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建
“焦点人物”
梅洪建,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教师,“培育—发展”班级理念首倡和践行者,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中、高考作文研究指导专家,《教育时报》专栏作者,《班主任》杂志封面人物,《教师博览》、《福建教育》封二人物。在《人民教育》、《班主任之友》、《中小学德育》等报刊发表文章近二百篇。在广东、山东、上海等二十余省市讲学二百余场,出版专著四种,主编各类书籍五种。
“教育理念”
教育的基本立足点——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孩子。教育的基本途径——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
教育的基本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班主任的工作本位——为孩子的发展搭建“动起来”的平台。
班主任应该把自己放低到地平线,用自己的智慧搭建适合孩子个性、特长的成长平台,引领孩子们的成长。
“成长叙事”
蓝戈说过去的都过去了。其实过去的都不会过去,当我们将沉淀的岁月打捞,会拣拾出很多晶莹的珍珠。
一纸书,一段旅程
2006年的高考,我带的班级全面丰收,四个学生分别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录取。在私立学校,这无疑是创造了奇迹,连“三流”都算不上的生源,成绩能如此骄人,确实是丰收。
我也因“成绩显著”被很多单位请去“传经送宝”,讲述治班之道。更让人喜悦的是,我这个小小的班主任,竟然跨过教导主任的角色,直接被学校任命为副校长,主管全校的教学,同时兼任一个年级的德育工作。
那年,我27岁,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龄!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看来,我的机会来了。正当我决定利用副校长之便,进一步传播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的时候,郑家斌的一纸书信让我发热的头脑瞬间冰冷。
尊敬的梅老师:
接到了中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和您畅谈心情了。
首先祝贺您做了学校的副校长,为有您这样的好老师感到自豪,因为像您这样年轻有为的老师并不多见。可是,您知道吗?您虽然把我把我们很多同学送进了大学的校门,我还想告诉您,我们过得不快乐,真的不快乐!在您看似民主的背后,恰恰是让我们自己给自己戴上了一道道枷锁。我们无奈,因为枷锁是我们自己制定的,我们只能忍气吞声地去接受,去实行。
您知道吗?我们需要的是自由地翱翔,而不是被动地管束;我们需要的是特长的发挥,而不是做纪律和分数的奴隶;我们需要的是人人平等地成长,而不是在几个班干部的执行中失去锻炼的机会;我们需要的是切身的成长体会,而不是您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我们需要的是成长的方向和成长的动力,而不是班级规定的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我们需要的是成长的快乐,而不是成长的压抑……就说您让我们读的那些励志故事吧,其实根本也进不到我们的心里,故事是他们的,永远不是我们的。
或许我说话不敬了,可是老师,您是一个有教育心的人,是一个应该成就自己而且一定能够成就自己的好老师,所以,才斗胆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您想想吧,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成长,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真正平等,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特长都发挥,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快乐……如果您真的想通了这些,我相信您一定会是个好老师、好校长的。
暑安!
学生:郑家斌2006年7月26日
那一刻,我石化了。原来,我坚持四年的“民主自治”班级,竟然是一个束缚学生身心的牢笼;我坚持的励志,原来只如风行水上,甚至波澜不惊?
