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下归心:周公旦
32940400000009

第9章 周公恐惧流言日

武王故后,其子姬诵即位,是为成王。周公被任命为冢宰。由于成王年幼,不具备管理国家的能力,加之周朝天下初定,为了稳固政权,周公在此重要时刻,不顾个人得失,不避嫌疑,毅然摄政,代为主持、处理朝政,并亲自东征,平定了三监之乱。

武王在临终前还是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周公,并且说这件事不需占卜,可以马上决定。周公涕泣不止,怎么也不肯接受。

武王驾崩以后,太子诵继承王位,就是周成王。成王当时才十多岁,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等接踵而来的形势,成王是很难应付的,这时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人支承这种局面。

周公担当起治国的重任以后,确实呕心沥血。据说有时候正在洗头,忽然发生了紧急的事情,他来不及洗完,就得用手握住透湿的头发,赶去办事儿。有时候正吃着饭,就得撂下筷子,接待客人,有时候一顿饭得打断好几回。

谁料周公这么积极地为周王朝办事儿,反倒引起了不少贵族的猜忌,就连一向信任周公的召公也开始对周公不满起来。

原来召公一向和周公一起帮助武王,处理国政。现在他看见周公居然摄行天子职务,大权在握,而成王年龄又小,就担心周公会抢夺王位,看着周公积极地处理国政,他更加怀疑,未免开始对周公不满起来。

周公也感觉到了召公对他的不满,正要找他去解释,召公却先来拜访周公了,并提出要回到自己的封地——燕国,不愿再待在京城了。

周公听后觉得很突然,就极力挽留他,召公就是不肯。经过周公再三盘问原因,召公才淡淡地说:“只因为外面流言太多,我不愿意插手在里面,所以才想离开。”周公忙问:“是什么流言,我怎么没有听见?”召公回答说:“你怎么没有听见呢?现在外面已满城风雨了,都说你不久要做真的天子,取成王而代之了。这些话几乎人人都知道了,你怎么会听不见呢?”

周公听了这番话,好似五雷轰顶,目瞪口呆,气得半天说不上话来。好容易缓过气来,才声泪俱下地表白说:

“哪里会有这种事呢?当初武王不幸去世,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替天子管理国事,是因为当时天下的局势太不稳,要是没人出来挑这副担子,也许各地都会闹出乱子来,那样就太对不起先王了。咱们的先王,从太王、王季到文王,为了奠定周族的基业,真不知费了多少心血。不幸武王死得太早,王子年龄又小,为了完成先王的事业,我不得已才挑起这副担子。外边谣言纷纷倒不去说它,可没想到自己的弟兄还信不过我。要是这些话再传到天子耳朵里,他会怎么想呢?”

召公见周公说得那么伤心,也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反而说些好话来安慰他。可不管周公怎么解释,外面的谣言越传越多,越传越离奇。周公见实在站不住脚,也就下决心暂时离开镐京。在走之前,他还办了一件大事——给成王行“冠礼”。

原来,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男女青年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举行一个仪式,表示已经成年,才能成为氏族公社的正式成员。这种仪式流传到周代,演化成“冠礼”。一个人如果没有行过“冠礼”,他就不算成年人,好多事情就没有资格干,当然也不能管理国家大事。

周代的贵族男子,一般到20岁时,由父兄主持,在宗庙里举行“冠礼”。可是,当时成王才15岁。因为谣言逼人,周公只好提前让他“成年”了。周公给成王行了冠礼,把国事交代清楚,就到洛邑暗暗侦探谣言的“风源”去了。

周文王的儿子挺多,正妻生的儿子就有10个。老大叫伯邑考,早被殷纣王杀害了。老二就是武王。其余几个,比较有名气的有老三管叔鲜,老四周公旦,老五蔡叔度,老八霍叔处,老九康叔封。

管叔鲜挺能干,文王在世的时候就常出头露面。武王克殷以后,把他封在地位最重要的管国,负责监视武庚和殷人。武王死的时候,管叔鲜认为,当初伯邑考死了,由二哥继位,如今二哥死了,按“兄终弟及”的老规矩,应该由自己当天子了。没有想到武王把成王和天下托付周公了。如今自己非但捞不到天子做,还得受弟弟的管,这怎么能行呢?

