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大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30年?”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代价,拼死拼活修炼,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70年。”少年思考良久,终于大悟。
少年悟出了什么道理呢?我觉得就是学习除需要勤苦外,更讲方法。古语有云,学习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第八节)在确定兴趣后要排除阻力
德国音乐家巴赫10岁时,父母都死了,由大哥抚养他。
他很喜欢音乐,白天就到图书馆阅读音乐曲谱,遇到心爱的,就拿回家将曲谱抄下来,从中掌握音乐知识。但巴赫的哥哥认为抄谱没有出息,不准他抄谱。
巴赫心里不服气,却又不敢顶撞脾气暴躁的大哥。到晚上,他早早地吹熄蜡烛,躺在床上假装睡觉。直到大哥真的睡着了,才起床点亮蜡烛抄谱,一直抄到实在疲倦了才去睡觉。
可是有天晚上,巴赫的大哥发现巴赫仍在抄谱,不由大怒。但转念一想,又当没事地照常睡觉。第二天一早,巴赫上学去了。巴赫的大哥东搜西寻,将巴赫放在盒子里的蜡烛全部拿走了。
到晚上,巴赫正要在黑暗中熟练地摸索蜡烛时,才发现蜡烛一支也没有了。他终于明白是大哥拿走了蜡烛。他跌坐在窗下,非常沮丧和伤心。自己喜爱音乐,却受到无形的阻力。但他想:我喜爱音乐没错啊!近来的抄谱已使我的音乐知识丰富了许多。只不过是大哥不理解我的志向与兴趣罢了。
作为我,仍应继续前进啊!
终于,窗外的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照亮了窗台,照亮了巴赫的脸庞,巴赫一下子振奋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巴赫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
从中可见,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后,就应矢志追求,排除万难,这样才能到达自己光辉的目标。如果一有阻力,即行放弃,必将一事无成。当然,像巴赫这样所遇到的阻力,还是算小的,更多的时候,我们会遇到更大的痛苦甚至折磨。在苏联作家高尔基小时候求学的过程中,就遇到这样的情形:高尔基十来岁时,在一户人家干活。一天,女主人吩咐高尔基去烧水,高尔基将水壶灌满水放在火炉上后,将炉火燃得旺旺的,然后等待水烧开。等着等着,他觉得这样傻等浪费了很多时间,于是他拿出书来,专心阅读着。
突然,“啪”的一声脆响,高尔基的背不知被什么东西猛击一下,他立即觉得像有无数根钢针刺入皮肉,疼痛异常。
他急忙回头,原来身后站着他的女主人。这个狠毒的女人再一次举起木柴狠狠地打在高尔基的背上。高尔基的背上更感到了撕裂心肺般的疼痛。
“谁叫你看书!”狠毒的女人一边吼叫一边又举起木柴。
高尔基夺路狂奔,才摆脱了这狠毒的女人。他忍受着极端的痛苦走到了医生那儿。
医生一看高尔基的背部,便知是被毒打成伤,便问:“谁下的毒手?”高尔基就诉说了自己被毒打的经过。
医生一面听着,一面小心翼翼地将高尔基背部皮肉里的柴刺一根根拔出。尔后,他将拔出来的几十根柴刺递给高尔基,义愤填膺地说:“你可以带上这些柴刺去控告女主人!”
当女主人知道高尔基要带上柴刺去控告她时,她赶忙拦住高尔基说:“只要你不去控告,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
高尔基说:“只要你允许我干完活以后读书,我就不去控告你。”
“好好,我答应,我答应你!“高尔基终于获得了工余读书的权利,勤奋地吸取着知识,终于成了苏联杰出的作家。
英国的富勒说:“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这是极有道理的,这苦难就是人们前进的阻力,你排除了它,经过磨炼的你就有锦绣前程;你被它压倒了,那么你就跨越不了死亡陷阱。
(第九节)要冲破学习的障碍
著名艺术家梅兰芳说:“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作为人的天资,肯定是有高低之分的,但这并不是一个人能否成名立业的决定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的应是后天的努力。因为根据科学的研究结果,人的智慧是无穷尽的,我们只要开发到其智力的万分之一,那么此人的成就已十分骄人了。所以有的人虽然天生不聪敏,但他靠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从自己固有的资质中开发多一个百分点的智慧,不就可以达到常人的水平甚至有所超越了吗?这就是勤能补拙的道理。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火车)的发明人斯蒂芬逊年幼失学,到了17岁时才和七八岁的小学生坐在一起学习。小学生们开始都嘲笑斯蒂芬逊又高又笨,但斯蒂芬逊脸红过后,用坚决而低沉的语调对小同学说:“谁不想读书做聪明的孩子呢?但我父亲是个煤矿工人,我7岁的时候,看见别的孩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心里多么羡慕呀,可是我家里穷,只好给牧场主去放牛。我在山坡上听见学校里传来的读书声,趴在牛背上伤心地哭。10岁以后,我就进煤矿当童工,什么活都干,我擦洗机器,爱上了机器,可是没有文化,弄不懂机器的原理,我要从头学起,我会学好的!”
