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复活的古城(上)
33044900000003

第3章 永远的谜:古城探幽

1.飘香的“月亮城”

在注入死海的约旦河口西北约15公里处的巴勒斯坦境内的埃里哈城郊,有一座低于海平面以下约250米的古城,这座古城正好位于耶路撒冷与安曼之间的约旦河河谷中央,这就是驰名世界的最古老城市耶利哥。耶利哥的本意是“月亮城”和“香料城”。

(1)以色列人“屠城”

耶利哥地处亚热带,气候干燥,雨水稀少,由于附近的“苏丹泉”和“厄利夏泉”的滋润,才形成一片富饶的绿洲,从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先民到此安家乐业,繁衍生息。

据《圣经·列王纪下》记载:耶利哥城一度水不清、土不肥。先知以利沙听后,让居民拿出一只碗来,在里面盛满了盐,然后他将满满的一碗盐撒入井中,从此,耶利哥城水清土肥了。因此有人认为,如果说埃及是受赐予尼罗河的话,那么耶利哥则是受惠于泉水的恩赐。在历史上,这里棕榈茂密,故又有“棕榈城”之称。

关于耶利哥城,据《圣经》记载,早在约书亚接替摩西成为以色列人的领袖,率领以色列人攻陷并摧毁耶利哥之前,耶利哥即已经存在许多世纪,并且一直是一座威震迦南(今巴勒斯坦)的名城,许多东方侵略者在它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铩羽而归!

《圣经·约书亚记》生动描述了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智取耶利哥城的过程。

据载,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从埃及辗转跋涉,到达约旦河东岸时,在什亭安营扎寨,他们举目望去,只见河对岸广阔的棕榈林中,矗立着耶利哥城的一座座碉堡和塔楼,凛然不可侵犯,约书亚久闻耶利哥城固若金汤,未敢贸然进犯。为了摸清耶利哥城的兵力和军事设施情况,他派遣两名以色列军人,乔装成迦南人,混进城中侦察敌情。当这两个探子完成任务傍晚准备回营时,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他们在城门附近的一家客栈求宿,那家客栈的女主人是个妓女,名叫喇合,她很机灵,一下就认出这两个人是以色列探子,尽管如此,她还是热情接待了这两位不速之客。但事不凑巧,两名以色列探子的行踪被一位耶利哥人看见,他立即报告了耶利哥王,耶利哥王听到报告后,立即派守备队前来捉人。妓女喇合将这两名探子藏在房顶上,掩护起来,躲过了搜捕。两名探子由衷地感谢喇合的救命之恩,并起誓,攻陷耶利哥城后,保证喇合及其父母、兄妹的性命。因为喇合的房子紧挨着城墙,喇合帮助探子顺着绳子溜下城墙,这样他们俩人才逃出了耶利哥城。

两名探子平安回营后,向约书亚汇报了所了解的情况。当天夜里,约书亚率领全体以色列军民,在耶和华上帝的神助下,脚都未湿就渡过了波浪汹涌而又浑浊的约旦河,直逼耶利哥城下,将耶利哥城团团包围起来。

约书亚的围攻战术新颖独特。每天以色列人都走出营盘,在离弓箭石弹射不到的距离,绕耶利哥城走一圈,一连这样搞了6天。被困在城里的耶利哥人都攀上城墙,惊恐地观看以色列人的游行队伍,由于不解其中的奥秘,心里越来越怕,担心大难临头。自从耶利哥城建成以来,从未有哪一帮侵略者行动如此神秘莫测。

到了第7天,约书亚决定对耶利哥发起总攻。清早,他仍旧把军队领出营盘,这回以色列人绕城走了7次,前6次他们跟前6天一样,一声不吭,但走到第7次时,以色列人一听到号角声,就齐声呐喊,喊声震天动地,城墙随之倒塌,以色列人一拥而上,攻入城中,见人就杀,除了妓女喇合一家外,不分男女老幼,包括牲畜在内,全被斩尽杀绝。最后,以色列人抢掠了城里的金银财物,又纵火焚烧了房屋和其他建筑物,显赫一时的耶利哥城化为一片灰烬。

(2)耶利哥城几度兴废

基于《圣经》的记载,19世纪以后,考古学家们不断涌来,探寻这座古城遗址。1867—1870年,欧洲人沃伦率先在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展开了调查发掘工作,但是一无所获。1907—1909年,德国东方协会的厄恩斯特·塞林教授揭开了耶利哥城的发掘序幕。1930—1936年以及1952—1958年,加斯唐和凯尼扬分别率领一支英国考古队发掘了这座古城遗址,揭示出从新石器时代直至《圣经·约书亚记》第6章中所描述的毁城时代为止的完整序列,其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20世纪中叶。它不仅在巴勒斯坦,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算得是屈指可数的重要遗址之一。

耶利哥城掩埋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150米,高21.5米的巨大人工土丘之下,经过100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虽然迄今尚未发现被以色列人摧毁的耶利哥城遗址,但是英国女考古学家凯瑟琳·凯里扬博士在1952—1958年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更为古老的城墙遗址,经过放射性元素碳14测定,最早的年代为公元前800年,史学家认为,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之役是发生在公元前1400—前1250年之间,因此耶利哥城在被以色列人毁灭之前至少已经存在了6500年。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和欣喜。

