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校本课)
34665000000011

第11章 追寻生命理解之源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梭罗《瓦尔登湖》

姓名:吴沙

所在学校:长沙市高新博才寄宿小学

从教年限:10年

最喜欢的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空谷幽兰》《瓦尔登湖》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看书、旅游、烘焙

第一部分我的教育自传

一个人的成长应该从起点开始,而每一次生命质的飞跃,又是自己成长的新的起点,我总是试图去追寻、去理解生命之源,总是纠结于意义和过程中,如夸父逐日,奔跑,执著,无畏、坚守……怎么说自己的成长历程呢?有四部网评很高的电影,正好可以把我的生命之珠串撷起来。

《死亡诗社》:感受自我精神独立之谱

理想是什么,是对自己精神独立的尊重。看完电影后,我这么写道:“最后,孩子们站在桌子的那刻,我哭了!”那些电影情节不断在脑海萦绕:Keating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地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我没有碰到那么好的老师,但是我碰到了这么好的电影,Keating那些言语正好契合了我内心深处的脉门,如果以前只是在成长,那是积累量的变化,只有思考过自己,去阅读自己的生命,才会明白我需要什么。我为什么要当老师?我要当个怎样的老师?我的职业幸福的方向在哪里?我如何去坚守我的教师理想?

我不是一个很安分的人,特别是我的内心。我是天蝎座,O型血,它们赋予我无穷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大学填报志愿,因为不愿意以后当语文、政治、历史老师,所以选择了教育学,也是缘分,误打误撞地爱上了教育学,也爱上了心理学,在大学最初这两门是不分家的,因为兴趣,我这两门学科基础打得很扎实;2002年毕业,我选择了小学教心理学,还是因为兴趣,我喜欢教书,我喜欢儿童,我想在儿童教育领域有自己的一番天地。

一直坚持,是因为理想;一直执著,是因为思索。一个老师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精神追求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又怎么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呢?现在的学生,在眼界上,在思想上,远远不是过去的孩子能比的,他们接受的社会信息量是巨大的,作为老师更加不能停止求索的脚步,我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要看够30分钟的书,每年自我投资去培训,去学习,不仅仅是本专业的学习,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积极地参与。

记得2011年的暑假,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我都在为心理二级咨询师考试而备战,回到了平淡、枯燥而踏实的简单生活中,一边带孩子,一边复习,没有任何娱乐的时间。因为上班后,学校的工作和家里的事务,根本无法集中精力来学习,不过一旦为自己的理想而追求,那股原生的动力就无法阻挡。2012年初,我顺利拿到了资格证,更让我欣慰的是,我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面对同样的问题,思考的角度和视野也不一样了,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永远能跟上社会、学生发展的步伐。

当别人问起,我为什么总是那么有动力,那么激情地投入工作中,我想是因为我从不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它是我兴趣所在,我喜欢思考、研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育现象?怎样教,学生会学得更好?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的老师?理解了自己,尊重了自己,思考了自己,才适合在教师的职业发展道路上走下去。

《菊次郎的夏天》:聆听平实幸福生命之曲

听了一首歌,心里愉悦而安全,不再对幸福存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磕磕碰碰也是一种满足。不妄念,不磨折。

它叫做“菊次郎的夏天”。

看了一部电影,清新的画面,没有冗长乏味,没有浓墨重彩,不拿捏不造作,一切刚刚好,刚刚好打中你内心最温暖的地方,比水更细腻,更柔和。

它叫做“菊次郎的夏天”。

整部片子,处处都有蛙叫虫鸣,浮云朵朵。处处都有心灵栖息的驿站,充满了绿色与美好的旋律,充满了大家的欢声笑语。

我只想说,幸福不在目的地,而是在路上。

如果上一部电影是为了先读懂自己的心,那么这部电影更大的魅力在于久石让的配乐,如同诉说着自己点点温馨经历,甘于平实,体会着教育人生的幸福。

小时候,我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我做小老师,让其他比我小的孩子乖乖地坐着听我讲课,那有模有样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可能是迷上了那种感觉。后来进入了湖南师范大学学习,大三的时候在小学实习,深深地被小孩子纯真的笑、无忌的放肆所感染,在大四找工作时坚决要到小学去,而幸运之神又眷顾了一下,我来到一所在理念等各方面都不错的小学,并任教心理学。

