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穷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郭路生《相信未来》(节选)
姓名:颜欢
所在学校:长沙市开福区汉回小学
从教年限:2年
最喜欢读的书:《三国演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阅读、旅游
第一部分我的教育自传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理想,是飞向蓝天的翅膀;理想,是扬帆航行的小船。每一颗小小的心灵中,都蕴藏着一个大大的梦想。我的心,也被一个理想填得满满的——那就是成为一名诲人不倦的教师。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让我一直沐浴在阳光中茁壮成长。父母的勤劳和本分也塑造了我认真踏实的性格。小时候,读书便是我的最爱,《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红楼梦》《简爱》等文学名著都被我翻来覆去看过很多遍。闲暇时,我最大的享受不过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鱼儿戏水般地读一本可以深入骨髓的书,时而被书中一波三折的情节所吸引,时而与作者进行理智与冲突的较量,在书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沉淀自己的思想。
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我依然没有改变要成为一名普通人民教师的理想。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在求学路上曾扶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我一直怀着敬重和感恩之情,同时也羡慕老师们最平凡的奉献能获得桃李芳菲,是多么富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呀!大学时,我曾经在教师节主题征文活动中,写过一篇题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文章,获得了市里一等奖,并受到了表彰。荣誉和掌声的背后,我那期待未来能站上三尺讲台的心便深深不可动摇。
毕业后的那个2010年的夏天,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开福区教师公开招聘,站上三尺讲台,最初的梦想实现,免不了些许兴奋,可是自己毕竟已成长许多:兴奋之余,明白这样的一份工作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感的凝聚。
关于教育,我在《说文解字》中了解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我认为,教育更是一门用整颗心去奉献的艺术,教育应该给孩子以梦。梦是一种内在的对美与善的向往,梦浓缩了人们的理想与追求,它是生活的一种预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梦,尤其是孩子们的梦,美丽而又脆弱,它实际上是孩子们柔嫩心灵的化身。而现在,我感觉孩子们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窄,属于他们的时间少之又少,我担心他们失去了梦想的激情和能力。我想,如果孩子们能从我这儿哪怕汲取到一点点养分,能够积极乐观地处事,那么我也将感到无上的光荣。所以,我很热爱这份职业,并把热爱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作为我工作处事的准绳。
炎热的夏天,怀揣着梦想与期待,我高高兴兴地参加了区教科培中心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这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是我生活经历中最充实的一部分。我们聆听着区内知名校长、明星教师的教诲,深感责任的重大,也渴望像他们一样获得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我与我们那一批新招进来的老师都互相有了了解,我们都怀着同一个梦想和目标而来,实在是缘分很深的同道中人。我深深记得那时候为我们培训,给我们力量的老师,尤其清晰记得科培中心的刘云燕书记首先为我们做了一堂“做最好的自己”的讲座。我们被刘书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外兼修的气质所吸引,暗暗立志等到未来能像她一样过得充实而有韵味;主管校本课程的教研员刘翠鸿老师也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什么是校本课程,这门新鲜的课程对于初任教师的我还是一个完全的未知数,可是我却对这门课程燃起了极大的兴趣;如姐姐一样的周静老师用她亲身经历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而又催人奋进的。每当我现在轻轻哼起《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歌时,就想起了培训结束时洋溢着青春的我们是怎样以这样一首合唱来坚定地告诉自己要书写未来。后来,我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笔尖表达出来,撰写了一篇培训心得,得到了科培中心老师们的认可,发表在开福区《课改通讯》上,这是我踏上工作岗位后做的第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这次岗前培训,使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许多教学方法和策略。最重要的是本次培训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增添了许多信心。岗前培训是我教师生涯的起点,为我拉开了人生新舞台的大幕,我会继续提高自身素质,自信地站上人生的大舞台——三尺讲台。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无忧无虑的夏天让人总觉得这世间的一切都是鲜艳多彩的。在暑假的尾巴上,我得知被分配到了地处捞刀河镇的汉回村汉回小学。初听这名,便觉得好奇。汉回?难道有很多回族的居民和学生?跟着校长的车蜿蜒行驶在乡村小路上,满满的浓郁绿色映入眼帘,让人觉得神清气爽。我到现在依然能记得当时的心情:紧张而又期待。终于到了学校,站在大门前,尽管地理位置比我预计的要偏远许多,可是,一种敬畏之情让我站直了,心底里一种强有力的声音告诉我——我将在这里开始我新的生活。