该怎样做老师?我把自己关进书斋,去阅读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赞科夫、魏书生等,去读老子、庄子、韩非子、萨特、弗洛伊德、冯友兰等。我知道,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只是盲目的行动。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才有可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那年,我辞去学校副校长的职务,远走他乡……
一阵冷,一腔热血
江南的某个小城,KFC的角落里,几根散落的薯条,还有早散去袅袅清香的咖啡。这边坐着我,那边坐着陈宇老师。
“想想你的当年,你就明白了你的当下。人只有回避了你当年的遭遇,才能明白教育该怎么做,才能做好教育。”陈兄的话,总是给人拨云见日的感觉。
时光溯回到1996年,我高三。成绩在全校绝对不出前三。
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语文老师总是对我冷眼相对。哪怕时光流逝了十六年,他那冷漠的眼神仍能穿透我的胸膛,让我害怕。尤其是高考前一个月,他给我下了结论——“浓厚的悲凉”。对于一个完全有希望考取“好大学”的孩子来说,对于一个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到高考上的学生来说,这句类似判死刑的话是几近让人崩溃的。
我忍了几天,还是没有忍住内心的委屈和怒火,和他吵了一架,吵到了德育处和校长室,他撂给我一句话——“你会后悔的!”那年的高考我果然很悲凉。
当时光穿越十六年,我没有后悔,恰恰是他用一种反面的形象告诉我要如何做老师。
如今,我身为人师,家斌的信件给了我思想的震撼——我一定要给学生创造一种人格平等、发展充分、心理愉悦和谐的班级氛围,我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价值的平等和人性的丰富。于是,我就摸索“培育—发展”班级管理理念新模式——班级委员会制度。
委员会由一个个独立的、个性化团体构成,每个委员会分别是由一个常委和不限数量的委员组成,谁能将委员会的活动组织得生动、愉悦、有效,谁就是常委;如果常委工作不力,委员有权随时改选常委,而不需班主任同意。组织和服务是委员会的两大要务。活动的方式是圆桌论坛,大家资源共享、智慧分享、平等交流,而不是一人演讲或发命令。即使是全体学生参加的班级发展论坛,都是采取圆桌会议的方式,就是要给学生传递一种意识——我们都是班级的主人,包括班主任都是班级平等的一员。
我不想让我的学生在班级感受到班干部的颐指气使,不想让孩子们感受到因自己某方面的不足而被歧视。我要给孩子们的是人人都能得到锻炼,人人都能获得发展,人人都能身心愉悦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我要让孩子们在这些“人人”的背后,感受到真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们在毕业之后回忆起和我相处的日子是冷的,是怕的,一如我的当年。
于是,即使是班上发生点事情,在处理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心灵保护,而不是维护所谓师道尊严。我懂得了用一颗心去呵护一颗颗心。
一方玉,一滴清水
“我们建校十六年的历史,创造了无数个辉煌。可遗憾的是我们从来没有任何一届的任何一个班级创造过100%考上本科的辉煌,今天,在神圣的国旗下,我们庄严地宣告,我们高三(3)班将努力创造这个历史!”
这是2010年9月27日学校新学期的第三次升旗仪式上,唐澄瑶代表我们班发出的庄严宣告。这是一个在别人看来相当张狂的宣告,因为2009年9月我接手的这个班,是一个在一年换了三个班主任依然“臭名远扬”的高一(3)班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组建的方式是保留高一(3)的“精英人物”,将其他几个班级能够“掀风起浪”的人物吸纳进来,同时将高一(3)稍微还有点希望的人调走。记得第一次月考满分150分的数学,我们班级的平均分为26.5分!
第一天,阿伟竟然在课堂上辱骂年近六十的生物老师邹玮。邹老师一进办公室就大喊:“小梅,看你们班上的阿伟,一点素质都没有,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被他骂!”因为不了解学生,我只好用两个拳头轻轻敲着邹老师的肩头——“姐姐,别生气,我马上到班上收拾那小子。”
我立即走进教室,大喊一声:“谁是阿伟?”“我,咋的?”一个浑厚的声音传来,映入我眼睛的竟然是个高大粗鲁的家伙。“今天是不是你擦黑板?”我立即转移了话题,因为我知道对于这样的人,我是有些胆怯的。“不是!”他的表情有些莫名的样子。“好吧,你坐下。”就这样,我没敢直接处理就回到办公室,告诉邹姐:“我收拾了那小子。”
其实,当初我真的有些怕。不是我不适合当老师,而是还没有深入了解的时候,如果你盲目出手,伤的就是自己。后来学校德育主任也就是因为对我们班的阿俊说了句:“不开除你,我就不当这个主任!”结果呢,人没被开除,他的主任还得继续当,多尴尬的事情啊。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班级,在2011年的高考中竟然真的100%上了本科,一本上线人数占当年全校一本上线总人数的55%。
班级委员会制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个系统,构成了我的“培育—发展”班级理念。将班主任的工作本位由学生成长的引领者,还原为孩子成长平台的搭建者;将教育的基本手段定义为让每个孩子都蓬勃地动起来;将教育的出发点落实为孩子的个性特长;将教育的落脚点定位为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知道,这些,都是从似水流年中打捞出来的颗颗珍珠。于是,就有了我在《教育时报》开设的长达十八个月的专栏;于是和多年前一样我又一次奔波在到处讲学的路上,鲜花和掌声纷至沓来。
万玮老师说:“梅老师,你创造了奇迹。”
朋友说:“小梅,你拥抱着的是一方真正的美玉。”
