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校本课)
34665000000004

第4章 校本课程教师成长的行动策略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如果说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那教师就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新课程实施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校本课程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赋予了教师多重的角色,即教学活动的创造者与实施者,课程资源的挖掘者与利用者,临时班级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课程评价的执行者与指引者等。作为教师个体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中有哪些具体的事务,教师要掌握哪些实施校本课程的策略呢?

一、有关情境分析的策略

(一)了解学生所处水平

了解学生群体的来源和特点:学生都来自哪些年级和班级,他们的班级文化、协作精神、学习态度、家庭背景、男女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心理发展状况等,以及哪些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强,哪些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哪些学生需要老师的特殊关注等。

了解学生的动机和兴趣、需要:学生可能对这门课程并不太了解,也可能已经对这门课程的内容独立进行过研究,他们是为了进一步获得发展的机会而参加这门课程的学习,因而对这门课程的期望值非常高。

调查学生现有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群体的水平相当,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课程基础,也可能对他们来说是个完全陌生而新奇的领域;也可能学生群体差异性比较大,需要教师采取分层教学。另外,还要预先估计一些影响学生继续学习的可能情况,如学生的年龄差异影响他们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学生的性别差异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兴趣的持久程度等。

(二)调查家长与学校的期望

当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他们希望学校所开发的课程和举行的教育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的孩子受益。教师应该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对学校的期望。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与家长取得沟通。教师也可以了解他们对该课程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希望孩子得到哪些方面的锻炼和发展。

当然,教师更应了解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期望是什么。这门课程是定位在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还是有更高层次的目标——希望学生在某个方面形成特长,或者成为学校的标志性课程。教师根据不同的学校期望在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方面会有不同的考虑,并且在课时和学生基础、资源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某学校希望把版画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全校每班每周开设一节课,那么教师就要考虑不同年级的目标构建,考虑教具和学具的问题,等等。

(三)熟悉相关课程领域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要注意保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动态平衡,尽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作整体的最佳设计。然而,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开的课程不受学生欢迎,原因是与国家课程重复或雷同,也有的是因为教师不熟悉学科教学法。因此,教师在开发课程之前,应先熟悉与拟开设课程相关的学科领域。具体做法是:

1.尽可能多地收集与即将开设的课程相关的教科书和课程标准,浏览这些教科书,特别要研究其内容,以便了解该学科体系。

2.设法了解学生已经在该学科或相关学科学了什么内容,今后还会继续学些什么内容。

3.与该学科领域内的其他教师进行交谈,获取宝贵的经验,以便明确那些对激发兴趣具有潜力的内容、学科方法、参考资料和各种活动及其他资源。

4.编制一份你曾经在这一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教过的课程的名称。这些课程与你准备进行规划的课程之间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差异?可能会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侧重点会有什么不同?

5.感兴趣的学生可能会问的有关该课程的问题有哪些?

(四)挖掘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策略

为了使课程开发更完善和顺利,教师应对已有资源进行盘点,并合理选择利用。据调查,校本课程教师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课程资源。其实,有时并非没资源,而是许多资源闲置没有被发掘,如图书室的大量藏书及电教软件等。

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资源意识。有的教师一提资源就想到教科书,或者想到先进的设施设备,其实不然,比如乡村随处可见的泥巴、山坡、草地、河流,城市里的少年宫、博物馆、公园,无处不是资源。关键是教师要有发现资源的眼光,盘点现有资源,利用闲置资源,开发新的资源。

其次,要学会科学筛选资源,在筛选时要注意:一是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向;二是课程资源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三是与教师教育教学风格和修养相一致,教师能灵活运用并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四是优先利用那些身边的,低成本的,高效的,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有利的资源。

二、图解组织者的策略

为了使教师具有一个清晰的课程开发思路,促进教师思考各领域和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在此借鉴国外图解组织者(Graphic Organiz?ers)的方法,帮助教师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展视野,提出各种观点和看法,并探究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充实课程的形态和实质。下面列举网络型图解组织者:

三、提炼预期学习结果的策略

预期学习结果,亦即学习目标或课程目标,是对学生要学习的东西所进行的一种陈述,它可以是一种关于事实、观点、原则、能力、技能、技巧、价值观或情感的陈述。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这门课程学了之后,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变化,学与不学会有什么区别,从而发现这门课程独立存在的价值。

