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校本课)
34665000000014

第14章 “自留地”里的幸福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

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

就像飞向火光的飞蛾

甘愿做烈火的俘虏

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

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

谁能说得清

什么是甜什么是苦

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

要输就输给追求

要嫁就嫁给幸福

——汪国真《嫁给幸福》

姓名:谭彬彬

所在学校: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营盘路小学

从教年限:19年

最喜欢的书:《每个孩子都爱学》《禅学的黄金时代》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旅行、阅读、听音乐

第一部分我的教育自传

追寻幸福的旅程

当代教育家高万祥提出,学校应该是幸福的天堂。但最近几年,教育已成为社会特别关注的焦点,家长和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寄予更高的期待。教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难题和挑战。许多教师心里浮躁、焦虑,乃至产生职业倦怠,身为教师不再感到有多么骄傲和自豪。

在严峻的外部现实的压力下,作为教师怎样追寻自己的教育理想,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体现自身价值呢?也许我们不能改变宏观的教育体制,无力扭转各式迷离的教育乱象,但是我要说,作为校本课程教师我们仍然是幸运的,因为校本课程可算是新课程里幸福指数最高的课程了。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计划预留的“自留地”,允许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开发课程,吸引志同道合的学生参与研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是的,这是一个教学因素灵活多变,充满了问号和惊叹号的课程,是给予教师最大的想象空间和自由空间的课程。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会幸福!也许我们暂时做不到使学校成为幸福的天堂,但一定可以让校本课程的课堂成为幸福的天堂!

当然幸福也不是唾手可得的,在追寻教育幸福的路途上也有起伏和波折。一路上,我是这样走过来的……

缘起:幸福的吸引

2001年开福区成为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课改的新理念让教师们经历了一番彻底的头脑风暴。一下子接触那么多新思想新理论,瞬间让我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但渐渐地我发现,新课改里最令人着迷的当属校本课程了。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对自己所在学校和自身兴趣特长等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对于一直以来依赖教材上课,只能照本宣科的我来说,这种“教材没有(自己开发),学生待定(选修上课),教法空白(无人有经验)”的课程是多么新鲜哪!校本课程极大地赋予了教师的教学自由,我可以成为我希望成为的样子,只要我愿意——这就是当时我理解的校本课程!

是的,满怀着兴奋与热情,我开始了尝试。感谢刘翠红老师,她是第一个带头“吃螃蟹”的人,在她的指导下,我们学校老师们开始了校本课程的第一次通识培训、第一次自主的课程开发、第一次课程介绍、第一次选修班招生、第一次登上校本课程的讲台……经过了这么多的第一次,我却并不觉得孤单,身边有刘老师的专业引领,也有同伴们随时分享经验与喜悦,尽管有时是困惑和牢骚。

很奇妙,校本课程总是带给我新奇的体验,这里就像是灵魂自由的教师的乐土:我喜欢听音乐,于是有了“分享好音乐”;我倾心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和祖国大地的风光美,于是开发了“诗意地旅行”;我关注环境问题,“绿色行动”应运而生。同时校本课程课堂也带给了孩子们快乐与收获:“分享好音乐”使小乐迷们提高了艺术素养,使我和孩子们成了知音;“诗意地旅行”让孩子们且“行”且诵,他们爱上了祖国山河爱上了诗;“绿色行动”让孩子们了解了“地球公民”的义务,懂得了环保从身边小事做起。课堂上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清亮的眼睛,一张张无邪的笑脸,我也不由得从心里笑出来,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学生的需求、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办学特色等情况,我都欠缺考虑,更多地是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单凭着一股热情、一种理想就干得挺欢。然而这种单纯的热情不正是让一件新事物从无到有的强劲动力吗?

