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并且有紧密的晶体结构,不溶于普通溶剂,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而且壳聚糖的许多独特功能只有在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表现出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壳聚糖进行降解制备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就显得尤为重要。管云林教授研究小组选用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无污染的Co60辐射源,研究了壳聚糖在γ射线辐照下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逐步下降,而且符合聚合物无规降解动力学规律;辐照过程中,壳聚糖降解产物脱乙酰化度略有升高;辐照降解没有引起壳聚糖氨基和羟基官能团和主链结构特征的明显变化。利用超声波进行粉碎,制备了粒径小的微细壳聚糖水分散体,其中壳聚糖微粒分布均匀,研究了多种壳聚糖衍生物的抗菌性,探讨了壳聚糖抗菌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的抗菌机理。在此基础上,以微细壳聚糖水分散体、壳聚糖衍生物的混合物为抗菌剂,以壳聚糖衍生物为增容剂,添加至黏胶纺丝液中,经湿法纺丝制备壳聚糖/黏胶天然抗菌黏胶长丝纤维。该工艺方法新颖,至今未见相同报道。
该抗菌纤维已在几家工厂黏胶长丝生产线上通过批试,所获得的抗菌纤维的物理力学和染化性能均符合国家标准GB 13758-92中优等品和一等品的要求。经权威部门检验所获得的黏胶长丝纤维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球菌具有抗菌性。经几十次洗涤后织物抗菌性无明显变化。
华东理工大学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也在相关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研究成果。
弗吉尼亚commonwealth大学的Wynne教授研究了聚合物表面功能化,表面分析技术中,各种测试的表面尺度范围是:原子力显微镜小于1nm,光电子能谱小于5nm,动态表面接触角仪小于1nm。高分子的表面特性对材料的性能影响非常大,多组分聚合物不同组分在表面的分布是不同的,例如聚氨酯中软段在表面附近的分布就是呈现表面富集,他们设计合成了取代环丁醚通过开环聚合制备了大分子单体,观察到带有含氟侧链的组分富集在表面,改善了表面性能,基于此现象,他们在大分子单体上引入具有抗菌功能的基团,当接触到水时此基团会进一步富集到表面,含有2%的这种组分时,能将大肠杆菌等彻底杀死。
Michielsen等研究了具有光诱导杀菌性能的尼龙纤维,能有效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其思路是为提高卟啉锌在尼龙上的加载量,采用在尼龙上接聚丙烯酸,所用偶联剂是碳二酰亚胺,利用聚丙烯酸和卟啉锌衍生物的氨基作用以共价键结合。抗菌原理是卟啉锌吸收可见光时将能量传递给氧,产生具有高杀菌能力的氧活性种。这种织物有望用于医用纺织品。
八、高分子纳米纤维固载酶
固载在纳米纤维上的酶催化剂使酶活性得到保持或提高。以氨基功能化聚苯乙烯静电喷纺得到直径为120nm的纤维,通过偶联接枝反应将”胰凝乳蛋白酶接在纳米纤维表面,重量接枝率是1.4%,相当于27%的表面被酶包裹,催化性能研究表明:水中催化活性是未固载酶的65%,比其他固载方法高。非水体系中催化活性是未固载悬浮在体系中酶活性的3倍,共价结合改进了酶的稳定性,甲醇中催化活性半寿命比未固定酶长18倍。
从水溶性氨基酸制备丝绸纤维。从γ-苄基-α-谷氨酸酯(BLG)和ε-苄基氧羰基-α-L-赖氨酸(ZLL)与双(三氯甲基)碳酸酯形成N羧酸酐中间体,在胺作用下,缩聚反应形成PBLG和PZLL,水解后得到聚谷氨酸和聚(α-L-赖氨酸),将两种水解产物混合在界面上反应,所产生的聚合物可连续形成纤维,这种由带相反电荷的聚合物形成多股复合形成可纺聚多肽与蜘蛛丝纺丝过程的自组装过程相似。
九、医用高分子
用于医疗中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要求高分子在具有特殊功能与性能的同时还具有对人体组织、血液不产生不良作用的性质。应用的医用高分子已有近百个品种,消耗量年增长率达15%。有非植人性的如一次性注射器、手套、输液袋(管)等,有植人性的如药物载体、人工血管、人工晶体、人工脏器、组织工程中的支架材料等。
