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满腔热血洒空林:左宗棠
33141600000008

第8章 宗棠出山,参与湘幕

左宗棠对时事非常敏感,他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早有预感。早在鸦片战争初期,他就预感到外患必然加剧内乱,形势的发展更加难以收拾。为此,左宗棠百忧交集,夜不能寐,因为报国无门、空有壮志而一度打算当个买山而隐的“山隐翁”,不再过问世事。当然,左宗棠的买山而隐,决不能作寻常的消极避世论。在当时的时局下,他这是一种应变措施。他曾多次说过:“天下无不了之事,无不办之寇,亦未尝无了事办寇之人。”显然,他自己就是以这种“了事办寇之人”自期的。他坚韧不拔地求经世致用之学,特别是究心于地学、兵学和洋务之学,时刻关注国内外形势,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担大任、办大事。他既然早年便自比于诸葛亮,对诸葛亮隐居隆中,散闲卧龙岗,躬耕陇亩,等待着刘备三顾茅庐,是有心仿效的。他屈居山乡,避隐白水洞,密切观察形势,也是为了待机出山。

道光三十年(1850),左宗棠邀郭嵩焘等人一起考察湘阴东山(即青山),他择定了白水洞,而郭氏兄弟则选中了附近的周礤岭。两家共为山居结邻,并于1852年秋天,一同迁移于此,伐茅筑屋,开始营建避险之处。

当他从好友胡林翼那里得知太平军已经进占广西永安(今蒙山)时,立刻就如何对付太平军发表了一通议论。他说,自古兵法有言,“谋定而后战”,“善用兵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由于清军的确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作战中处处被动,经常挨打。他主张清军应该在太平军的营地附近广筑碉堡,步步为营,渐逼渐进,迫使太平军离开营垒,改守为攻,这样一来,清军则可以反客为主,由被动变为主动。

左宗棠的这番话,表明他对镇压农民起义之事具有很高的热情,同时也说明他有较好的兵法素养,知道两军对阵的首要问题是争取主动权。他所提倡的筑碉堡以合围的“铁桶战术”,对初起于广西山区的太平军的确具有一定的效用,这在中国军事史上也是首次出现。

胡林翼听了左宗棠的这番议论,觉得应该设法起用这位时运不济的“姻丈”,让他发挥其军事专长。于是,他多方荐举,希望能引起当道者的重视。

胡林翼,号润之,湖南益阳人,道光十六年进士。陶澍素有知人之明,看中了微时的胡林翼,招为女婿。陶任两江总督时,年轻的胡林翼住在岳父的督署内。林则徐任江苏布政使,是陶的下属。胡林翼比林则徐小二十余岁,但过从甚密。他极钦佩林则徐的人品学问,在岳父面前竭力推荐,林则徐很快由布政使升任江苏巡抚。后来陶澍又奏保他才力能胜任两江总督。陶去世不久,林则徐调任湖广总督,因而点燃了鸦片战争之火,揭开了近代史上悲壮的一页。

胡林翼和左宗棠关系很深。他们是世交、同学、好友,又兼亲戚。而最重要的还是二人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胡林翼的父亲云阁公(讳达源)与春航公同读书于长沙岳麓书院,感情执笃。嘉庆十七年六月胡林翼出生,四个月后,左宗棠也出生。两位父亲异常高兴,买酒对饮,互相庆贺。胡林翼和左宗棠都是贺熙龄的学生。左宗棠和陶澍结成亲家后,和胡林翼也成了亲戚,胡林翼倒比左宗棠小了一辈。咸丰六年,胡林翼妹同芝又嫁给左宗棠侄儿左贗(癸叟),即宗植的长子。左宗棠告诫子侄们,决不可与胡林翼以平辈相待,应尊之曰先生。胡林翼信中称左宗棠为“丈”,左宗棠称他为“兄”,彼此十分敬重。

1850年,道光皇帝逝世。第二年,咸丰皇帝即位,是为咸丰元年(1851)。此时的左宗棠已经将近40岁。皇帝新即位,特颁恩诏开孝廉方正科,以搜集乡野遗才。郭嵩焘和湘阴县士绅都推荐左宗棠应举。左宗棠早已打算做一辈子“农夫”,现又准备隐居深山逃避战乱,并不愿进入仕途,因此谢绝了乡里友人的推荐。

咸丰元年冬天,湖广总督程矞采接到胡林翼的荐书后,不敢怠慢,立即修书一封派人送往湘阴,请左宗棠出山。但左宗棠在家中读了这封聘函后却直摇脑袋,一向恃才傲物的他,是不会轻易为人所用的。以诸葛自诩的他希望程矞采能够屈尊就加、诚恳地“三顾茅庐”,然后他再做决定。可惜的是这个程矞采远没有当年刘备的诚心,而且他不久便被革职发配,也就没有机会再来延请左宗棠给他当军师了。

1852年(咸丰二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一路夺城闯关,兵锋直指湖南长沙。不仅朝廷震惊,湘中官绅们也都惊恐不安。6月中旬,太平军从广西挺进湖南,加剧了清朝统治者的惶悚不安。6月21日,清廷将原云南巡抚张亮基调补湖南巡抚,命其迅速赴湘就任,抵御太平军。

张亮基,字石卿,江苏铜山人。原是林则徐的属吏,与胡林翼关系甚佳。他在云南,早就听林则徐盛赞左宗棠为“负经世才”,因而将有关左宗棠的材料一直储存着。胡林翼也曾多次向他函荐左宗棠才堪大用,希望召之出山。