由于自己生性开朗活泼,性格较为独立,我从刚开始的不习惯,很快就融入了汉回小学这个和谐的家庭。在我们学校,一共有14位老师,虽然年龄跨度比较大(大部分是48岁以上的老教师),但互帮互助已经蔚然成风。工作上,老教师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经验,给了正在摸索中的我很多典型的案例,让我在处理班级事务中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尽管年龄大的老师因为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对于新课改、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非常熟悉,但是他们身上那种永远扎实肯干的教学作风也深深影响着我,这对于初任教师的我是尤为关键的。生活上,老师们有着最善良淳朴的心,老师们基本上都居住在学校附近,他们总是在生活上给我们提供不少便利。学校的伙食不太好,他们就经常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很多时候都让我想起在家里的妈妈。人是懂得感恩的,也要知道投桃报李。我在有机会出去学习的时候,都会将学到的东西进行整理,然后跟他们说一说自己的见闻和思考,给他们带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成长;从家返校时,我会带来一些家乡美味特产和老师们共同分享。在这样一种如母亲般的关怀下,我渐渐爱上了这里的环境和人。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趁着年轻,我总是渴望多学习,尽快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在9月份,我幸运地被“召唤”,加入了区语文名师工作室,成为了一名学员。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组织啊!在这里,我认识了区内小学语文教师的“明星”:气质优雅的语文教研员彭昕老师,首席名师吴春花老师,吴老师总是用她那阳光般的心灵和动听的嗓音带领我们一同去解读文本,探索文本中的奥秘。她总是说:我们是因为同一个梦想聚集在一起,那就是让孩子真正爱上语文。在多次的观摩教学活动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她们身上所散发的教师魅力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师傅们的帮助下,我对语文教学有了初步的把握与认识,真正让自己成长最快的一次,是我和我的师傅东风小学的陈宏老师在全区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活动,我和陈老师上演“师徒同台秀”,执教同一篇目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尽管有忐忑和紧张,但这对于渴望成长的我来说是一次绝佳的锻炼机会。经过吴老师的点拨和自己的不断磨课,我学会了如何去把握教材,如何放手让孩子们去说,如何关注学生,如何让自己的提问更加有针对性并高效。
那天上课时,一大批听课的老师和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将我打动,我只能说是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但是,很多我预设的提问以及课堂高潮由于经验的欠缺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听课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大的肯定与鼓励,认为任教不到一年的老师能做到这样已经比较成熟老练了,而师父的课让人耳目一新,不管从学生角度还是教师角度都比我高明许多。我又一次认识到差距,但我并没有因此受到打击,反而更激励了我要好好钻研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实在是很感谢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师傅们,他们耐心地扶持着我这个在黑暗中摸索着“蹒跚学步”的小姑娘。
这一年多来,我跟着师傅们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乐趣,在活动得到成长。每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我都克服一切困难欣然前往,不愿意错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每每这时,我就觉得自己是一个走在路上的教育者,不断充实自己,且歌且行。能加入这个最纯净向上的组织,我深深感觉到内心无比充盈和满足。
在工作室学习的同时,我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培训,充实自己的继续教育。我参加了国培、省培、公务员考试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培训等,在各种各样的培训当中,我或多或少都学到了一些东西。由于从小培养了读书和写字的爱好,我经常把在学习当中的一些零星的收获用文字记录下来,用以鞭策自己,总结自己。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同时,我还积极撰写各种各样的论文,在市、区征文中也获得了较多的奖项,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年终考核还被评定为优秀。
