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在夫椒之战中大破越师,使越王不得不屈膝投降俯首称臣,这件事情对于吴王夫差来说,应该是他最仁义、最大度的一次,可对于历史来说,却是改变其命运,改变历史的一个“杰作”。
“满招损、谦受益”,夫差没有摆脱这个规律。对越国战争的完全胜利,越王勾践的臣服,这些都成为他骄傲的理由,也成为他忘乎所以、称霸欲望更加膨胀的理由。欲望的膨胀和目中无人的骄傲,使吴王夫差从此走上了急于求成、穷兵黩武的歧路,为自己最后的败亡埋下了种子。
孙武、伍子胥认为:虽然越王勾践已经投降称臣,可是越国依然存在很大的实力,埋藏着许多隐患。与其让它以后威胁吴王的霸业,不如趁越国已被彻底打败,乘势灭掉它,不能养虎为患。孙武和伍子胥都清楚地看到,越王勾践并不是简单的人物,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聪明机智,有勇有谋;而他的左右股肱范蠡、文种更是不容易对付的敌手,范蠡足智多谋,有胆有识,具有一定的军事谋略,而文种更是具有战略的眼光,对军事战术也很在行。眼下越国虽暂时受挫,但是只要其一息尚存,就有可能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所以不可姑息养奸。
其次,孙武、伍子胥之所以建议吴王灭越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确保他日吴国北进时没有后顾之忧。避免出现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从战略角度考虑,灭越也是当务之急。
北上中原,与齐、晋争霸,是吴国历代国君梦寐以求的夙愿,夫差为了实现这一祖辈的夙愿,急不可待地要实施战略目标的转移,用重兵向北推进,同齐、晋争一日之长。其实,夫差的主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吴国要称霸天下,必须北进中原,压倒齐、晋等国,号令诸侯列国。虽然这一切都是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是肯定要发生的事情,可是在时机还没有成熟之前,就不是一件好事,很可能为日后的灾难留下隐患。
根据当时的形势,并不是吴国北进中原,压倒齐、晋等国的最佳时机,而应该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开始行动,那么一切都会顺其自然。夫差应该按照孙武、伍子胥的提议,先要灭越国,然后耐心等待,休养生息,发展实力,扩充军备,伺机而动。
吴王夫差又一次重复了父亲的道路,他认为在自己称霸中原的道路上已经没有敌人,自己的愿望马上就可以实现了,所以就不曾听从孙武、伍子胥的建议,也不把其他国家的臣服放在心上。这时,夫差在战略方针问题上与孙武、伍子胥等人的潜在分歧迅速表面化、尖锐化了。这些主要表现在对越国前途处理的事情上。
夫差根本就听不进去孙武、伍子胥的建议,而是一味地根据自己的意见来进行,固执己见。再加上文种对于伯噽进行了贿赂,有伯噽经常在耳边“吹风”,被利欲冲昏了头脑的夫差根本不会听从孙武、伍子胥的建议的。因此,刚愎自用的吴王夫差一意孤行,坚持“释越而攻齐”,并把这一意志强加在孙武、伍子胥等人的身上。
从公元前494年至前484年这十年左右时间里,吴王夫差完全忽略了越王勾践的存在,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准备作战,争霸中原上。开渠凿道、充实兵力、富国强兵、消除异己。孙武、伍子胥一直都没有放松对于越王勾践的监视,而且一步步地感觉到越王的野心。孙武、伍子胥多次向夫差揭露越王勾践的野心,但都被夫差以“无中生事”的名声给抵挡过去。早在勾践来吴宫廷服苦役之时,孙武、伍子胥就一再奉劝夫差乘机除之,但被愚蠢昏庸的夫差所拒绝,使得勾践顺利脱身,谋求东山再起。
孙武、伍子胥越来越感到吴王没有什么希望了,吴王夫差已经被私心完全蒙蔽了双眼,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劝阻。后来,越王被释放回国后,越国的实力已经渐渐恢复到战争前的状态,对吴国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这一切,伍子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迫于无奈,再一次与孙武向吴王夫差诤谏,当他们还没有把早就准备充分的理由说完时,吴王夫差已经非常不耐烦,而且还对他们渐渐有了意见,开始疏远他们二人。
伍子胥看到越王勾践的计谋眼看就要得逞,吴国社稷危在旦夕,自己的处境日趋不利,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心急如焚。伍子胥已经老了,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吴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可自己的家人还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生活。子胥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但不能置家人的安危不顾。于是,伍子胥乘出使齐国的机会,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抚养,希望在走投无路之际有一个投彝的处所。
当吴王夫差伐齐获胜、逼晋成功,并通过黄池会盟奠定霸主地位而得胜归国后,听说伍子胥将其子送于齐国的事情,对此非常不满。伯噽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他不以国家利益、人民幸福为本,而是根据夫差的脾气、性格,一味地讨好,因而得到了吴王夫差的极度信任,被吴王夫差升任为太宰。其实,伯噽已经被文种用金银珠宝和美女给收拢了,成为越王的忠实走狗。当他也得知伍子胥送子人齐之事后,知道这是一个除掉伍子胥这个政敌的大好机会,绝对不能放过。
于是,伯噽在吴王夫差的耳边说伍子胥的不是,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吴王夫差怒火攻心,竟然不顾伍子胥跟随他多年,出生入死、赴汤蹈火的功劳,赐伍子胥以属镂之剑,令他自尽。
当伍子胥手捧属镂之剑时,一点也不感觉到意外,也不觉得委屈,因为他已经对吴国没有什么希望了。回想他一生的坎坷经历,展望吴国黯淡未来,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滂沱,沉痛地对自己的下属说:“我死之后,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种植梓树,使其可作棺木以葬吴国;再挖出我的眼睛,将它悬于吴国东门之上,让我看见越寇灭亡吴国这一幕吧!”
说完之后,伍子胥毫不犹豫地拿起利剑自刎。然后,他静静地看着鲜血从他的喉头迸流出来,慢慢地浸湿了他的衣裳。伍子胥倒在地上,气绝身亡。他眼睛睁着,似乎要看到吴国灭亡的那一天。
伍子胥的死震惊了整个吴军的军营,所有的将领、士兵都为伍子胥的死而感到难过。然而当吴王夫差得知伍子胥死前的遗言时,更是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立即命人取来伍子胥的尸身,将其盛放在皮囊中,然后抛进滔滔的江水中,以解心头之恨。
孙武对伍子胥的遭遇深感悲痛,他一直想帮助伍子胥洗脱罪名,可吴王夫差早已把孙武当成伍子胥的同党,根本听不进去孙武的进谏,反而更增添了对他的戒心。
伍子胥之死和吴王的不信任,使孙武更加心灰意冷。他对吴国彻底失望了,开始不断地思索自己的去路了。
孙武从阖闾三年受命为将后,先后参加了谋攻楚国、齐国、晋国、越国四国的军事行动为两代吴王图强争霸立下了赫赫战功。前后大约三十多年,自己也由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成为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真可以说,孙武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吴国。
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喜欢军事兵法,希望看着吴国一天天强大,把自己的《兵法十三篇》发挥到淋漓尽致。可让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帮助君王打下的江山,竟然没有强盛多久,就走向了反面。他能看见吴国日后崩溃的结局,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它一步步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