提炼预期学习结果,应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进行。教师必须回过头来利用前面的信息:一是在作课程准备时形成的一些初步观点;二是有关情境的分析,如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水平科学定位;三是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并描述;四是如果课程涉及几个年级,同时实施或先后实施,则要考虑课程目标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四、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策略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一门课程实施的质量。

(一)课程内容的来源

课程内容来自于学生生活。如有所学校周边环境差,有些孩子曾陆续遭到一些辍学青少年的勒索抢劫,于是“预防勒索与抢劫”便进入了法制与生活课程内容。

来自教师自身经验和可能习得的知识技能。教师本身也是具有内生性的重要资源,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资源都可以转化为课程内容,也有些课程内容必须靠教师的继续学习获得。教师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来自社会生活和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是课程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是本大教科书,教师要学会将动态的、变化着的社会现象和有关知识,通过适宜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学生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课程内容,使学生通过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来获得许多直接经验。如“人防教育”课程,可以美国“9·11”事件为例,世贸大厦被撞后,人群在秩序井然中疏散,消防员迅速及时到位救助,警察有条不紊地维护安全,都显示出“未雨绸缪”的民防意识和素质,从而认识人防教育的重要性。

(二)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标准

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必须与学校教育思想一致,必须符合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要求,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趣味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特征。

首先,分析学生的所缺和所需,选择最有价值的课程内容。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已经具备和尚须具备这一课程领域的事实、原理、概念、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再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决定使其最大限度地获取哪些知识,习得哪些行为,改变哪些观念,重点需要强化哪些方面,以及根据社会发展对当下学生的要求与现有发展状态之间的差距,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有益的是哪些内容。

其次,弄清学生的兴趣之所在。只有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内容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能让他们主动地去适应,去学习;因此,教师要能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上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在课程研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当然,也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忽视了知识性、有效性,要将两者有机结合。随着对课程的深入开发,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与适应状况,合理调整或增删。

(三)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方法

一般来说,课程内容组织必须遵循两个“结合”、两个“统一”的原则。两个“结合”是学科性内容与非学科性内容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两个“统一”是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课程内容的直线性与螺旋性的统一。

然而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可能像由专家主持开发的课程那样专业和规范。那么,可以采用“纵横观看”的办法来组织课程内容。如以预期学习效果为线索组织内容,横向要看课程内容是否兼顾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以及基础性发展目标的培养,纵向看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进步情况;以知识体系或教学重心为线索组织内容,横向看本课程与有关国家课程之间的联系,纵向看课程本身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一般到具体的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课程特点各有侧重。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应该同时考虑学习过程,并且考虑两者之间的平衡,使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至关重要的。

五、编制课程纲要的策略

课程纲要是教师教学的蓝本和实施方案,相当于教师使用的教材或课程标准。

编制课程纲要时,要了解课程纲要包含的基本要素及各基本要素的大致内容和注意事项。至于撰写的格式可以灵活多样,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课程纲要主要包括一般项目和具体项目,一般项目有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授课教师、适应年级、教学材料、教学时限等,具体项目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及评价。其中,课程目标表述要具体清楚,3—5项即可,不宜太高深复杂,要兼顾三个维度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主要说明课程所选择的专题、教学内容、活动项目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要将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内容分单元或分课时罗列出来,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程实施说明,主要说明教学的主要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场地、设施、班级规模及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等;考核与评价方面,主要说明对学生学业成绩如何进行评定,包括谁来评价、采用哪种形式评价,评价的标准,评价工具,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成绩的来源,评价结果的运用,等等。根据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要求和课程的特点,有的课程需要写得详细一些,有的只需写简单的纲要即可,下面是《菊花种植与赏析》的简单课程纲要。

《菊花种植与赏析》课程纲要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菊花种植与赏析

课程类型:生活技能类

授课教师:长沙市金沙小学余盈

适应年级:中高年级

总课时:35课时

教学材料:《花卉鉴赏与花文化》,孙伯筠编著,2006-5,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图说草本花卉栽培与养护》,张宝棣编著,2007-4,金盾出版社;中国菊花网及开封菊花网等一些相关网站。

具体项目

课程目标: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自实践研究“身边的科学”,探索“身边科学的奥秘”,掌握有关菊花知识及菊花种植的技能,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成为新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

1.学生经历种植菊花的过程,获得亲自种植菊花的愉快体验,形成初步的策划、组织能力和群策群力的做事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经历收集、归纳、总结有关菊花的各种相关资料(包括典籍记载)的过程,学习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

