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正义密码
33407300000033

第33章 苏军钢铁堡垒变成一片废墟

塞瓦斯托波尔位于克里米亚半岛南端。克里米亚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向黑海延伸出去的一个大半岛。作为黑海最合适的港口之一,塞瓦斯托波尔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1000多年来,它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苏联时代,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造,由此,它也成了希特勒的一块心病。

希特勒认为: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苏军可以随时从黑海登陆,对侵苏德军南线部队进行包夹攻击,这使得德军不敢贸然向东方推进;而且从克里米亚机场起飞的苏联飞机时刻威胁轴心国的生命线——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

苏德战争爆发前,塞瓦斯托波尔只做了对空和对海防御准备,要塞的陆上防御体系从1941年7月才开始大规模建立,但是到德军进攻的时候,它已经有了一套坚固无比的陆上防御体系。

在这片绵延360千米的矩形地带,分为三个防御区,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米亚要塞数量的75%。中心地带由3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在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当时最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Ⅰ号联装炮塔要塞。

高尔基Ⅰ号要塞拥有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千米,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200毫米至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000毫米至4000毫米。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整个防区配有坦克、飞机、火炮和高射炮,装备非常齐全。防守人数约为10万,大部分隶属于苏军内务部队,战斗力很强。

1941年12月17日,德军7个步兵师和两个山地师全面包围要塞,发起第一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德军绕过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从要塞群西侧进攻斯大林要塞,但是毫无战果,由于两天前苏联海军陆战队在刻赤半岛登陆迅速粉碎德军包围圈,第一次攻防战以德军的全面失败收场。

1942年6月6日,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拉开了序幕。当天,203个德军炮兵连集结在北部要塞群,德军将领曼施泰因试图在最强防御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从而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最疯狂的一次炮击作战。但是,在最北部的马克西姆-高尔基Ⅰ号要塞压制着北方主要道路和别别克峡谷的险要地带,305毫米火炮随时会对德军步兵造成毁灭性威胁。而普通的火炮对这个坚固无比的要塞也毫无办法,它的44千米射程更让德国第五十四军难以前进寸步。为了突破最强的要塞,必须动用最强的火炮。

德军经缜密策划后调拨了包括多拉炮在内的3门巨型火炮,它们分别是:800毫米多拉列车加农炮、610毫米卡尔自行臼炮、420毫米刚玛固定式臼炮。德军的第一目标是苏军库拉贝弹药库,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拉炮上场。

但是多拉的穿甲弹射程只有38千米,所以必须在苏军马克西姆-高尔基Ⅰ号联装炮的射程之内冒险攻击。

多拉巨炮冒着苏军的猛烈炮火,连续不断地发射重达7100千克的穿甲弹。那些呼啸的炮弹带着巨大的动能贯穿了要塞8000毫米的防护层,并且命中了地下弹药库中部,引起震撼全岛的大爆炸,从而断绝了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

随后,“多拉”沿着临时搭建的四轨大型铁路转弯南下,开始攻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北部德军炮兵开始进入全面围攻高尔基Ⅰ号的炮击行动。北部炮击的主角换成了“雷神之锤”——600毫米的卡尔臼炮。“卡尔”的射速较快,重达2200千克的610毫米高爆弹倾泻在高尔基Ⅰ号要塞周围,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装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内部开始暴露,然后是第八航空军倾巢出动,采用每天1000架次的波状俯冲轰炸对要塞生活区造成完全破坏,迫使苏联士兵向要塞内部退却。

为了压制苏联步兵的突围和增援,420毫米臼炮对要塞周边进行地毯式轰击,1000千克重的420毫米炮弹雨点般粉碎要塞周围所有的公路、铁路网。

从6月30日开始,德军动用包括3门巨炮在内的所有火炮对市区进行地毯式轰击,第一天就发射了6.4万吨炮弹,整个城市变成一片火海,天空消失在浓烟和烈火中。

第二天起,德军进行不间断射击,第八航空军的出击增至每天1500架次,12万枚燃烧弹席卷塞瓦斯托波尔,排炮达到暴风雨般猛烈的程度,市区建筑全部被炸毁,公路、图书馆、公园、学校荡然无存。

德军对塞瓦斯托波尔市区进行全面包围后,守军的抵抗已无任何意义。7月3日,德军减低炮击强度,步兵和装甲兵占领了市区的50%。考虑到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多拉巨炮的威胁,苏联红军同意投降。而此时,号称最坚强堡垒的塞瓦斯托波尔,早已变成了一片废墟。

1944年,波兰地下武装起义,德国秘密警察头子下令镇压,多拉巨炮再次派上了用场。它在离华沙城30千米的地方,发射30发炮弹,造成很多波兰平民的死亡,华沙几乎变成一片废墟。

多拉巨炮从初次登场到最后镇压华沙起义,总共发射104发炮弹,它的威力虽然强大,但是制造、运输、架设都费时费力,因此战场运用少之又少。与它的前辈“巴黎大炮”一样,多拉巨炮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无论如何,它都算得上人类兵器制造史的奇迹之一。

关于多拉巨炮的下落,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希特勒为了避免巨炮被盟军缴获,命令德国工程师将其拆除,盟军只缴获了这门巨炮的一些零部件,在德国希尔雷本靶场还发现过一根巨大的炮管和几发炮弹;还有一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多拉巨炮成为苏联红军的战利品,以后又被运到盟军占领区,成为盟军研究巨炮的样品,最后,这座空前绝后的超级巨炮被盟军拆解,结束了它短暂而奇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