幸福指南:承载了新课改理念的遗传基因,校本课程别具魅力。这片热土大有可为。

偶然:当幸福来敲门

当“偶然”出现时,只要你紧紧地抓住它,那么一定会引发许多必然,如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居里夫人成为“镭的母亲”……一次偶然的经历,也揭开了我“英语魔方城”课程开发的序幕。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为了寻找适合课堂教学的资源,我经常上网搜索一些英语素材。一次我正在看一个迪斯尼制作的英语原音动画片,突然被一个声音打断了:“老师,这太有趣了,要是我全部都能听懂看懂就好啦!”我下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有一位学生向我请教学习上的问题来了。我认真给他讲解了起来。等这位同学走后,我耳边一直回响着他那句话。孩子们喜欢动画片,观赏英语原音动画片能培养他们英语语感和学习兴趣。为什么不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英语呢?于是我开发了“英语魔方城”校本课程。

在“英语魔方城”里,孩子们看短片,学英语,演故事,一起度过了许多精彩和快乐的时间。这些都源于一次偶然。虽然只是偶然,但是只要善于留心观察和细心体会,我想谁都不会错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幸福指南:丰富而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资源,能够增强学生课堂幸福指数,减少老师“组织”纪律的辛劳。与其在全期的教学生活中不断抱怨校本课程给自己增加了压力,不如在一开始就选择好的资源、好的课堂,使自己有一份好的心情。

磨砺:迈向幸福的脚步

“英语魔方城”课程开发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学生们和我一样沉浸在喜悦中。然而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有的英语动画片时间长、容量大,学生看不懂,教学效果不好。有的内容太简单,没有挑战性,学生兴趣不大。因此挑选合适的动画片素材很关键。记得当时是2003年,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远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对于这些我也只是懂得皮毛而已。

为了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虚心向身边懂电脑的高手请教,认真自学了实用的视频剪接编辑技术,还下载了一些动画软件。慢慢地我就能够对一些动画视频进行简单的加工,使教学内容更契合孩子们的发展临界值,课堂教学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幸福指南:调整一下思路,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让你和孩子们产生课堂的共鸣。

思考:开启幸福之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校本课程开发仅凭着热情和理想是不够的。校本课程是一门充满奥秘和魅力的课程,我渴望更加了解它,渴望掌握它的教学规律和方法。我尝试用课题研究来观察和思考这门充满魅力的学科。2004年3月,我所在学校申报了“开发环保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课题研究,我主动申请担任课题研究主持人。

第一次做课题,我这个门外汉磕磕绊绊,一切从新出发。大到实验研究的切入点、试验方法步骤的确定,小到一堂课的教学步骤的细节设计、学生和教师试验资料的收集,无不是我亲力亲为。我一遍遍跑图书馆,上网查资料,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一次次向专家、教研员咨询请教,论证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一回回找学生找家长座谈、调查,开展行动研究。也许在别人看来这些做研究的日子是那么烦琐劳累、枯燥冗长,可在我的眼里,它们是那么质朴和真实,唯有经过了这些历程,才能去芜存精,掌握校本课程的本质和规律!

2006年5月,课题圆满结题,并获得了2006年度长沙市小学课题成果一等奖。依托课题的研究,学校分别获得了长沙市绿色示范性学校、长沙市青少年维权岗、开福区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更加重要的是,校本课程的课堂不仅放飞了孩子们的心灵,张扬了孩子们的个性,也发挥了我的专业特长,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和空间,使我逐渐走上了科研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幸福指南:深入研究一门课程,会发现其实教学内容是取之不尽的,用脑思考,你的内心会更加强大。

