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男女社交之风尚开,《时报图画周刊》之艳影出,人乃无不知有窈窕倜儅之F.F.者。F.F.为英文FOREIGNFASHION之缩写,译意为外国式,因其装束力摹西式,极艳丽之致,出入于交际场中,进退自如,久蜚芳誉,而其装束尤擅浓华,大多别创一格,力开装饰风气之先河,在海上游戏场中俨执交际界之牛耳。人见其浓若桃李,艳媚入骨,莫不心醉神移焉。K.K.:《F.F.》,《半月》,1卷2号(1921年9月)。
此文叙述FF能骑马,泅水,自驾汽车等,当然涉及电影和宝莲,不无夸张地说殷明珠“好观电影,剧院每一片出,虽载风雨,亦必往观,海上所演者,殆或无遗。其装束均摹影戏中女郎,故尤得西方美人之风度。平生所推崇者,唯一宝莲女士PearlWhite……而其姿容之美,亦克似于宝莲”。
文章疑出自袁寒云(1890—1931)手笔袁寒云与周瘦鹃关系密切,有“金兰”之谊,也是《半月》杂志的同人之一。据郑逸梅说,“社会上就把F.F.小姐传播开来,各杂志报刊,竞载她的照片,袁寒云赋诗赞美她,成为时髦人物”。见《但杜宇和殷明珠》,页321。袁寒云也参与早期电影,曾参与《红粉骷髅》编剧。,用文言写成,满篇艳辞丽藻,颇有唐人“传奇”笔意。比方叙及明珠家世时说她的后母不良,由是某姑妈聘她为媳妇等处,与一般殷氏传记不合。作者说这些都是从一位叫“凌波”的朋友那里听来的,如果添油加醋作小说家言,也无可厚非,然而文章刻意渲染殷明珠的罗曼史,说她有未婚夫,在某洋行任职,“每星期六,夕阳方斜,秋千刚罢,其未婚夫某君恒驾油绿之车,来迎芳躅”。包天笑(1876—1973)的《钏影楼回忆录》也提及这个名贵女校,每到星期六下午校门口停满了私家车,把千金们接回去。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台北:龙文出版社,1990),页407。《F.F.》一文更诗意形容这对情侣“鞭丝轮影,相与俊游,迨至疏星三五,凉月澈照,乃轻车缓缓归”。后来又说:“今年则人事已非,花寂云去矣。”似乎明珠与其未婚夫断了关系。作者议论说“飞短流长,吾终不敢信,亦不忍信之”,为她深加惋惜。
如此大爆明珠的绯闻艳史,倒也凸现了FF的含义,正如说到明珠“剪发易西装,为解放女子”,为自由恋爱的风尚张目。不消说她的从影之举也是“自由”的表现,文章也不忘为《海誓》预做广告,说她“近方从事于影戏事业,将来环姿艳体,显露于绮场绣幕间,其芳誉当十百倍于此间也焉”。
《小说画报》上卓别林漫画
1921年上海流行杂志风起云涌,如《礼拜六》、《游戏世界》、《快活》、《家庭》等纷纷登场,其中《半月》杂志卖力为殷明珠做广告,实际上出自其主编周瘦鹃的追星热与生意眼。这番“捧角”之举一箭双雕,一方面对国产电影满怀信心而呼唤其出台,另一方面也是为杂志自身品牌,使之成为一种都市景观,并居于打造时尚的新潮前沿。殷明珠正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其“F.F.”的徽号具有“西洋时髦”及好莱坞做派的丰富含蕴,不过也正巧碰上周氏,此前他在流行杂志上不断发表“影戏小说”,热心介绍外国电影,又在《申报》上连载《影戏话》,对于世界电影作了系统介绍和评点,竭力输入电影观念。参陈建华:《中国电影批评的先驱——周瘦鹃〈影戏话〉读解》,载于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9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页53—76。也恰恰是周氏,在引进好莱坞明星文化方面有褴褛筚路之功。
