军都统制。并铸金印赐予岳飞。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岳飞正式地跻身大将的行列了,他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人并称南宋四大将领。这一年,岳飞才刚刚二十九岁,韩世忠四十二岁,刘光世四十二岁,张俊四十五岁。岳飞是他们之中最为年轻的大帅,这让岳家军很受鼓舞,为有这样年轻有为的将领而自豪。
岳飞上任不久,朝廷就对他委以重任,朝廷令岳飞率本部兵马前往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就任知州兼荆湖东路安抚使、都总管。又任命前抗金重臣李纲为荆湖、广南路宣抚使,负责剿灭活动在湖广一带的土匪曹成,令岳飞、韩世忠等归其统领。
这一次出征,岳飞的战绩让朝廷中人又是眼前一亮,岳家军纵横江西、湖南、广西、广东四路,往返奔袭数千里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李纲称赞他“治军严肃”,又加封他为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之衔。岳飞虽然取得大胜,为稳定南宋王朝后方起到重要作用,但他并不是很高兴,因为这些流寇部队不过是“蝼蚁之群”,扫平这些蝼蚁绝不是什么功劳,他的志向在于收复疆土,恢复故国。
岳飞班师路过湖南祁阳县大营驿时,有感而发,在一面石壁上题词:“他日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宽天子宵旰之忧,此所志也,顾蝼蚁之群,岂足为功?”这句话说得很明白,他的志向在于抗金复国,而不只是扫平几个流寇。
绍兴二年(1132年)夏天,高宗亲自下诏要召见岳飞,对他予以嘉奖,这一次岳飞带上了自己的长子岳云,从九江出发,沿水路到了南宋行在临安。
同年九月十三日,岳飞父子受到高宗召见。高宗对岳飞嘉奖了一番,除了赏赐鞍马、战袍等外,特赐岳飞一面锦旗,上绣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又授予他镇南军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等职。
在那个时候,对岳飞来说被皇帝召见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他总是大谈自己收复故土的志向,高宗很是欣赏,岳飞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在宜兴张褚镇一所古庙的墙壁上,怀着必胜的信念写下了一篇《五岳祠盟记》。在这篇文章里,他以简洁的文字、激昂的语言,再次抒发了誓死消灭金兵、收复故土、迎还“二圣”的决心。这一切都表明了岳飞绝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怀抱着极大热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