展示:品味幸福

孩子们的个性特长需要展示的舞台,孩子们的辛苦付出需要鼓励和喝彩。也许展示的对象不能面向全市、全区甚至全校的师生或家长,但是在校本课程的班级上,教师们还是有能力搭起一个小小的舞台。因此我尽力创造属于孩子们的展示机会。在“英语魔方城”学习了英语视频短片,扫除了语言输出障碍之后,我会关掉声音聘请孩子们为“默片”配音,表演短剧,还会评选最佳配音、最佳搭档、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孩子们大多都十分踊跃地参与,英语语感和语音语调在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增强。记得当年学校利用六一儿童节,筹办了一个全校校本课程班级的展示活动,邀请了家长、教育局领导和社区居民参加。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面对着更多的观众,我的孩子们没有怯场,他们流利的英语、大方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后来开发“绿色行动”环保校本课程时,我任教高年级班级。遇到合适的题材我会请学生们自己“讲课”。课前我将下节课的主题预先抛给学生,有意愿要登台主讲的同学会回家做好资料搜集的准备。正式上课时,先由几名同学轮番“开讲”,最后我来进行梳理和补充。至今我仍然记得,“珍贵的水资源”、“地球,我们共同的家”等案例,由台上小讲师们娓娓道来,台下的小观众听得聚精会神。虽然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还很稚嫩,教态有时也会羞涩拘谨,但有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他们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输给我这个专职教师。“环保知识抢答”“环保故事演讲”等竞赛更是每学期的重要环节,孩子们一个个会做好精心的准备踊跃参与。看着学生们那一张张充满自信和喜悦的脸,听着孩子们由衷的欢笑和阵阵的掌声,我感受到了校本课程带给我和孩子们的幸福。

幸福指南:活动永远是孩子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别忘了一个学期要组织开展几次激发孩子兴奋点的活动。也许你的课程会让学生遗忘,但可能某一次活动却会在他们的记忆里铭刻,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课改十一年,我经历了工作单位的变迁、任教学科的变化、行政职务的变动,但不变的是我始终没有离开校本课程的讲台,始终无法放弃这片精神自由的疆土。校本课程的灵动多变,放飞了孩子们的心灵,张扬了孩子们的个性;校本课程的纵横捭阖,拓宽了教师们专业成长的视野和空间;校本课程校本化和特色化的特点,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如虎添翼,学校特色更加得以彰显。事实证明,校本课程可以成为学生生命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幸福天堂!

校本课程的开发,永远是动态并充满变数的,而我们的思考和探索也应该是永无止境的。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奔跑才是最美的姿态、淋漓尽致的投入才是幸福!

第二部分我的研究之旅

接住一滴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寻找新粒子的实验过程中,曾经这样形容这项实验的难度:“在雨季的时候,一个像波士顿那样的城市,也许在一秒钟之内降落下千万颗雨滴。如果其中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出那一滴雨。”无机世界的科学实验容不得半点马虎,而与有着丰富情感世界的孩子们打交道,肩负着塑造他们的心智与品格重任的教师们,更应该善于发现和接住那些“雨滴”。

就是这滴雨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曾遇到这种情况:课堂上任我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却是心不在焉,作冥想状。还有的教师遭遇到更大的尴尬:开办数学期的校本课程选修班级人数逐渐减少,最后仅剩寥寥几个人,面临着被“解体”的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日常事务的消耗,教师们的开发热情会呈现逐渐走低的态势,下滑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始终在一种低迷状态维持。这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已不再高昂。这种非良性的师生互动最终将妨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我随机抽取了我校校本课程班级的81名学生(涵盖高、中、低年级)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结果我发现,被调查的19%的学生对自己选修的校本课程不抱好感,占总数50%的6名校本课程任课教师曾经或者正在上着一门不受欢迎的课程。

由于校本课程属于个人独立或合作开发的课程,学校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质量。为了保证课程开发的质量,教师应如何对自己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监控呢?

怎样接住它?