那年是2002年,我所面对的现状是,没有教材,没有上课的模式可学,一切从零开始。我上课的内容还要立足我们学校的校情,立足于我们学校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来设计心理课程,当时不像现在有这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各种教材借鉴,所幸学校派我去北师大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并接触了北京学校心理课的教学模式,让懵懂的我有点找到方向的感觉,也许别人的模式并不适合自己的学校,但是总算有了个路标在那里。

回来后,我开始构思设计每个年级的心理课程纲要,真是边教学边思考,一不小心就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它有活动、体验的特点,它是让学生从内心中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它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课,真能让我体会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与艰辛。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初步地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同时,我也在2004年市心理课比赛当中获得了一等奖。

2007年我开始尝试把实践活动融于心理课,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并在六年级进行教学实验。我选定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就是有个北京女孩在重阳节那天写了《给老头老太们的23条军规》发布在网上,结果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而当时我正在思考如何把“孝”的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并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别人,我就提出来让孩子们做个课题研究“关爱老人,从心开始”,这种从实际出发,从需求出发的校本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课题结束后,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不仅出版了,而且还获得了全国一等奖。那次的课程试验,让自己收获很多,成长很快。

此后几年,不仅我在做,同时也带动学校的老师和我一起体验校本课程开发的快乐和成就感,其实还是那句话,教育的幸福感不在目的地,而是在路上。

《放牛班的春天》:理解学生内心灵魂之歌

孩童时代的面孔,连同内心深处的情感对我们是如此珍贵。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中,幼年时期的记忆永远无法磨灭。飞逝的欢笑和无法抑制的泪水都已成为过去,却永远不能忘怀。如果是由一段音乐,一首歌或是一组合唱连接起这遥远的回声,那么它们所打下的烙印就更加深刻。可能是由于这个缘故,当我看到一群反叛的寄宿学校的孩子们被召集在一个合唱团里,谱写出他们动人的孩提乐章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雅克·贝汉

这部电影,作为老师的话,是一定要看的,看了之后,你会知道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老师。其实我的成长过程,跟我的学生的成长也是息息相关的,是伴随着我对孩子们的日渐理解而不断成熟。

如果说工作的前五年是关注自己的教学,那么从第五年开始,我的专注点开始慢慢地从教材转到了学生的身上,对于课,我不会问自己上没上完,上得怎样,我会关注学生的细节,会问学生,这节课你感受到了什么?原来我会担心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现在我充分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极大的潜力,他们无所不能。

其实,我的改变是源于那次参与郑和钧教授的“综合实践与自我教育”课题研究,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小学生自控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研究中他们在思想成熟度、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方面都表现出了很高的发展水平,当我们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发展时,往往容易受经验束缚,低估小孩的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从此,我从内心中真正地尊重我的孩子们,并且充分相信他们的潜能。遇到挫折,他们不一定需要你的说教和指导,也许你的理解和鼓励,对他们来说更重要。

《美丽人生》:追求善良人生

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爱着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他的勇气与智慧,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真正的光芒,是影片中男主角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

“Life is not perfect but still beautiful。”这是我自己引申的一句话:生活不完美却仍旧很美。的确,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最重要的人无与伦比的爱,冷静、善良的人生态度,一个内心快乐、充盈的老师,才可以培养出同样内心快乐健康的孩子;一个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老师,才可以给予学生同样热情、幸福的童年生活。

我一直努力向前,不问得失,把生活给我的所有,包括苦难和挫折,都当成是丰富我生命的赏赐,所以,我在快乐中奔跑着;我把所有帮助我成长的人,都放在了心上,感恩着;我时刻对自己的人生反思,对自己的每分每秒的生命,虔诚着。

一直,一直都在,追求生命理解之源!

