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班主任卷)
34226300000008

第8章 在艰难中享受教育的温暖

陈立军

“焦点人物”

陈立军,教育硕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长沙市德育(班主任)特色工作室首席名师。现执教于长沙市明德中学。曾获湖南省二等功、长沙市德育先进个人、长沙市“芙蓉标兵”等荣誉。2012年4月被《基础教育参考》专家资源库收录为全国基础教育学科名师和封面人物。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及指导性、鉴赏性文章一百余篇。主编、参编《高考阅读考场报告》等教辅读物5部。

“教育理念”

从教二十余年,见过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生生不同;教过的普通班、复读班、特长班,班班各异。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教育教学规律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我们不可能将已掌握的教育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到每一位学生身上。方法技巧又难以穷尽,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那就是母亲的心,未来的梦。

一个老师要能像慈爱而智慧的母亲一样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并鼓励学生,能够智慧明达地对待学生,和学生保持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教孩子三年,要考虑孩子三十年乃至一辈子的发展。

我们看似平凡琐碎的工作,点点滴滴都深深地印在一个个稚嫩的生命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我总是提醒自己:怀着一颗母亲的心去尊重关爱孩子,在现实的土壤上真实地行走;同时尽可能地引导孩子仰望星空,面向未来。

“成长叙事”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登山——谁都知道登山危险且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可他回答说:“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我喜欢这个答案。我们为什么要成长?因为路就在脚下。成长就是踩着脚下的路,一步一步真实地行走,痛并快乐着地行走。

我的执著——从功利阅读到快乐阅读

关于读书,说来惭愧,所读之书甚少。且所读的有限的书本也基本限于“功利”二字。小学、初中,为考试成绩而读书。1986年初中毕业考上益阳师范,一心希望被保送去读湖南师范大学,三年中师,学业成绩依然是我关注的重点之一。师范毕业,我被分配到家乡村小,那所闭塞的破旧的村小让我感到前途渺茫。此时我认识到要参加自学考试。于是为自考大专而读,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取得大专文凭后,又为自考本科而读。2006年,我再为攻读教育硕士而读。

回想起来,我的低起点低收入决定了我必须以苦行僧般的方式在功利阅读之路上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这种阅读,不只是让我收获了文凭,也让我渐渐地喜欢上了阅读,以至于哪天没有捧着书读上一会儿就睡不着觉。阅读还让我学会了在挫折中咬牙、在困难中坚持、在打击中乐观,因为读书收获了难得的精神副产品。

我自己喜欢读书,也常常用读书影响和带动学生。我对学生说,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让我们一起读书,一起享受语言文字的美妙吧。在阅读氛围形成之后,我尝试指导学生深度阅读,开展每周一次、每次两到三人的读书报告会。让学生读进去,走出来,从阅读中吸收营养,增长智慧,涵养品德,铸炼精神。阅读让我们通过与大师对话,对孩子们的人生境界追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会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我的幸运——从农村小学到省城高中

18岁中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老家附近的村小,开始了我的教育教学生涯。最初教小学一年级,包班,即一个班的语文、数学、音乐等所有课程一个人承担;第二年、第三年被安排教小学高年级语文;第四年,一位数学老师调走,六年级数学没人教,我主动找到校长请缨。

1993年,乡镇联校安排我到初中任教。教了五年初中后,1998年寒假,被聘为益阳市箴言中学语文教师。箴言中学是一所省示范高中,集中了赫山区乃至益阳市的优秀生源。一个不曾读过高中的人站在高中的讲台上,那种感觉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怎么办?当压力袭来,唯一的办法是努力——努力了解学生,努力研究教材,努力阅读书本……渐渐地,我找到了自信,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教学满意度调查中获得两个任教班级学生的“满意率”100%。那种“受宠”让我兴奋又感觉压力山大。