耶利哥城的形成决非朝夕之功,耶利哥遗址丰富的文化层向我们昭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从公元前1万年起,人类就已经在这里定居。在遗址的最底层,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了纳吐夫文化时期的几何形细石器、骨器等遗物,还发现了寺庙建筑遗址。专家们推测,寺庙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先民们用来祭祀泉水的建筑。

耶利哥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址占据了第9至17层,第9层出土有陶器,第10至17层不见陶器,俗称“前陶新石器文化层”。在凯尼扬博士命名的“前陶新石器A层”中,长眠着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耶利哥,在这一层中,发现有直径5米左右的圆形竖穴居室,系由半圆锥体形状的土坯垒砌而成。城市废墟面积约4公顷(相当于60市亩),城周围有厚2米、高4米的石砌城墙,城墙最高处超过6米,用雕凿规整的石块垒成。城墙外还发现了一条宽6.44米、深2.43米的大沟,类似于中国的护城壕。城中建有直径10米、高8.5米以上的巨大塔楼,塔楼内设有阶梯直通顶端,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城堡主垒。考古学家们推测,当时耶利哥城常住居民人口有2000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牛、绵羊和猪,掌握了燧石制作工具的技术。这些居民还从事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其组织严密的程度令人称奇。

然而,繁盛一时的耶利哥城在公元前7300年左右突然衰落,此后与此文化系统不同的人从叙利亚一带迁来定居,形成“前陶新石器B层”遗址。新居民用晒干的扁平状土坯建筑较为规整的方形住宅,地面与墙壁抹上一层灰泥,屋内设神龛,城内新建了用于祭祀的建筑物。最有趣的是,在这一层中发现了一具用灰泥按死者生前面貌复原的头骨,眼睛用贝壳镶嵌,耳鼻酷肖,无疑与时人的祖先崇拜有关。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耶利哥再度废弃,沦为荒丘。

公元前4500年左右,耶利哥重现人类活动的踪影。居民们已会制作陶器,他们居住在竖穴房屋里,具有强烈的游牧民色彩,这些生活在“有陶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大约逗留了500年左右,接着便远徙他乡,另觅新居。

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早期,耶利哥再度兴盛起来。居民们穿岩凿墓,埋葬死者,他们死后盛行多人多次合葬。此外,还筑起城墙。凯尼扬博士称之为“原始都市期”。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在其代表作《考古学150年》中称耶利哥在这一时期才形成一座城市,与凯尼扬博士的观点略有出入。但不管怎样,居民们用干土坯垒砌的城墙在地震和外敌的攻击下,屡废屡兴,最终被阿摩利人的一把大火焚毁殆尽。

在这场浩劫后,耶利哥沦为尚未开化的阿摩利人的宿营地。公元前1900年左右,又一支来自叙利亚的民族占据了这座城市,重建耶利哥城,耶利哥进入中期青铜时代,这是耶利哥最繁荣的时期,很快,城市高度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耶利哥城居民南与埃及人,北与赫梯人,东与美索不达米亚城邦,西与迈锡尼人进行交往,其富饶状况集中反映在这一时期岩穴墓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上。地下出土遗物表明,随葬品种类多,数量大,有食物、家具、装饰品、陶器、雪花石膏制的容器、小木箱以及放置食物的桌子等。

可是,好景不长。公元前1560年前后,从埃及远道而来的喜克索斯人攻入耶利哥,混乱中,城市毁于大火,化为焦土。

前述《圣经》里记载的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攻占并摧毁耶利哥城,如果这是史实的话,在年代上应当属于这一时期,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考古调查和发掘并未能提供任何证据。如果按历史学家的看法,以色列人攻入耶利哥城是在公元前1400—前1250年之间的话,那么,早在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前150年,也就是公元前1560年左右,耶利哥城已是残垣颓壁,满目荒凉了,根本不可能存在以色列人攻陷和血洗耶利哥城的悲壮场面。因此,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圣经》的这一段记载纯属虚构,其目的是为了抬高以色列人的地位和声誉。

耶利哥城的重见天日揭开了人类城市发展史的新篇章,它将人类城市的起源从公元前5000年提早到公元前8000年,整整提前了3000年!随着考古调查的进展,我们相信,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不管是海底还是陆上,不管是低谷还是山丘,都有可能埋葬着比耶利哥更早的城市,而这些未来的发现正有待于后继者去发掘。

2.被人遗忘的赫梯帝都

(1)一座巨大的设防城市

1861年,欧洲艺术史专家乔治·佩罗被派遣到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调查当年的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公元前63—公元14)在中东的活动遗迹。他在安卡拉以东约145公里的哈里斯河(今克泽尔河)转弯处的土耳其人村庄博哈兹柯伊,发现了一座巨大的设防城市,这就是后来证实为长期以来被人们所遗忘的赫梯帝国的都城哈图沙(又译哈图萨斯)。

赫梯人与波斯人一样,是印欧人的一支,属印欧语系,在古代东方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他们来自南俄罗斯平原,后迁徙至黑海沿岸地带,公元前3000年末到达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定居,征服、融合了这里的土著民族和先其而至的其他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赫梯王国的创立者塔巴尔那以库萨尔为中心建立起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统治着小亚细亚的广大地区。公元前1650年至公元前1620年,国王哈托亚里斯一世在位时,迁都哈图沙。