确定了研究目标以后,我是这样为自己的研究进行准备的。首先是有关教学质量监控的理论学习。

我了解到,课堂教学监控系统的运行,是一个促进课堂生长,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以引发、激励教师和学生自我监控为核心,力求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来实现“无痕监控”的目标追求。

课堂教学监控系统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决定了其运行流程必须覆盖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

摘自黄秋明、王正、龚蓓所著《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

有了理论的支撑,第二步我认为应该关注和贯彻到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准备教材—学生选课—课堂教学。

一、准备教材

准备教材是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定教师自身擅长和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形成课程纲要,以及备课等。这一环节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基础,因为我们无法想象要求一个教师教好连他自己都不喜欢或不熟悉的一门课程。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我本人也十分关注人与环境、能源与发展的关系。因此,我确定了我的课程选题是旨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绿色行动”。

二、学生选课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没有高质量的学生,就难保证有高质量的课程。我们这里提到的“高质量”是指对所选课程最感兴趣、最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只有挑选到“高质量”的学生,保证课程质量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为了能招收到“高质量”的学生,我精心准备了在动员大会上将要宣讲的《课程简介》,用生动的语言、真实有趣的事例,介绍了环保知识的普及和行动的实施将会给地球环境带来多大的转机。果然,报名选修“绿色行动”的学生达到了八十余人。经过学校调整分班,我任教“绿色行动”高年级班,班上有二十四名学生,分别来自五六年级。他们中既有刘小曼、李莹莹、沙梦洁这样学习优秀的学优生,也有吕力、梁江宁、辜文强这种调皮捣蛋的所谓“主科学困生”,但是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敏感好学、关爱环境的好孩子,是一群“高质量”的学生。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保障课程质量的关键。我尝试主要采用书写教历、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调查反馈等手段监控课堂教学质量。

我的校本课程教历(节选)

课程名称:绿色行动

1.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生态知识,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懂得爱护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知道绿色消费,废物减少、再用和循环利用以及节水、节电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并付诸行动。

2.教学资源

《小学互动式环境教育教材》(节选自中国环保网、绿色中华环境保护网)。

以案例“口香糖污染环境”为例,我是这样开发课程的。我注意到校园里不少学生口里总咀嚼着口香糖,地板上黏有口香糖残渣,扫除时这些残渣又很难清除,于是我搜集了有关资料,用两个课时与学生一起探讨了口香糖污染问题。

教学设计:口香糖污染环境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关注不起眼的口香糖污染问题,注意从小事看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二、教学对象

我校校本课程“绿色行动”高年级班。

三、课时安排

共有两课时。

四、教学场地

教室、校园、家里。

五、教学用具

口香糖、废纸、塑料、小铁铲、花盆或校园内的土地等。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吃口香糖(发给每位同学一块口香糖),想一想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吃口香糖?

学生1:口香糖好吃。

学生2:今天的学习内容与口香糖有关。

教师:说得好,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口香糖污染环境(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师:口香糖好吃,可它的残胶该如何处理呢?

学生:直接扔到地上;

扔进垃圾堆;

用纸包好扔掉……

教师:口香糖残胶黏到地上,踩实,再想办法将它拿起,是不是不太容易?而如果将它用纸包好扔掉,对环境就没有危害了吗?

教师请同学们对吃完的口香糖残胶进行分组讨论,如何处理这些残胶最妥善,最环保?

2.实验一:

教师请同学们将口香糖残胶粘到纸上、桌上或塑料上,压实后,试试哪个容易取下。再用尺子量一量残胶被压实后的大小(测量直径,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算一下面积)。

3.实验二:

教师请同学们将残胶埋在土里或放在自来水、洗衣粉水、食用醋里1—2周,观察将会发生什么。请与同时埋入的废纸和塑料及口香糖进行对比、记录。

学生预测:残胶会融化、会缩小、会变色、不会发生改变……

要求各小组记下详细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三、课外延伸

分小组在教室里、楼道里、公共场所进行观察和清点,看一看各地方有多少块口香糖残胶。外出考察的地点可以是商店、火车站、饭店、马路旁等。

调查方法:可以先测量被考察地的面积,然后再清点残胶的数量。

第二课时

一、汇报调查结果

各组分组汇报结果,结论是:

实验一:物体表面越光滑,残胶越容易清除;表面越粗糙,残胶越难清除。

实验二:“顽固”的残胶就像塑料一样,在各种环境下总是“无动于衷”,说明口香糖残胶在自然界中难以除去。

课外作业:教室里、楼道里、街道上、饭店里、火车站的地面有很多口香糖残胶,残胶数量与流动人口数量成正比。

二、讨论

1.为什么在教室里、楼道里或街道上到处有口香糖的残胶?