之后,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还辗转去了几所高中学校,每一次辗转挪动,都有幸运之神在帮助我,我心中充满了感恩。2008年有幸到长沙市明德中学任教,校园环境的美丽宜人与百年名校的丰厚底蕴深深地吸引了我,内心的喜悦感和安定感油然而生。至今,来明德中学已五年多,自己将在明德中学文化底蕴的滋养下继续和学生们一起成长。

我的蜕变——从应试灌输到人文关怀

和拥有一定教龄的众多老师一样,我也走过一段灰色的应试教育之路。起早贪黑地陪读,口若悬河地灌输,苦口婆心地劝诫,只为学生考个好分数。好在这样的岁月不长,便有所醒悟,有所改变,有所超越,从而走出了应试教育的沼泽,走向素质教育的丰富与精彩。

那年教小学六年级数学。懵懵懂懂主动请缨后,有好心的同事提醒我,这个班,你想带好,难哪!他们的数学差到什么程度你知道么?你犯什么傻啊?

在接手后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那低得可怜的分数告诉我,这哪是六年级孩子的水准,分明还不到三年级啊!我真傻了。可是,是我自己提出接手的,现在怨谁呢?只有自己想办法,只有以时间换知识,以努力换分数。跟孩子们讲清楚“低起点,勤做题,多讲析”的道理后,也不管他们同意不同意,每天放学后,就某个知识点出题,做对了的就可以回家,做错了的就留下来,免费为他们补课。讲解完后,再出题,再做……反反复复,直到弄懂为止。

我坚持着需要坚持的,改进着需要改进的。先是每天坚持,等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动真格的,非扎扎实实学不可,并改变学习态度后,改成两天一次,三天一次。慢慢地,效果就出来了,成绩稳步提高。

当鲜花掌声一齐涌来,我反而陷入冷静的反思:一年来的付出,我就为赢得这一“佳绩”么?我得到了这一令大家比较满意的成绩,可我失去了什么?后来,到了初中、高中,我反而能冷静地看待为了成绩而“你方唱罢我登场”地抢时间的老师,能渐渐清醒地知道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和怎样教学生,也就更能理智地对待学生考分不高的问题。

因为工作的调动,断断续续有那么十来年,我没当班主任。也许是当班主任的习惯没改,也许铭记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我总会在语文课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一些为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注重心灵的关怀,情感的疏导。课后也会因上课或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而找学生聊聊天,或听他们说说心里话,久而久之,大家总会默契地叫我副班主任。教初中时如此,教高中时亦然。

有多少次和昔日的学生聊天,学生总会提起我教他们语文时的点点滴滴。

邓同学说:“有一次上语文课我心情不佳,您喊我回答问题,我气鼓鼓地说‘不知道’。说完也不等您发话又迅速地坐下了,坐下去后觉得自己做错了,一心准备迎接您的暴风雨,没想到您幽默地化解了现场的尴尬,在同学的轰堂大笑中我也得以释怀。”

李同学说:“您是否还记得有一次上课您给我接水的事。那时我坐第八组第一个,饮水机在第一组后面。瓶子正像接力棒一样在同学中传递,没想到您接过‘接力棒’,一边讲课,一边将接好水的瓶子递到我手上,半句多余的话也没说。”

王同学说:“有一次我被安排在国旗下讲话,班主任要我找您帮忙看看稿子。当我记起来的时候已快晚上十点,您就和我熬起了电话粥,熬了近一个小时才算修改完……”

他们说的这些,我都没多少印象了。我问,你们怎么记得这样真切?

周同学说:“老师,您把特别的爱给了特别的他们,他们怎么会忘记?您有一次上课播放电视散文——毕淑敏的《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我知道您并非为我而播放这篇散文,但对当时迷茫而又颓废的我来说,无疑是下了一场及时雨,这篇散文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您更不知道吧?”