偏偏老五蔡叔度也和他三哥一副心肠。他对于自己被封在蔡国,承担监视顽固的殷人这么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一向不满,认为这是周公有意使坏,促使武王把自己撵出镐京的,所以整天长吁短叹,牢骚满腹。

再说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吧,他并不因为周武王没杀他而领周人的情。他早先的荣华富贵,如今成了过眼烟云,一想起来就憋一肚子气,总想瞅机会闹点乱子。一次,殷人的老盟友奄国(今山东省曲阜旧城东)的国君对武庚说:“武王刚死,新王年纪又太小,周人内部乱哄哄的。那些贵族们都猜忌周公的权力太大,这正是恢复您祖先天下的大好时机,您可千万不能错过了。”

武庚听了,正中下怀,一面加紧派人不断地从镐京打听消息,一面千方百计地拉拢“三监”。他知道管、蔡二位对周公心怀不满,当然竭力挑拨,煽风点火。果然不多时,就闹得谣言四起,满城风雨了。

成王受过冠礼后,陪伴成王学习的周公的儿子伯禽也代替周公去鲁国就封,称为鲁公。

周公把一切事情办好后,就辞别了成王和太公、召公,起身到东方的洛邑去居住。在那里,他仍然为国事而操劳,并研究起《周易》来。

据汉人传说,自从周文王作了《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辞以后,已经很完备了,只是每卦都是六个爻(爻有阳爻、阴爻两种),各爻的意义也各不相同,周公便为每爻作了解释,叫作爻辞,使《周易》的义理更加清楚。因为文王作了卦辞,周公作了爻辞,父子俩都是周人,所以这部书叫作《周易》。

周公无奈来到洛邑之后,渐渐了解到谣言是从管、蔡两国传播出来的。他心里很难过,心想作为一母同胞,也要造谣来伤害自己,天下怎么会太平呢?为了顾全大局,周公便派了使者去见管叔、蔡叔,请他们到洛邑来,表明自己的清白。

却说管、蔡二人做贼心虚,见周公来到洛邑,以为周公是要追查他们。一听周公派了使者来请,心中更是吃惊,不知如何是好。

正好这时,武庚派了使者来见管叔,说道:“殷侯(武庚)派小臣来是报告秘密消息的。听说周公离了京城,来到了洛邑,是要严惩那些制造谣言不听命令的诸侯。我们殷侯自从受封以来,一直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过错。一切行动,都在您的眼中。谁知现在有人制造谣言,惹得周公动怒,要惩办殷侯。所以前来请求您来做主,若得相助,一定重谢。”

管叔听后,越加担心了。赶忙问使者说:“你是怎么知道周公要加你主的重罪的?”

使者回答说:“这次周公来到洛邑,本来就是要惩办那些造谣不服的人。昨天有消息说,要叫殷侯前去洛邑朝见周公,可是殷侯却不敢去,生怕见到周公后要被杀害,所以求您来为殷侯做主。”

管叔听了这一番话,心想周公果然是来追查造谣的人的,这下恐怕要对自己不利了。忽报蔡叔来了,管叔连忙接进来,共同商议对策。

蔡叔近来也是忐忑不安,再加上武庚经常派人挑拨是非,特地前来找管叔商量。两人商量了半天,决定不能轻易涉险,还是各守国内,并叫武庚也不要去洛邑,这样,周公就拿他们没办法了。

同时,又派人通知霍叔,也叫他不要去见周公,免遭危险。霍叔接到通知后,心中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心想他们兄弟之间是怎么了。不过既然大家都是兄弟,也就不必多管闲事了,不去见周公也罢,万一要是真的有危险呢?

武庚一见管、蔡等人中了自己的离间之计,心中欢喜异常,便联络了早有异心的奄(今山东曲阜)、蒲姑(今山东博兴)、徐戎(今安徽泗县)、淮夷(今淮水一带)等小国,准备同时反叛。

周公见管、蔡二人不敢到洛邑来见他,知道他们心怀鬼胎。又察知东方许多小国,蠢蠢欲动,大有反叛的迹象,战争一触即发,周公只得操练兵马,准备对付这场叛乱。

管、蔡二人见周公厉兵秣马,也开始准备军马,训练士卒。双方都在剑拔弩张,积极准备着。武庚见此良机,更是不敢轻易错过,纠合了许多商的残余势力,准备协助管、蔡,达到报仇复国的目的。

形势十分严峻,这对刚刚建立几年的周王朝来说,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如果让敌人的阴谋得逞,反叛难以克服,那么周王朝就会面临极大的困难,周文王等惨淡经营几十年的功业就会毁于一旦,周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这时唯一能够拯救周王室,担当平叛重任的,应该说只有周公了。但是,此刻周公却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外有自己的亲兄弟管、蔡以及武庚等人做对,内部周成王等对自己也持怀疑态度。若是打起仗来,天下百姓也不一定能了解周公的心。