2.自己家里是否有这么多的口香糖残胶?为什么?

3.口香糖在自然界是否容易被消化?解释为什么一旦黏在地上会很长时间不会消除?

4.如果我们学校的同学每天每人都往地上丢一块,又被踩实,请学生计算一年下来我们学校将会有多大一块口香糖残胶?

5.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的问题?我们如何从小事情看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己在今后将如何努力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不良习惯?

三、实施“绿色行动”

1.给全校同学发一个倡议“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2.每人争取做到:少吃口香糖,并向家人、朋友宣传——口香糖污染环境。

行动!行动!

第一课时,走进教室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发给每个学生一块口香糖。孩子们很兴奋,纷纷猜测老师的意图。孩子们很聪明,很快有人猜测到学习内容与口香糖有关。当课题出示后,同学们都露出惊诧的神色,吕力同学甚至马上将口香糖吐掉,连连问道:“口香糖是不是有毒?”当证实口香糖并没有毒时,他又惋惜起还没嚼完就被吐掉的口香糖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实验二要求同学们各自回家进行试验,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创意,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刘晓曼将残胶泡在洗衣粉里,沙梦洁将它埋进土里,刘娆将它泡在醋与盐的溶液里,江浩将它埋入沙里,梁江宁同学则将它粘到家里煮饭的高压锅盖上,想知道每天两次高温加热,它会不会像米饭一样煮熟或者融化。同学们每天都认真做好了观察记录,亲眼目睹了口香糖残胶顽固得就像一块石头,很难随温度、环境的改变而被腐蚀和分化。第二课时快结束时,张龙和周胜道同学提出:是否一周时间太短,如果是一个月或是一年,情况会是怎样呢?我立刻支持他们和其他有兴趣的同学将实验持续做下去,并将观察到的现象随时告知大家。他们表示回家将继续实验。

同学们没想到在享受过美味的口香糖之后,遗留下的残渣竟是如此令人头痛的“顽固分子”,更没想到原来“环保事业”竟是人人有份,而且简单到只需要少吃一块口香糖,节约一张纸。同学们踊跃发言,争相说出自己的感想。辜文强说:“我的同桌盛果很喜欢吃口香糖,每天不停地吃。她这样做多不环保呀。我一定要告诉她,口香糖污染环境,劝她少吃。”别的同学也纷纷指出自己的同学、亲人、朋友中有谁爱吃口香糖,认为必须要提醒他们保护环境,少吃口香糖。这让我想到是否可以扩大我们课程的影响范围,向我们身边的人发出倡议呢?于是我将“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集体签名活动”作为本课的拓展。活动开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掀起了全校师生共同开展“绿色行动”的声势。

我区校本课程设置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还有“环保小卫士”、“环保纵横”等,我一直都有可供参考、共享的资源和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教师们通过专业的培训,市区级教研活动、片组交流,校本教研、网上论坛等各种渠道,进行着教学信息交流和同伴互助。同行之间的相互促进为课程质量的提高保驾护航。

开福区校本课程教研员刘翠鸿老师一贯强调课堂教学是课程质量的生命线,为培养教师自主实行对课堂教学的监控能力,她为大家作了关于“课堂教学监控系统的运行机制”的报告,报告指出,课堂教学监控系统运行的基本路径是:课前检测—资源调动—过程控制—总结评价。

