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捧好莱坞熠熠众星之时,丝毫未怠慢本土影星,如《古井重波记》在这一年里多次重映,其报道和评论也没断过,并对片中演员一一点评。刊出傅文豪的全身像,冠之以“中国电影界女明星”《申报》,1923年8月22日,第17版。,也是国产女星在《申报》第一次亮相。该片中另一位六岁“神童”但二春,像傅文豪一样,其照像也不止一次刊登,虽然比不上对于“年入百万金元”的好莱坞“天才童星”贾克·哥根(JackieCoogan,1914—1984)的那种火热宣传,却是在推崇国货方面不甘示弱的表示。
其实在竭力推崇好莱坞明星时,有意无意的在为发展本土明星文化作参照。如《电影家注重人格之论著》、《电影演员之十戒》、《电影演员资格谈》等文章就直接切入本土电影所面临的问题了。的确,女子从影步履艰难,但另一方面是,怀有明星梦的年轻女子愈来愈多,以为只要长得漂亮,一踏进影艺圈便能星缘畅通,大红大紫。针对这种情况,炤华《影戏杂谈》云:“影戏女明星宜具有之要素有二,曰:人格与艺术。既有伶俐活泼之动人表情,亦即尽量发挥一己之个性,而适合剧中人之情形与心理。是故徒藉面貌美艳之女子,现今已不足厕身于电影界。影戏导演家于选择女明星时,切不可以‘美貌’为标准。因貌美而无人格之女子,与市上发售之洋娃娃无异,虽云影戏女明星之美貌为一假面具,亦可也。”炤华:《影戏杂谈》,《申报》,1923年9月26日,第18版。电影杂志中这类文章也不少,无不强调当演员须有内涵和素质。如静霞女士《女子投身电影界的资格》一文,借用好莱坞女星的经验之谈,告诫那些希望将自己女儿送进电影界的家长们,首先要让她们具备“体力”、“恒心”等“资格”,而“年龄”和“面貌”并非决定因素,即使年长貌平者,只要有真本领也能立足于好莱坞。静霞女士:《女子投身电影界的资格》,《电影杂志》,1卷11号(1925年3月)。
在这样的脉络中,有关殷明珠的公众亮相具有示范的意义。她自离开影坛后,一度在一家日医诊所里当挂号员,但《海誓》仍在周转放映,对她的报道和评论不断。正如《半月》上文章所描绘:“FF明眸皓齿,丽绝尘寰。实沪上交际界之明星也。性倜傥,不拘小节,力矫旧时女界闭塞风气。”殷的公众形象犹如好莱坞明星的中国范本、女权“解放”的先驱,事实上她并未完全退出公共领域。1922年3月在《快活》杂志上发表她的《中国影戏谈》一文,言及当初怎么与但杜宇谈到拍电影的:
但君亦酷嗜影戏,且研究有素。言谈之顷,颇不满意于泰西影戏之摹仿东方人行为,每饰为盗贼之伦,其野蛮情形较诸印第安人有过之无不及。丑态传遍世界,实为国人之耻。予亦深表同情,因思急起直追,非自行编演影戏,将吾国社会真相揭示外人不可。但君闻而首肯,因之遂有《海誓》影戏之作。
但君的这番高论其实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也即国产片起飞的动力,殷明珠则为民族大义所感召。文中谈到《海誓》本来应当拍得更好,“奈各股东已迫不及待,坚欲开演”,结果质量不尽人意而“议论蜂起”。又说自己初次演戏,“手足无措,形同木偶”,幸亏这些镜头都被删剪云。文章不长,夹叙夹议,高调中有低调,俨然大家风范。叙及在寒风炎日中艰苦拍戏的情状,不失幽默,还夹杂文言典故,显示她的文采。
1924年5月《电影杂志》创刊,载有朱瘦菊《海誓中之F.F.》一文,极力表彰殷明珠勇开风气及其敬业精神:画面唯美的《重返故乡》。
盖彼时女界妆饰犹未取法西方,故少见者不免多怪,今则FF几于触目皆是,亦不知谁为此中嫡派焉。明珠秀外慧中,于中西文都有门径。其入电影界也,实具一种牺牲的宏愿。当《海誓》影片之初摄也,明珠虑晏起失时故,每秉烛达旦,以视今日之所谓影戏明星者,日上三竿,犹高卧未起,其热忱殊不可以道里计矣。
文章说明珠“脱离电影界而深藏闺闼”,为此深表惋惜。朱瘦菊当初与但杜宇合伙拍电影,在他编缉的《电影杂志》上发表此文,当然有鼓动明珠出山的意思。果然次年她重返影坛,谁知短短数年间,“睡洞”里一觉醒来,洞外桃花几度开落矣。此时已产生一批新女星,尤其是明星影戏公司占龙头地位,旗下的“四大名旦”王汉伦、杨耐梅、张织云、宣景琳(1907—?)等无不锋头十足。是年殷明珠在但杜宇导演的《重返故乡》中演女主角,该片以画面唯美著称,对她的评价则平平。
《北洋画报》上殷明珠像
