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公亶父被周人尊称为“大王”,而周族先公也是古公自亶父时才开始称王。古公亶父之所以赢得后人的如此尊重,主要源于他的两项功绩:一是带领周族从豳地迁到了岐山之下的沃野周原,二是开创了剪商的霸业。
关于古公亶父从豳地迁到岐山的原因,传说中是这样说的:
据说,周人在豳地住了300多年,已到了殷王朝时期。那一带在周人的经营下,良田无数,房屋鳞比,庄稼繁茂,牲畜成群。这时,北方的强邻薰育对这片肥美的土地起了垂涎之心。
薰育属于北方戎、狄族的一支。他们人多势众,兵强马壮,经常袭击、骚扰周族。
当时周族的首领古公亶父知道打不赢薰育,就送去许多牛、羊、马等牲畜,要求议和,可是薰育并没有停止袭击。古公亶父再送去许多皮革、麻织品等物品,薰育的袭击仍不停止。古公亶父又送去许多玉器财宝,他们的袭击还是不停止。古公亶父就问他们:
“你们到底想要干什么?”
薰育的首领回答说:
“我们就是想得到你们的土地。”
原来,薰育人也想学周人的样子,种植庄稼。可是,那时候大部分土地未经开垦。薰育人一向以游猎为生,不愿意花那么大的力气去开垦,所以一心想要抢占周人开垦已久的大片良田。古公亶父对族人说:“我们不能和薰育作战,不能因为这块土地,伤害了我们的人民。我决心离开这里。”
周族的人民都苦于薰育人的不断骚扰,愿意跟着古公亶父迁移到别的地方,另外开辟一个天地。古公亶父领着全族的男女老少,带上粮食、财宝、牲畜和武器,向西南方迁移。他们来到了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脚下,占据了肥沃的渭水流域。这里的自然条件比豳地还好,更适宜农耕经济的发展。
周人在这里烧荒开垦,兴修水利,建筑住房。他们还盖起了辉煌的宗庙,用来祭祀祖先;盖起了雄伟的宫室,给部族的首领居住;筑起了高大的城墙,用来抵抗戎狄的袭击。各项工程完成以后,他们在宗庙的祭坛前面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典礼,把抓来的戎人俘虏杀死,作为献给祖宗和鬼神的祭礼。
周族这时已进入阶级社会了。古公亶父把氏族的人口和土地做了新的安排,设置了一整套的官吏,完善了国家机构。后来,人们就把周人占据的这片四面环山的高原称为“周原”。
由于周人有了良好的组织和完善的防御工事,武器落后的戎狄族再也不敢随意侵袭他们。周人获得了安定的环境,力量迅速壮大起来。邻近的许多弱小部族,有的主动投靠周国,成为周的附属,有的被周吞并。周逐渐开拓疆界,并与殷王朝建立了从属关系,成为殷在西方的重要属国。
根据传说,古公亶父曾经娶姜族的女子为妻,生下了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又叫虞仲),老三叫季历。弟兄三个从小在一起玩耍,感情挺好。
季历虽年纪最小,但最聪明,古公亶父一向喜欢他。季历的妻子太妊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妇女,她和季历一样很讨古公亶父的喜欢。一年秋天,太妊生了个儿子,不知什么人放了一只红色的鸟儿,恰巧这只鸟儿落在了太妊屋子的窗户上,嘴里还衔着个写满祝贺文字的帛,上面写着:“平时处事以小心谨慎压抑住疏忽怠惰,才能保证事事成功。如果疏忽怠惰压住了小心谨慎,事情就要遭到失败。做事情不努力争取做好,就要前功尽弃。而小心谨慎,自强不息才能千秋万代永葆安康。”
古公亶父见季历和太妊的儿子招来了“祥瑞”,心中十分欢喜,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名字叫“昌”,这就是周公旦的父亲——姬昌。据说姬昌比他父亲还聪明,年纪不大,办事儿却挺稳重,还知道孝顺尊长。古公亶父对这个小孙儿喜欢得不得了,经常对人说:“咱们周族的事业,看来要在这孩子的手里兴旺起来。”古公亶父所说的事业,实际上就是指周族将要向东发展,夺取中原。
太伯和仲雍也不傻不呆,他们知道父亲的意思是想传位给季历,将来再传位给昌,所以也就不愿意待在这儿碍父亲和季历的事儿。有一回古公亶父病了,他们借口到山里去找药,就跑到南方去了。
太伯和仲雍走后,古公亶父对季历说:
“我死后,你不要马上继位,应该先把你的两个哥哥找回来。他们不愿回来,你再继位。这样道理上才讲得过去。”
不久,古公亶父就死了,季历果然派人到南方找到了太伯和仲雍。太伯对来人说:
“我和仲雍已经习惯了此地的风俗,在这儿过得也挺好,我们都不愿回去了。”使者回来报告了季历,季历才正式做了周王。
后世史学家认为,太伯、仲雍与季历之间的权位谦让之事可能发生过,但肯定与季历的儿子即后来的文王昌的“圣德”无关,而且太伯、仲雍远避荆蛮之地也不单纯只是退让避嫌之举。事实上,在古公亶父率族众西迁之时,就对周族的力量进行了部署:一是让太伯继续留守豳地以抵抗戎狄,保持周族原有的影响。后来,出于形势变化和战略考虑,太伯率部分族人从豳地南下,来到今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二是让仲雍西迁之后在岐山西北面的地区开疆拓土;三是让季历和自己一起营建周原,作为周人的大本营。