事先检测,确保系统在工作时处于最佳状态,是自动控制理论的重要思想,也是评价作为系统的课堂教学监控的重要特征。资源调动是指教师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自我监控意识的唤醒,以及对能够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条件的利用。过程控制是监控系统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个问题迅速作出反应,并使之得到有效的纠正和预防的重要保证。总结评价是课堂教学监控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对教学工作具有反馈、激励、总结、提高等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环节的实践,我探索到一些能有效监控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途径。

1.关注监控气氛以及师生间的关系。只有靠激励的作用,才能使学生产生投入新的学习活动的热情。激励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优质高效进行的有力武器。

2.发挥教研效能,培养监控能力。根据教研活动的内在功能作用,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方法,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一般经常用到的方法有诊断法、反馈法、迁移法等。

3.学生评教制度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评价往往是最客观和公正的。应坚持对学生开展调查,及时反馈到教学中。以下是我采用的调查表格。

4.家校互动:学校教育的效果必须要在校外得到拓展和延伸,为争取家长的认同、配合以及给予教学工作客观的评价反馈,我设置了一张家长调查表,请家长在学期末填写。

接到那滴雨了吗?

对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实施监控,我用了三个学期的时间进行探索。总结这段时间的收获,我认为在以下方面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1.选修“绿色行动”85%的同学们表示“很喜欢”这门课程,下学期将继续选修。吕力是个“小调皮”,在选修“绿色行动”前,他还曾选修过“校园NBA”“小小漫画家”等别的校本课程,可每次都待不长久,现在他似乎找到了他的兴趣所在,每次上课总盼着能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游戏。

2.调查显示班上97%的同学已具有一定的环保知识,并能自觉运用到日常行为中,在亲人、朋友、同学中还能开展一些环保的宣传教育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作为教师,我在活动中关注到课程的开发、实施,观察比较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调查收集了有关资料,及时记录整理了反思和心得,撰写了论文,形成一定的对课程质量实行监控的能力。

但是随着研究的纵深开展,我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像我一样的一线教师自发自主地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质量给予关注并实施监控,或是开展其他教学研究,难免会因为自身理论水平、专业技能等主客观因素,遇到困难或受到束缚。如何在制度上保证课程质量监控能正常、有序地运行,使教师在具体操作中有书可查,有据可依,有样可学呢?

调查结果表明,要提高课程质量,光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广大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由于对校本课程这门新课程的不了解和不重视,有的家长认为升学考试不考,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就不认同,不支持,甚至还起到消极作用。这些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偏见,也形成了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阻力。学校和教师应该从更多渠道、更具技巧地宣传校本课程的理念,争取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当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莱德曼教授也曾发现了新粒子的一些模糊现象,但他没有坚持探索,最终痛失诺贝尔物理学奖。莱德曼的失败在于,他没有丁肇中那种在千万滴雨中执著敏锐地去接住那一滴有颜色的雨的精神。失败与成功之间,有时就只是一滴雨的距离。在教育的园地里,平庸与幸福之间,或许也只是一滴雨的距离。

第三部分我的田野笔记

让我做“叶”的事业

“这是我六岁时在杭州西湖照的照片”,王学晟同学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了他和家人在西湖边的合影,六岁的他咧着缺了门牙的嘴咪咪笑着。同学们被他的萌照逗得开心大笑。这是高年级校本课程“诗意地旅行”课堂上的一幕。

现在的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更宽裕了,孩子们的见识更广博了,不少学生在假期会与父母出门寻亲访友和旅游增广见闻。孩子们一路上新奇的经历很愿意与大家分享。但对于去过的风景名胜,孩子们的印象往往单薄得只有美景,当地的风俗民情、历史渊源等更深的人文内涵却很少能够体会,这实在令人惋惜!我认为如果在饱览自然景观的同时,孩子们能更多地注重品读当地的人文美,那才真叫不虚此行。于是我想到要开发“诗意地旅行”这门校本课程。