怎么办呢?撒手不管吧,眼看着周的基业就要崩溃;整顿军队准备平叛吧,又会引起成王的疑忌,以为他这是要扩充势力,准备篡夺王位。周公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经过苦苦思考,颇具才干的周公终于弄明白了,关键在于应该先征得成王的支持,让成王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把内部搞团结了,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于是,多才多艺的周公做了一篇名为“鸱鸮”的诗,差人送于成王,以表白自己的忠心。

诗中借一个鸟的嘴来说,把武庚比作恶鸟鸱鸮,把管、蔡比作亲爱的小鸟,让鸱鸮捉去了,把周的国家比作鸟巢。诗中表达了周公呕心沥血,忧国忧民的心情。

成王读了这首诗后,明白了周公的寓意,他心里很受感动,但是对于周公想不想篡位,心里还是没有底。

一次偶然的机会,终于使成王完全了解了周公的为人,从而前嫌尽释。

这一年秋天,京城镐京一带,田野里稻穗沉甸甸地垂着,一片金黄,眼看着丰收在望,农妇们都兴高采烈。

忽然天上起了一片淡淡的阴云,遮盖了太阳。不一会儿,一大片黑云出现在空中,它翻滚着不停地由西向东蔓延,同时旁边也有灰色白色的云朵,也在不停地变换着花样。

突如其来的变化,引起了几个有经验的老农的惊诧,他们大声嚷道:“不好了,要刮大风了。”

霎时,黑云布满了天空,大风呼啸而来,紧接着响起了一声震天撼地的雷声,大雨瓢泼而下。

雨不停地下着,风呼呼地刮着,一棵一棵大树都被连根拔了起来,田野里快要收获的稻谷全都被刮倒了,一片汪洋。那些不坚固的房屋,也都墙倒瓦飞。农夫们抱头痛哭,一年的心血白费了。

天灾惊动了周成王和太公望、召公以及许多大夫们,他们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如何才能挽回损失。大概是上天震怒的缘故吧,但究竟是做错了什么事要受到惩罚呢?

成王带领公卿大臣,穿上礼服,来到卜室。原来卜室就在王宫两边的厢房中,在那里保存着王室历来占卜用的卜辞。现在,成王和大臣们要一件一件地检查一下过去的卜辞,看看以往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违背上天的意旨。正在检查时,成王注意到一只包扎结实、封闭严密的“金縢”小柜,就问左右:“这里面放的什么?”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说不上来。

他们打开了“金縢”,只见那里面放着一卷扎得整整齐齐的竹简,成王拿起一看,不由得愣住了。召公和吕尚见成王的神情有异,赶紧接过来看,也都感到很惊讶。原来,这就是武王病重时,周公祈祷天帝,请求以自己的生命代替武王的那篇祷文。召公和吕尚当初虽然都知道周公曾经单独为武王占卜过,可谁知道竟是这样的内容呢?

成王把掌管占卜的小官卜人和掌管金縢竹简的小官祝史叫来,严厉地询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儿?”

卜人和祝史答道:“此事无半点虚假,确是周公当时的祷文。”

成王道:“那你们为什么不早报告?”

他们齐声答道:“那时周公不许我们声张,我们怎敢往外说。”

成王听到这儿,禁不住满脸通红,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他拿起竹简,哽咽着说:“不用说了。不用说了。这就是天帝对我们动怒的原因了。当初叔父对病危的先王如此忠心耿耿,后来料理国事又是那样的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他怎么会起坏心来夺我的王位呢?都怪我年龄幼小,一时糊涂,中了别人的圈套。现在天帝亲自出面来惩罚我,我应该改过自新,赎回罪过呀!”

说完便让人准备车马,冒着大雨,亲自去洛邑迎接周公。

据说成王走出京城后,雨便渐渐停了,风也转了向,又把吹倒的稻子扶了起来。霎时云收雨止,天色放晴。太公望、召公连忙命人将刮倒的树木扶起,将未起来的稻子扶正。一场天灾造成的损失就这样挽回了。

周公听说成王明白了真相,并且要亲自来接他回京城,不禁悲喜交加,流下了热泪。他也连忙乘了车马向京城赶。半路上,正好遇见了前来接他的成王,君臣两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任凭眼泪流着。从此,两人完全消除了隔阂,成王重新将国政委托于周公。

周公获得成王、太公望、召公等人的支持后,为了进一步稳定领导集团,又求助于鬼神,用占卜来传达所谓的“天帝”的意旨,说:“天帝一定会帮助我们的,任何叛乱都将被消灭,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这样,人们就更加拥护周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