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保护政策研究
33120100000016

第16章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建国后,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基本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格局。然而,加入WTO后,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使中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步入了艰难发展期。尽管WTO的冲击并未像预料的那么明显,但它确实存在,而且正在逐步凸显。中国农产品能否经受住外国农产品的冲击?这与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状况密切相关。那么,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较优势状况究竟如何呢?下面我们就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比较优势的静态观察

国际贸易实践表明,当今国际市场上比较优势不仅表现为由资源禀赋、规模经济等决定的低成本优势,还包括由科技水平决定的质量优势。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基于资源禀赋基础上的静态比较优势,以规模经济和科技水平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十分不明显。下面,我们将具体从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和科技水平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状况加以详细论述。

(一)资源禀赋

1.自然资源。农业的特点决定了自然资源的丰缺必然成为一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基础。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农业在自然资源总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中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自然资源大国之一,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阳能和煤炭资源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三位。由于中国各类资源总量大,使中国很多资源性农产品能够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FAO(1998)统计,中国人均土地面积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森林面积为1/6,人均草地面积为1/3.中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偏少这一状况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而更加严峻,以耕地资源为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不断被占用,日益显得紧缺,2003年底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3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海金玲,2005)。

中国不仅人均农业资源总量很少,而且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劣,环境污染、干早缺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等日益严重。盲目地和非科学地增投化肥,不但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浪费了生产资料,而且也造成水体、土壤和环境污染,导致土地板结、农作物减产、牲畜发育不良等后果。

2.劳动力资源。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民大国”。中国农业劳动力资源总量上相当丰富,且成本低廉,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但必须指出,中国丰富、廉价劳动力并没有能够真正地、完全地转化为农产品现实的比较优势。这主要是因为:首先,中国农业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在3.4亿从事农业的劳动者中,文盲与半文盲占24.99%,小学文化程度占38.4%,初中毕业程度占29.37%(翁克瑞,严奉宪,2003)。这种状况造成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只能适应初级的、粗放的、技术含量低的农业生产方式。其次,中国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远远低于现有的劳动力存量。劳动力有效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劳动收益下,劳动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单位用工收益仍然非常低,在农村中很多劳动者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大量的年轻劳动力离开农业生产活动转而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商业活动的现象,这势必会导致中国农业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短缺。再次,中国劳动力成本虽然较低,但是其他要素成本较高,这使得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被其他要素的较高成本所淹没。现代农业生产不仅需要投入劳动力要素,而且需要投入多种其他要素,如化肥、农药、水电、优质种子、农业机械、石油等,而中国这些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居高不下,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难以真正地、完全地转化为农产品现实的比较优势。

3.市场资源。中国众多的人口构成了巨大的农产品消费群体,形成了不可低估的农产品市场,这为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但是,中国大部分市场是农村市场,农民是主要的消费群体。由于中国农民收入普遍较低,购买力水平急待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市场资源的充裕程度。2003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柯炳生,2005)。更为严峻的是,相对城镇人口而言,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且增长速度在降低。

(二)规模经济

中国农业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规模经济不显著。据农业部调查资料显示:中国每个农户平均拥有耕地不到0.5公顷(7.5亩),而美国每个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为190公顷(2850亩)(倪洪兴,2005)。土地的过度分散经营是导致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低、无法实现规模效益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农业发展还存在组织缺陷,缺乏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使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更为突出,而美国、法国大部分的农场主和农业企业参加合作社,日本几乎全部农户都加入了农协。近年来,尽管浙江、广东一带乡镇中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农产品企业集群现象,但发展缓慢,并未形成明显的整体规模经济优势。

(三)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比较劣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低。发达国家一直很重视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早在70年代,美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就已达到80%以上。然而,即使是到了20世纪末,科学技术对中国猪肉生产、禽肉生产、畜牧业生产的贡献率尚未超过70%。二是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也相差甚远,发达国家平均达到2%,中国却不到0.04%。三是农业科技队伍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知识结构老化,适用农业的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速度不快。

二、比较优势的定量判断

正确识别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制定农产品对外贸易保护政策的基本依据。根据比较优势的理论内涵,测定比较优势需要考察两个因素:不同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和不同产品的相对成本,但获取相关数据十分困难,且各国缺乏比较统一的口径。因此,通常采用的测算比较优势的方法是显示比较优势法(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和净出口指数法(Index of Net Export,NX)。

(一)方法介绍

净出口指数法。净出口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减去进口再与该类商品贸易总额的比率。

……

式中:——净出口指数;——i国j种商品的出口;——i国j种商品的进口。

净出口指数的取值落在-1和1之间。如果,即该国j种商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即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若,则说明该行业产品比较优势很强;若,则该行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若,则该行业具有一定的比较劣势;若,则该行业的比较劣势非常明显。

显示比较优势法。该方法由巴拉萨(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随后被许多经济学家广泛应用于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分工的研究中。巴拉萨对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定义如下:它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在世界该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与该国所有产品出口在世界所有产品出口中所占比例的比值,用公式表示就是:

RCAij=(Xij/xit)/(Xwj/Xwt)

式中RCAij-—i国第j种商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ij-—i国第j种商品的出口值;Xit-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值;Xwj-—世界第j种商品的出口总值;Xwt-—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总值若,则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若,则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若,该行业具有较为平均的比较优势;若,则不具有比较优势。

(二)测算结果

为了增加计算结果的可比性和解释性,我们同时测算了1999年中国、美国、日本三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水平。我们之所以选择美国和日本作为对比对象,主要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入世后有大量的美国农产品涌入中国市场。日本不但是中国农产品最重要的出口去向地,也在饮食、文化等方面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另外,为了讨论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我们还测算了1978年-1999年以来历年中国农产品的现实比较优势指数。

