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纲纪修明:说说永宣之治那些事儿
33030400000021

第21章 营建皇宫,艺术非凡

经过十年多时间,筹工、备料等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朱棣又让大臣讨论建造北京宫殿事宜。

据《明实录》记载,明成祖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明成祖从北京到达南京,工部奏请择日兴工。明成祖因此事关系重大,便命在京群臣集议。大臣们都清楚明成祖的心意,于是各衙门纷纷上疏,请求立即动工。有的奏疏说:“营建北京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揆之天时,察乏人事,诚所当为,而不可缓。”有的奏疏极称北京为形胜之地,“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当时,大臣们都异口同声地请求立即动工,几乎听不到任何不同的声音。这令明成祖十分高兴,遂决定马上开工营建。

永乐五年(1407年)至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建成,历时14年。

明皇宫是在元大都宫殿基础上,以明南京宫殿的格局规划为蓝本建造的,当时全国的优秀匠师都集中于此,还动用了30多万士兵和民工。

明皇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在其周围筑的城墙高十几米,墙外环绕有宽52米的护城河。皇宫有四门,正南名午门,正北名玄武门(清改名神武门),东名东华门,西名西华门。构造精巧,制作华美的四座角楼,分别矗立在城墙四角。皇宫的面积有72方平方米,房屋9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多层砖木结构。整个建筑群层次分明,主体突出,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全部建筑可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以奉天(后改称持极殿,清代改称太和殿)、华盖(后改称中极殿,清改称中和殿)、谨身(后改称建极殿,清改称保和殿)三大殿构成了外朝的中心,两翼是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各种典礼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内廷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构成其主体部分,以及养心殿、宫后园、外东路、外西路等,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居住都在这些地方。

午门,紫禁城正门,上有崇楼5座,高35.6米,和游廊连接,伸向前方的双翼仿佛大雁的翅膀,俗称五凤楼。有宝座安设在楼里,而且还有钟楼设立在东西两侧,每逢朝会庆典或战争凯旋,皇帝亲临午门,举行盛大的仪式。午门以外是一条石板御路,称天街,能通到承天门(清改称天安门)和端门。御路两侧廊庑十分对称。进入午门,庭院宽阔,在弓形的内金水河上,横跨5座雕栏白石桥,庭院正北即皇极门(太和门),为明代皇帝御门听政处。由午门至皇极门,是外朝建筑的另一部分。

在皇极门内有三大殿,即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奉天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建筑。建于高8米的3层白石合基上,面宽63.96米,进深37.17米,高27米,殿内面积2377平方米,上盖重檐庑殿顶。正中间悬挂着蟠龙衔珠藻井,左右共有6根缠龙贴金柱,在正中央一座雕镂精美的高台上放置着皇帝的宝座。座后掩映着的是九龙屏风。奉天殿象征皇权,御路、栏杆和殿内彩画图案,都以龙凤为主体。皇帝的即位,大婚,册立皇后,拜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日、冬至、万寿三大节等重大典礼,都在奉天殿举行,皇帝在这里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华盖殿是皇帝举行典礼前稍作休息的地方,平面呈正方形,四角攒尖顶,上盖黄琉璃瓦,正中鎏金宝顶。皇帝赐案和科举殿试在谨身殿进行。每年除夕和元宵节,皇帝在此大宴王公大臣。香炉、日晷、嘉量、铜龟、祥鹤等都陈设在各大殿前,以此来衬托皇权的尊贵和至高无上。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构成后三宫。在谨身殿后的乾清宫,是内廷的最前殿,即内廷正殿。正门日乾清门,两侧有八字形琉璃影壁,与外朝的高大宫殿相比,内廷宫殿显得精巧别致。皇帝会在这些地方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每逢元旦、元宵节、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和万寿等节日,皇帝都在这里举行内朝礼并赐宴群臣。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的交泰殿,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

居于从属地位的东西六宫和东西五所,在内廷两侧作为陪衬,其布局和空间形象没有中轴线上的宫殿那么起伏跌宕,而是构建相同形成对称格局。每宫平面略成方形,前后两殿大多为五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与两侧配殿将宫室分成两个院落,仿佛是扩大的四合院住宅,前后三宫重复,左右两宫并列。东西五所位在东西六宫之后,其布局类似于六宫但规模逊色一些。

在坤宁宫北是宫后园(清改称御花园),处在最末端的中轴线上。占地11700平方米,有建筑20余处。正中的钦安殿,为祭祀玄天上帝之所,园林建筑以钦安殿为中心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其特点是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叠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的重阳节,皇帝后妃及东宫来此登高眺望。园内花木锦簇,古树交柯,清幽宁静,园路用五彩石子拼成各种图案。