3.通过了解有关菊花的各方面的知识,发现并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喜欢并自觉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

4.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丰富课余生活,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留心收集身边的知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学习之中。

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本系列的全部课程共分为四大模块,约需35个课时。

第一单元菊花知多少

第一课说菊花:主要采取讲座或成果汇报的形式,讲述菊花的历史、外形、品性等。

第二课品菊花:主要了解我国的五大传统名菊以及改良后的新品种。

第二单元我与菊花一起成长

第一课种植基地的整理:采取课内讲授与实地劳动的形式,主要让学生了解种植基地的整理方法。

第二课菊花的栽种:主要让学生了解浅显的菊花栽种技术(注意可操作性),由容易的、浅显的入门,树立学生的成就感。

第三课菊花开了:菊花的田间管理,主要介绍菊花栽培中的扦插、打顶、摘芯、梳蕾等技术,让学生DIY(自己动手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第四课我把菊园搬回家:不让菊花在假期疏于管理,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责任感,开始了一件事,就要耐心地做,默默地坚持。

第三单元菊花与人们的生活

第一课菊花的医药价值:主要介绍菊花的医药价值,收集民间小单方。

第二课菊花茶的作用和泡法:主要了解菊花的采摘与加工方法,让它与生活紧紧相关。

第四单元菊之物语(探索菊文化,品味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一课菊花的含义:主要采取成果汇报的形式,讲述历史,介绍传统文化。

第二课咏菊(关于菊花的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吟咏、背诵)。第三课画菊(观察并画出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菊花)。

第四课写菊(观察日记、散文、诗歌)。

第五课唱菊(学唱并欣赏与菊相关的歌曲)。

课程实施说明:

1.实施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体,教师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学生是课程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程活动的条件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协作者。

2.实施的准备

(1)做好课程实施前的调研工作,用谈话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所持的态度,他们的学习愿望和兴趣趋向,为教师实施本课程奠定基础。以学生的想法和愿望为出发点,能够投其所好,因人施教。

(2)把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扩大到社区苗圃、图书馆、书店的音像部、网上资料库等。

(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活泼、互动的生生关系。

3.实施的方法

艺术欣赏:本课程属于主题统整教育,在教学中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观看、搜集、欣赏、品评等为主要形式,把说、唱、做、练等多种方式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讲授式教学:菊花的知识性内容,如菊花的类别、历史、外形、品性等;菊花的欣赏……

对话式教学:当教师提出可供讨论、研究的主题后,学生就该主题提出质疑或表达自己的看法,师生、生生通过交换意见,提出事实依据、理论根据等,相互说服,最终达成共识。如互相交流劳动的感受,分享各组的劳动成果等。

探究式教学:引起学生对某问题的探究兴趣或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制订探究活动方案,查阅和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料,在分析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强调亲身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最后发表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如菊花品种的改良、菊花的药用价值等。

4.资源开发与利用

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山冈田野的各种野菊花及家庭栽种的菊花,参观公园的菊花展。

网络资源:查找各种菊花的种植知识和菊花的其他各类知识,搜集世界各地的各种类型的菊花图片。

校内外资源:在学校菜园里开发一块菊花种植基地,与捞刀河镇联系,将其苗圃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基地。学生上课的场地采取教室内外、校园内外相结合的形式。

素材性资源:开发《菊花种植与赏析》的资源包,作为指导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考核与评价建议:

1.评价的原则

(1)过程性原则:不仅注重目标完成的结果,而且注重课程实施过程(如各种菊花资料的收集过程、小组种植菊花的表现等);

(2)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与教师、家长、同伴、自己的评价相结合。

2.评价的要素

(1)可量化的要素:要求学生期末按时交自己的菊花作业,形式不限,可以是盆景,也可以是成长资料袋;

(2)非量化的要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3.评价的标准:采用学分制评价方法,满分为十分(1)是否按时出满勤;

(2)是否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活动准备;

(3)课堂学习活动中是否与同伴有较好的合作,积极提供好的建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4)作业是否完成得有质量,活动成效怎样,成长资料袋的建立是否完整、有意义;

(5)能否坚持做个有心人,时时处处注意观察、收集生活中的有关知识。

六、校本课程教学与评价的策略

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点,所有的课程开发行为最终都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因此,课堂教学与评价的有效性决定了整个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一)管理课堂教学环境

管理教学环境往往要做好四件事:

一是教师要做好教学场地及其他条件的准备,协助学生作好必要的物质准备,课前检查学具准备或资料收集情况,并为预计可能忘带学具的学生提供可能的帮助并提出一定的要求;

二是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校本课程是兴趣类课程,因而整个课堂应让学生在一种富有趣味的、充满美感的情境中去探究,去感受,去体验,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生活,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用音乐、动画、语言、事物、角色表演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是管理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校本课程的周课时比较少,而往往组织的活动又比较多,教师必须有出色的组织管理才能,如为了避免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无休止地争论下去,教师可以圈定几个发言者;班上总有些需要帮助的同学跟不上教学进度,教师不能为了少数几个人而耽误多数人的学习时间,因此,可以实行“助手制”,由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帮助那些学困生;讨论和小组合作时让学生熟记规则,使课堂活而不乱。

(二)精心组织教学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校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及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定。按照学生的数量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采取全班组织形式、分组组织形式和个别组织形式。按照学生活动方式,可以采取常规教学式、俱乐部式、社团组织式、兴趣小组式。

当在成建制的班级上课时,一般仍沿用原有的课桌摆放形式,以减少准备的时间,让学生保持一种比较稳定的情绪。如果班级人数比较少,则可以采用个别组织形式或分组教学的形式。

当在选修课程的班级上课并且人数比较多时,一般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当场地允许而学生人数又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俱乐部式、社团组织式或兴趣小组式,学生可以按照社团规则或者活动程序,不必局限于座位,可坐可立,可室内可室外,氛围轻松愉悦,自由交流、讨论、学习。

(三)探索教学过程策略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实施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现状、学科内容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去选择相应的适宜的教学方法。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游戏、实践活动、模拟、辩论、讲授、小组合作等。校本课程门类较多,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都是可行的。根据实践经验,一般来讲,对于以理论学习或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可以采用讲座、讨论、视听的教学方法。对于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课程,可以运用探索、发现、操练、参观访问、调查、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方式。对于以培养品质为主的课程内容,通常运用扮演和模拟、游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和知识,它可以运用于模拟法庭、模拟市场、待人接物、紧急情况下的自救等。

1.视听

主要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视听教学媒体为主要教学形式或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教学方式。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调动多感官参与,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媒介直接呈现各种事物或现象;它能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利用视听媒介,还可以发挥交互的功能,改变学习方式,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实施要点:①视听法适用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时,提高学习效率时,需要进行个别化教学时等。②选择恰当的视听教学媒体。各种媒体既有优点,又有局限性,没有一种时时、处处都适用的万能媒体。③不论在什么形式的教学中,可以考虑选择多种媒体组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点。④视听资源的准备,如图书、杂志、地图等读物;地球仪、模型、展品等直观教具;电影、电视等视频资料;录像、磁带、收音机、语言实验室、计算机、投影仪等音像设备。

应用举例:在影片欣赏课中,教师采用大量的视听教材和视听设备进行教学,优秀影片中有许多是关于宇宙、地球的纪录片,科教片系列、动植物纪录片、科技系列等,这些丰富的内容引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开阔了学生视野;再如《新动物世界》系列影片,有着各式各样飞禽走兽格斗、栖息、繁衍的场景,学生通过观看,可以知道非洲猎豹、眼镜蛇、蓝鲸、东北虎等珍禽异兽的生活习性。除了这些知识性较强的影片,有些科幻片也可激发学生对星球奥秘的好奇,从而激发他们独特的想象。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筛选出适合学生的影片,采用视听的方法,并结合电影知识竞赛、电影人物模仿表演、影评、改编电影故事、编排小话剧、小歌舞、“我来当导演”、“我来学配音”等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很好。

2.探究

主要特点:教师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实验、制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进行探索,并且帮助学生检验探究的过程。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依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实施要点:①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初高中的学生。②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策划、设计、探究的方式与过程,以及选择器材并设想安全措施等。③教育学生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对问题作出解释,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也不急于告诉或询问学生探究的结果,而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检验结论。④有些活动如饲养、栽培等一般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应加强过程指导。探究法不仅适用于培养能力,同时也适用于学习知识,培养品质,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

应用举例:大量科学素养类的校本课程,就是运用探究的方法,如“做中学”是按“寻找切入点—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基本过程来进行教学活动的。

