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校本课)
34665000000008

第8章 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渴望到那边,到河的对岸。

在那里,那些小船排成一行系在竹竿上;

清晨,人们乘船到那边去,肩上扛着锄头,到他们远处的田中去耕耘。

在那边,放牛的人赶着鸣叫的牛涉水到对岸的牧场;

黄昏时分,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长满野草的岛上哀嚎。

妈妈,如果你不介意,我长大后,要当这渡船的船夫。

——摘自泰戈尔《新月集》

姓名:浣金灿

所在学校:长沙市开福区国庆二小

从教年限:15年

最喜欢的书:各类散文、教育教学、哲理类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听音乐、看书、旅游

第一部分我的教育自传

“副科”的生命力

在流动的生命中,有一种永恒的快乐,它能让心灵宁静而淡泊——那就是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无需豪言壮语,用生命中无法掩盖的热情,朴实无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从教十五年来,我在教育的这片沃土中不懈地耕耘着;十五年后的今天回望,如今自己所钟爱的这片沃土,已在辛勤地耕耘中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起初听到“校本课程”这个名词,我感到很陌生,头脑里闪现出来的想法便是:不允许照搬课本,需要自编教材;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串成一节活动课。这就是我当时心目中“校本课程”的雏形。于是,我将成语、歇后语、对联、名言、谜语……有顺序地串联起来,编成了一本《趣语妙言》,作为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感悟语言的魅力,将语文教学融入校本课程中。

课上完后一反思,发现挺像一节全班齐步走的“大锅饭”培优课,聪明一点的孩子倒是忙得不亦乐乎,却难为了一部分反应较慢的孩子,跟在后面艰难地蹒跚着!这样的情景让我感到十分遗憾:原来一味脱离书本,企图用高、新、深来解释校本课程这个概念虽不能说错,但至少是不全面的。

在后来的研究中,我开始将语文尽可能与其他学科“沾边”,使之成为一节打破学科界限,由多门学科知识有效整合的综合课。在课上,我十分注重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从生活中广泛收集资料,鼓励学生从多种渠道运用不同方式探究生活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我带领学生办手抄报、绘制地图等,简要阐述测量的方法,并根据周边环境自制一幅家、校两地间的地图。有的学生采用网上下载地图再修改的方法,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图,还有的学生采用剪贴画的方式。

又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小小家庭统计师”的活动,让学生调查2000—2004年的家庭年收入,制成条形统计图,看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分析完统计图之后,学生们兴奋地写出了调查感受,抒发了自己在这次调查中的收获和体会。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但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丰富了想象力;不但了解了家庭情况,而且还享受到了美的熏陶、劳动的快乐……应该说,这是一堂能较好巩固所学知识,开展丰富活动,促进师生、生生双向互动的综合实践课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通过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我感觉到自己和校本课程一起在不断成长。我上了一节校本课程“我当一日小导游”,现摘录几个片段与大家分享。

在组织学生认识长沙市的著名旅游景点以及相应的交通路线之后,学生对长沙市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丁丁,你打算带姑姑一家参观哪些旅游景点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跃跃欲试。我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住处合理地选择出发地点,同时设计好一条合理且经济实惠的旅游路线;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的路线方案,并阐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接着,我们继续讨论在这一天的旅途中哪些方面需要花销。不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家庭经济状况,纷纷发表了看法:有的说买门票、坐车、就餐等需要花钱,有的说还需要买些小纪念品、照相机以及一些饮料、小吃,不过也有的学生说这些方面该省的就省一点,不然的话就太浪费了。

在充分讨论之后,我开始向学生宣布了研究内容:“下面我们就来预算一下这次旅游大约需要多少费用吧。”学生们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都兴致勃勃地研究起了经费菜单和经费预算方案表。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开始分组设计自己的旅游路线和经费预算方案。小组负责人向全班汇报了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学生们还评选出了这次旅游活动的“我心目中的最佳设计方案”和“我最喜欢的、最具风采小导游”。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我真正领悟到了“学习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教育真谛,领悟到了校本课程的丰富含义。现在,我是这么理解校本课程的——