早在1915年《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周瘦鹃《美国影戏中明星曼丽碧华自述之语》一文《中华小说界》,2卷7号(1915年7月)。,“明星”一词从filmstar翻译过来,应当是周的发明了。曼丽碧华即前面提到的MaryPickford,其时在上海影迷当中,她的名气及不上白珠和卓别灵(CharlesChaplin,1889—1977)。1917年《小说画报》上除了但杜宇画的宝莲像之外,次年又刊出“卓别灵——影戏滑稽大家”的漫画像。
与此形成有趣映照的是一些上海的西文报纸,虽然读者一般为西人。如《字林西报》(TheNorthChinaDailyNews)的电影广告从1916年开始标出卓别灵的名字。《宝莲历险记》在前一年已经放映,但广告只说剧中宝莲如何如何,至1916年《爱莲娜新历险记》开映时才打出演员白珠的名字。此后凡故事长篇必定伴随主角的大名,曼丽·毕克福等当然出现得更晚了。这些广告大致反映了好莱坞明星制度的发展。在1910年代中好莱坞摄影场纷纷建立,拍片愈趋机制化,明星制度也逐渐形成。制片公司以高薪争取明星,社会也很快出现了追星族,这方面电影广告、报刊杂志的评论及年度排行榜都起了作用。
周瘦鹃以擅写“哀情”小说见称,也喜欢翻译西洋文学和电影,把《旁贝城之末日》之类的影片转写成他的哀情小说,发表在《礼拜六》杂志上。瘦鹃:《旁贝城之末日》,《礼拜六》,第32期(1915年1月)。该片即TheLastDaysofPompeii,1913年意大利故事片,1914年3月3日上演于维多利亚影戏院,见当日TheNorthChinaDailyNews,原名UltimigiornidiPompeii,Gli,由MarioCaserini和EleuterioRodolf导演,见http://www.imdb.com/title/tt0003489/(88分钟,2000年修复版)。他留心西文的电影资料,把影星的奇闻逸事介绍过来。在1919年《影戏话》中,《半月》杂志上殷明珠像周氏极力推崇好莱坞“四女王”。除白珠、毕克福之外,对《紫面具》(ThePurpleMask)中的女主角格兰丝·苟那德(GraceCunard,1893—1967)钦佩甚至,说她扮相“慓悍矫健,可谓女中丈夫。每演一剧,均好勇斗狠,不作儿女子娇怯态,盖能与剧俱化者”。更使他心仪的是:“此女仅二十有六,不特着演影戏已也,复能提笔伸纸,自编脚本,为前列三女王所弗及。”瘦鹃:《影戏话》(七),《申报》,1919年10月18日,第14版。而且据美国电影杂志说她共写了四百多种剧本。
也为周氏大力渲染的是卓别灵,更像在推广好莱坞的明星文化,说卓的名声老幼皆知,简直赛过帝王,其影像还被制成儿童玩具。又说他如何富有,欧战期间斥巨资购进英国公债券,又自己组成影片公司,一次售出其八部滑稽片,高达二百万美元。瘦鹃:《影戏话》(四),《申报》,1919年8月7日,第14版。在周瘦鹃笔下,卓别灵与明星的尊崇的社会地位、偶像崇拜及商品市场联系在一起,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半月》上炒作殷明珠的某些手腕也是从好莱坞那里批发来的。《F.F.》一文之后,继之以《又一记F.F.者》,后来又陆续刊出《童年之F.F.》、《F.F.之交际手腕》等文章,可谓大张旗鼓,不遗余力。《海誓》开演之后,又及时刊登了殷明珠剧照以及她以文言写成的《海誓》情节概述,可见其文字也颇有根底。《半月》,1卷11号(1922年2月)。
