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秋,都有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源于儒家传统美德。北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代表。林则徐处于19世纪上半叶,濒临内忧外患,在继承传统的忧患意识的同时,又赋予更深刻的内涵。
林则徐的业绩,是举世公认的。他的高尚情操,也是为世人所称颂的。
中国人、外国人对林则徐的外在形象也是十分关注的。可惜,林公生活的时代中国尚无摄影技术,现有的林公形象全部是他的仰慕者所绘之画像,准确程度如何,难以断定。当时的文字记载,尤其是亲见过林公风采的人所记录的文字足可凭信。
金安清是见林则徐的同代人,他在《林文忠公传》中写道:
公身体不逾中人,端凝严重,行止如载华岳,眉目疏朗,光奕奕出数步外,神采威秀,顾盼风生,与人和易温粹,虽卑官下僚,辄与坐论终口,鲜惰容骄色,能使人尽言。
李元度在《林文忠公事略》中说林则徐:
生机敏,长不满六尺,英光四射,声如洪钟,每剧谈,隔数舍重聆之,辄了了。
虎门销烟后,中英关系紧张,鸦片战争已成一触即发之势。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一艘三桅船“杉达号”,于1839年10月12日在海南岛附近遇难沉没。经搭救,部分人有幸生还。同年12月14日,林则徐以大政治家恢弘的气度,不失尊严而又十分友好地接见了生还的英国人。其中有一位名叫希尔的医生参加了接见的全过程。事后,他写了《林钦差会谈记》一文,刊登于《澳门月报》。这篇3000字的文章,如实地记录了这次中国外交史上理应记载的会见。希尔的文章通篇以林则徐的形象为中心,叙述生动,文字简练,林钦差非凡的形象、气度、风格呼之欲出。其中写道:
钦差微胖而短,年龄在45岁左右(实为54岁)。面目可悦,眼小睛黑,目光锐利,前额文雅聪明。他的声音雄壮、清楚而洪亮。他穿着极其朴素的衣服,而其他官员则全副官服。
我们被领到他的面前,全体脱帽,向他恭敬地一鞠躬,他向我们还礼,于是会谈立即开始。他先表示:对于我们这次沉船遇难深为关切,希望在我们前来广州的路中,沿途官员都能照顾周到……钦差继而又用相当时间详述鸦片对于人体的损害,以及英国人向中国播散鸦片的可耻(他谈到这里神情甚为激昂)……他对于英国人并无丝毫的仇隙,只是痛恨那些贩运鸦片的英国人……
在希尔的文章中,还记述了林钦差言谈举止的种种细节:请英国人饮酒,吃烤猪,以礼相待;林钦差还向他们询问土耳其的地理位置,请他们朗读英语;戴上眼镜仔细观察英国人所穿的服装,连称“妙妙”……
我们可以将上述两位中国人,一位英国人的记述、描绘,以及流传下来的画像加以对照、综合,林则徐的形象、气度和风格应该是:中等身材,体态较胖;留有胡须,衣着朴素;五官端庄,气宇轩昂;双目炯炯,声音洪亮;精力充沛,健谈善饮;威而不骄,亲而不狎;顾盼自若,不卑不亢;疾恶如仇则雷霆震怒,正气凛然;从善如流则和蔼可亲,如沐春风。在林则徐的身上绝无大多数封建官吏惯有的那种对上恭维、对下淫威,虚情假意、逢场作戏,颐指气使、装腔作势的恶习。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非凡的形象、气度和风格。
但是,经历了虎门销烟的疾风暴雨,经历了鸦片战争连连败北的痛苦煎熬,经历了因大功获重罪的沉重打击之后,林则徐的形象是有变化的。道光二十年(1840)十二月十五日,万启心在一份奏折中说:“林则徐任事实心,两年来,鬓发尽白。”此后林则徐流放新疆三年之久,后又署理陕甘总督,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其处事为官,一仍其鞠躬尽瘁之道,其苍老的程度可想而知。万启心或许是无意中写了上述14个字,但把林公身心受到摧残但依然坚韧不拔的形象,令人心酸地留给了后代去思索,去叹息,去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