第二部分我的研究之旅

问题来自于灵感,于灵感中发现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快速而关键的成长时期,也应该是最活跃、最健康、最朝气蓬勃的社会群体。可无数案例告诉人们,莘莘学子承受着学业、人际关系和升学等多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复杂,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重大教育问题,这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而且,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只有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全面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对校本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的理解,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可能性,也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

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但由于起步晚,社会重视度不够,可借鉴的东西不多,虽然现在已经有种类繁多的心理教辅教参,但大部分不是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老师所写,很多只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而且在具体实践中操作性不强。

立足于课堂内进行心理教学而开发的校本课程固然很好,但是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涉及课堂内。心理课程的活动性、体验性、参与性,是其他校本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最终需要他们自我内心的认同,利用心理小课题研究而开发的校本课程,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答案来源于行动,于行动中收获

从2005年开始我就在郑和钧教授的指导下,参与“综合实践与自我教育”课题研究,立足心理教育。我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带领学生进行小学生自控力调查研究。最初内心比较迷茫,专业的理论学习,加入课题学习,为我的研究和思考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其实小课题研究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或者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尝试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的学习方式。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学生综合心理素质的培养很有效。个人的成长需要思考,教育的研究更需要有探索的精神,于是,我坚定地踏上了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学习之路。

从2007开始,我立足于心理教育进行校本课程的小课题开发,带领六年级学生开始了研究。

现就我们学校开展的“关爱老人,从心开始”这个主题活动来具体阐述我们的做法。首先,选题的背景来源于现实,上个学期教育处向我反映,开学来发现六年级的学生太过于自我,有家长也谈到自己的孩子对长辈很不礼貌,没有尊老之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众星捧月,对老人观念淡漠,责任意识不强。特别是2006年9月,也就是重阳节那天,北京女孩LISA在网络上发表的那篇关于老人的《致北京老头老太的一封信》,给老人下了23条军规,顿时引起了社会对老人的关注和大规模的讨论,那么我想正好利用这个教育契机,把这个话题带到课堂,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以亲身体验为主,来一次心灵的撞击。

其二,依据这个活动的背景,设立了这次活动的目标,我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面渗透心理教育的活动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以大主题为中心主线,然后以扩展小主题的方式切入,这样可以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了解。

其三,具体操作过程:

准备阶段(4月):

(1)收集资料,老师问题引入,全校六年级展开一场关于老人问题的大讨论,提出活动大主题。

(2)在总课题下,老师带领学生以班为单位,自由分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并确定研究的小主题(每班约3—4个小主题)。

(3)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我上了方法指导课,告诉孩子们如何开展自己的活动,有哪些形式收集资料等。

(4)小组成员分工,各个小主题做好活动方案(这是6(2)班活动方案,我们还为这个活动组建博客),制订调查问卷和采访提纲。

实施阶段(5月):

(1)利用3个周末的时间,由各组组长带队走入社会进行调查和采访,开展与小主题相关的各项活动,及时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文字、录音、摄像)。

(2)我对学生的活动每周进行反馈,不断地让学生在活动中改进、完善,在每次活动中,要学生撰写活动反思。

(3)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开展该主题的有关活动,展示学生活动成果,如手抄报展览、国旗下的演讲、与老人联欢、慰问老人等,使活动丰富多彩,更有意义。

总结阶段(6月):

(1)各组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老师指导撰写小课题报告,并以班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汇报活动。

(2)最后由学生骨干负责完成最后资料整理和总结报告撰写。

其四,整个活动,我们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过程评价和终期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立体交叉渗透,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来开展校本课程,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益处毋庸置疑,不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有许多困惑的地方,我是一个人组织三四百名学生一起搞活动,怎样做到指导到位,反馈及时呢?还有些家长、学生不理解这样的活动,生怕耽误了学习,也怕出去发生安全事故,所以教师必须做足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取得各方的支持。

其次,小课题研究应该具有推广的价值,而不是做了这次就结束了,要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益。那么当我第二次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时,就不能生搬硬套上一次用过的内容和资料,一来不符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二则对于同一课题并不适合完全重复开展,创新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还有,就是怎样形成有效的教材体系,设计出一个指导性的框架,以后开展小课题时,不仅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为其他老师提供借鉴和帮助。