哈图沙位于土耳其村庄博哈兹柯伊东南海拔1000米的丘陵上,都城遗址南北长2500米,城周长6000米。

1908年至1912年,德国学者雨果·温克勒在当地土著库尔德人的协助下,主持发掘了乔治·佩罗所发现的这座古城遗址;1933年,德国考古学家克鲁特·皮特尔再度发掘了这座遗址,一共清理出土了大约两万件左右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并揭示出博哈兹柯伊正是赫梯人的都城哈图沙。

哈图沙与许许多多古代都城一样,有高大的城墙,城中央设有卫城,城内还有神庙和居民区。

在哈图沙城南侧坚固的弧形城墙正中,辟有“斯芬克司门”,其右侧有“王之门”,左侧有“狮子门”;城墙墙壁由两重大理石石块垒砌而成,外部凹凸不平;城南建有4座神庙。

都城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南部略高,北部略低。北部是统治中心所在,卫城就位于城北偏东的地方;卫城西北侧有祭祀天神的大神庙,俗称“第一神庙”。

卫城的城墙呈梯形,较长的一边长度为200米,公用建筑林立。其中之一是两层楼的“王室文书库”,出土了3000多件泥版文书,靠墙壁处还发现了书架遗迹,甚至还出土了标签。

卫城内最大的建筑物是谒见国王用的大厅,系由纵横各5列的四棱柱支撑的,不用圆形柱子而用四棱柱建筑房屋,这是赫梯式建筑的一大特征。

此外,还有王室建筑、墓葬以及小神庙。在小神庙中还发现了刻有象形文字的石板。

大神庙位于卫城西北约600米处,由神庙和仓库两部分构成。神庙本身是由围绕着长方形院落的众多小屋和圣殿组成,规模、神态与其他几座神庙相同。人们之所以称之为大神庙,是因为有许多用作仓库的狭长小屋围绕在其周围。在长达160米的巨大建筑物院落中,还有一个带有院落的建筑,有的房间显然是用来存放文书的。

神庙外侧开有多扇大窗子,这是赫梯式建筑的又一大特征,在邻近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断难看见的。赫梯王率领祭司、权贵拜谒神庙,在院落中举行净身仪式后,赫梯王进入圣殿,奉上贡品,举行献洒仪式,接着祭司、权贵加入祭祀行列,活动达到高潮。

赫梯人死后举行火葬,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火葬的民族。在离城西北2公里余的山岩上,有一座神庙,雕刻着以天气神为首的千姿百态的众神像,火葬墓便处在都城哈图沙与这座神庙之间的半道上。

(2)是谁埋葬了赫梯帝国?

据说,赫梯人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已使用铁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他们以哈图沙为根据地,依靠铁兵器、马和战车,攻掠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等周边地区,称王称霸。公元前1594年左右,哈托西里斯一世之子牟尔西里斯远征巴比伦,灭亡古巴比伦王国,大掠而归,两河流域文明为之黯然失色。后来,牟尔西里斯死于内部纷争。泰里比努斯(公元前1525—前1500年在位)继承王位后,实行政治改革,颁布抑制宫廷内讧的王位继承法,赫梯王国一时四海晏平,国泰民安。

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初,是赫梯帝国最强盛的时期。

公元前1460年左右,托德哈里亚二世在哈图沙即位,建立新王国,赫梯帝国繁盛空前,他极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与埃及、亚述诸列强夺雄称霸。公元前1286年,赫梯军队与埃及军队在叙利亚的卡迭石激战,重创埃及军队,取得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公元前1284年左右,双方缔结和约。然而战争的胜利并未给赫梯帝国带来更多的实惠,相反却耗尽了它的国力,公元前1200年左右,来自地中海的侵略者攻占哈图沙,赫梯帝国土崩瓦解,残存的赫梯小朝廷四处流迁,在公元前8世纪为亚述所灭亡。赫梯帝国的埋葬者究竟是谁至今仍是一个谜。

赫梯帝国的灭亡是历史上一件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随着赫梯的灭亡,被他们秘而不宣的制铁方法也被公之于世,制铁方法不再是一个秘密,制铁术很快便在中东地区普及开来,人类文明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铁器时代。

在哈图沙废墟中出土的大批楔形文字的泥版和象形文字的石板,是解开赫梯人秘密的一把钥匙。经捷克学者弗里德里希·罗兹尼的不懈努力,这一古老帝国的文字终于在20世纪初被成功释读,其内容涉及到年代纪、法典和外交文书等方面,现已成为研究古代赫梯帝国历史和东方早期历史的珍贵资料。

从赫梯帝都哈图沙发掘出土的著名文物狮身人面像和帕加马祭坛,现收藏在德国的柏林。

3.走进“荷马史诗”的黄金城

(1)三角形的迈锡尼

1876年,德国商人、考古学家谢里曼继在土耳其西北部的希沙立克山丘上发现特洛伊古城之后,为了进一步证实荷马史诗的真实性,他来到了征伐特洛伊的希腊联军的统帅、迈锡尼国君阿伽门农的故乡——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个山谷中进行发掘,对荷马史诗的笃信,以及对公元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鲍沙利阿斯游记中有关迈锡尼的生动描述的深刻理解,使他很快便使荷马史诗中的另一名字——迈锡尼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心。

迈锡尼文明渊源于公元前2000千年左右的早期青铜器时代,大约公元前17世纪,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在迈锡尼兴建了第一座城堡和王宫。据荷马史诗描述,兴盛时期的迈锡尼是一个“富于黄金”的都市,以金银制品名扬天下。