(三)结果分析

1.农产品

整体而言,中国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低于美国,但高于日本。美国是现代化的农业大国,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美国农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绝对不容小视。相反,日本由于受到国内生产资源的制约,其农产品总体比较劣势十分明显,这为今后进一步扩大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提供了较好的现实基础。当然,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的RCA自1978年以来几乎是逐年下降的,并且在1997年后农产品整体上就基本失去了比较优势。这种严峻局面客观上要求中国政府加强对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保护。

2.谷物产品

谷物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中国属于土地稀缺的国家,农业生产以精耕细作为主,尽管粮食单产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这种劳动力密集的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谷物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的要求,因此生产成本明显高于美国,大部分谷物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稻谷生产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已从单纯追求单位面积产量转变为开始重视稻米品质,基本适应了消费者的需求,加上中国大米的生产成本较低,中国大米的比较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而且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模式已经十分成熟,因此美国在谷物生产上具有极强的优势,像小麦、玉米、大豆等产品的净出口指数都接近1,而且显示比较优势值也远远大于1.

3.具有优势的非谷物产品

为了更加清楚地分析中国非谷物产品的比较优势,我们将非谷物产品分为优势产品和劣势产品,其中优势产品主要包括茶叶、花生、肉类总计、蔬菜和水果以及水产品。除肉类总计以外,中国在这几类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都高于美国和日本,这些产品是中国今后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重点。尤其是蔬菜和水果、水产品均属于大类产品,所涉及范围较广,而中国优势又较为明显,可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

4.不具有优势的非谷物产品

该类产品主要包括奶、棉花、烟草、食糖、动植物油、牛肉、羊肉、猪肉和饲料。尽管从肉类总计的角度来看,中国具有微弱的比较优势,但在牛、羊、猪等大牲畜生产上并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主要是因为大牲畜饲养相对于家禽饲养属于资本密集型生产,而资本正是中国的稀缺资源。在棉花、烟草、食糖、动植物油和饲料五种农产品的竞争中,中国除了食糖的比较优势高于美国、日本两国,棉花的比较优势低于两国以外,其他产品的比较优势均介于两国之间,与美国差距较大。棉花过低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到日照、雨水等自然因素的限制,生产发展潜力有限,尤其是在高档棉花生产上;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纺织品生产大国,而棉花是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原料之一,国内市场需求量很大。国内市场上较大的供需缺口极大地刺激了棉花的进口。

总体而言,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主要是人力与机械替代性相对较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畜禽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等,然而,中国在土地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基本不具有比较优势。

三、比较优势的战略转型

比较优势是农产品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入世后,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亟需战略转型,即由原来的价格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这个过程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

(一)以比较优势应对激烈竞争

根据Anderson、Hayami(1986)的研究,一个国家越是缺乏耕地资源、经济增长越快,其农业比较优势下降也越快。近2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的整体水平趋于下降验证了这一结论。尽管如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要以资源禀赋为前提,实行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因此,就农产品的对外贸易而言,虽然我们不能把比较优势仅仅理解为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低成本优势,也不能认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发展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型的产业和产品,但是获得农产品对外贸易所得的关键仍然是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

(二)以质量优势替代价格优势

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形成相对较低的农产品成本,进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这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从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现状来看,因成本低廉而形成的价格优势并不是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实现稳步增长的关键因素,而且着眼于成本的比较优势也难以长久维持下去,它至少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首先是受到国内持续攀升的农业生产成本的制约,从2002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一些大宗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或超过国际市场价格;其次是受到来自进口国的反倾销措施的制约。反倾销措施是当前中国出口农产品受到的最大阻碍之一,虽然说遭遇进口国的反倾销制裁的直接原因是产品销售数量,但实质问题是产品的低价位。我们认为这两个制约因素仍然是今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大障碍。因此,中国出口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培育重心,应着眼于产品的品质优势,而不能是价格优势。

(三)以政府推动比较优势转型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产品生产尤其缺乏技术要素。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 Paradox),一种重要的解释就是发达国家以技术、资本资源对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的替代,这种要素替代产生的效应不仅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丧失,而且还成为农产品对外贸易技术性壁垒形成的主要源泉。这就造成了一种局面,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陷入人们常说的“比较利益陷阱”中。在传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后发效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比较优势,培育以高品质和产品差异化为主要内容的比较优势是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中国在推动农产品比较优势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实施适当的贸易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从产业间贸易看。贸易意味着产业间要素的流动和产业的相对消长。中国农产品整体比较优势趋于下降,贸易自由化将使中国作为农产品净进口国的地位不断加强,农产品价格受到打压,促使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产业部门,这种要素流动方向虽然与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要求一致,虽然使中国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可能提高,但是会使农业部门受到损害。而且,由于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特殊性以及中国人口和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不可能轻易地转移出来,这将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净进口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大削弱贸易自由化对优化部门间资源配置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实施适当的保护,为农产品比较优势的转型赢得时间。

第二,从产业内贸易看,理论上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真实转型,其前提条件之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得到及时、有效地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必须小于贸易获益。然而,目前由于中国农业对农民生活具有特殊重要性,农业受自然条件制约性强,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产品商品率低,资源集约型大宗农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相对不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农户投资能力有限,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很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达到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水平,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处于成长发展阶段。虽然农业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但是,符合转型后比较优势特点的高质量、高附加值农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幼稚产业”,动物防疫等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正在建设和完善之中,完全的自由贸易对其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这也说明中国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贸易保护政策来帮助比较优势转型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