药物载体材料用于药物控制释放的高分子材料称为药物载体材料。载体材料中非降解性高分子材料已很少用于体内用药,主要研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冯新德先生是我国这一研究方向的创始者,他长期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并培养了大批人才。药物载体材料特别是控释体系对降低药物毒性、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病人痛苦或麻烦都有重要作用。从释放药物来讲,经历了一般消炎、抗菌药、抗癌药、生育控制制剂,到最新的基因物质、多肽与蛋白类药物。从材料来说,主要研究和使用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对基因治疗物质、多肽与蛋白类药物来说,载体材料首先要具有对药物的保护作用,然后是释放可控性,再加上其降解产物对组织无不良刺激性,载体材料具有分子识别性时,能实现靶向控释在特定组织中,即使药物在病区定位释放。另一类药物载体材料具有环境敏感性能,能随环境酸碱性、温度或某种物质浓度的变化而改变药物释放量。
对基因治疗物质、多肽与蛋白类药物来说,载体材料首先要具有对药物的保护作用,然后是释放可控性,再加上其降解产物对组织无不良刺激性,朱康杰等在此领域作出了出色成果。顾忠伟也已研究发展出长效避孕药物和疫苗控释系统。当药物载体材料具有环境敏感性能时,药物缓释系统能随环境酸碱性、温度或某种物质浓度的变化而改变药物释放量。这类载体常被称为智能型高分子载体。姚康德在此方面经多年研究已多有建树。卓仁禧院士曾研究了具有抗癌性的高分子型药物体系,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在此基础上,他针对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提出了“降解速率—功能匹配”的思想并已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发展了一些新的缩聚和开环聚合方法,合成得到生物降解和药物控释材料如聚磷酸酯、聚乳酸、聚碳酸酯、聚酸酐及它们的共聚物等,其中对聚磷酸酯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用于基因运载和转染的高分子材料研究也获得了高水平的成果,为“智能化”或靶向控释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载体材料具有分子识别性时,能实现在特定组织中靶向控释。
MIT Robert Langer研究了一种不用外加触发的脉冲式释放高分子微芯片。现有的药物控释体系多数是连续释放,但对许多药物如胰岛素、生长因子等来说,连续释放并不能达到好效果,需要以不连续的脉冲式释放,这方面的许多研究都是采用外加触发方式实现的,如pH值变化、变温、光照甚至外加电场。
他们报道的高分子微芯片直径1.2cm,厚度为480~560μm,有36个储药区,每个储药区中可放置不同的药物,储药区外壳是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制备的,外面再用聚-L-乳酸包覆,原型器件尝试了多种药物的脉冲释放,如用辐射标记的dextran heparin生长因子等,实现了多种剂量的间歇释放、单一器件释放两种以上的药物(dextran heparin)142天后释放的药物仍具有其生物活性,有望用于长期治疗。基于高分子核壳结构的超分子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
高分子药物是发展方向。有些高分子本身具有药理活性,聚负离子高分子(羧酸、硫酸、磺酸、磷酸等)能诱发机体产生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性或抑制艾滋病毒性,天然存在的聚负离子如含硫酸基和羧酸基(肝素)、含马来酸基聚多糖最具潜在应用前景。另一类高分子药物是通过在高分子链上以化学键接上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形成,如将腺嘌呤、胸腺嘧啶或尿嘧啶等基团接在水溶性高分子上。高分子固定化酶药物可避免体内免疫反应,保持高活性。将抗癌药等毒性较大的药物接在高分子上可降低或消除毒性且不易被排泄,当高分子上同时带有靶向基团时,药物靶向性和选择性将大大提高,当高分子链与药物基团连接键断裂后药物基团形成的分子才起作用时,药物高分子化可起到缓释给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