当时的我,只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太苛求;和他们说说话,聊聊天,能解开他们心灵的疙瘩,没什么不好。只知道在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要注入一些富于时代感的东西,展现一些富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捕捉一些触动心灵的文字,让学生接上“地气”,以免悬在空中。

有人说,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育人方面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应该秉持善良、普世的人文情怀,成为学生的精神乳母和人格导师,做影响学生思想取向、人格构建的“重要他人”。当时的我远没有这样明确的追求,远没有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只是因为喜好这片美丽的树林,走近了,钻进去,看看树叶,听听鸟鸣,闻闻花香,徜徉其中,享受其中,结果花也欢笑礼赞,树也点头感激……幸福就这样简单?

我的新生——以生命自觉追寻教育的真谛每一位老师都不是初登讲台就可以登堂入室,悟到教育的真谛的。

从懵懵懂懂到模模糊糊,从闪闪烁烁到心明眼亮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正如我在七年前的一篇教育日志中写道:

有一段时间很困惑,很迷茫,不知自己该追求什么,怎样去追求,教书育人的路走了这么久,这么长,突然觉得自己走得歪歪斜斜,于是在模糊中期望、怀疑、寻找……有一天,我突然顿悟:

“事实上,无论社会环境如何,教育现状如何,也淹没不了作为教育人的社会价值,因为人类追求完满道德智慧的理想永远不会停滞,再残缺蒙昧的教育现实也无法遮掩人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命本体的确证、认同与发展。”

不少教育者追求教育的“速成”,我却着眼于“养成”。我深知,一个人思想认识的提高,情感情怀的培养,不是一纸文件、一次行动、一道命令就可以做到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涵养。在许多人追求“外铄”形象之际,我着眼于“内化”品格。道德从来不是在外面灌输中提升的,而是发自个人良心,自觉自愿的。“与自我对话”是师生每天的必修课。或自我激励,自我表扬,自我欣赏;或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惩罚;或自我开导,自我安慰,自我提醒;或自我要求,自我命令,自我总结……在师生每天面对自我,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含情脉脉中得到感染和教化。

曾听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您拥有同一颗太阳般火热的心,您拥有同一片天空般广博的胸怀,在同一片天空下,是您用爱撒播着希望……我对自己说,我愿做这样的老师。

“教育反思”

怀特海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这是教育人都熟悉的一句话,但不是每个教育人都会时时刻刻践行的一句话。因为,考试所考的,很多都不是“剩下的东西”。而考试不考,老师往往不教。所以,学生离开学校后也就所剩无几。可是“剩下的有用的东西”才是教育啊!学校的教育,一定要有“剩下”的、必须支撑学生一生的东西,一定要让学生在“后学校生活”的人生旅途中,能够有出色的学习和交往能力,持之以恒的意志力,认真而坚定的事业心,正直而执著的心灵……

所以,我会对学生的卫生习惯常抓不懈,以至于学生跟家长说,我们陈老师抓教室卫生比抓学习成绩还坚持,还用心。

所以,宁可不布置语文作业,也要让学生腾出时间来阅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好习惯。

所以,学生再忙,也得每天抽出时间,与自我对话,听听内心的声音,等等落在身后的灵魂。在“内求于心”的过程中生长力量和信仰。

所以,我会和学生一起观看一棵豆苗生长,欣赏一朵小花绽放,一起见证大自然的美好与奇迹,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田生根萌芽。

所以,我会鼓励求异思维,引导创新思维。学生说“与其非要从一些原本简单到为了‘你开心我也开心’的事情中挖掘一些深刻道理,让人感到牵强,倒不如提倡大家开心的动画漫画来得更有意义”时,我会大加赞赏。学生听俞敏洪老师讲六个苹果的故事,虽不赞成其室友的做法,但也提出俞先生对六个苹果如此耿耿于怀,境界也高不到哪里去的见解时,我会由衷地欣赏。

我始终铭记:“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任何时候都要做的事情,就是凝视。凝视教育之真,教育之原型,从而给现实的教育行动赋予高贵的和谐形式,而不是简单地受制于当下的现实。”

我始终牢记: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还要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还要追求每一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还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还有,像和蜗牛散步一般共享的生命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