现存的迈锡尼城堡位于查拉山和埃里阿斯山之间的山顶上,平面形状大致呈三角形。城墙由巨大的石块环山修建,高8米,厚达5米。西北面开有一座宏伟的大门,门楣上立有三角形石刻,雕刻着两只跃立的雄狮,虽然没有头,但仍威武雄健。这两只狮子雕塑是欧洲最古代的雕塑艺术,这种左右对称的雕刻形式显然是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迈锡尼城堡的正门因而被称为“狮子门”。

“狮子门”内左边有一间小屋,估计是古代看门人的住所。在“狮子门”内侧、独眼巨人墙以东发现有6座长方形竖穴墓,这些墓葬被包围在竖立的石板围成的圆圈中,直径约26.5米,称为圆形墓圈A。在石圆圈中,谢里曼夫妇发现了5座坟墓,希腊考古学会派来监视他们的斯塔马太基后来又发现了第6座坟墓。这6座长方形的竖穴墓大小深度不同,长2.7米至6.1米,深0.9米至4.5米,墓顶用圆木、石板铺盖,大部分已经坍塌。6座墓葬中共葬有19人,有男有女,还有两个小孩,同一墓中的尸骨彼此靠得很近,这些尸骨大多被黄金严密地覆盖着,男人的脸上罩着金面具,胸部覆着金片,身边放着刀剑、金杯、银杯等;妇女头上戴着金冠或金制额饰,身旁放着装饰用的金匣,各种名贵材料做的别针,衣服上装饰着雕刻有蜜蜂、乌贼、玫瑰、螺纹等图案的金箔饰件;两个小孩也包裹在金片之中。

谢里曼发现这批古墓和墓中大量的金银制品后,他结合荷马史诗中有关阿伽门农从战场凯旋归来后,其妻子和情夫在宴会上(一说沐浴时)趁其不备将这位迈锡尼国君谋杀的传说,认定墓中戴着金面具的死者就是从特洛伊战争中归来的阿伽门罗及其随从的遗骸。1951年,即谢里曼发掘迈锡尼之后75年,希腊考古学家帕巴底米特里博士发现了第二个墓区,称为圆形墓圈B,这个墓区在“狮子门”以西仅百米之遥,发掘出来的珍宝完全可与谢里曼发现的相媲美,而且时代与前者基本相当。古希腊人认为这里是阿伽门农的妻子克里泰涅斯特拉及其情夫和同谋者的墓地,因为古希腊神话传说谋杀阿伽门农的凶手是不配葬在城堡以内的。事实上,这些长方形竖穴墓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早于特洛伊战争的年代约三四百年。假使果真有阿伽门农其人的话,他应该是生活在特洛伊战争时期,即公元前1180年左右,而不是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显然这些墓穴既不是阿伽门农及其随从的墓地,更不会是阿伽门农妻子与情夫等的葬身之所,而是迈锡尼王族成员的墓穴,墓坑中的死者也是陆续安葬进去的。

大约与希腊考古学家约翰·帕巴底米特里发现圆形墓圈B同一时期,英国考古学家韦思等在独眼巨人墙以西、狮子门之外的地区发掘了9座史前公墓,这些圆顶墓(因形似蜂房,又名蜂房墓)均属于青铜时代中期,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300年。考古学家们在墓中发现了荷马史诗中描述的建筑物、武器和器物,从而证实了迈锡尼与荷马描写的世界的密切联系。

在这些圆顶墓中,最大的一座即是著名的“阿特柔斯宝库”(“阿特柔斯”是阿伽门农之父)。这座墓的门梁是从一块石灰岩上开采下来的,重达120吨,有5人高,宽近5米,厚约0.9米。门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开口,形似蜂房,故而又称为“蜂房墓”。迈锡尼人在没有起重机和千斤顶的情况下,却能将百余吨重的门梁准确地安置起来,不能说不是一个人间奇迹。

这座墓的主室平面呈圆形,用黄褐色的石灰岩砌成,顶部叠堆成圆锥状,高13.7米,底部直径约15.2米,地面铺石灰,北侧山岩内还凿出一方形侧室。东侧有宽6米、长36米的墓道,墓门总高10.5米,门内有长约5.2米的甬道,重达120吨的巨石即盖于其上,墓室的四壁饰以壁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迈锡尼君主将他们的藏宝都收藏在里面,故称之为“宝库”。

迈锡尼墓葬掩埋在荒寂的山峦下长达3000年之久。虽然自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53年之间,多利安人、罗马人、哥特人、威尼斯人、土耳其人先后占领希腊,光临过这座黄金之城,但奇怪的是,他们都未能发现埋葬在地下的古墓珍宝。

(2)迈锡尼的山城谜雾重重

山城最重要的是粮食和水源。迈锡尼雄踞高山之上,易守难攻,在储备了充足的粮食后,决无断水之虞,在城东部的侧门内附近有暗道通向一秘密水池,可供守城部队在被围困时使用。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座著名的山城为何屡屡被攻破呢?