在最初的几堂课上,我介绍了自己去旅游过的泰山、云南等地。除了用照片展示这些地方的美景以外,我还讲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故事和深刻哲理,介绍了云南“女儿国”、“泼水节”等奇特的风俗民情。最后环节我推荐了关于泰山和云南的经典诗篇,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起动情吟诵。欣赏了美景,知晓了民俗,品读了美文,孩子们比较立体地认识了泰山和云南,知道了对于一个陌生地点可以通过这些角度来观察了解和介绍给别人。看到孩子们听得神往的样子,我趁热打铁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招标”,寻找下一位介绍自己的“诗意旅程”的孩子。要求“中标”的“小讲师”做到:用图片展示当地美景;用优美简洁的语言介绍当地历史名胜和风俗人情;用诗歌或美文烘托当地的诗意美。规矩就这样沿用下来了,以后登上讲台开讲“诗意地旅行”的孩子们基本都能从这三个角度向大家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后来孩子们在旅行时也知道了从这三个方面去观察和感受旅游景点的美。有位家长后来对我说,她的孩子现在每到一个新地方就爱问很多为什么、怎么样,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我很高兴“诗意地旅行”能带给孩子们这些变化,而课堂上我也从来不缺乏“竞标人”,往往是需要大家投票共同来决定下节课的主讲人是哪几位同学才行。

这时王学晟同学介绍了他在西湖看到的美景,并且与大家一起品读苏东坡的经典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他点开声音文件民乐《凤求凰》,在雅韵悠长的古琴声中,他自己首先大声地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一遍诗歌。然后他要求全班有感情地齐颂。这孩子上课前就问清楚了我音乐怎么播放,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电子稿字体调到了合适的大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难怪他讲得有板有眼,真像个小老师!站在角落的我不由得笑了。杨进业同学补充了宋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脍炙人口,杨进业朗诵的时候有同学一起小声附和。我邀请他们起立与杨进业再一次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看来上节课“招标”确定了王学晟主讲西湖主题后,别的同学也没闲着,资料补充的功课做得也挺充分呀。“这一点在总结反馈时应该提出表扬”,我心里暗暗盘算着。

下一位登台的是吴玲芝同学,她介绍的是橘子洲头。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吴玲芝妈妈提起他们家境不是很宽裕,孩子没有机会出远门。小灵芝要妈妈答应,当同学问起的时候,一定要说她曾经去过北京旅游。我听了后心里有一丝不安,反思自己在课程开发的时候,是否设身处地为每一位孩子考虑周详?经过仔细的思考,在下次的课堂上,我对全班同学说:“并不一定只有去遥远的风景名胜区旅游才叫作诗意地旅行,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放飞敏锐多思的心灵,市内的一次郊游、一次远足或者登山也可以充满诗意。”大家列举了以往春游秋游去过的好地方:岳麓山、雷锋纪念馆、橘子洲头、贾谊故居、天心阁等等。师生们现在蓦然发觉,只要细心体味,长沙这座历史古城不也满载着故事和沧桑,充盈着诗情与画意吗?原来生活中一直不缺少诗意,缺少的是诗意的情怀啊。我们要诗意地旅行,可以先从身边开始!

这次吴玲芝同学推荐给大家的诗词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她听取了我的建议,为“怅寥廓”、“峥嵘岁月”等难读准和难懂的字词注上了拼音和解释。为了在word文档上标注拼音,这姑娘可着实花了不少功夫呢。现在同学们朗诵诗句比较流利,看来效果不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或许是受到毛泽东激扬文字的感染,或许是勾起对曾亲身游历过的橘子洲头的遐想,同学们吟诵的诗句委实读出了几分磅礴大气。我欣喜地感到,比起孩子们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木讷和拘谨,现在无论从眼界、思考方式还是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他们各自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泰戈尔说:“果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的,专心地垂着绿荫的。”对,就让我做叶的事业,平凡的一片叶自有它的激情,谦逊的一片叶也能营造一份阴凉。片片绿叶护卫下的花儿开得更加娇艳,结出的果实更加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