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最典型二次污染,可以污染填埋场周边水体、土壤、大气等,使地面水体缺氧、发黑变臭,威胁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水源,污染物通过土壤—作物系统进入食物链将直接危害人类健康。未经有效处理的垃圾渗滤液如直接向外排放,则会导致周边地区寸草不长。因此,称其为“毒水”,绝不过分。因此,渗滤液的有效处理是垃圾填埋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重要内容。
那么,垃圾渗滤液是怎样产生的呢?答案有四个,即:(1)大气降水(包括雨、雪);(2)垃圾自身含水;(3)垃圾填埋过程中由微生物发酵(生化反应)产生的水;(4)地下潜水的反渗。渗滤液的产生量与降水量、蒸发量、垃圾性质、地表径流等多种因素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当原垃圾含水47%时,填埋时每吨垃圾可产生0.0722t渗滤液,大气降水具有集中性、短时性和反复性,未及时引流的降水渗过垃圾层形成的渗滤液占总量的绝大部分。相比而言,填埋过程中生化反应产生的渗滤液要少得多。渗滤液的性质(污染物浓度和组成)随垃圾成分、当地气候、水文地质、填埋时间及填埋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显著变化。
又黑又臭的垃圾渗滤液其危害性来源于它们所含的高浓度、高色度、强毒性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氨氮和重金属,也包括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危害性的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等等。以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为例,其渗滤液中化学耗氧量(COD)、氨氮的浓度分别是一般生活污水的几十乃至几百倍。
作为城市垃圾填埋场二次污染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几十年来,许多环境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几乎为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可以说,为了处理垃圾渗滤液,几乎所有的工程技术都用尽了。但研究和工程实践结果均表明:垃圾渗滤液的有效处理简直可以说是“难下上青天”!要用合理的代价(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来有效地处理浓度极高、成分复杂、毒性很强的垃圾渗滤液,仍然是我们长期需要攻克的世纪难题。而且,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能否发挥最大的效用,需要从填埋场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严格控制渗滤液的发生量,因地制宜地优化筛选费用(特别是运行费用)较低、效果良好工程技术是解决渗滤液处理问题的主要原则。下面向大家介绍两种渗滤液处理方法。
稳定塘+芦苇湿地+化学氧化处理方法。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应用这种方法处理渗滤液已有多年的运行实践,其主要处理设施(按从前到后的顺序排列)有:调节池、厌氧塘、兼性塘、好氧塘、芦苇湿地等。
老港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设计进水水质为:CODcr≈12000毫克/列,BOD5≈3000毫克/升,NH3-N≈400毫克/升。经上述过程处理后,芦苇湿地出水水质为:CODcr≈350毫克/升,BOD5≈180毫克/升,NH3-N≈80毫克/升。
运行经验表明,这种处理方法的丰要优点是效果较好、运行稳定、管理简便、能耗(主要是曝气电耗)较低、产泥量少,但渗滤液停留时间很长(从进水到出水需要十多天),导致占地面积很大。另外,这种处理方法的最终出水色度、氨氮浓度仍然比较高,厌氧塘和兼性塘还会散发臭味,形成二次污染。
回灌处理方法。渗滤液回灌法处理就是将填埋场底部收集到的垃圾渗滤液重新循环回喷到垃圾填埋层上,通过填埋层这个庞大、高效的生化反应器(或生物滤床)达剑渗滤液净化的目的。
回灌法处理渗滤液的功能主体还是填埋层中的微生物,另外还有垃圾颗粒的净化作用。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回灌能提高填埋层中微生物数量,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作用大幅度削减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回灌能使渗滤液从酸性较快地转变为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从而有利于其中的重金属离子生成氧氧化物沉淀;回灌能促进硫酸盐转化为硫化氢,从而有利于重金属离子形成硫化物沉淀;回灌能加速填埋层中垃圾分解,加快垃圾稳定化进程(未实施回灌的填埋场,其维护期一般在20年以上,而进行回灌的填埋场其维护期能大大缩短,稳定过程可缩短2~3年);回灌能加速填埋层的沉降。不仅如此,回灌法因其构造简单、对水质和水量的适应性强、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廉、提高沼气产量,是目前垃圾渗滤液处理中最经济、最简便的方法之。据悉,英国50%的填埋场进行了渗滤液回灌处理,美国已有200多座垃圾填埋场采用此项技术。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回灌法处理技术,对其原理及研究现状的系统分析,对今后的国内推广和深入研究此项技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