3.程序教学法

主要特点:把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小的问题,系统排列起来,通过编好程序的教材或特制的教学机器,逐步地提出问题(刺激),学生选择答案,回答问题(反应),回答问题后立即就知道学习结果,确认自己回答的正确或错误。如果解答正确,得到鼓舞(强化),就进入下一程序学习。如果不正确,就采取补充程序,再学习同一内容,直到掌握为止。其基本操作程序是:

解释—问题(提问)—解答—确认

采取程序教学法,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循序渐进地学到大量知识。

实施要点:①适用于个别化教学,虽然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但允许学生按照各自的进度进行学习。②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程序材料,利用计算机等设施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必须对每个问题作出回答,通过正确的回答获得积极的强化。③实施前,必须准备好程序教材、学具、场地或供学生学习的计算机,供教师掌握和监控学生学习状况的计算机。

应用举例:在轮滑课中,由于轮滑动作比较复杂,难以掌握,为了进一步提高轮滑课的教学质量,教师采用了程序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将教材按其内在的联系和难易程度做系统的排序,并划分成许多的“步子”:动作概念、动作技术要领、自我保护、“冰”上行走、蹬地练习、直道双脚支撑滑行、直道单脚支撑滑行、摆臂技术、停止方法、弯道技术、起跑技术、完整技术。对每个“步子”都提出具体的规格和质量要求,然后逐步显现,当学生每前进一个“步子”,即刻就得到反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程序的安排,确定学习速度。一段时间后,由于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轮滑水平呈现较大差异,学生兴趣仍然很高,学校根据情况又将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生组成一支轮滑队,进行高难度的训练。

4.操练

主要特点:教师讲解操练要点,学生观看演示操练的步骤后,开展操练活动。操练的形式很多,有口头操练,如朗读、演讲、唱歌等;有书面操练,如书写、运算、速记、摹写等;有手工形式,如编织、绘制、计算机操作、体育运动技巧训练等。

实施要点:①操练广泛用于语言类、艺体类、职业技能类等校本课程。②教师尽可能通过口头、文字、图片、表格或影视等各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向学生讲解操练要点与步骤,在学生操练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方法或动作,对学生的进步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③操练的时间和频次要适度,既让操练成为提高熟练掌握技能或技巧的能力,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和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

应用举例:在执教“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创作中的意象捕捉中”课时,为了训练学生感悟并细心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信息,以大自然为背景,进行摹写的操练,引导学生挖掘感官的感受,积累情感。

5.情景模拟

主要特点:为了让学生获得一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具有仿真性的演习活动,如开设模拟法庭、模拟市场、模拟银行及待人接物、人防演练等。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也可采取分组进行,或独立操作等。

实施要点:①教师应讲解模拟的要求和细则,对学生的模拟过程进行具体和个别化的指导,模拟结束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反思与讨论。②精心创设模拟的情景,做好用于模拟的各种材料和设备。③通过身临其境的模拟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或理解某些难以解释的概念、知识,或者通过体验,获得对于某种观念、态度、情感的重新认识、转变与深刻体悟。

应用举例:在执教“防空防灾教育”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通过音响、视频等材料和设备来创设情景,进行防空演练,使学生掌握防空袭警报鸣响后的防护常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展防火、防震等演练,使学生掌握家庭防火、灭火、报警、逃生的方法,了解地震应急措施,以及地震时的求生方法,被困时的自救和互救,如获得和改善呼吸条件的技能,获得饮用水的技能,寻找和食用食物的注意事项,求救信号发出的方法等。

6.角色扮演

主要特点:利用学生喜好模仿、乐于表现的特点,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一定的角色,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扮演特定的人物,在扮演过程中开展学习的活动。角色扮演多运用于社会学科类的校本课程教学中,因为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经验,角色扮演向学生提供了某种经验,使学生获得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解决问题技能的机会。角色扮演可全班参与,分组进行,或部分参与,其余学生观看和点评。

实施要点:①角色扮演适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扮演人物的了解,以及获得某种积极的体验;也适用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解决人际冲突、处理群体关系、摆脱个人困惑、应对各种棘手问题的技能和方法。②角色扮演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参与学生的人数,是全班参与,还是部分参与,是贯穿整个教学,还是只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③教师要根据需要在课前或课中提出“角色扮演”的主题、范围和基本要求。