在活动实施中,我不断分析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来采取相应的方法。首先,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采取了课题层级负责制度,直接管理每个班课题小组长,再由他们分配、完成具体的任务。其次,为了保证课题实施顺利有效地进行,在问题提出阶段,可采用调查表的方式,或者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进行探究阶段,可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访问、调查、观察、查资料、做实验等方法;交流展示阶段,形式就更多样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课题内容,可采用小品、辩论、小组展示、展板、海报、论文、录像、实验报告等形式。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可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宽容,容许儿童兴趣的转移,宽容儿童童话般的语言和思维,宽容儿童的错误。切忌用成人的眼光把儿童的思维一棒子打死,切忌把成人的思想强加于儿童身上。其三,我发现给孩子不断的鼓励,是校本课程取得成功的关键。这门课程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任务的,如果是一个大型的主题活动,也许一个学期才能完成一个,所以需要不断给孩子反馈,不断鼓励他们,让他们及时看到自己的小小成果和进步。在肯定之后,继续探索,继续前进,这样才会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利用周会、举办学生手抄报展览、给学生组建专门的博客、期末评优等方式,让每个孩子获得最大的成功感受。

小主题研究,经验的积累是很重要的因素,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构建同类小课题活动开展框架,对小课题研究进行分类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学校的校情而采用不同的素材,真正做到从实际中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这次活动中,不仅学生受益颇多,我也有了新的看法和体悟。心理小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这是一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的课程。通过这次主题活动,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弟子不必不如师”,感受到学生的潜能和超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老师说得越少的地方学生的思维越活跃,老师干涉过多的地方反而很难见到学生有新的东西。引导是授之以渔,学生主体,无论是活动主题和方法,老师仅指引大的方向,这才能体现校本课程活动的生成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保护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上这门课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的想法与众不同,要是单独为他搞一个小主题,我又怕他完成不了,而且我也觉得很麻烦,到时还要单独指导他,于是我就要求他还是去参加其他的组。接下来的日子,我发现他一上这门课就不像原来那样积极,组长也反应,他基本就是旁观。这时我反思,是否因为我觉得麻烦,强硬地剥夺了他的选择权,我有没有站在他的角度去尊重他的想法呢?我觉得不可能完成,这是我的个人想法,可是,对于他来说还没有尝试,就被我用教师的权威否定了。后来,我单独找到他,同意他用自己的想法,他开始觉得不可思议,接着他所投入的热情是其他同学不能比的,而且后来他完成得也相当不错。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让他埋下好奇的种子,这样他才会真正地去体会,才会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孩子不仅需要理解,更需要尊重。

在活动过程中,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功,相信孩子能创造奇迹。其实每个孩子成功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只定一个标准是非常残酷的事情,这是直接用一批孩子的不成功来成就少数孩子的自信。其实人是不一样的,人的能力也是有大小的,在这次主题活动中,我要求孩子要和自己比,例如,你原来胆子不大的,现在你敢去采访了,尽管话说得不多,但你是成功的。当我看到孩子们自己拍摄的采访录像,看到孩子们的小论文,看到孩子们自己设计的各种问卷,写的反思,我觉得每个孩子都能够成功,但老师要善于做孩子通往成功之路的铺路石。

在其后的研究中,我打算把这个活动深化,以六年级为辐射点,向其他年级开发同类型的课程。

对策来源于反思,于反思中成长

随着小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愈来愈显示出其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位置。心理小主题校本课程的开发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知识,社会课题与学生问题,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统整”的形式将各领域的学习关联起来,形成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将理论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的知识,校内与校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课题研究中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课题推广过程中,要把握小课题研究活动的教学目标,在目标设计中不能缺失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良性渗透,这就为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切实落实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关爱老人,从心开始”六年级小主题活动探究中,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面上都涉及身心教育的活动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在课题中紧扣校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小主题研究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其涉及社会、自然、自我领域,超越了学科的逻辑体系。学生选择研究主题,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参考指导,并建立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包括了学生生活的全部,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衍生出新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校本课程的小主题研究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实施多元化途径。小主题研究的实施就是强调学生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真正愿意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多角度、多种形式地开展活动,因此我们在重视学生的探究和实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作用。教师如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以及所指导课题的具体问题,使用多种指导手段,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课题的影响和推广价值所在,主要看新课程是否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质的改变,这离不开评价的手段。学科课程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学科技能的评定,我反对仅用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分类划等”,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不是像传统的常模评价那样与别人、与固定的标准进行参照对比,而是更主张与自己过去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或进步,更注重个人体验与成长,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为了能在小课题研究中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我思考了以下几个要注意的方面:

1.要正确处理研究主题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一般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事先预设好研究的主题,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而且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各不相同,这就要根据教学实际,允许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中生成有价值的活动主题,并且选择适当的、有效的活动方式。作为教师,要正确处理预设方案与活动展开过程中新生成的主题、发展目标以及内容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找到感兴趣、想研究的心理课题,并引领、指导他们进行研究。

2.要加强教师指导作用。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及时地处理、解决问题。不但要解决主题本身研究的心理现象,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迹象,最后还要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让研究活动的效果更加明显。另外,教师还需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

3.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要注重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包括对选题、研究活动、态度、成果的评价等各个方面,并通过自评、互评和家长、社会的评价,不但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落到实处,而且使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客观的反思,看到长处和不足,并在评价中受到鼓舞,积极开展课外延伸活动,使整个研究设计活动有始有终,并且会把这种对学习、探究的热情延续到今后各类学习中。

4.要和班队活动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落实,光靠40分钟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既不能完成研究任务,也不能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现象的需求。为此,必须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依托班队活动,发挥综合效应,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的小课题研究。课内可以组织讨论,提出研究方案,也可以进行总结展示,汇报研究成果;课外则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团结协作,完成探究活动。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不使研究流于形式。

第三部分我的田野笔记

在阅读中前行

我很少写读后感,在我小学的时候,通常运用这样的格式,先把故事简要地说一下,说完后,就谈谈自己的感想,可结合某个例子谈,也可结合某种观念谈,最后再加个感叹的结尾,就完成了任务,一般情况下是可行的。

我在想写读后感,是自己看呢,还是给别人看呢。我不喜欢常规,或者拽着别人的尾巴,我的读后感应该就是我的唠叨。

我不太喜欢看教育书籍,因为大道理太多,但我爱看薛瑞萍老师的这本书,因为她的开篇文章《不说爱》真实,真实得一下子打开了我对教育职业困惑的心结,把老师那层别人硬要赋予的神圣光环摘掉,还回教师的人性,这样让人的内心真正得到宁静。正如她所说:“想通了这一点,你将拥有宁静,你将更加愉快地投入工作。”从薛老师开篇引用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上刻着的“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开始,我便决定完成我的阅读。

薛老师很真,每句话都是真实的流露,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如果用常规正统的眼光来看她的思想,我想学校的领导阶层会很头疼。你说你的实话,那你干嘛说得这样直白,就算是那么回事,但也说不得,大方向要正确嘛。怎么能说不爱学生呢,怎么能把教师的职业贬低得那样平凡呢?什么钱,这个不是老师所应该想的。但是她首先承认老师是人,赢得了老师们的共鸣和理解。再接着看下她教育学生的方法,顿时豁然开朗,原来只有首先承认老师是人,老师才能更心平气和地承认学生也是人,而且是不完美的人,有很多缺点的人,可变因子很强的人。人对人的方式和神对人的方式,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只有人才能更理解人的想法、行为。件件小事,看似平凡,但她那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方式让我觉得,能成为薛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

薛老师很“拽”,“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需要何等的霸气。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反问自己,我能不能说上这句话“站在讲台上,我就是心理”?没有。在我教书的第十个年头,我还没有完全具有这种能量。心理的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有老本可以吃,这门学科其实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摸索,薛老师的自信是建立在她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不断地在书籍当中汲取营养和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案例中,看着看着,我的内心蠢蠢欲动,教学不仅仅建立在专业的基础上,更应该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让课在素面朝天中生动。

薛老师很“Show”,这是她的能耐。历数她看过的书,那种滔滔不绝,怡然自得,让我自惭形秽,这也是她能在课堂上很拽的底气。从中国的古代到现在,从国内到国外的书她都有广泛的涉猎,并且她把这种爱书的情结传染给了她的学生。看着她对书的品评,不想书读起来是这般有滋有味,让生活也诗意化起来,至少她这样的阅读的方式,我很是欣赏。

这是一本我很喜欢看的,不枯燥的,朴实的,真挚的教育书籍,此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整个阅读过程都能在愉快中完成,我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