四、好莱坞明星的中国范式
从1921年7月起不到一年的时间,《阎瑞生》、《海誓》和《红粉骷髅》三部最早故事片接踵问世,中国电影好似注射了兴奋剂,一股闷劲往前冲,尽管是摸石头过河。困难重重自不消说,资金和技术、人才和经验,什么都缺,就演员一端也足以见之。但杜宇的上海影戏公司失去殷明珠之后,物色到叫作“AA女士”的傅文豪,也来自中西女校。傅瞒着她的母亲拍了《古井重波记》,公映之后名声大振,却也遭到家人强烈反对,从此就离开影坛,嫁为商人妇了。此时郑正秋(1888—1935)与张石川(1889—1953)所办的明星影戏公司成立了培养演员的学校,但一时救不了急,要等一阵子人才方始陆续培养出来。
男演员问题不大,难找的是女演员。傅文豪离去,但杜宇又要物色女主角,《申报》上一则消息说上海影戏公司在《古井重波记》开映之后,“力图改造,演员方面,尤为严重取缔。非身家清白、品行端正、学问高尚者,决不取录”《上海影戏公司将出新片》,《申报》,1923年10月17日,第17版。。尽管求才如饥似渴,但选拔条件颇为苛刻,因为一旦成为“明星”,即成公众焦点,关乎影片的声誉,一如近日“艳照门”事件。当日发生过类似的事:郑曼陀画的月份牌极受欢迎,当人们得知画中美女的模特儿原来是青楼之女,小姐太太们大感羞耻,不再买郑的月份牌,把买了的都丢了出去。陈定公:《春申旧闻》,页21。
正在青黄不接的当口,电影市场和印刷媒体给好莱坞明星占尽风光。电影发展势头正猛,影院和观众与日俱增,专门的电影杂志也开始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始自1923年《申报》除了电影广告之外,在“本埠新闻”版上增刊有关电影的消息报道,从好莱坞动态到电影原理及历史等,内容极其丰富。的确世界电影已发展了十数年,国人还等于蒙在鼓里,于是赶忙补课,做一番启蒙教育。的确,这一电影启蒙前所未有。随着本土电影的增长,广告和评论越来越多,文字之间渗透着鼓吹的热情。另一面对于国外则专注于美国,如《美国电影新讯》等专栏追踪好莱坞各制片场的最新动态。其实不止于此,另如美国导演和影星的经验谈,美国电影业如何吸引观众、如何做广告等,都意在借鉴他山之石。像《今年拟建影戏院之美国各城》一文说,在美国“人民爱观影戏之热度,愈引愈高”,将在25个城镇建造新影院,并详列其地名。《申报》,1923年2月10日,第17版。或如《留美学生抗议劣电影》一文说明在国际银幕上国人的形象仍然不佳。《申报》,1923年6月21日,第17版。其时专门的电影刊物还寥若晨星,因此这类报道与电影广告一起,虽出现在报纸末端的版面,却在逐渐扩张,且日积月累,对于电影文化的传播功不在小。
尤其对于好莱坞明星的介绍,热情非凡,不仅配合线上放映的,及时介绍片中的男女主角,其他无论新老演员、即使稍有名气的也不放过。毛估估数了一下,这一年从3月起至年底,该版所介绍的男女演员连文字带照像的,各有八九十个,其他提名介绍而不配图片的数量上也相当可观。