为什么古公亶父在迁岐之时要作兵分三路的部署呢?《诗经·鲁颂》说: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即古公亶父揭开了周人兴盛的序幕,而到了季历、文王之时,周人又把首都向渭水下游的丰、镐一带迁移。这种迁移的趋势与后世秦国为了经营中原而逐步东迁的方略是一致的。古公亶父让太伯在东南建吴(也称虞国),北可拓土,南可越过黄河进入洛水流域,东则可窥商朝京畿地区,是周向东方开拓的重要据点。同时,太伯南下建国和仲雍西北拓土形成夹辅之势,辅助居于中间的周原。因此季历在父兄的帮助之下,使周国的势力得以迅速发展。其后,文王的经营又为武王的一举灭商进一步做好了准备。
季历也是一个很能干的首领。他组织人民开垦荒地,疆域越来越大,周人的生产蒸蒸日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季历还积极发展铸造铜器的手工业,用来制造各种各样的兵器,扩充军事实力。每到冬天农闲,他就把人们组织起来,出去攻打别的国家、部落,开拓土地,抢掠人口和财物。
季历继位的第四年,打了一个大胜仗,把岐山东边的程国(今陕西省咸阳市东)消灭了。据古书记载,六年之后,季历又去攻打义渠,还把义渠的国君也给抓来了。
季历打败义渠之后,曾经到中原去朝见殷王武乙。当时,西北方的戎、狄族和殷王朝的关系时好时坏,有时也骚扰殷的属国,甚至进犯殷人的直接统治区。武乙为了鼓励周人同戎、狄作战,巩固殷王朝西部的安全,对季历大加夸奖,赐给他土地三十里,宝玉十双,骏马十匹。季历得到天子的奖励,当然很高兴,再说,打击戎狄对周人来说也是有利可图的事情。所以,季历回去以后便加紧了军备的整顿。据说第二年,就开始攻打附近的许多较小的戎、狄部落,还俘虏了十多个戎人首领。这么一来,周就成为殷王朝西方的一个强大国家了。
在武乙的儿子文丁当殷王时,周人曾与燕京的戎人(今山西省太原市以西一带)发生激战,周军大败。但两年以后,周人又攻击余无的戎人,却获得了大胜。余无之戎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西省屯留县以北,离周国的中心地区岐山非常远,而距殷王朝的国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却非常近。周人击败了余无之戎,直接保障了殷王朝边境的安定,殷王就封季历为牧师(殷代诸侯领袖),以表示奖赏。但是周人的势力范围如此广大,居然在远离岐山、靠近殷都的地方向强大的戎人发起进攻,并且取得胜利,这件事不能不引起殷王的警惕和疑虑。
周人战胜余无之戎的第二年,季历在被征服的程国旧址建造了都城,此后就住在这里。程比起岐山来,远为偏东。这件事说明周向东方的扩张取得很大进展,也显示出季历咄咄逼人的姿态。
又过了几年,周人先与呼始之戎作战,取得胜利,然后挥戈东向,直扑翳徒之戎。翳徒之戎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与山西省太原市之间,离殷都也不太远,是当时殷王朝周围最强大的戎人部落,殷军也无法对付他们。周人这一仗打得很痛快,不仅把戎人打得落花流水,而且还生擒了三员大将。周人在一系列的战役中,得到了大量人口和财富,占据了大片的土地。为了表示对殷王朝的忠顺,季历特地派人把缴获的部分兵器、战俘以及那三员大将送到殷都,献给殷王文丁。
周人的这些胜利震动了殷王朝。文丁看到这些礼物,不仅没有露出高兴的神色,反而愁眉不展,长吁短叹。一天,文丁召见文武大臣商议朝政,一提起这件事,脸色马上就沉了下来。
这时,文丁手下的一个亲信大臣露出诡诈的笑容,走上前去,在文丁的耳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只见文丁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宣布退朝。
过了几天,几名使者从殷都飞驰而出,直奔周都。使者见了季历,便传达了文丁的命令,要季历到殷都领赏受封。季历受到传召,感到非常荣幸,安排好国中的事务,便兴冲冲地赶往殷都。
文丁见了季历。非常高兴,招待得十分隆重,赐给他很多礼物,又封季历为方伯(方伯是当时天子底下地位最高的诸侯,是一大片地区内众多诸侯的领袖,在管辖的范围内有征伐其他诸侯的权力)。因为周国位于西方,所以季历简称“西伯”。
季历受到这样的封赏,当然很得意,在殷都痛痛快快地玩了几天。谁知就在季历准备离开殷都回周国的时候,突然被一群手持戈矛的士兵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
季历的随从中,有人躲过了殷兵,逃出殷都,星夜赶往周国报信。周国的大臣和太子昌听到这个消息,吓得手足无措。他们赶忙收集了大量珍宝,挑选了若干美女,派人送往殷都,请求文丁放季历回国。文丁并不是一个贪财好色的君主,这次拘禁季历也不是为了勒索财物,而是为了更重大的原因,哪里肯放虎归山呢?无论周国的使臣怎样哀求,他都毫不动心,最后还是把季历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