应用举例:在“低碳与环保”课程实施中,采取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其余同学扮演游客提问。小导游通过视频向观众介绍上海世博园及各场馆的环保理念、环保创意、低碳生活、环保材料等。一位小导游是这样介绍的:“各位游客,欢迎您参观世博园,现在这个场景,位于世博园的主入口和主轴线,请看您的脚下,路面平整结实,似乎和寻常可见的道路并无不同,您可能想不到,这‘貌不惊人’的道路,竟然是由垃圾变成的!它会呼吸,会透水,行车不打滑,走路不湿鞋。请各位游客再看这边,在世博轴工程中,最惹人注目的要数这6个自然光收集器——巨大的钢结构‘阳光谷’,其建筑形状宛如洁白的巨型喇叭花。就是这种喇叭状开口,晴天的时候,可以将阳光从三四十米高的空中‘采集’到地下,让阳光自然洒入地下空间,使位于地下的千米世博轴人行步道,巧借到了‘自然光’。同时利用热空气拔风效应促成建筑内自然通风,提高空气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如果遇上雨天,‘阳光谷’又成了天然的雨水收集器,雨水在回收灌溉时,能带走建筑物的热量。”

7.参观考察活动

主要特点:学生参观考察活动,包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以及各种社会设施,考察自然资源、政府机构、福利部门、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参观考察可以全班参与,也可小组参与、个人参与等。

实施要点:适用于让学生拓宽视野,体验、了解和研究社会问题、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把握未来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严格制订参观考察活动计划;确定活动的目的;做好参观考察的准备,如对目的地的初步了解,照相或摄影器材的准备等;还有活动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等。活动之后的反思、总结、交流也非常重要。

应用举例:在“汽车博览俱乐部”的课程实施中,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附近的汽车市场,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展史,认识汽车标徽,了解汽车集团公司,听汽车销售经理讲解汽车相关知识,介绍汽车发展趋势,深受学生青睐。

8.小组调查

主要特点: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访谈及查阅资料、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全面收集各种原始信息,使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或信息的整理、研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从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调查小组的成员一般不宜太多,以3人以上10人以下为宜。

实施要点: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咨询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小组组建时最好是采取异质分组,并引导学生事先综合考虑要调查的问题、方法和步骤,以保证调查的质量,学生要明确:调查什么问题?主要采访哪些社会人士?影响这个问题的因素是什么?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用什么工具或方法收集?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应用举例:在校本课程“红色浏东”实施过程中,教师号召学生以“红色浏东”为大课题,按地域自由组合成小组在假期进行调查研究。随后,他们又召开了组长和指导教师会议,并邀请了部分家长参加,布置任务,发放资源包。

除了上述常用教学方法,还有一些方法也适用于校本课程,如问题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各种教学实际问题,选择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策略,如吸引学生参与的策略、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考察策略、激发思考策略、知识的复习与掌握策略、超越事实与细节的策略等。总而言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因素,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选择令人感兴趣的方法,综合运用。

(四)采取个性化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的评价。

1.与修习的课程相随,进行成长记录袋评价。

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修习的校本课程门类比较多,建立成长记录袋能让学生看到不同时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成长变化。通过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可以展示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成果,令其反思自身的变化与成长,显示学生所冒的风险,显示令人满意或不满意的学习经验,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发展。

2.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进行表现性评价。

当代建构评价认为:认识个体是在主动地解释客观世界,未知个体处在不断发展和改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新变化,将评价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而不是孤立于学习活动之外。教师要多采用表现性评价,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任务,通过观察,运用多重评估标准、预定的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估,这样改变评价形式,能使学生乐于学习,能测量出较高水平的学生技能。

3.与传统节日庆典相结合,进行展示性评价。

学生就如多棱的宝石,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都能发出璀璨的光芒。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其优势,给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舞台。校本课程的丰富多彩,决定了其可以与传统的节日庆典相结合。如将校本课程展示与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结合,举办“我在特色课程中幸福成长”的主题活动,邀请家长与社区人士参与,既让家长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利用这个机会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

4.全面考查学习水平,进行终结性评价。

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终结性的评价。中学可以采用学分制评价,对不同类型的课程给出不同的学分,然后综合出勤、日常表现(参看成长记录)、终结性考查、获奖情况四个方面确定学分。小学可按等级制或学分制进入学籍档案,为学生下次选课提供参考。其中,终结性考查是对学生实际的学习结果或其他作用于学生身上的因素进行评价,主要根据预期学习结果来进行,可以是纸笔测验,也可以是表现性活动评价,教师通过收集这些证据来对学生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