因此,在8月22日,当张亮基经由贵州进入湘境,到达常德时,就在途中聘请左宗棠,力请出山共谋大局。但考虑道路难行,同一天又派专人带上大礼去请。又驰书胡林翼,征询湘省人才和御敌之方。

这时的左宗棠在过完中秋节后,就忙着将自己的全家移居到了湘阴东山白水洞,其中有他的哥哥宗植一家及妻妹全家。郭嵩焘兄弟等人也迁居东山邻近白水洞的周礤岭。

胡林翼收到张亮基的信后,再次向张亮基极力推荐左宗棠。

张亮基读过胡林翼信后,再次派专人往请。但左宗棠依然一脸傲气,托辞推谢。其实,此时的左宗棠只是出于对张亮基还不了解,不愿意将自己的命运草率地同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人捆绑在一起。

10月6日,张亮基抵达长沙附近的乔口,连夜驰书胡林翼,请他尽快想办法请出左宗棠,望即出山相助。胡林翼见此情景,便反过来做左宗棠的说服工作,立即写信给左宗棠,敦促其急速出山。

张亮基除托胡林翼外,还驰书已尾追太平军到达长沙的江忠源,托他写信劝说。

江忠源(1812~1854),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1844年,在籍办团练,灌输忠孝礼义,教兵法技勇。1847年,率团丁配合清军镇压雷再浩会党起义,升署浙江秀水知县。1851年(清咸丰元年)7月,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奉命赴钦差大臣赛尚阿广西军营。随后在籍募勇五百赶赴广西,号“楚勇”,为湘军之雏形。

清咸丰二年(1852),江忠源所部扩至1500人。5月,在全州以北的蓑衣渡伏击太平军,夺其船只辎重,打破了其沿湘江北攻长沙的计划。这时,江忠源正率部尾追太平军入湖南,驰援长沙。江忠源也是左宗棠的好友,而且也向张亮基举荐过左宗棠。

张亮基也请江忠源写信敦促左宗棠出山,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在长沙被围的紧急时刻,江忠源为张亮基献上一计:长沙现有兵力4000人,当率1000人出城,还有3000千人分别扎营东门、西门和北门,他亲率五百楚勇和部分绿营军正面挡敌。这一筹划,得到张亮基的极大赞赏:“将军调迁兵力,着眼全局,实在高明,若古之诸葛亮在世,亦不过如此。”

江忠源道:“大人言重了。卑职乃平庸之人,岂敢与诸葛相比。不过大人一提,卑职倒想起有人跟我说过,湖南有三亮,得一亮,湖南可治。”

张亮基眼睛一亮,忙说:“哪三亮,请将军明言。亮基虽比不得当年刘备,但亦愿效法前贤,重金相聘。”

“三亮即‘老亮’、‘小亮’和‘今亮’。‘老亮’者,罗泽南也。他目前正在湘乡练勇。‘小亮’者,刘蓉也,此人对经济之学钻研甚深。‘今亮’者,湘阴左宗棠也。”江忠源接着道,“卑职对‘老亮’、‘小亮’虽然佩服,但觉得终究不能与‘今亮’相比。唯有‘今亮’,敬佩至极,此人真乃人中之杰,诸葛再世也。”

“这样看来,左宗棠确有真才实学,但不知比起将军来相差几多?”

“卑职怎敢与左宗棠相比?如果套用徐庶的一句现成话,那是以驽马比骥骐、寒鸦匹鸾凤耳!”

听了江忠源的这番话,张亮基对左宗棠是个“绝世奇才”,更是深信不疑,故在“火烧眉毛”之时,请江忠源再送一信催促左宗棠前来。

其实,左宗棠虽然已经避居白水洞,但他也并非真的想做隐士,他本来就视农民起义为“盗寇”,期望能做“办寇之人”;加上张亮基再三再四的礼聘托请,胡林翼、江忠源的盛言举荐敦促,使他心动;与左宗棠同时避乱山中的郭嵩焘、郭昆焘兄弟以及他的二兄左宗植等人,也劝其应聘,齐说:“公卿不下士久矣,张公此举,宜有以成其美。”于是,徙居白水洞还不到十天的左宗棠,就在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再三礼请下,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个人的功名利禄,终于答应应聘出山了。

10月7日傍晚,张亮基“率卫卒亲秉炬梯北门”进入早已被太平军重兵逼围的长沙。第二天即10月8日,左宗棠也从湘阴白水洞赶到了长沙,“缒城而入”,诣抚署谒张亮基。张亮基“握手如旧,留居幕府,悉以兵事任之,至情推倚,情同骨肉。”从此左宗棠便开始了历时8年的幕府生涯。

左宗棠出山之后,在张亮基的手下做起了幕僚。这既符合他此前的布衣身份,也为日后步入政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众多亲友邀劝之下,左宗棠终于为“保卫桑梓”而出山。即使出山后,他仍然想抽身引退,匿迹荒山,在同时人中是仅见,也可见他思想深处自有想法。在邀劝推荐他的众多亲友和官员中,有其二哥宗植、友人胡林翼、曾国藩、江忠源、罗泽南、王柏心,地方大员张亮基、骆秉章,京官宗稷辰、潘祖荫等,他终于出山,真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