校本课程是以鲜明的办学理念、办学个性和学生个性发展为基点,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以学校丰富的校园资源作为平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着眼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校本课程是开放、多元、整合的课程。无论是理性思考还是具体实践,校本课程都不是封闭的、一元的。它强调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强调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整合,强调过程中的开放性、生成性及学科之间的联动。所以,应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有效地在每节课里融入各门学科的特色,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真正做到各门学科在内容上的融会贯通。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过程,即学校、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加学校课程制订、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其中教师专业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抓住校址所在地捞刀河的建筑等特色,选择了“建筑艺术”作为重点开发的校本课程。

刚接触到校本课程开发这一全新概念的时候,我感到茫然、神秘。当时我只知道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研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组织并促进学生学习。而我是语文教师,这一课程领域与我的专业并不相关,经过几个星期的实践,我发觉我并没做好。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和研究活动,没有传统教学活动的沉闷和束缚,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一种久违的新鲜感让人有一种迫切想去尝试的冲动。但兴奋之余,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以前走上讲台,教师就是权威,充满自信,对自己本专业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但是从做学生到做老师的这些年里,我的学习和教学从来是仅仅立足于教材、教参、大纲,跟着高考、会考、学期考走,很少关注家乡的建筑艺术文化。而随着学生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来,学生对建筑艺术的了解越来越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而很多问题我却知之甚少,甚至有些从未注意过。学生的问题排山倒海般向我扑来,我唯一能做的是抓紧每一秒钟去充电。在很短的时间里我阅读了大量关于建筑艺术的书籍,参观了很多建筑物和古迹,并通过互联网及各种媒体增加自己的建筑文化知识。最开始与其说是我主动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不如说是学生逼迫我被动地参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和实践不断地深入,这成了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我会关注所有和建筑有关的信息。看书,看报,听新闻,上网查资料,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和典型的实例,我的指导水平提高了,同时我还涉猎了很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而我的知识结构也在这不断的积累中得到了丰富和优化。

人的观念转变不单是靠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靠在实践中自身体悟。通过对建筑艺术的开发,在潜移默化中我的某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居然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学生观。回顾以往的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学生观存在很大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我更多的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课堂内外我总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报以指责和挑剔,吝于对他们的赞赏。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使我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比如平时调皮捣蛋的王浩表现出了任何人都未曾想到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热情,他一个人把我们负责的课题所需要采访的所有工作人员的住址和电话弄到手,并想方设法找资料。平时上课爱说话的范明在担任课题组长期间,表现出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每次考试总是亮红灯的曾静非常擅长演讲,在一次演讲会上,她的演讲征服了所有的与会者……我听到,我看到,我感受到,我为我的学生们感到骄傲,而我同时也陷入了沉思:我平时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在扼杀学生的潜能和才干吗?我到底干了些什么?我的陈旧的教学观瓦解了。随之我的教学方式也开始改变,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自然渗透到我的教学中。

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研究者的责任。通过对校本课程一系列理论的学习,我针对自己负责的课程查阅了大量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然后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的方法等。通过这些研究和实践,我掌握了科研的一般方法,科研能力也在实践中得以提高。

教师工作的特点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个体工作者,学科的分隔,使很多教师缺少相互交往和了解的机会。而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教师、学生、社区人员广泛参与的活动,它的特点决定它要呼吁集体智慧,单打独拼的工作方式已经很难胜任工作,师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必须走向协作化、合作化的道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课题组的教师渴求合作,乐于合作,一开始我们就进行了具体分工,在这一过程中大家一直保持联系和合作。在研究的时候,我广泛听取了历史老师、政治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又不失时机地向计算机老师请教。同时社区工作人员也给予我们极大的帮助,给我们无偿提供难得的资料和建议。通过这些合作,使我真正感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感受到愉快合作产生的魅力。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倡导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已被我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了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中开始逐渐改变以往课堂由我“包办”的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安排学生自学和讨论,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课堂的民主气氛浓厚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多了,我也开始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以前所谓“差生”,尽量用期待、信任的目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着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一件事让我感受颇深:一次上课碰到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们都感觉无从下手,我正准备自己讲授时,一位成绩很一般的同学举手说:“让我试试?”以前,我也许会置之不理,因为我估计她回答不上来,不想浪费时间,然而这次我毫不犹豫地请她发言。结果出人意料,她回答得非常好,我及时表扬了她,同学们也给了她热烈的掌声。经过这件事后,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学习成绩也大有提高。我的课堂也受欢迎了,以前在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们辛苦、焦虑而又无可奈何的表现,现在,学生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期待与兴奋。我终于又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这些都应归功于校本课程开发。