1926年与但氏终于缔结良缘,此后一直夫妻拍档,1927年以《盘丝洞》一片票房奏捷,明珠剧照见诸京沪报刊,光艳照人,造型风流,如果照现在的标准,稍欠瘦身功夫。当时不以此为病,引起不满的是她的大胆出镜,如《北洋画报》以《FF真不愧为FF》之文恶意讥讽她“裸体”演出,连带攻击上海的“洋派”作风。白头:《FF真不愧为FF》,《北洋画报》,1926年12月15日,第3版。次年3月2日又有记者报道说《盘丝洞》一片“不过滑头把戏之变相,而以之摄入影片,毫无艺术价值之可言”。
上海影戏公司类似家庭作坊,在激烈竞争中刻意出奇,屡兴波澜。每有新片,对于殷氏的宣传也算做足,其时她正当妙年,星光却老是若显若晦。据统计,从1921年至1935年,殷明珠始终在上海影戏公司拍片,在14部影片中担任主角。参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第1卷,页525—528。这些影片从《盘丝洞》、《飞行大盗》、《媚眼侠》、《画室奇案》、《古屋怪人》等名目来看,大多属武侠、侦探、惊悚等类型,在情节上花样翻新,追求票房效应,加之但杜宇讲究画面的奇崛华美,这些都会限制殷明珠朝“演技派”方向的发展。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影戏公司不能继续拍片。殷、但两人随战局颠沛流离,辗转桂林、贵阳、重庆,最后到香港,生活艰苦。但杜宇于1972年弃世。郑逸梅的《但杜宇和殷明珠》出版于1987年,据书中所述,那时殷氏还在世,已经八十多岁了,只说她居无定所,往返于香港和美国(因她的女儿居住美国,为好莱坞拍片,曾在某次“选美”中胜出)。此后怎样就不清楚了,世人也不知其所终。
五、明星的美足与消费社会
《半月》杂志上殷明珠之足
“明星”诞生了!由是影戏院、橱窗、霓虹灯、报刊杂志逶迤于都市风景线上,如银河闪烁,背后是商业和媒体在操作。喧腾于社会的,FF和AA之外还有SS女士袁澹云。她不拍电影,因常与殷明珠同进同出而得名。晦气的是傅文豪,与另一个叫AA的徐姓女子相混淆。后者是交际花,也被称为“女影戏家”,放诞风流,名声狼藉,但传媒津津乐道如庆霖:《AA小史》,《红杂志》,第25期(1923年2月)。与之相区别,此后另有杨耐梅《AA之影戏》一文,介绍傅文豪,见《红杂志》,第30期(1923年3月)。,交际界与电影界混淆不清,当然是有容乃大,利于延伸言说空间。正是靠这些带有洋名的明星,洋场上的传媒步入了明星文化新时代。
花边新闻并不新鲜,清末以来嫖界就有“花国总统”的选举,也有文人和小报为之策划。这与明星绯闻不一样,前者抢占公共空间,从里头打出来;后者由窥视欲主使,侵占隐私空间,从外面打进去,都具有现代的民主意味。1930年代上海有本《玲珑》小杂志,张爱玲说女学生们人手一册,其实是给受新教育的女子互相交流“交际”经验的园地,透露出女性对于商品社会欲迎还拒的心理,而这一交际文化实即十余年前由FF她们给开创的。有趣的是《玲珑》中有篇《拜足狂》的文章《拜足狂》,《玲珑》,第246期(1936年7月),页2143—2146。,指斥男子眷恋女子美足的病态,并呼吁女子加以抵制。这不由得使笔者再饶舌几句,追溯到FF女士的一双美足,也是明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商品传奇。
《影戏杂志》上的“足相学”
1921年10月《半月》杂志刊登一幅题为《F.F.之足》的照片,配之以“梦芸”所撰的广告文字。说交际界明星FF女士极其讲究“足之装束”,所穿的鞋袜皆由中华皮鞋公司定做,“式样多出自女士自主,而参以欧西新流行之样本,既新奇入时,尤适合女士之身段”。又说该公司位于南京路抛球场,其橱窗里可时见女士的“倩影”云。《半月》,1卷3号(1921年10月)。嗣后《半月》又刊出“卓别灵之足”的照片,说卓氏滑稽天才多得益于他的双足,“与我国F.F.女士之足相比较,诚足称双美”。《半月》,1卷5号(1921年10月)。这也是梦芸为抛球场的皮鞋公司做的广告,其主意或来自杂志主编周瘦鹃,如前面提到,周在卓别灵那里已相当熟悉明星的商品效应了。这个皮鞋公司在《半月》上又推销其仿制的德国“莱茵式”女靴,一种半高跟的尖头皮鞋梦芸:《“莱茵式”之女靴》,《半月》,1卷7号(1921年11月)。,另在《电影杂志》上做广告,说凭赠券可在该店打九折优待。这位皮鞋老板似与影戏界有点关系,投资于明星之足,眼光不可谓不尖,不过在市场上与进口皮鞋相竞争,与国产片也是一种联盟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