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所提出的“仁”这一思想,是以人为根本的,其目的便是在于通过“仁”这一思想达到最终的人类社会的和谐。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如下的一段记载: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东方企业讲究“以和为贵”,这里的“和”不仅是管理境界,更是管理艺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管理者要有包容力,要体现“和”的境界和德行,进行人性化管理,实现真正的“和谐”,而不是以“和谐”为名,打击异己,独断专行,导致最大的不和谐。
“和谐”是企业的内在需求。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需要具备对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是由企业对客户所创造的价值相对量来决定的,价值相对量的产生过程,一定是企业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合作、相同作用,并使其生产的产品符合市场中客户需要的结果。这就是说,企业价值的生成一定蕴涵着某种企业运行的“和谐机理”,即创造更多价值的企业必定是其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存在更多“和谐”的企业。换言之,实现企业和谐是企业捕获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和谐”是企业的价值取向。将“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作为企业的价值取向,并力求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企业要求相吻合的价值体系。无疑,这种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价值体系在企业内可以对企业生存发挥有效的评判、凝聚、教化和定向功能。简言之,与和谐企业相关联的和谐文化,是一种在其文化精神、文化理念上,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依归的企业文化。
“和谐”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谐的思维方式就是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在对立统一中以建设性态度认识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谐的思维方式以“和谐”为价值取向,承认差异,看到矛盾。既不激化矛盾,也不回避矛盾,着眼于发展、致力于和谐,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从而实现和谐。
“和谐”是一种规范体系。在企业内,“和谐”作为一种规范体系的人文精神,它对企业制度、规章、道德的建构发挥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并且在企业内部有效形成了保证企业和谐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卓有成效的运行保障机制,由此约束和规范着企业生活的秩序,促进各种制度机制的优化,从而维护和保持企业各要素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与稳定。
中国人向来有“家和万事兴”的说法,兵法中除了“天时”“地利”以外,将“人和”也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同样,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只有营造出和谐的管理氛围,才能够使在各个位置上的“家人”各司其职,团结合作。企业如果缺少“和”,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工作中互相刁难,这样的企业则很难实现有效的管理。当然,虽然“和为贵”,但也不能为和而和、无原则地调和,还要运用“礼”的机制来约束企业成员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成员要在遵守管理目标所规定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保持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内耗给企业管理带来的障碍。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也。”“礼”,在春秋战国时代,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即“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和”,即调和、和谐、协调。“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斯”,这、此等意思,这里指“礼”,也指“和”。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行的。
儒家思想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因此,“以和为贵”的深层含义就应当理解为在统一的指导下,按一定的规范行事,各得其所,但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的境界。孔子提出“以和为贵”的观点,其目的就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矛盾,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是,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觉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和,而是理性的和。
和谐企业不仅是安定有序的企业,更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企业。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孔子的以“仁”为基础求“和”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和工作方法,也符合人性化管理的要求。确实如此,人是群体动物,如果人离开别人的合作,孤独地生存将是非常困难的。人需要交往合作,需要人的帮助,需要和谐相处。离开了群体,一个人是无法做成什么大事的。所以,人的本性更渴望一个团结和睦的生活环境。人在和谐的环境里也会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和”者,人人有饭吃,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人人能说话,相合也,有协调顺和之意。“和谐企业”,简单地说就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它应该具有“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安全效益,美化环境、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对孔子的“仁”之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样也知道了孔子为什么要提倡“仁”这一思想的真实意图,即采取“仁”的方式达到最终的和谐,而和谐却是使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所需的、必备的外在环境。通过“仁”的管理方式达到企业内外部的和谐,从而使得企业有能力、实力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得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这或许就是今天我们越来越呼唤管理中的人性回归以及重新研究孔子思想的意义所在。
“和”是企业管理的最佳境界。一个企业的“和”,首先应该是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和睦,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和无寡”。当一个组织内部的上下关系互相协调,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怎么会觉得人力不足呢?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板与员工关系紧张对立,员工三天两头地闹事罢工,或者上班人来心不来,工作不认真尽责,用消极怠工来发泄心中的怨气,那么,这个企业即使人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至少也是效益低下,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因此笃信“以和为贵”的企业管理者,应善于处理雇主与员工的关系。不但要在企业中实施仁政,善待员工,而且还应经常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疾苦,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企业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认真地加以倡导和维护,对企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当一个企业能内求团结,老板和员工能和谐友好,融洽一致,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时,那么这个企业就有了外求发展的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