我知道,在教育的道路上,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怀抱的就是美玉,因为孩子的成长无极限。但我会铭记住家斌的那封信,愿意做一滴滴的水珠,只要在教育的路上不断前行,哪怕是坚硬如石,也能让它洞穿。
我相信,岁月的背后是教育的艳阳天。
走进而立之年,岁月赋予更多思考。无论做出怎样的举动,都是为了除去身上的重重枷锁,找寻属于自己的梦,并获得内心恒久的宁静。
教育的路,还很长很长……继续,我走在路上。“教育反思”
翻检十多年的班主任历程,是一次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当岁月过滤去太多过往,在班主任的路途上,这些,却成了闪亮的足迹。
追寻没有终点
十多年的班主任历程,我经历了“管理”、“建设”、“培育”三个阶段。凭借自己年轻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的优势,在起初的“管理”班级中,我构建了严格的班级管理班子,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等。诚然,我的班级非常优秀,我年年被评为全校“优秀班主任”。可是,那年一个叫赵梦辉的同学的公然反抗,让我明白了:管理,只是把孩子当作没有个性的活物。后来我开始“建设”班级,从制度到文化,我由管理的专制开始向建设的民主过渡。就在我进行了四年的民主之后,郑家斌的一封信,让我明白了孩子们的压抑,也让我明白了孩子们对于灵魂全面舒展的渴望。于是,我就走在了“培育”班级的路上,把孩子的能力发展和生命成长放在了首位,构建完整的“培育—发展”班级理念。正如经典力学之后还有相对论,谁也不能说自己就掌握了真理,谁也不能说自己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就完全贴近了教育的本质。世界的生动性就决定了发展的无限性。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决定了追寻没有终点,我们只有孜孜以求,才能让教育的园地里绽放绚丽的花朵。
反思即是进步
一个人不懂得从过往汲取力量,就永远不可能真正进步。做班主任要从两个基本的方面反思:一是要从自我的成长经历中反思,二是要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反思。陈宇老师说:“一个人只要回避了当年自己的遭遇,就基本可以做一个好的班主任。”我以为正确。每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好的东西,我们积累;遇到的挫折、不公等,就想办法规避。例如,我们遭受了老师的歧视会低沉、痛苦,那么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就应该学会去尊重你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你的温暖。我们只有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才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良知需要坚守
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那就是教育的良知。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教育专家甚或每一个教师都在这样呼吁。可是,事实上我们在做什么?把孩子当成取得分数的机器,当成获得名声的工具。我们做教育是为了什么?难道是用孩子发展性和创造力的丧失换得我们成名得利的筹码吗?如果是这样,那将是教育的悲哀。我们应唤醒对教育的尊重,对孩子的尊重,对未来的尊重,对自己生命存在的尊重。这种尊重,就是教育的良心。当我们面临一个可爱的孩子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生命,他需要被尊重,而不是“这是我的学生归我管”;孩子犯错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孩子的成长机遇来了,而不是通过惩罚来体现老师的尊严;看到某个孩子不尽如人意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家庭或许只有这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失败将是他家庭的全部失败,而不是对孩子有丝毫的偏见;看到某个孩子成绩差时,首先想到的这是我的学生,我需要尽己之力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推卸责任说基础差家教不好,等等。只要我们坚守了教育的良知,那么,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爱心需要放心
依然记得那个故事。班主任为了让两个恋爱中的孩子考上大学,对女孩子说“宁可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能相信男人那张破嘴”,对男孩子说“女人都是水性杨花,谁有钱就往谁怀里躺”。结果,两个孩子都考上了班主任期望的大学,结果也是两个孩子年龄很大了也没有结婚。这时,爱是一种伤害。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的父母却会出现溺爱的弊病。那我们作为老师,是不是也会错爱呢,一如上面的班主任?其实,爱是需要能力的。教师的悲哀就在于把自己当作学生前行的路标,把自己的思想当作要孩子接受的真理。爱学生,老师就要“放心”,这里的“放心”就是放下自己自以为正确的心,把自己放低到地平线,为孩子搭建适合他们成长的平台。班主任,只有放低了自己,才能真正懂得如何服务孩子的成长,才能真正发现自我“躺下”的美丽。
十几年的路,很短;我知道,路还很长。乐意于边走边思考,边思考边交流与分享。也请各位伸出你的手,拉住我的手,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