在这样平淡有序的生活里,我跟班上的孩子们也相处融洽,对于他们偶尔的过错并不是一味地批评和责骂,而是坚守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做事信条,这使得他们也能理解老师的用心。在体育课休息的时候,我甚至跟他们一块做游戏,教会他们我读小学时会玩的游戏;下课时,和孩子们一起打羽毛球、乒乓球,他们的水平可是比我高多了。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眼中的老师”的作文,大部分同学写的都是我。其中有一段文字让我印象深刻:“五年级时,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像姐姐的老师,她有着甜美的笑容;我也非常爱上她的语文课,她总是有办法将难懂的古诗变成好听的故事;总有办法将晦涩的汉字变成快乐的音符;这就是我们深深爱着的——颜老师!”孩子们在作文中记录了很多我和他们一起学习、游戏的片段,我能从稚嫩的文字背后感受到他们那求知若渴、真诚纯洁的心灵,这让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那么富有意义。大部分家长也十分支持我的工作,认识的前辈老师也经常给我鼓励和信心。在他们的眼中,我是一个真诚上进的年轻人,这让我慢慢尝到了生活的甜头。
第二部分我的研究之旅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海伦·勒曾说过,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人们常说,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除了想在语文专业方面锻炼自己外,还有一门课程让我产生了兴趣,那我就不得不提到区科培中心主管校本课程的刘翠鸿老师。认真睿智的刘老师总是很关心学校的校本课程。
有一回,她来我们学校指导检查,她关切地询问我的工作生活状况,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并且提议我可以根据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当地的自然风俗在学校开设“回族文化”校本课程,让孩子了解他们身边日渐远去的回族风俗,以弘扬回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对于我来说是完全新鲜而又陌生的。因为在农村小学,受到部分客观因素和年长老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制约,我们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并不重视,也从来没有将我校独具特色的地理条件发挥出来,整合成教学资源。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打造自己品牌的优势啊!很多特色学校正是因为因地制宜,将现有资源有效加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品牌。一个学校必须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就像一个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可是他必须一技之长作为立身之本。我渐渐意识到,这个回族文化的校本课程是时候在学校范围内开展起来了。
我跃跃欲试,开始着手让校本课程在自己的班级里生动起来,而不再是将校本课放置一边,若无其事地上着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的教学状态,我也想改变孩子们对校本课程的看法,让他们感受到这门课程不同的乐趣。首先,我在学校范围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孩子们非常愿意接触回族文化的课程,并且有着极大的兴趣。这就为我们的计划开了个好头。可如何将这项工作真正开展起来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我将自己的想法说与我们的教导主任,得到了他的赞同及支持。在当地居民的口中了解到,尽管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居住在这里的回族居民只有3%左右,很多回族人都已经汉化了,可还是有一部分回民仍然保持着回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我的印象当中,我只知道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当地建有清真寺,回民不吃猪肉,仅此而已。
如果要真正开展一门回族课程,首要任务便是编写教材。我们的老师集中开了一次会,并且进行分工,分别编写回族教材,涵盖回族的起源、风俗、饮食等方方面面,可是这些冗长而复杂的资料很难让孩子们真正感兴趣。正在踌躇之际,我们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寻求汉回村村委会的帮助。这个想法可以说为我们的研究驱散了大面积的阴霾。我和学校的魏老师首先和村委会干部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到汉回村专门聘请了一位马老师来村部教授阿拉伯语(回族的语言)。我和魏老师欣然前往,在马老师来村部讲学时,我就和魏老师调课抽空前往学习。尽管我们学习起步晚,而且时间相对来说不够宽裕,我们学习阿拉伯语还是热情高涨,几堂课下来,我们学会了一些最基本的拼读拼写规则。这个时候,我们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请马老师来我们学校为学生讲学呢?