呈现在图文中的好莱坞明星,无论银幕内外,一言以蔽之:光彩夺目!曝光率最高已成为中国观众的偶像的,如笑星卓别灵和罗克(HaroldLloyd,1893—1971),范朋克(DouglasFairbanks,1883—1939)与毕克福这一对银坛夫妻,擅演喜剧的恼门·塔文、悲剧的丽琳·甘熙(LillianGish,1893—1993)。导演则有格里菲斯(DavidW.Griffith,1875—1948)和英格兰姆(RaxIngram,1892—1950)。所刊文章如《影戏名伶之经营企业者》、《影戏明星之爱癖志》(7月20日)、《美国电影界中美貌导演家》(7月22日)、《电影名伶之迷信谈》(7月29日)、《今夏美国电影明星之避暑处》(8月16日)、《汇记电影名伶之特别神态》(8月27日)、《电影名伶之服饰谈》(9月9日)、《曼琪蓓曼之养兽经验谈》(9月11日)、《季耐女伶述美容之秘诀》(9月18日)、《美国影戏明星之指印护照》(9月23日)、《电影女明星之美唇谈》(10月26日)、《电影明星之成功捷径谈》(11月8日)等。这些都是好莱坞明星,无不富足而受人尊敬和崇仰,他/她们自由、健康而乐观,一切都令人艳羡,除了个人履历、演技等,更多是私人生活方面,如旅游度假、驰车骋马、海滨避暑、经营企业、个人癖好;而女星们则讲究时尚服饰、户外健身、美容养颜、爱养宠物。对于明星们如此林林总总、五色斑斓的炫耀宣传,已经烘托出一派明星崇拜的气氛。
如此崇美阿“好”,却非纯属天真,而是挪用拿来,紧扣当日现实所需。掀动星潮,满足影迷的好奇,为的是保持电影的魅力,其实也在为国产电影大干快上作铺垫。在普及现代价值方面要数电影最为神速,而那些明星的灿烂生活仿佛开出了一份如何算活得人模人样的清单,浸透着中产阶级的梦想。然而事实上像《美国影戏明星之初次得俸法》之类的文章表明炤华:《美国影戏明星之初次得俸法》,《申报》,1923年7月11—13日。,影星们大多出身低微,通过艰辛打拼才在好莱坞获得一席之地。
那些女明星的“略历”中当然有不少故事。如陶乐赛(DorothyMackaill,1903—1990)从外乡来到纽约,一贫如洗,却凭她的机智与勤奋,终于在影艺界出人头地。一尘:《女伶陶乐赛入电影界之经历》,《申报》,1923年8月4日,第18版。或如惠吉尼范李(VirginiaValli,1898—1968)擅长歌舞,一意专精艺术,终于时来运转,善于抓住机会,遂功成名就。韵琴:《惠吉尼范李之略历》,《申报》,1923年9月18日,第17版。或如白勃拉雷玛(BarbaraLaMarr,1896—1926)命途多舛,曾遭到强暴,爱情和婚姻屡受挫折,却仍具自信,对艺术精益求精,对前途仍抱希望。广元:《电影明星白勃拉雷玛略历》,《申报》,1923年12月14日,第17版。从这些文章的作者署名来看,男女都有,似乎都是业余撰稿者,乐于将好莱坞明星资料译介过来。而他/她们分享着某种共识,在渲染那些女明星的美丽和成功的同时,凸现她们银幕背后的真实人生,个个都具有独立、专业和刻苦的精神。
在鼓吹自由恋爱和女权方面,上海一向领风气之先,而女子从事电影问题引起新旧价值之间的激烈冲突,更涉及女性职业自主等家庭和社会的广泛议题。好莱坞明星热无疑给女权意识添加翅膀,《申报》中的美国女明星形象表明,她们沐浴在自由的阳光之中,不仅才艺出众,且具备良好的人格。突出的一点是:演艺绝非“贱业”,男女平权更是亮点。如《曼丽毕克福幼年轶事之自述》给长篇连载伯长:《曼丽毕克福幼年轶事之自述》,《申报》,1923年7月28日至10月10日,分20次载完。,由这位好莱坞“富婆”现身说法,当然更具说服力。的确如殷明珠、傅文豪那样大家闺秀涉足影艺,《申报》上傅文豪像在突破传统观念方面走出了一大步。此后如王汉伦(1903—1978)、杨耐梅(1904—1960)具有相似的经历,而她们不惜与家庭决裂,坚决走上银幕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