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0年,两伊发动“油轮战”、“入海战”、“生化武器战”,就只差“原子战”了。然而战争没有赢家。1987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两伊同意停火。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说:我们不得不喝下这杯毒药。而伊拉克同意停火乃缓兵之计……
1980年9月28日,安理会通过了第一个关于两伊战争的决议,即479号决议。决议对两伊局势表示关切,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不要进一步采取任何武力行动,依照国际法的准则和平解决冲突;决议敦促双方接受调停,呼吁其他国家不要采取导致冲突加剧的行动,表示支持秘书长的和平努力和斡旋活动。
但双方均不理会安理会的决议。1980年11月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任命瑞典的帕尔梅为其特使,于1981年1月、2月和6月,三赴两伊调停,但均未获结果。
两伊拉锯战
战争初期,伊位克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至1980年11月初,伊拉克已占领伊朗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1月至4月,伊拉克军队停止了北线和中线的进攻,集中兵力重点突击南线。两伊军队在阿巴丹和布斯坦展开会战。战局逐步稳定下来,进入了长达1年多的相持阶段。
进入1982年,伊朗开始转入反攻。3月22日伊朗发动了代号为“胜利行动”的胡泽斯坦反攻战役,经过8天的血战,伊朗收复了共约2000平方公里的失地,伊拉克被迫后撤30—60公里。在这次战役中,伊拉克遭到重创,两个师被击溃两个旅被全歼。伊拉克于4月22日被迫提出,如果伊朗保证结束战争,它将撤出伊朗领土。
但伊朗拒绝了伊拉克的请求。4月30日凌晨,伊朗集中了10万军队,发动了代号为“圣城行动”的战役,重创伊拉克军队,一举收复了胡宁沙赫尔市的全部失地。伊拉克被迫于6月10日宣布单方面停火;20日又宣布10日内撤出全部伊朗领土。6月29日,伊拉克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领土。
伊朗随之提出要求伊拉克恢复《阿尔及尔协议》所定边界,并赔偿战争损失费1千亿美元,承担战争罪名等要求。
安理会在这种形势下,于7月12日通过了第514号决议,决议对两伊冲突的延续和升级表示惋惜,明确要求双方停火并立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要求双方“把全部军队撤到国际公认的边界”,同时派联合国观察小组以检查、核实和监督两国的停火与撤军。伊拉克立即宣布接受安理会的决议,但伊朗则拒绝了安理会的这项决议。
就在安理会通过决议的第二天夜里,伊朗出动了十万大军,分兵3路,深入伊拉克境内向伊拉克最大港口城市巴士拉发动猛攻。两伊军队再次展开大会战。至29日,两伊军队经过数次拉锯战,伊朗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
10月1日凌晨,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在中路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方向发动攻击。这次行动的代号是“穆斯林伊本—阿吉勒”战役。伊拉克军队殊死抵抗,把伊朗军队阻滞在边界一带。
10月4日,安理会再度通过决议,重申了514号决议的内容,对伊拉克接受514号决议表示欢迎,敦促伊朗也采取同样的行动。27日联合国大会也通过决议,要求两伊停火撤军;呼吁所有国家推动联合国有关决议的执行;敦促秘书长继续为和平解决冲突而努力。伊朗再次拒绝了安理会和大会的决议。
11月1日,伊朗军队又在胡泽斯坦西部发动了代号为“穆哈拉姆行动”战役,又收复了300多平方公里的失地。
1983年2月~10月,伊朗又相继发动了代表为“曙光1、2、3、4号”的四次战役,但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安理会谧责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
1984年2月伊朗又发动了代号为“曙光5、6号”的攻势,成千上万的伊朗少年,每20人编为一组,冒着伊拉克的炮火冲入布雷区,为坦克进攻扫清道路。针对伊朗的“肉弹战术”,伊拉克军队在南线使用了毒气。伊朗随即向联合国提出控诉。
经过实地调查以后,安理会主席于3月30日,发表主席声明,强烈谴责使用化学武器的行径,呼吁有关国家严格遵守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6月,秘书长向伊朗、伊拉克发出同样的电函,呼吁两国政府作出庄严承诺,不以任何理由使用化学武器。但两伊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安理会先后于1988年5月9日和8月26日通过612号和620号决议,强烈谴责两伊战争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行径,要求两伊履行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11内瓦公约。