为了满足帝后们奢侈生活的需要,还建有戏楼,供神拜佛的佛殿等各类建筑,建在内廷宫殿之间。

皇宫宫殿建筑沿袭古制,师承必有来历的设计思想极其突出。例如宫殿在都城中的位置,附会匠人营国的规定;城楼建于宫门之上,城隅有角楼,基本是附会古代传说的三城门隅制度,城内重要的建筑也多是以古代礼仪传说为依据而设置的。皇宫不仅模仿古制之形式,而且同使用功能相结合,再经过艺术加工,三者紧密而又有机结合在一起。古制外朝有天子五门三朝,还有天子九门之说。明皇宫共有八个广庭,五座南向的宫门在宫殿的中轴线上。这五门不完全对应于古代传说的阜、库、雉、应、陆,只是其中的午门和乾清门与传说中雉门、陆门的形制和地位有些类似。明皇宫内的金水河,是按照“帝王阙内置金水河,表天河银汉之义也,自周有之”的古代传说而设置的。河水从金方(西方)来,由巽方(东南方)出,流经半个紫禁城。这条按古制设置而且对流向还作了规定的河,其功能并不单一,它不仅是宫城内最大的水源,救火及工程施工都要用金水河的水;而且还是宫城内最大的排水渠,河帮上设置着全部南北及东西方向的下水道口,同时它又给宫城景观增添了风采。金水河要流过外朝三座宫殿,横穿皇极门广庭部分是其重点。它不用直线而采用曲线从而显示了河的特点,不用自然变化的曲线,而使用几条对称的弧线,这是为与规整的环境相谐调。河正中设五座桥,桥的前端依河的曲折而曲折。中间突出在前的桥面为皇帝遁行专用,两侧依次退后是为文武官员设置的。皇帝通行桥的石栏杆望柱头雕龙云纹,官员通行桥的栏杆望柱头雕二十四气。由于两端要穿过东西朝房的地下,这样施工,也显得有变化。河中部宽,两端渐窄。武英殿门前处理金水河的形式不同于皇极门前,因为武英殿比奉天殿等级低,故仅建三座桥。金水河流近文华殿时,转向北流经文华殿西侧,从文渊阁前地下穿过,然后又出现在东三座门前。它一路曲直兼有,往复循环,地上地下不时变幻,河面上架设多座桥梁,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明皇宫的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表现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从而达到巩固王权统治的目的。从宫殿建筑的总体布局到个体建筑设计,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出的艺术形象,都是为了体现这个目的。为了表现壮观威严的气势,其主要建筑都严格地分布在中轴线上,而整座宫殿又是以三大殿为中心来结构建筑,因此宫殿最主要的空间都由三大殿所占据,庭院占地也最为广阔,而且它前面还建有一系列大小形状各异的庭院和门阙做为前导,步步深化,将奉天殿的主导地位进行了有力渲染。而在具体处理建筑时,依据诸宫殿建筑的不同功能和地位,采取的规模、屋顶的形式都有不同,以不同的装饰手法来表现建筑的等级差别,建筑亦因而被打上了明显的等级烙印。

明皇宫宫殿建筑的总体布局,是对历代积累下来的经验的继承与发展。从中岳庙碑、后土祠碑以及山西岩山寺壁画中展示的金代宫殿和《辍耕录》中记载的元代宫殿来看,它们之间在布局上有很多类似之处,由此反映出它们间具有承袭关系。如奉天殿周围采用廓庑环绕,大殿两侧原来还连接斜廊,形制与以上所提的几处宫殿相同。这种利用低矮的廊庑映衬高大的主体建筑,使得主次分明的手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运用。明皇宫在空间组织上,自大明门起至坤宁宫,在中轴线上安排了8个庭院。各个庭院分别采用不同的艺术处理形式,形成了纵横交错、高低起伏、有前序有主体的空间排列顺序,引领人们走向高潮。大明门和承天门之间以千步廊围成纵深庭院,至承天门前向两侧延伸为横向广场。运用空间的变化及门前的石桥、华表和石狮等将承天门的威严庄重的艺术形象突出出来,承天门至午门间以端门前的横向庭院与午门前的纵深空间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宫城的主体地位。皇权门前的庭院仿佛是前三殿的前奏曲,至乾清门前横向庭院在空间上不断变化,并表明自外朝进到内廷的另一性质的空间。前三殿与后三宫两组建筑群所在庭院的长宽恰好是2:1,规模上也存在差别,这种处理既加强了二者之间的统一,还表现出外朝与内廷的主从地位,在空间环境上构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