迈锡尼王宫位于城市中心的制高点,有大厅、后厅、走廊、侧室、浴室等遗存。以麦加伦式大厅为主体,大厅前有高墙和走廊围成的庭院,大厅门廊立有两根大圆柱;后厅约呈方形,厅内有4根圆柱,靠墙置有宝座;王宫中有表现车马等题材的壁画。考古学家们还在不远处的埃里阿斯山巅上发现了望塔的遗址。

迈锡尼在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5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末期发展到鼎盛时期。迈锡尼人修建了独眼巨人墙、狮子门和暗道门,同时,怀着崇敬的心情将早期诸王墓地用石板围起来,并在石板围成的圆圈内树起了镌刻着马拉战车的墓碑,修建了水井状的圆祭台,使祭祀动物的鲜血可以直接流入长眠在地下墓室里的英雄们的四周,任凭他们享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土从山坡上冲刷下来,将墓葬掩埋在凄凉的荒丘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迈锡尼文明已经产生了一种为王室、官吏和平民所共同使用的文字系统——线形文字B。这种文字系统在1952年由英国建筑师文特里斯释读成功,线形文字B属希腊语,是一种音节文字,是由克里特岛的线形文字A发展而来的,公元前13、14世纪在希腊各地流行,后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而被人们遗忘。线形文字B的释读成功证实了迈锡尼文明是古希腊人的一个分支——阿卡亚人创造的。

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倾国出兵,远征小亚细亚富裕的城市特洛伊,围攻10年方才攻陷。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迈锡尼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此国势一蹶不振。公元前12世纪末,来自希腊北部的多利亚人征服阿卡亚人,摧毁了迈锡尼等城市。

迈锡尼城堡、宫殿、墓葬、金银制品的发现再一次证实了荷马史诗的真实性,解决了历史上长期以来有关荷马史诗的争论,但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富于黄金”的迈锡尼并不出产金矿,而黄金又是从何处来的呢?迈锡尼城壁垒森严,固若金汤,为何屡遭沦陷?“阿特柔斯宝库”的石门梁重达120吨,迈锡尼人是用什么方法将其安置上去的呢?尤为令人困惑不解的是,迈锡尼人已普遍掌握了线形文字B,并且用来记写货物清单,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在墓碑上刻上死者的姓名和业绩呢?埃及人、腓尼基人都在其坟墓墙上刻下了文字,后来的希腊罗马人也树有文字的墓碑,而迈锡尼偏偏没有,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一代名城迈锡尼正以其蕴藏的无限奥秘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期待着世人作出满意的答复。

4.与神共舞的特奥蒂瓦坎古城

(1)一个规划完整的城市

墨西哥城是一座文化古城,有很多大公园,像查普特佩克;有漂亮的博物馆,像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当然也少不了歌剧院和电影院;豪华宾馆在四处漏风的简陋平房中间显得格外炫目,中世纪大教堂前是蜷缩在街边的乞丐。这是一座充满矛盾的城市,无家可归者住在白铁皮和瓦楞纸搭的小屋里,住在轮胎、木棍、铁条中间。男人们爱在家里喝上几杯廉价的龙舌兰酒。只有几条大街上布满高级时装店,陈列着昂贵的世界名牌时装。

不知道墨西哥城的居民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居住在一个孕育人类史前文明的城市中。1519年11月15日,西班牙占领者埃尔南·科尔特曾率领军队,来到这个阿兹特克大都市特诺奇蒂特兰的城门前。那时,眼前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泻湖,神秘的庙宇、宫殿和金字塔在朝阳中闪烁着炫目的光彩。全城住宅近7万处。

受墨西哥政府之命,画家迪戈·里维拉绘制巨幅壁画描绘阿兹特克的特诺奇蒂特兰。今天政府宫邸的内庭仍保留有表现西班牙人到来之前阿兹特克人生活场景的湿粉画。另外,还可以看到表现魁扎尔科亚特尔显灵的画面,他就是玛雅人的库库尔干神(库库玛兹神)。还有传说中长羽毛或飞翔的蛇。魁扎尔科亚特尔神正襟危坐,俨然一名高傲的统治者,背景是蓝色的苍穹。他驾着“天车”——蛇,左手手持节杖,那是统治人类的钥匙。下方,金字塔阶梯下,祭司们正在给见习修士布道。

500年前,埃尔南·科特还曾经到过距特诺奇蒂特兰4公里远的、杂草丛生的小山包。他当然不知道那下面埋藏着特奥蒂瓦坎——古代墨西哥最具轰动效应的大都市。

阿兹特克人时期的特奥蒂瓦坎就已是一座废墟。他们以为这是古代诸神的墓地。关于特奥蒂瓦坎是怎么形成的,阿兹特克人的传说中是这样讲的:

“黑夜,太阳还没升起,诸神降临这个叫做特奥蒂瓦坎的地方。”

诸神小组有4名成员,他们是星空女神、星图之神、大师魁扎尔科亚特尔神和特拉洛克雨神。这个临时性的天国组织要指点人类的命运。他们用白粉涂面,裹着昂贵的羽衣。两名神灵同时负责生起神灶,点燃一团熊熊烈火。在烟气与火光中,与另外两名消失在无尽的苍穹中。

诸神飞向宇宙,却留下这座大都市的规划和建筑。直到今天,通过遗址我们才渐渐明白。

不知负责修建特奥蒂瓦坎城的祭司建筑师到底是谁。有一点没有争议,那就是特奥蒂瓦坎城为墨西哥高原最古老的文明,始建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那时欧洲还没有罗马,罗马应在250年后建成。在遥远的古埃及,正经历着第21代王朝。古希腊处于古典的海伦时代,《旧约全书》中,大卫老兄刚刚战胜了勇士歌利亚。

罗马城非一日建成,特奥蒂瓦坎城也是一样。考古学家现已确定了它的5个建城时期。在公元600年左右的繁荣时期,特奥蒂瓦坎拥有约20万人口。

20世纪的城建经验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是多么杂乱无章,缺乏系统。但特奥蒂瓦坎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在这里,从一期建造开始就有完备的计划,并在以后的扩建中得到严格遵守。1000年不算太短,对于今天的城市管理部门来说,让他们现在的设计规划禁受住这么长时间的考验只不过是一个梦想。

女考古学家劳瑞特·泽约涅曾多年领导特奥蒂瓦坎的发掘工作。她认为,在这高度文明的发祥地,存在着一个尚未完全揭开的秘密:这样非凡的智慧从何而来,竟然可以成就如此伟大的规划?

