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禁烟英雄——林则徐
33133400000003

第3章 春风得意

1804年秋天,二十岁的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在揭晓举行鹿鸣宴的那天,他迎娶郑淑卿过门,结婚成亲。

郑淑卿年方二八,温柔贤淑,能诗善文。她的父亲郑大谟曾任河南永城知县,也是一位学者。据说,早在林则徐求学于鳌峰书院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倾盆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滞留在家中的郑大谟忽然听到窗外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他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十三四岁的英俊少年,手捧着书本,正站在那儿专心致志地高声诵读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郑大谟越看越是喜欢,于是就将少年招进家中,与之亲切交谈。攀谈中,郑大谟渐渐发现此少年不仅文思敏捷,而且小小年纪竟然谈吐不凡,评古论今也颇有见地。他想,这孩子绝非池中之物,将来必成大器。因此,他便有了将女儿许配给林则徐的想法,并最终如愿以偿。

1805年初,林则徐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带着父母和乡亲们的殷切期望,前往北京参加会试。他第一次离开家庭和故乡,一路上游历名山大川,寻访民情风俗,接触了社会实际,开阔了眼界。

谁知,首次会试却名落孙山。失望,难过,但他并没有颓丧。对于自己的前景,林则徐依然满怀信心。返回家乡后,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像父辈们那样,去私塾里以授徒为业。

这一年秋天,林则徐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文书,从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

厦门是在明代随着月港的兴起而逐渐发达的对外贸易港口,明末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的前进基地。清初海禁解除后,这里又曾是国内航运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海面上樯帆林立,百货云集,十分繁华。英国最初与中国接触,商船就曾停泊在这里,进行贸易。1757年,清朝执行锁国政策,对外贸易仅限广州一地,但厦门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实际上并未断绝。至乾嘉之际,这里仍有数十家商行和千余艘商船,是东南沿海的一大商港。

18世纪末,英国进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跃居世界前列。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促使英国资产阶级走遍全球,寻找和开拓商品市场和殖民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便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早在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建立商馆,1715年,又派驻大班,与中国进行以货易货的交易。东印度公司掌握对华贸易专利权,垄断最有利可图的茶叶贸易。虽然用于易货的英国毛织品年年亏本,还要运来大量白银(西班牙、墨西哥银元)交付,但茶叶贸易的利润抵补亏损后还有很高的盈余,这就使英国不愿放弃对中国的贸易。17世纪后半期,东印度公司推出新的出口货物——印度棉花,又特许英印散商即港脚商人来广州进行行外贸易,弥补公司广州贸易的差额,但因英国于1784年减低茶叶进口税,刺激了中英茶叶贸易的增长,贸易逆差仍然未能改善。英国商人为要求增辟通商口岸、减低税额、取消行商监督等,和粤海关以至清政府发生过许多争执,也均以清朝的拒绝而告终。这种状况,当然是英国资产阶级所不能忍受的。经过相当一段时期的摸索,他们终于找到平衡贸易收支的特殊商品——鸦片。

鸦片,又名阿芙蓉,由罂粟的汁液提炼制成,本是治疗咳嗽、痢疾的特效药。明代以药材纳税进口,一般仅作药用,并不吸食。传说早期吸食鸦片之法,系用烟管拌和烟草抽吸。清初,人们开始吸食鸦片。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从最初的不超过200箱,逐渐增加到1000箱。林则徐到达厦门的这一年,仅英国输华的走私鸦片就达4306箱。鸦片走私的毒流,已经暗暗地从广东扩大到福建沿海。在厦门,本年英国输入的鸦片,值白银数百万两,不少文武员弁、士子兵丁“已皆有嗜鸦片之癖”,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厦门海防同知是“管理海口商贩、洋船出入收税,台运米粮,监放兵饷,听断地方词讼”的官吏。林则徐担任海防同知书记,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鸦片流毒问题。后来他到广州查禁鸦片,曾经理直气壮地警告外国鸦片贩子们说:“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这话当然带有夸张的成分,但他早年注意到了外国鸦片贩子卑鄙行贿走私的种种伎俩,应当是可信的。

林则徐在厦门时,因为文牍办得不错,受到汀漳龙道百龄的激赏,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1807年1月,张师诚就任福建巡抚,不久便届临除夕。传说,张师诚从各地属僚递来的新年贺禀中,发现一封写得十分出色,爱得不忍释手,便即刻派人寻查作者,传召上省来见。此人正是青年林则徐。林则徐于二月六日除夕黄昏匆匆赶到巡抚衙门,张师诚连夜留办折稿,亲试才学和修养,深感满意。元旦招见,将林则徐聘入他的幕府。

张师诚的识拔,是林则徐接触社会上层人物,改变人生道路的一次重要契机。从此,林则徐的从政经验日益丰富起来,他不但精通清朝的典章制度及兵刑大阵,而且通过切身的政治实践,他还强烈地感受到官民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在以后的仕途中,林则徐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政事和民生。

林则徐入张师诚幕府后,家庭窘境有所缓解。他用自己的薪资,清偿了祖父所借的债务,又从谢家凑去十千文,买断父亲典来的左营司小屋。他父亲林宾日先生又因张师诚的推荐,带着弟弟林霈霖赴将乐主正学书院讲席,年得修金二百两。

对于张师诚的知遇之恩,林则徐深怀感激。他后来在《张兰渚中函六十寿序》中,深情地颂扬恩师对自己的栽培。

张师诚爱惜林则徐的才学,鼓励他求取功名。1808年,林则徐第二次上京参加会试,但不幸再次名落孙山。1810年底,林则徐再接再厉,第三次负笈北上。次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荣登金榜。从此,他结束了长达四年的幕僚生涯,走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