我们和村部书记进行商量沟通,得到了村支书的大力支持,马老师答应了我们学校的请求。我们就定在每周四的下午邀请马老师来为我们4—6年级的孩子讲课,内容很广泛,孩子们也变得异常期待周四的下午,这是一个新鲜的开放的课堂。马老师为我们学校的孩子带来了希望,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将这星星之火传递下去呀。老师们以“回族文化”为主题,自己确定一个小的研究范围,着手相关教材的编写,大家开始为新的校本课程的教材忙得不可开交。
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感觉相比为学生重新介绍回族的各个历史方面,还不如从他们最喜爱的听故事、讲故事入手——收集编写回族民间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中了解到回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和老百姓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这样不就寓教于乐了吗?
想到就要做到。我开始在网上搜索有关回族的资料。我跟孩子们介绍了最基本的回族的字面意思:回族的“回”字其实也是有造字的深刻含义的,它是沿用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回教”中的“回”,回字“大口里有小口”,取该字意在告诫人们要言行一致,而且这与伊斯兰教的信仰——“口舌承认,心里诚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是相符合的,孩子们了解到原来简简单单一个字也是与当地的宗教紧密相连的。而回族民间文学是回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它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千百年来一直在回族群众中流传。我也因此确定了我的研究主题——回族民间文学。在国家大力提倡校本课程的背景下,把回族民间文学纳入我校校本课程的范畴是大有裨益的。我后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著名诗人冯至的散文作品《一个消失了的山村》,里面有大篇幅的关于云南当地回族的描写。有评论称,这是一篇杰作,它涉及了清代云南回族人民的受难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哲理、诗意给人以启示。
由此,我可以带领孩子们摒弃复杂的回族起源历史,而是去共同追溯回族民间文学。我首先确定了“回族民间文学”校本课程的目标:
1.形象感知回族的语言,领略回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会尊重我国的文化多样性;
2.拓展课外语文知识,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学会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信息的归纳整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归纳到回族的民间文学包括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叙事诗、谚语、说唱等。我设计了如下活动:
1.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故事,并且将故事讲给其他班的学生和老师听;
2.学生可以自由合作,选取一个或两个有趣的故事进行改编,并在班级或者学校范围内进行排演。孩子们兴趣盎然,他们搜集了多种民间故事,例如流传于昆明一带的《金雀》,讲述了沙氏三兄弟都是鞋匠,整天劳碌却过着艰苦的生活。三兄弟决定去找能带来幸福的金雀。老大、老二都失败了,变成了石头,而老三经过艰难困苦,终于找到了金雀,为全家带来了幸福。这类故事多反映了回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企盼。《灵州回回的传说》生动记载了回族的历史演变过程。《凤凰城》的传说表现了兄弟民族的团结友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孩子们勇于走到老师和低年级的小朋友面前讲述这些故事,他们尽管讲得不是绘声绘色,但是很多老师都对他们主动讲故事的本领竖起了大拇指。
有一次课间活动时,一个乖巧的学生来到我办公室,笑嘻嘻地送给我一包蜜枣。这让我突然想到了回族民间也有这样一个关于蜜枣的故事。我把学生送给我的蜜枣都分给班上的同学每人一颗,同时以一句“吃过蜜枣儿的人,都想知道它的来历”激发了大家听故事的兴趣。接着,我讲述了这个《蜜枣的传说》。
传说在很远的年代,一次穆罕默德和异教徒发生了争执,厮杀起来。异教徒的头领手持钢刀,来追杀穆罕默德。穆罕默德见有人持刀来杀他,自己力量薄弱,便左拐右转,甩掉了追杀他的人。然后脱掉了那件青色长袍,低头坐在一个土台子上。
过了一会儿,那个异教头领,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穆罕默德跟前问:“刚、刚才从这儿有没有跑、跑过去一个高个子?你、你见了没有?”
