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有企业的产业特质:国际经验及治理启示
33121200000005

第5章 基于产业的研究视角

国有企业的普遍出现始于20世纪初的西欧,在20世纪末随着全球私有化浪潮而逐渐走向衰落,本书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从历史角度去考察国有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去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视角简单评判国有企业的好坏。同时,从“政府、政党与意识形态”、“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工具”、“就业、社会公平与社会福利”、“所有权、竞争与公司治理”等角度总结了现有的对于国有企业存在的理论解释,所有这些理论都可以帮助我们在某一方面加深对于国有企业的理解与认识,但都不能对国有企业给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譬如是否因为国有企业所有权的缺陷而导致的低效率就可以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否定?事实并非如此。正因此,从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W。桑伯特(1928)提出了对国有企业这种制度组织形式应予以重视以来,至21世纪初对于国有企业在未来究竟是否仍有发展的前景,学者们仍存在着不同的见解(Toninelli,2000)。

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类特殊企业(金碚,2002),“产权”只是区分国有与非国有的标志,但不足以作为国有企业存在或消亡的理由。在新近国内外研究中,基于“产业”视角的分析为我们认识国有企业打开了新的思路。

国外基于该视角的研究主要有三类:一是从一国产业成长历史的角度研究国有企业在产业发展各阶段的表现。如福尔曼·派克和米尔沃德(Foreman Peck and Millward,1994)分析了1820~1990年间英国网络型产业成长过程,公共所有权与私人所有权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从“政府—产业”关系角度研究国有企业在其间的作用。贝利尼(Bellini,2000)认为国有企业是政府直接以所有权形式,介入企业运营,从而推动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其代表了一种企业型政府(State Entrepreneurship),这种关系使得政府可以利用其市场势力或激发市场模仿效应,在经济运行中创造出了一种“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左右市场发展。但这种方式受到国有企业管理效率的影响而会付出较高的成本,当这种成本超出其收益时,即会被私有化,而此时,政府需要重新构筑一套私有产权下的政府与产业间的关系。三是从政府产业管制与国家所有权的关系角度研究国有企业的产业规制作用。按照阿姆斯特朗等(Armstrong etc。1994)经济学家的观点,国有化可以看作是内生性的规制,而一般美国式政府规制可以看作是外生性的规制。鲍尔(Bauer,2005)认为,由于纯粹国家所有权和简单私有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混合所有权与政府管制结合的折衷方案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政府的管制政策在有些时候可以通过国有股权去实现,而国有股权的存在可减轻监管者与被监管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Shapiro and Willig,1990)。在这种“混合所有权 政府管制”的制度安排下,私人股权保证了企业效率,而管制与部分国有股权可以促进社会效益最大化(Bauer,2005)。

在国内,杨灿明(2001)较早提出应从产权特性与产业定位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产权特性决定了其特殊的产业定位。以往对国有经济的研究,都是以统一的产权结构作为假设前提的,但事实上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产权结构,一种是公有产权结构,另一种是私有产权结构,这两种不同的产权结构分别有着与之相对应的产业定位。一般说来,竞争性、营利性产业宜采用私有产权结构,而非(弱)竞争性、非(弱)营利性产业宜采用公有产权结构。

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从具体产业出发,对国内外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的特点、决定因素、分布原理、重组变化等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剧锦文,1999;胥和平,2001;金碚,2002)。如金碚(2002)的《国有企业根本改革论》将我国的国有企业分为十大行业领域进行分析,以说明国有企业存在的特殊性。胥和平(2001)的《战略性竞争产业中的国有企业》、陈甬军(2002)的《论自然垄断行业的国企改革》等文献分别对于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见解。剧锦文(1999)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与产业重组(1979—1996)》等文献对我国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虽然从产业视角对国有企业进行研究已有先例,但从产业视角去认识、治理、改革国有企业在当前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原因在于基于该视角的分析并没有像产权经济学的分析视角那样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本书沿着上述产业研究的视角,对国有企业的存在发展进一步予以深入与总结,主要特点有:第一,从全球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特征及历史变化入手,因此相对可以得出更全面、客观的结论;第二,将国有企业的相关特定功能作用综合进了国有企业产业特质的分析,如国有企业在“经济增长—战略产业”关系中的作用,使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特质具备了理论基础;第三,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与产业演进及产业规制联系起来,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启示。

本书提出的从“产业”角度对国有企业存在发展进行解释、分析与判断,或许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与更全的认识。国有企业的产业特质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国有企业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产业偏好倾向。本书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国有企业历史及当前的产业分布情况,除了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国家外,国有企业均集中分布于公用事业等行业领域,而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钢铁、化工等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也是国有企业的偏好产业。二是国有企业所分布的产业具有特殊的产业特征,如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性、钢铁产业的基础性与战略性、航空航天等国防产业涉及国家安全性,这些产业特质不仅仅说明国有企业在这些产业内存在的合理与必要性,同时也是推进这些产业内国有企业改革治理所应考虑的重要方面。因此,从“产业”角度,而不仅仅是从“产权”角度理解、分析国有企业或许可以得到更合理公正的解释。

最后,本书从“产业特质与国有企业存在”、“产业演进与国有企业变革”、“产业规制与国有企业治理”三个层次分析国有企业存在发展的产业经济分析框架,将国有企业的产业视角分析予以初步系统化,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