人们不知道那些神秘的设计建造者是谁,于是以这座城市的名字称呼他们——特奥蒂瓦坎人。

(2)豪华大道上的豪华建筑

一条纵贯南北的豪华大道,长3公里,宽40米,人们叫它“冥街”。这确实是一条豪华的街道,左右两侧点缀着金字塔和神庙平台。朝北望去,林荫道的坡度足有30度;站在南端,会有一种错觉:街道仿佛直通云天。于是就成了这样:站在低处一端,就会看到由高度相等的台阶组成的楼梯无边无际,最后与3公里外的月亮神金字塔融为一体。

反之,站在月亮神金字塔上,看到的不过是一条笔直的街道,所有的台阶像是让神一笔抹去了。

正式的说法是:那些特奥蒂瓦坎的神秘设计者应是石器时代人类。要问测量一条长3公里的街道——方法是每隔几米建六级台阶一处平台,所有这些台阶和平台需在不断升高的街道尽头分毫不差地与一座巨型金字塔相融——该是多么困难,每个今天的街道测量员都会给你讲上三天三夜的。因为不能有一级台阶、一处平台和一块间隔与标准发生偏差。这真是石器时代的作品吗?

冥街尽头的月亮神金字塔是一座梯形塔式建筑,塔基为150×200平方米,比两个足球场还要大。此塔建在44米的高度上,有5个中心走廊,中部的宽台阶延伸至最高的平台,平台上面该是有一座闪闪发光的金色神像。

从月亮神金字塔望去,左面是中美洲最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太阳神金字塔,占地222×265平方米,比月亮神金字塔高20米。从最高平台望去,给人的感觉是太阳月亮两塔等高。这种错觉是由街道的坡度造成的。

另外,特奥蒂瓦坎太阳神金字塔的体积要大过吉萨的胡夫金字塔,据估算,它用了100万吨的黏土砖和石料。两座金字塔外沿原本都抹上了硬灰浆,色彩一定是饱满而鲜明的(从残留的痕迹还可以看出)。太阳神金字塔塔顶曾有一座金银铸成的神像。西班牙占领时期,弗朗西斯派修道士于安·德·祖玛拉戈——墨西哥第一任大主教叫人熔掉了这座巨型神像。看来黄金要比神更重要。

冥街上有许多不同的金字塔遗址、平台和装饰繁复的浮雕,图案多是羽蛇,还有猴子、美洲豹和手里拿着不知何物或是背上长着翅膀的祭司。

特奥蒂瓦坎的第三大建筑是带魁扎尔科亚特尔神神庙的城堡。说是“城堡”又不免有些荒唐,因为人们会理解成“要塞”的意思。其实,特奥蒂瓦坎的城堡和要塞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就像印度神庙和法兰克福中心火车站一样不相干。当然了,这名字并不是建造者起的。太阳神金字塔、月亮神金字塔、城堡、魁扎尔科亚特尔神神庙——我们就这么叫,但是从来没有在意过建造者给他们的得意之作起了什么名字。

城堡的边长通常为400米,北、南、西三边各有4座金字塔,如今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了。魁扎尔科亚特尔神庙有石雕花纹装饰:羽蛇蜿蜒在曲状花纹中;楼梯墙壁和浮雕上狰狞的魔鬼面具死死地盯着你;神庙墙角趴着巨型羽蛇,头上发光,脸像喷火龙。古代中国也有这样的图案,诸神骑着火龙从天而降,并且也是在墙角。

今天,在刺眼的阳光下,呈现出白—灰—褐三色,从前的色彩一定像彩虹般绚丽。每个神都拥有自己的颜色,浮雕不仅仅是装饰,还有着特别的宗教意义。

魁扎尔科亚特尔神庙的装饰花纹表明,在阿兹特克时期和玛雅时期之前就有这种飞翔的蛇神形象了。

在街道旁边的神庙平台和金字塔后还有一些建筑群,今天我们认为那里是住宅区。出土的30多间房屋构成完整的住宅区,还包括小型神庙、礼拜堂和完备的下水管道。整个城市被划为若干个手工业区:这角是制陶作坊,那角是石雕作坊,第三角是纺织作坊。笔直的马路贯穿全城,垂直交叉。特奥蒂瓦坎就是中美洲的纽约城!

几年前,考古学家在山城和山顶周围发现了一些岩石划痕,舒展的线条在特奥蒂瓦坎上空织成一张网络。有人曾于3月21日春分时从太阳金字塔塔顶向西眺望,太阳毫厘不差地在一块标有记号的石头下坠入地平线。在以西14公里处的塞罗奇科瑙特拉,也见到过类似的划痕记号;35公里以外也有。

一座门很有名,它通向大金字塔下面,那里面有4间房子,人们叫它“神洞”。考古学家猜测,整个建筑就是建在神洞之上的,神洞代表地狱的入口和中美洲的中心。朝圣者、商人和殖民地开拓者络绎不绝来此朝拜。

(3)“来自莫斯科的玻璃”

从前在太阳神金字塔不远处发现了一处地窖,游人禁止入内。这是一个真正的谜,专业人士也无法解释。一层厚厚的云母层将许多房间隔开,奥妙到底在什么地方?