穆罕默德低头沉着地回答说:“见了,他朝东南方向跑了。”
那个异教头领道:“那你快领我去。”穆罕默德却说:“等我把枣子吃了再走吧,”说话间,他从袍襟里撕下一个棉花疙瘩,用右手捻了捻,然后刨了一个小土坑,把棉花疙瘩种在里面。
那个异教头领说:“你才种下去啥时节才能吃上呀?”“马上就能吃上的。”那人不信:“要是能立刻吃上你种的枣子,我便拜你为师!”
穆罕默德说:“那你看着吧。”话音刚落,土堆里真的长出一个又嫩又绿的枣树苗苗。一转眼长上一尺多高,还开了两朵小花。一阵儿过后,这两朵小花结了两个枣儿。穆罕默德念了个“台斯米”,伸手就摘了下来,一个给了那个异教头领,一个自己吃了。
枣子又黏又甜,真是顿亚上罕见的呀!那个异教头领吃完惊奇地望着他想,这人有这么大的本事,还让这枣树结了两个枣,给了我一个,嘿嘿,他究竟是谁呀!
穆罕默德见他吃完枣子呆呆地发愣,就抬头说:“我就是穆罕默德,凭着胡大的口唤,要杀你就杀吧!”
那个异教头领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又想了想吃枣子的情景,扔下了钢刀,上前紧紧握住穆罕默德的手说:“我们以后再不做冤家了,要和穆罕默德和睦相处。”
从此以后,双方和解了。这棵穆罕默德种的枣树,也越长越茂盛,人们都吃上了又甜又香的枣儿。后来,穆罕默德就把蜜枣看作非常珍贵的东西,还把枣核做成串珠,供礼拜时用。
故事讲完了,我告诉孩子们它表达了回族人民对传教使者穆罕默德的敬仰和对宗教的虔诚。可能是蜜枣的美味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听这个故事格外认真,并且能够在吃蜜枣的时候还得意地问起周围的人:“你知道蜜枣的传说吗?”我灵机一动:让孩子们自主把这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改编成舞台剧该多好啊!于是,我首先确定了班上一些具有表现欲并且大胆的同学来排演,鼓励大家都来参与编写,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我也不时做一些指导。看到他们这么积极,我的心就如吃了蜜枣一般甜。他们还设计出了一个同学专门扮演蜜枣,那样子令人忍俊不禁。一个星期后,孩子们的这部“处女作”终于登上班级的舞台。“观众们”对他们有序的组织和稍显表演天分的舞台驾驭能力赞不绝口,就连平时很害羞的孩子在此刻也变得活跃起来。我深刻地感觉到孩子们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他们略显稚嫩但出色的表现着实让我刮目相看。我这才意识到,虽然农村孩子的环境和条件比不上城区孩子,但是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天性和丰富的潜能,而我们作为教师得明白,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保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开发他们的思维才是最有效地促进孩子成长的方式。保护,这本身就是素质教育。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关于回族民间文学课程我已经在校上过几次,孩子们都表示非常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大多数的时间留给孩子自主学习、交流探讨,其实适当的放手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一直认为,回族民间文学课程是对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与拓展,通过对这个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回族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回族民间文学的传承,同时也利于民族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地促进了民族团结。
如果不是那堂校本课,我都不知道这些农村孩子心里竟藏着这么深厚的能量,他们也渴望表现自我,秀出自我。而校本课程的活动性、生动性和开放性无疑给这群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改变空间。我的研究方法也不再停留于网络的搜索,我也会深入当地居民家中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一些被大多数人淡忘的古老而又神奇的回族民间故事。我的情感在此时又像是被注入了一支“催化剂”,我应该更好地传播民间文化的种子,种植在孩子纯洁的心田。尽管我们的校本课程还称不上一朵奇葩,编写的教材也颇多纰漏,很多课堂也只是初练兵,但这凝聚着每一位老师付出的汗水,体现着老师们为孩子服务的决心。在刘翠鸿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们深刻意识到校本课程不仅是出现在课表上的一次名称而已,它应该成为一门意义深远而又极富魅力的课程。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课堂上的回归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课堂,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他们更好地去体会、领悟社会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年轻的我虽然谈不上有经验、有技巧,但我有一颗阳光般的心。