建筑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使我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破茧”而出。我更加坚定了走校本课程开发的道路,并继续前行。在我的学生眼里,校本课程不再是“无所谓”,不再是“副科”,而是他们最喜爱的课程。实践证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新理念,赋予教师们更多的自主权利,更大的自主空间,也给学生开拓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根据主题来源与生成的几个立足点,围绕五大主题,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我们开发了“宇宙空间”“身边的科学”等多门课程,从这些课程中,我们又开发了“南方的冬天”“多样的生物”“我的偶像”“足球小霸主”等多个主题。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我们开发了“文化名城”“饮食文化”“传统节日”“绿色在哪里”等多门课程,围绕这些课程,我们开发了“乡下人家”“小巷历史”“服饰与文化”“赛龙舟”等二十多个主题。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我们开发了“生活与消费”“人口与环境”“偶像与榜样”等多门课程,从这些课程中,我们开发了“挂历的故事”“家庭园艺设计师”“电话的变迁”“我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当家”“童话世界”“身高的秘密”等主题。

我想,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相信,只要爱岗敬业,定会有所收获。我的精神生活中将会有一份常人无法企及的欢愉。

第二部分我的研究之旅

课程统整的魅力

学校地处捞刀河镇和沙坪乡之间,这两处皆因建筑闻名遐尔。学生家长中有不少是建筑包工头或者该地建筑集团的职工,学生们虽然对建筑十分感兴趣,但却是看似熟悉实际陌生,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筑就是滋生经济效益的事业,建筑就是砖块加钢筋水泥的堆砌,不少学生希望长大甚至初中毕业后就去继承父业。传说长沙有名的顺时集团(此处用化名)董事长就是靠给建筑工地运沙子起家的,言下之意是成就一番事业并不需要多高的文化水平。让孩子们对建筑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让学生知道从事建筑行业是需要多个知识领域来做支撑的,同时能够整合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或许对今后真正从事建筑行业的学生有所帮助。基于此,我校便开设了建筑艺术这门课程。掩卷深思,我对建筑有了新的认识。

建筑是承载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纪念碑,每一个代表性建筑的出现都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建筑永远是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飞速发展的,回顾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从原始社会简陋单一的土屋茅棚,到现代文明雄伟壮观的摩天大厦,从少数民族的村寨屋舍,到彰显风格的都市建筑,无不体现出人类工程技术的巨大飞跃和建筑艺术的巨大变革。建筑记录着人类对艺术与美的孜孜求索,建筑折射出人类对精神与文化的思考和演变,建筑是人类永不磨灭的生活与艺术的伟大结晶。建筑设计师们构思建筑物,擅于从韵律、线条、比例、光线、材质、装饰、声学、位置、空间、重量、物质等细节来分析、建造,力图使每一座建筑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在建筑艺术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欣赏伟大建筑,体会艺术特色以及创作设计时,必然涉及数学、物理、艺术、历史、信息技术等领域,那么怎样用这些方面的知识来体会和领悟,怎样利用各学科的整合将它们巧妙地融合进去,应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校本课程教学面临的严峻课题。

跨越学科全面融合

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迫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育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各学科之间都界限分明,互不联系,这样的封闭式教学是否还符合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消除传统教育模式弊端的最佳途径就是利用各学科的整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素材,拓展知识面,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通过大量的学习我认识到:“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课程整合是“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是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系统联结起来。整合不是将建筑艺术与所有学科结合,不是用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不是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结合的最佳点,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学的重点,解决难点,展示过程,提供范例,强化训练,启发思维。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给学生设计、发现和创新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学生养成对新知识和新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各学科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学科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它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把学生从统一的教材、僵化的学习方式和被禁锢的思维之中解放出来。它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筑是随着人类出现的必然产物,是用砖瓦木石搭起的掩蔽空间。建筑的形式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表现出民族、时代、社会文化特征与精神。建筑艺术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是和其他视觉艺术相似之处。建筑可以像音乐那样唤起人们的某种情感,例如创造出庄严、雄伟、幽暗、明朗的气氛,就会使人产生崇敬、自豪、压抑、欢快等情绪。