看一看地窖的窖顶:先是一层石头,然后是15厘米厚的云母层,最后又是一层石头,很像一个大三明治——面包、火腿、面包。

看门人打开地面的铁盖,一瞬间,阳光射进洞口,强烈的光束被云母所反射。目前已发现了30米厚的云母层。云母为一种水合铝钾化合物,常见于高山地区的花岗岩附近。世界上的云母产地集中在印度、马达加斯加、南非、巴西和洛基山,瑞士和蒂罗尔(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区也有少量出产。中美洲多火山岩,今日墨西哥需进口花岗岩。云母所具有的特征使它在世界上不可取代,它抗拉强,可伸缩,耐800℃高温,温度的剧烈骤变不会使它走样。它还抗一切动植物和微生物腐烂后形成的有机酸,同时也是一种绝佳的电子绝缘体。它抗电弧、漏电和放电,还可以像翻书一样翻开云母层。薄薄的云母层透明、耐热,因此被装在高炉的窗子上。在电子技术中,云母被广泛利用在电子管、变压材料和雷达技术中。云母还因其特性进入计算机领域,用做电子绝缘器。质量较差的云母被磨成粉末,刮成鳞片,用做电熨斗、烤面包机或是洗衣机的主要绝缘材料。

可是,特奥蒂瓦坎房顶上的云母是从哪儿来的呢?用途又是什么?一个考古学家朋友认为,云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因此当作太阳反射器用。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屋顶上的云母像三明治,根本接触不到阳光。就算要把整个屋顶铺满云母,用以大量反射阳光,薄薄的一层就够了,15厘米厚未免太多了吧。

没有什么巧妙的解释方法,只能动用一下我们可怜的理解和想象,以期找到贴近的答案。神洞的屋顶与外隔绝,是不是因为其中装有敏感的设备?是防电(闪电),还是抗酸、抗高温?如果开始靠题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那就是石器时代的建造者是从哪里知道云母的多种性能的?特奥蒂瓦坎人在干活的时候既不使用危险的酸和电,也不会经历高温。地质学家确认特奥蒂瓦坎地下的人工云母层为莫斯科云母,我们的祖先把它称作“来自莫斯科的玻璃”。

肯定有人知道从哪里可以进口这些云母,对其质量也了如指掌。石器时代的建造者未见得能担此重任。

(4)冥街构成迷你太阳系模型

1974年,国际美洲人大会在墨西哥召开,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顿的先生的报告颇具争议。他在特奥蒂瓦坎寻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建筑的测量单位,为1.059米,并给它起了一个玛雅名字,叫“胡那普”,意即“单位”。这是特奥蒂瓦坎的长度单位,适用于城市所有的建筑和街道。例如魁扎尔科亚特尔神金字塔、太阳神金字塔和月亮神金字塔分别高21、42、63个“单位”,比例为1:2:3.这可是哈列斯顿先生用计算机计算出来的,让人简直没有办法起疑。在城堡周围的金字塔遗址中,他发现了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平均轨道数据。和太阳的平均距离为96个“单位”,水星36,金星72,火星144.城堡后面流淌着一条小溪,是特奥蒂瓦坎建造者挖掘的运河,穿过冥街,长288个“单位”,正好是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的距离。小溪里有多少块石头,小行星带中就有多少颗星星。

距离城堡中轴线520个“单位”处有一座无名神庙的废墟,这相当于和木星的距离。再走945个“单位”又是一座神庙,只能依稀辨认出轮廓,是土星。最后再走1845个“单位”,便到了冥街的尽头——月亮金字塔的中心,恰恰是天王星的轨道数据。

如果直线延长冥街,就到了塞罗戈多山山顶,那里同样有一座小神庙和一座塔的遗址,地基仍在,周长分别是2880和3780个“单位”,是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平均距离。

由此,特奥蒂瓦坎的冥街便构成一幅迷你太阳系模型。值得注意的是,太阳神金字塔不在此系统之内——它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在林荫大道边。

后面的小山也包括在内,特奥蒂瓦坎的设计者肯定自冥街建造之初就将太阳系模型考虑进去了。然而他们的行星平均距离轨道数据是从何而来的呢?1781年才发现天王星,1845年发现海王星,小家伙儿冥王星发现得更晚,是1930年。莫非全能者为后世留下了什么标志?注意,这里并没有说是外星人建造了特奥蒂瓦坎,这事与他们毫不相干。也许是全能者为后来的建筑师在地下画了一个太阳系模型,让他们在准确的位置上建造一处房屋,那就是变为石头的、致未来的信息。

5.土耳其的地下迷宫

(1)立体式建筑的地下城市

土耳其卡帕多基亚的格尔里默谷地,看起来和月球表面很相似。这里的火山沉积物上矗立着奇形怪状的石堡。石堡是由火山熔岩硬化后,经风蚀雨浸而最终形成的。

早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的时候,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开凿空石堡,将其改造成居室。人们甚至在凝灰岩体上凿出富丽堂皇的教堂,在其中供奉色彩绚丽的圣像。然而,卡帕多基亚真正引起轰动的发现埋藏在地下,那就是巨大的可居住成千上万人的地下城市。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坐落在今天代林库尤村附近。通往地下城市的通道隐藏在村子各处的房屋下面。人们在这里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到通风洞口,这些通风洞从地下深处一直延伸到地面。