在校本课程上,在生活中,掌握爱的艺术,洒下智慧的种子,去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第三部分我的田野笔记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到新学校时,我担任了五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钻研教学的过程中,几个“问题学生”总是困扰着我。我开始找同事谈心,说出我的困惑。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口中得知,一个完全美好、梦幻的班级是不存在的,在一个班级里,“问题学生”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面对,始终坚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做事信条。
我班里有个学生鲍某从一年级开始就是一个“老大难”。他学习缺乏主动性,性格倔强,喜欢捉弄他人,缺乏自制力,遇事不冷静,甚至有逆反心理。但其实他头脑灵活,聪明却不爱动脑筋。就目前而言,狠狠批评对他是没有用的,要想从根本上“拯救”他,了解是第一步。
于是我想首先从家庭出发,了解其家庭情况再对症下药。放学较早的一个下午,我吃过晚饭后,来到了鲍某的家中。他正在家旁的小池塘边扔石子玩耍,而他的妈妈正在忙碌地捣弄谷子喂鸡。看到我来后,鲍某快速跑进了房屋,他妈妈热情地给我倒了杯水。黄昏的余晖洒在这间简朴的小屋,他妈妈忙不停地擦着脸上的汗珠,我顿时觉得心里真不是滋味。和他妈妈闲谈的时候,她透露,鲍某的爸爸一年前因胃癌过世了,家里的生活来源就是靠养鸡、卖鸡蛋。当说到自己的孩子时,他妈妈泪光闪烁,但也是无奈地摇摇头,说孩子自幼调皮,自己没闲暇照顾,也完全管不了,不听话。那个下午,我在他家中坐了很久,说了一些安慰他妈妈的话后,我执意买了两斤鸡蛋,鲍某的妈妈推脱不肯收钱,我硬是塞给她,就匆匆走了。
在路上,我想到,孩子之所以这样,跟他的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失去了父亲,遭受了如此巨大的痛苦,他幼小的受伤的心灵我们何曾重视过?在他心底也许就是不自信的,想通过“犯错误”来吸引别人对他的注意,从中寻找“乐趣”。
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用真诚的爱去唤醒有自卑感的学生沉睡的心灵,坚信爱能使坚冰融化。
我试着跟他轻声细语地说话,问他哪儿需要帮助,尽管找老师。试着让他感觉到我对他的关心,于是在课堂上,我时常送给他热切的鼓励的目光和期待的眼神,常常有意去拍拍他的肩膀,也常常用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来启发他当众大声回答,并予以表扬,课后耐心地问他听懂了多少,不会的问题耐心地为他讲解。
而对待他平常的过错,我第一件事不是让他作检讨,而是首先寻找原因。医生治病要从诊断开始,教师教育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我每一次都细心关注着他的行为,他的情绪。父亲早早过世,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阴影,在找到原因之后我并没有急于对他进行辅导,而是通过日常交流沟通,建立彼此的信任,小到家庭琐事,所见所闻,大到学校社会。慢慢地,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对他的重视,更了解到妈妈的辛苦。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对他进行有计划的作文辅导,让他就从自己的家庭生活取材,细心观察妈妈的言行,正确面对心里的想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看到他脸上不再是叛逆的表情时,我十分深刻地领悟到,弱势群体的孩子更需要关爱。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鲍某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彻底改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鲍某对教师十分尊重,对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逆反心理在减弱,纪律情况也有了明显好转。更可贵的是,他懂得了体谅妈妈的辛劳,放学做完作业后,竟主动替妈妈分担家务。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的,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训教,而应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愿流连于教学的伊甸园,像徐志摩先生所说的那样:向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