从此,斯蒂芬逊比别人加倍努力,拼命苦读,除学完小学、中学课程外,还自学了电工学和机械原理等课程。有一次,他修好了一辆机械师修了几天也没修好的运煤车,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勤奋学习终于有了可喜的收获,大大促进了斯蒂芬逊的钻研劲头,后来,他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
文学家高尔基说过:“懒于思考,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
所以,学习上的东西,我们必须以“有涯逐无涯”。才能有所成就。王献之是我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看到父亲的字写得好,引得众人赞赏,于是也想学,但写来写去还是钉头鼠尾,不得要领。于是问父亲道:“父亲,练字有什么秘诀呢?”其父听后带他到院子里,指着18口大水缸,说:“练字的秘诀就在这18口缸的水里。从明天起,你就用这缸里的水磨墨。你把18口缸中的水用完了,秘诀也就知道了。”
果然通过苦练,王献之的字大有长进,有些人甚至说他的字已经可以赶上他的父亲了。于是,有些飘飘然的王献之特意写了一大篇字请父亲评定。王羲之看后摇头不语,只是拿过笔在一个大字下面添了一点。
王献之又把字拿去给母亲看,其母接过字,端详了半天,问他:“这字是你写的吗?”王献之点了点头,母亲叹息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
从此王献之再不敢狂妄了,而是更加刻苦,天天依缸习字,把院中的18大缸水全用完了。后来,他终于成为名震晋代的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被人们称为“二王”。
可见,苦练出英才,皇天不负有心人,一点不假。
(第十节)再多一次尝试
瑞典化学家萨弗斯特朗在1831年发现了元素钒。对这一重大发现,他以轻松风趣的科学童话般的笔调写道:“在宇宙的极光角,住着一位漂亮可近的女神,一天有人敲响了她的门,女神懒得动,正在等第二次敲门,谁知这位来宾,敲过一次后就走了。她急忙起身打开窗子张望,是谁家的冒失鬼呀?她自言自语说:‘啊,一定是维勒!’如果他再敲一下,维勒不是会见到女神了吗?过了几天,又有人来敲门,一次敲不开,继续敲下去,女神开了门,是萨弗斯特朗,他们相晤了,钒便应运而生了。”这是萨弗斯特朗给他朋友维勒信中的一段话,在幽默而又友好中饱含深刻的哲理,这哲理就是:在失败面前,要再多一次尝试。
俗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探索,继续尝试,才能成功。爱迪生经过了千百次的试验才发明了电灯,其中为了寻求最理想的纤维做灯丝,曾经试验过6,000多种植物。正是因为他有这种矢志不渝的科学研究精神,所以他一生中有1,000多种发明创造。而德国青年化学家维勒自从破天荒地从无机物制造出有机物尿素后,由于害怕困难,失去恒心,变得畏葸不前,一蹶不振,因而错过了一次次与成功女神相会的机会,结果他的科学生命也就停止了。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正是对知难而进的勇士的赞歌。一次次的磨难,会使勇敢的斗士更加成熟地前进,而并不会磨灭他的斗志。电视剧《生命的故事》里有一组镜头:当玲玲决定进行第四次手术时,她的朋友们焦灼不安,劝她中止这次手术。玲玲说:“我追回的是我工作的权利,对我来讲,哪怕三天也好,假如我有一百次跌倒,我就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在顽强的搏斗中,玲玲终于战胜了病魔,获得了新生。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实例。如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黎明,不到40岁已被评为教授,其雕塑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大奖,很多人都认为他“青云得志”,“一帆风顺”,但却鲜有人知他早年几经挫折,顽强拼搏的过程。
黎明生于长沙岳麓山下一所大学的教师家庭。黎明家紧挨着湖南师大美术系,他从小就常看美术系的大学生画风景,画速写,埋下了当艺术家的理想种子。中学毕业时,正值市里挑选学工艺美术的大专生。学校推荐了黎明,可他落选,只得进了一间小小的艺术用品工厂的木工班,为当时的京剧样板戏制作舞台道具,开始了他的造型艺术生涯。1978年恢复高考,黎明就开始报考艺术大学,可屡考屡败,一直到1982年,已到24岁半的黎明抓住命运给予的最后一次机会,终于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高考落选的打击,有人一次也承受不了,可黎明顽强地经受了四次。这种超常强度的精神磨炼,对黎明以后的艺术生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使他可以从容地面对失败,而不悲观失望;使他可以泰然地承受冷嘲热讽而从不自卑气馁,坚信一个人只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和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一定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终于,黎明成功了,其作品充满崇高的壮美感,获得人们的认可。大学一年级下造船厂体验生活,黎明的实习创作是表现逆水撑船的船工;二年级下海南胶村,他的实习创作是表现挖巨大死树根的农工;三年级到葛州坝水电站,他创作的是指挥大吊车的建筑工,命名《天地间》的作品,参加了当年的全国美展;当研究生时到内蒙草原,创作的是骑骏马、挽大弓的《成吉思汗》;留校任教后创作有铁面无私、嫉恶如仇的《包公》;表现体育题材的塑造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的登山运动员……黎明把他们的形象塑造得健壮有力,更是为了体现作品对象的饱满精神和昂扬斗志。这其实何尝不是黎明奋斗精神的折射呢?
“如果斗争只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末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亲爱的朋友,挺起胸膛面对困难吧,在挫折面前再多一次尝试,成功肯定是属于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