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孩子的活动空间只有两处:学校或是家中。学校里,上课四十多分钟,下课十分钟,按部就班的时间和日程;在家中,写作业、看电视、玩电脑、睡觉吃饭,单调又乏味。表面上看孩子们无忧无虑,可事实却是他们无聊又寂寞,因为他们的生活圈子里大多数只有成年人。
我很喜欢中央少儿频道的一个广告,画面是由简单的动画制作而成:一个大碗饭、一个小碗饭。件大衣服、一件小衣服:一双大鞋、一双小鞋……然后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子。一大一小形成了两代不同的人,他告诉我们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差别有多大。
不论大人在家里如何变着法地陪孩子玩这玩那,不惜花高价为孩子买回玩具,但是我还是不得不提醒你,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终究体会不到属于他们的玩的乐趣。
我想家长都记得自己小时候,那时候哪有什么高档的玩具啊!一个沙包、一根皮筋、一个玻璃球,就可以让我们玩得酣畅淋漓,意犹未尽。你玩得快乐根本不是玩具的作用,而你都是和一大帮的同龄孩子在一起玩的,这一点也是现在孩子寂寞的根本原因。
我们小时候特羡慕放假,而现在的孩子却是畏惧放假。因为每到放假,家长或者用兴趣班填满孩子的时间,或者把孩子寄放在老人那里,让他们整天和老人待在一起。还有的家长根本不让孩子出门,家长出去时就把孩子锁在家里,我觉得这跟软禁没什么区别。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总是一个人孤零零地面对四周的墙壁或是与自己无法沟通的长辈,他们还有什么童年乐趣可言呢?
所以说,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少的就是与同龄人在一起的交往经历。他们整天被大人禁锢在家中,自由感、想象力都在逐渐丧失,表现能力也在下降。最重要的是,孩子缺少在户外的活动,使其体能越来越下降。而很少与同龄孩子们在一起,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社交能力差,性格孤僻,人生观、价值观狭隘等。
相关教育专家也指出:集体中的游戏是孩子们的精神家园,是孩子们了解社会,成熟起来的摇篮。可见,让孩子回到孩子们中去,意义是深远而显著的。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可以锻炼孩子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观念。若是孩子只和大人在一起,他所交往的人际圈子都是成年人。可想而知,成年人对孩子总是会谦让和照顾。这样就使孩子们形成特别孤傲的性格,觉得人人都不如他。而孩子们在一起,可以培养他们的忍耐力,让他们学会迁就,照顾他人的感受等,从而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因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最终还是要与他人合作,否则他无法在工作中立足。
2.在孩子们的世界中,他们才能找回应有的童真乐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只能缩短,不可能完全没有,这是人生阅历、思想观念不同而造成的,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所以,家长陪孩子玩,虽然对孩子可以百依百顺,事事迁就,但是孩子不一定会快乐。孩子和我们的交流出现困难和分歧时,大人不理解孩子,孩子无法倾诉,那这样的关系怎么能称之为快乐呢?而孩子之间,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爱好,交流起来有共同的内容,而这一切就是乐趣。
把孩子放回到孩子中去,需要家长的极力配合。一家只有一个宝,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玩,难免会有摩擦,如果孩子受了欺负,被人打了,那可多心疼啊!这种心理体会,我能够理解,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舍不得而剥夺玩的快乐,不能因为疼爱而让孩子成为只会躲在爸妈身后,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花朵。
我新搬入的小区,有一对夫妻,快四十岁时才生了一个男孩,夫妻俩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儿子的命比他们的都重要,孩子从小娇惯得不得了。但是,这夫妻俩对孩子的有些事却并不在意。
有一次,儿子和小朋友玩滑梯,好像是为谁先爬、谁先滑的问题打了起来,小朋友一下就把他家的宝贝儿子推倒在地。推人的小朋友家长很担心夫妻俩会大发脾气,可是夫妻俩听到儿子的哭声跑来后,看看儿子的伤说:“玩的时候受伤没什么大事,下次小心点。”以后,夫妻俩还是让儿子下来玩。
有人问这对夫妻,看到孩子受伤不心疼吗?这家的妻子说:“心疼,可儿子早晚有一天要走出我们的保护伞,我们这也是面对现实。你说现在不锻炼他与人如何交往的能力,培养他遇到挫折的意志,将来我们不能陪他了,谁能教他这些本事呀!”
听了夫妻俩的话,我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我说:“你们这样的想法才是真正为了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呀!”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过得幸福,快乐。但是家长对孩子给予怎样的爱,却决定着不同的结果。你爱孩子难道只是让他们不愁吃穿,风吹不着,雨打不到吗?你有可能给他们留下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但如果孩子连拿着钱去花的能力都没有,那家长的这种爱是正确的吗?因此说,家长就让孩子们走出家庭的“监狱”去痛快地玩吧!生活的多彩就在蓝天白云下面,和孩子一起玩,打架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