从明皇宫建筑群的完美统一的艺术形象看,建筑装修、装饰及建筑小品的位置作用不小。为了表现主体建筑的雄伟壮观,门殿建筑都建在台基上,依坡设置的台基的前后正中台阶有显示帝后尊严的御路石雕。这些台基的用料和做法由于等级的差别也不相同,一般宫殿的台基仅用砖砌,其上再铺就条石,多不设栏杆,中轴线上的皇极门、乾清门等建筑以汉白玉石须弥座台基组成,有栏杆围绕周围,望柱雕有龙凤纹。而三大殿的台基最为特殊,由三层须弥座重叠组成,每层栏杆望柱均采用白色汉白玉石,天气晴朗时,光影效果突出,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檐下彩画也是等级严格,主体宫殿均用和玺彩画,枋心绘有龙凤图案,施贴金用的非常多,使殿堂富丽堂皇。次要门殿及庑房多绘以不同等级的旋子彩画,而花园中的亭廊楼阁则用苏式彩画,檐下的斗拱、额枋、柃被大片的青绿色调成一体,更显得琉璃出檐深远飘逸。主要宫殿门窗格心基本上是彩菱花图案,在裙板、槛框多使用鎏金团龙等。而一般宫殿多用风门及支摘窗,窗格多彩多姿,制作精巧。除了将大量绚丽的彩画装饰应用在宫殿内部外,还以大量雕镂精巧的内檐装修来分隔室内空间,一些主要殿堂内天花中部多做藻井,采用浑金殿龙图案,奉天殿内金漆蟠龙叼珠藻井是其中最最华丽的。殿内在七层台阶的高台中央安放宝座,雕龙金屏风用在宝座后面,左右陈设的有香、香炉等,宝座周围六根巨柱均饰有粉贴金缠龙,组成神圣庄严的空间环境。内廷各宫室,根据不同使用要求,室内用隔扇门、炕罩、板壁等隔成较封闭的空间,或用各种花罩、落地罩等隔成彼此通透的空间,互相因借,隔而不断。还用题各匾联、多姿的陈设来增强建筑的华贵气氛和室内环境的幽雅。

明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帝王宫阙,在世界上也是最著名的古代建筑群。其建筑的风格与都城规划相结合,在总体布局和空间组织方面,统一中求变化,体现了中国明代建筑艺术的非凡成就。明皇宫在清代又得到扩建重修。

明成祖营建北京,使城内建筑的布局更加匀称整齐,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许多建筑巍峨壮观,显示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艺术和风格。有些建筑,例如天坛的“回音壁”,就利用了声学原理,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至今为世界人民所称道。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四日,因北京的宫殿已成,明成祖遂颁迁都诏:

开基创业,兴王之本为先;继体守成,经国之宜尤重。昔朕皇考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君主华夷,建都江左,以肇邦基。朕缵成大统,恢弘鸿业,惟怀永图。眷兹北京,实为都会,惟天意之所属,实卜筮之攸同。乃仿古制,徇舆情,立两京,置郊社、宗庙,创建宫室,上以绍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贻子孙万世之弘规。爰自营建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已告成。选永乐十九年正月朔旦,御奉天殿,朝百官,诞新治理,用致雍熙。于戏!天地清宁,衍宗社万年之福,华夷绥靖,隆古今全盛之基。故兹昭示,成使闻知。

这就是向全国宣告,自永乐十九年(1421)一月一日起,北京就是明朝的新都。

颁布迁都诏几天以后,明成祖遣官召皇太子和皇太孙,要他们父子在年底以前赶赴北京,以参加明年元旦御新殿的大典。

永乐十九年(1421)元旦,明成祖在御新殿时,举行了各种祭祀,仪式十分隆重。接着,他又下诏,宣布大赦天下,以图吉祥。第二年正旦节的盛典,是在北京的奉天殿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在北京的南郊举行的。仅过三个月,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八日,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发生火灾,皇宫三大殿起火,被烧成一片灰烬。

在迷信盛行的古代,这被认为是重大灾异。明成祖也不免为此忧心忡忡,遂马上敕谕群臣道:“朕心惶惧,莫知所措。”还自责说:“朕之冥昧,未究所由。……朕所行果有不当,宜条陈无隐,庶图悛改,以回天意。”有些话大臣们平时不敢说,借此机会说了出来。其中说得最激切的就是侍读李时勉和侍讲邹缉。他们在奏疏中也说到营建北京之事,极言“工大费繁”、“冗官蚕食”之弊。明成祖接着下诏,实行惠政,“凡有不便于民及诸不急之务者,悉皆停止,用苏困弊,仰答天心”。

朱棣命群臣直陈朝政得失,引发一场关于迁都的辩论。许多官员提出迁都不便,有的人言词还很激烈。朱棣发怒,杀了言词最激烈的吏部主事萧仪,说:迁都之际,朕与大臣密议,斟酌了好几个月,才确定下来,绝非轻举妄动。大家本来对事不对人,皇帝决定的迁都,就批评皇帝,大臣决定的迁都,就批评大臣。见皇帝发怒,言官便将矛头对准大臣,指责他们前时赞成迁都,现在又说迁都不便。朱棣在午门楼上,命大臣和言官跪在午门外辩论。大臣纷纷责骂言官书生无知,只有户部尚书夏原吉比较冷静。他说:言官应诏陈言,没有过错;臣等身为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朱棣这才消了火气,对大臣、言官都不加罪。有人责备夏原吉没有原则,违背初意。夏原吉说:我等在皇上身边久了,即便失言,皇上或会原谅,言官得罪,便是大祸了。

大臣中有谁坚决支持迁都,有谁从开始就反对迁都,有谁开始支持迁都后来又说迁都不便,难以一一查明。不过,因为朱棣的坚持,迁都才最终成为定局,是没有疑问的。

其实,明清时期宫中起火的事时有发生,谈不上什么天意。有时起火是宦官所为,他们偷宫中物件,弄得无法交待了,怕事情败露,便放一把火了事。皇帝不知其中底细,便误以为是天意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