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天才与命运
32958600000040

第40章 孩子真的说谎吗

“妈妈,我的房间有大怪物,我不要自己睡觉。”那晚,折腾了好久,欣欣还是赖在爸妈的大床上睡着了。

一、孩子的行为、言语跟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仔细听听孩子们说的话,不难发现话中常有夸大、虚伪的情况出现。如果仔细观察孩子的生活经验与夸大言辞,不难发现孩子的行为、言语通常和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所以电视上的偶像人物,常常变成孩子最喜爱的朋友。孩子可能会告诉你说:“昨天王波来找我玩”,或是听了鬼故事后拒绝去上厕所,理由是黑黑的地方会有鬼。尤其学前阶段的孩子,生活更是充满了想象。

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父母通常会随着孩子的年龄而对“幻想”有着不同的评价。当孩子年龄尚小时(大约3岁以内),对于孩子充满幻想的想法,父母总是抱着欣赏的眼光,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觉得可爱又有趣。但是到了4、5岁时,父母认为孩子应该更“懂事”才对如果不够熟悉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及幼儿心态,父母不免会认为:“孩子骗人!”并且很自然地以成人的标准看待孩子的言行举止。

二、从孩子的道德观来解决“非道德”行为

“说谎”在成人的世界里是不被接纳与允许的,而且也是违反道德规范的。但是,在孩子的世界中,“说谎”、“夸大”究竟有什么含义?孩子的认知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针对儿童道德推理能力进行系统研究,从不同年龄孩子的反应中发现,幼小的孩子往往是以行为的后果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以行为的意向(动机)为基准,所以10岁以前的孩子会认为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往往也缺乏判断规则的能力,招致惩罚的行为就是“不好的行为”。在研究中,亦发现9岁以前的孩子,由于法律与社会规范尚未内化,所以服从规则的主要动机是避免惩罚或是为了获得好处。由此可见学前阶段幼儿的道德尚处在“他律”的阶段,通常是因外在因素而服从规则,对于是非也相当缺乏判断能力,对于幻想世界与真实社会往往无法区别清楚,这与成人的道德认知能力显然有相当的差距。所以如何从孩子的道德观来解决孩子的“非道德”行为,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正如我们所说,孩子吹牛、说谎不是件新鲜事儿,但是根据孩子的意图,我们却可将谎言区分为无意的谎言和有意的谎言两类。

三、无意的谎言

无意的说谎,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较为常见,其原因及类型如下。

1.幻想式的谎言

幼儿是善于幻想的,在四五岁前,由于对幻想与真实世界还无法区分,因而在用语言表达愿望时常常会造成差距。如果幼儿说“昨天我到儿童乐园去玩”,而事实并非如此,那极可能是孩子正在表达他想去儿童乐园的愿望。

2.回忆上的混淆

由于幼儿的时空概念尚未分化完全,所以对经历过的事情、时间的记忆及描述都可能有差距,在表达过程中,常会有张冠李戴的现象。

3.口语表达的限制

幼儿常常会受到本身语言发展上的限制,缺乏词汇,而无法清楚、正确地表达想法,以致表达错误,并可能会造成误解。

四、有意的谎言

有意的谎言,亦可归纳成3种不同的原因。

1.为了受人欢迎

有些孩子说谎只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或得到赞赏,因此他并不在乎因说谎而受罚,反而相当得意自己因敢说谎而成为友伴中的英雄。此外,亲子关系疏离的家庭,孩子会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而故意以说谎为手段。

2.为了自我防御

孩子为了怕被处罚,所以只好以说谎来搪塞事实,这个现象在严罚、强调绝对服从的家庭中最为常见:

3.受成人的暗示

孩子的模仿力相当强,父母日常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学习的对象,成人粉饰、虚伪的行为,例如说话不算数、不履行诺言等,往往成为幼儿耳濡目染的模仿对象。

五、处理说谎问题的基本原则

父母在处理孩子说谎的问题时,不妨从上述种种谎言背后的动机及成因着手。也有许多研究发现,孩子首先判断的差异并不完全在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是受到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孩子本身的气质和成熟度,以及同伴和社会气氛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不但要从孩子本身,更要从家庭、同伴、社会等不同角度来考虑。

在面对这种棘手的问题时,父母可掌握下列基本原则及做法:

1.先找出说谎的原因

当父母第一次发现孩子说谎、欺骗时,一定相当震惊及愤怒,但是在尚未找出说谎的动机时,不要急于责问或揭穿谎言,不妨以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来听听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内在动机。因情绪困扰所造成的谎言,往往显露出幼儿对爱的渴求。

2.不要对幼儿的行为过早贴标签

在“三岁定终身”的错误观念下,有些父母认为小时候说谎,长大就可能会变成骗子,所以严厉阻止说谎,或施以重罚,当说谎情形再出现时,则断然下评论。这种过早贴标签的现象极可能产生自我预言的应验效果,所以父母切勿随意乱下断言。

3.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在生活中会不知不觉受到四周成人的影响,有时孩子的谎言是来自父母。在教养过程中,父母一直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榜样。如何成为一个言行一致的好模范,是大家需要努力学习的。

4.从幼儿的发展特征来看孩子的问题

幼儿无意的说谎,基本上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需要,而语言技巧的错误,也是幼儿发展过程的特征。学前阶段幼儿身心常处于一种动态、多变状况,父母若不够了解孩子,难免会以成人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行为,而给孩子过高的标准。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更无法依据孩子的发展特征而给予必要的协助。

亲子之间应是互相信赖、坦诚的,孩子说谎往往代表亲子关系亮起了红灯。当处理类似问题时,除了观察孩子的状况之外,父母更要检视自己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