“石油大战”
到1984年3月底,伊朗基本上停止了进攻。而伊拉克则在4~5月间发动了著名的“袭船战”(油轮战)。最多时,在一天之内,有8艘伊朗船只遭到袭击。8月伊拉克又开始袭击伊朗最大的石油输出港哈尔克岛。伊朗以牙还牙,也开始袭击伊拉克的油轮和支持伊拉克的科威特油轮。
1985年1~2月间,伊拉克又先后对伊朗发动了6次地面进攻。3月又展开了大规模的“袭城战”,用飞机和导弹轰炸伊朗首都德黑兰及其他40多座城镇。伊朗也不示弱,开始用地对地导弹袭击伊拉克城镇。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升级。2月9日夜,伊朗出动了10万多军队,发动了代号为“曙光8号”的强大攻势。一路直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另一路,则迅速占领了伊拉克的重要港口城市法奥及阿拉伯河上的战略岛屿乌姆拉桑斯岛。
伊拉克紧急调集军队,展开反击,击退了伊朗军队对巴士拉的进攻,并收复了乌姆拉桑斯岛。为了缓解南线的压力,伊朗又于2月24日在伊拉克北部,发动了代号为“曙光9号”的大规模战略牵制性进攻,直指伊拉克最大油田基尔库克。但伊朗所有的进攻,都被伊拉克军队阻滞住。
1986年10月24日,伊朗再次集结军队发动了代号为“卡尔E拉—4”的试探型攻势。1987年I月9日,伊朗再度对伊拉克的巴士拉发动代号为“卡尔巴拉—5”的猛烈进攻。2月上旬,伊拉克在巴士拉城外的5道防线,已被伊朗突破了三道。伊拉克总统和国防部长亲自前往巴士拉前线督战。伊朗于是在1月13日又在中部战线发动了代号为“卡尔巴拉—6”的攻势,以配合南线进攻。
正当两伊熬战正酣之际,美苏也开始介入两伊战争。
1987年4月,苏联租给科威特三艘油轮,并派军舰为其护航进入海湾。5月,苏联油轮在科威特海域第一次触雷。美国也宣布允许科11艘船只在美注册,悬挂美国国旗并由美国军舰护航。5月,伊拉克发射的导弹误中了美国导弹驱逐舰“斯塔克号”,这是两伊战争后第一只遭到袭击的美国军舰。
联合国598号决议
两伊战争久拖不决,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事先进行了非正式磋商,对决议草案事先取得一致意见以后,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了一项决议草案。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
(1)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停止陆上、海上和空中的一切军事行动,并立即把所有军队撤到国际承认的边界内,做为走向谈判解决的第一步。
(2)请秘书长派遗一组联合国观察员,以检查、证实和监替停火与撤军,并请秘书长与当事各方协商,作出必要的安排。
(3)请秘书长与两伊协商,探讨“委托一个公正的机构去调查冲突责任的问题”,并尽快向安理会提出报告;
(4)安理会敦促双方在敌对行动停止后,立即释放和遣返战俘。
(5)安理会促请两伊双方与秘书长合作,协助他执行本决议和进行调节努力,以期按照联合国宪章所载的各项原则,就一切有待解决的问题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全面、公正和体面的解决。
(6)促请所有其他国家力行克制,不采取可能导致冲突进一步扩大和升级的任何行动。
(7)安理会确认这场冲突造成了严重破坏,一旦冲突结束后,必须在适当的国际援助下进行重建。
598号决议最后规定,如果双方或任何一方拒绝执行本决议,安理会决定必要时再次开会,审议确保本决议获得遵守的进一步步骤。
这一决议是联合国历史上为数少见的动用了宪章所规定的所有手段的决议,也是安理会第一次作出强制性停火和撤军决定的决议。伊拉克立即宣布同意执行598号决议并宣布暂停袭击伊朗的海上目标。而伊朗则对598号决议持有较大异议。
战争仍在继续。
1987年7月22日,3艘美国军舰护送的2艘悬挂美国国旗的科威特油轮,途径波斯湾,驶向科威特。海湾局势骤然紧张。7月24日,美国护航的“布里奇顿”号油轮触雷。9月11日,美国派出了武装直升机,第一次袭击了在公海布雷的伊朗军舰。10月8日又出动武装直升机袭击了伊朗的4艘炮艇,其中两艘被击沉。伊朗宣称,这是美国“向伊朗宣战”。10月15日、16日,伊朗发射岸对航导弹,击中了悬挂利比里亚国旗的美国“森加里”号油轮和悬挂美国国旗的科威特油轮。作为报复,10月19日,美国出动4艘军舰,摧毁了伊朗两座海上采油平台。
持久战,都厌烦
1987年底至1988年初的三个月中,两伊战争相对平静下来。但之后又日渐激烈起来。1988年2月27日,“袭城战”达到了两伊战争以来的最高峰,伊拉克出动飞机轰炸了德黑兰炼油厂。28日,伊朗进行大规模的报复,轰炸了伊拉克的巴士拉及其他5个边境城镇。29日晨还向巴格达发射了三枚导弹。伊拉克立即用导弹袭击了德黑兰进行报复。至3月10日伊拉克共向伊朗的11个城市发射了70枚导弹,伊朗也向伊拉克发射了31枚导弹。