整个地带布满了地道和房间。地下城市是一种立体建筑,分成许多层。代林库尤村的地下城市仅最上层的面积就有4平方公里;上面的五层空间加起来可容纳1万人。今天人们猜测,当时整个地区曾有30万人逃到地下躲藏起来,仅代林库尤的地下城市就有52口通气井和1.5万条小型地道。最深的通风井深达85米。地下城市的最下层建有蓄水池,用以储藏水源。德米尔先生是地下迷宫——地下城市的发现者,这一发现纯属偶然。在代林库尤村,房子下面的地下室被用做冷藏室。有一天,德米尔在冷藏室偶然发现一个洞口,好奇心促使他向下挖掘……

到今天为止,人们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地下城市不下36座。其中并不是所有的都像卡伊马克彻或代林库尤附近的地下城市那么大,但都称得上是城市。现在,人们已经绘制出了这些城市的俯视图。熟悉这一地带的人认为,地下城市的数量远不止这些。现在所发现的地下城市相互间都通过地道连接在一起。连接卡伊马克彻和代林库尤的地道,足有10公里长。

不可思议的地下城市确确实实存在着,可谁是建造者呢?它们是什么时候建成的?用途又是什么?对此,人们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推测。当然也有人举出具体的史实加以考证。史实之一是在基督教早期,这一新生宗教的信徒寻求避难并最终选中了这里。最早的一批大约在公元2世纪或3世纪,以后一直延续到拜占庭时期,也就是阿拉伯军队困逼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的时候。当时的基督教徒确曾在这里避过难,然而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建造者。地下城市在他们到来之前就已存在。地下城市到底是谁在何时修建的呢?推测如下: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一带的地基是由凝灰岩构成的,因为附近就矗立着火山。只要有黑曜岩,即火石,地基就很容易被凿空,而火石在这一地区并不鲜见。就这样,也许花了不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地基就被掏空了。地下城市大多是超过13层的立体建筑。在最低的一层,人们甚至发现了闪米特时代的器物。闪米特时代是……

闪米特人是一支古老的神权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他们曾在这一地区生活过。其都城哈图沙离代林库尤大约有300公里。闪米特人曾一度占领了古老的皇城巴比伦。最初的时候,闪米特的国王被看成是神灵,地位大致相当于古埃及的法老。闪米特人原本没有姓名,只是到后来才有了姓名。他们经常戴高帽子来装扮自己,这种帽子今天称作地精帽。这是人类想以此模仿外星文明使者和肢体不成比例的硕大头颅,称得上是一种爱美的表现。长期以来,对这种戴高帽的现象一直存在着许多曲解,其实,这在当时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时尚,并在一些地方,例如古埃及,通过雕塑和绘画被永久记录下来。

(2)躲避能飞行的敌人

有人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一个明显的原因是由于对敌人的恐惧。那么,谁会是敌人呢?

首先,假设地面上的敌人拥有军队,在地面上,他们肯定能看到耕种过的土地和空空如也的房屋。而地下城市里建有厨房,炊烟将通过通气井冒出地面,而被敌人发觉。人们都知道,把呆在鼠洞般的地下城市里的人们饿死或者封死通气口憋死他们,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人们恐惧的不仅仅是地面上的敌人,他们在地下岩石中开凿避难之所,是因为他们害怕能飞行的敌人。这个猜想是否有道理呢?

当然有。闪米特人在他们的圣书《科布拉·纳克斯特》中就已描述过,所罗门大帝怎样利用一辆飞行器把这一地区搞得鸡犬不宁。不仅他本人,他的儿子,所有恭顺他的人,也都曾乘坐过飞行器。阿拉伯历史学家阿里·玛斯乌迪曾描述到所罗门的飞行并大致介绍了他的部族。当时的人类对于飞行现象产生恐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许他们曾被剥削、奴役过,所以每当报警的呼喊“他们来了”响起来的时候,人们就逃进地下城市。这和我们今天挖筑地下掩体防护自己的情形是一样的。

上述说法虽然只是一种猜测,但人们完全可以持这种看法。我们还掌握这样的事实,即有时候30万人曾一齐涌进地下城市;此外,还有大量有关飞行器的古代传说,详细地描述了古代的统治者们怎样带着家眷在空中飞行。

下面举一个古印度传说中的例子:

“……于是国王和后宫家眷、王后嫔妃、宫廷权贵以及来自王国各地的头领乘上飞船。飞船升入天空而后顺风行驶,越过海洋直向阿兰蒂斯城飞去。那里正举行节日的庆典。飞船降落下来,国王下船参加了庆典。短暂的停留之后,国王的飞船在众人惊愕不已的注视中重新腾空而去。”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滚滚向前,一些灿烂的文明因为种种不为人知的原因而成为绝响,在那万籁俱寂的荒原上、寸草不生的沙漠里、荒芜人烟的孤岛上,古代人类留下的种种神奇建筑、不朽绘画以及怪异雕塑,无不在默默地反映着昔日璀璨夺目的光辉。当我们在惊叹、怅惘、痛惜中感受古文明的风流余韵之时,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不禁充溢身心,使我们的思绪仿佛回到了文明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