与此同时伊拉克军队也展开了地面进攻。4月,伊拉克军队收复了被伊朗占领2年多的法奥港。到7月,伊拉克已宣布收复了所有被伊朗占据的领土。
7月18日,伊朗出人意料地突然宣布接受安理会第598号决议,而在前几天,它还宣布要进行持久战。伊朗接受停战实在是迫于无奈。经过8年战争,伊朗经济急剧恶化,伊朗8年战争损失和军费开支高达3600亿美元,外汇储备也由战前200亿美元降到60亿美元。接二连三的“袭城战”、“油轮战”,使伊朗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降低到每年只有70~90亿美元,难以继续维持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另外伊朗一再拒绝联合国的和平努力,在政治上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在伊朗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之后,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在致伊朗和全世界穆斯林的一封信中说:“接受这一现实比喝毒药还要厉害,为了让真主满意,我要把它喝下去。”
8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在安理会上宣布8月20日为两伊开始停火的时间。届时伊朗、伊拉克两国都宣布停火,历时八年的两伊战争结束。
联合国两伊观察团
8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根据598号决议精神,一致决定成立联合国驻伊朗、伊拉克军事观察团(简称两伊观察团),进驻两伊边界的观察哨所,任务期限6个月。它的任务是将调查任何破坏停火的行为,并设法通过谈判以防止在所有部队撤至国际公认边界之后出现的任何改变现状的行为。它还将在达成全面解决办法之前努力取得双方同意作出其他安排,以缓和紧张局势和建立信任。
联合国驻两伊军事观察团分别在伊朗和伊拉克首都德黑兰和巴格达设立了一个联络部。这个军事观察团由来自加拿大、瑞典等26个国家的350名军事观察员以及一些文职、行政与后勤人员共计399人组成。由南斯拉夫的一名少将出任军事观察团团长。军事观察团于停火前3天抵达停火现场,执行任务。随后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指派瑞典常驻联合国大使埃利亚松作为他有关执行第598号决议的私人代表。
8月25日,在联合国秘书长的主持下,两伊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一轮直接谈判;10月又在纽约举行了第二轮谈判;从11月1日起,在秘书长和他的两伊特使埃利亚松的主持下,两伊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二轮直接谈判;1989年2月和4月,又分别在纽约和日内瓦举行了第四轮和第五轮直接谈判。但谈判在涉及到领土等关键问题上陷入僵局。
为打破僵局,1990年4月下旬,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致信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提出两国首脑举行直接谈判,以解决阻碍两国缔结和平条约的障碍。萨达姆的信得到了伊朗方面的善意的回应。6月18日,两伊代表举行会谈,为两国首脑会谈做出准备。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10万大军入侵并吞并了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8月6日,拉夫桑贾尼致信萨达姆,提出了两伊媾和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伊拉克从占领的伊朗领土上全部撤出;释放全部伊朗战俘;在《阿尔及尔协议》的基础上解决两国的边界问题,两国共享阿拉伯河的主权。
萨达姆为了保障它吞并科威特的成果,不得不消除来自侧翼的战争威胁,因此伊拉克做了大幅度的让步。8月15日,萨达姆复信拉夫桑贾尼,宣布完全接受伊朗的媾和条件。
从8月17日到21日,伊拉克军队从它占领的2660平方公里的伊朗领土上全部撤出。同时双方开始交换战俘,到26日双方已分别释放了1.5万名战俘;伊拉克宣布所有登记注册的伊朗战俘全部释放完毕。这样,虽然伊朗在两伊战争中军事上吃了亏,但海湾危机却使伊朗在政治上得到了补偿。
1990年9月21日,秘书长在向安理会提出的报告中说,伊拉克已撤退至国际公认边界线,截至8月21日,撤军已接近完成,双方均向两伊军事观察团表示,他们决心不占领对方的任何领土。此后两伊军事观察团的重要任务是监督撤军。两伊军事观察团的任务已接近完成。
1991年2月27日,安理会接受了秘书长的建议,决定中止已几经延期的两伊军事观察团的任务期限。至此,安理会598号决议所规定的各项内容均已实现,两伊实现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