但是建筑又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它需要大量的财富和技术条件,大量的劳动力和集体智慧才能实现。它的物质表现手段规模之大,任何艺术门类难以比拟。在传统(自然)美学中,建筑强调形式与功能的互相融合,注重体量、色彩、比例、尺度、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及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建筑艺术还常常需要应用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园林艺术,创造室内外空间艺术环境。因此,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因此,我们要跨越多学科,运用不同知识体系,来全面深入地指导学生学习建筑艺术。

在课程实施中,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及活动开展,我都注意将涉及与建筑有关的知识领域进行有机整合,并重点研究了理论讲授课、实践活动课、建筑欣赏课、设计创作课几种课型的教学。

理论讲授课的讲义(以数学为例)

建筑与数学

几千年来,数学一直是设计和建造的一个很宝贵的工具。它一直是建筑设计思想的依据,也是建筑师用于建筑中的一种试错技术的手段。下面这些丰富的名词,是多少世纪以来用在建筑上的数学概念的一部分:

角锥

棱柱

黄金矩形

视错觉

立方体

多面体

网格球顶

三角形

毕达哥拉斯定理

矩形

平行四边形

圆,半圆

球,半球

多边形

对称

抛物线

悬链线

双曲抛物面

比例

重心

螺线

螺旋线

椭圆

镶嵌图案

透视

一座建筑物乃至一座丰碑的建立,无不体现着建筑师的想象力和数学智慧。

为建造埃及、墨西哥的金字塔而计算石块的大小、形状、数量和排列的工作,依据的是有关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毕达哥拉斯定理、体积和概算的知识。

秘鲁古迹马丘比丘的设计的规则性,没有几何知识是不可能的。

希腊雅典的帕特农神庙的构造依据的是黄金矩形、视错觉、精密测量和比例知识。

埃皮扎夫罗斯古剧场的布局和位置的几何精确性经过专门计算,提高了音响效果,并使观众的视域达到最大。

圆、半圆、半球和拱顶的创新用法成了罗马建筑师引进并加以完善的主要数学思想。

拜占庭时期的建筑师将正方形、圆、立方体和半球的概念与拱顶漂亮地结合在一起,就像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教堂(如图)中所用的那样。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用数学确定重心,以构成一个可调整的几何设计,使拱顶相交于一点,将石结构的巨大重量引回地面,而不是横向引出。

文艺复兴时期的石结构显示出对称方面的精心设计,它是依靠明和暗、实和虚的建筑艺术手法来实现的。

随着新建筑材料的发现,人们开始用一些新的数学思想来使这些材料的潜力达到最大。利用品种繁多的现成建筑材料——石、木、砖、混凝土、铁、钢、玻璃、合成材料(如塑料)、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建筑师们实际上已经能设计任何形状的建筑物了。我们现在已经目睹了各种构造:双曲抛物面(旧金山的圣玛丽教堂)、巴克明斯特·富勒的网格结构、保罗·索莱里的模数制设计、抛物线飞机吊架、模仿游牧民帐篷的立体合成结构、支撑东京奥林匹克体育馆的悬链线缆索,甚至还有椭圆形圆顶天花板的八边形住宅。

建筑是一个发展中的科学领域。建筑师们研究、改进、提高、再利用古老的思想,同时创造新思想。归根到底,只要存在着数学和材料,建筑师就有想象任何设计的自由。

实践活动课的活动设计

附:学生体会

我们通过调查,收集资料,了解到建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建筑公司是非常庞大的企业,需要很多部门、许多领域的配合及支持,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成为设计师,就必须掌握多种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我们要成为建筑界的精英,还需打好扎实的基础,学好各科文化知识,并努力钻研有关建筑的专业知识,长大后通过具体实践,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梦想!

建筑欣赏课教学设计

建筑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

2.提高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并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通过建筑的面、体形、体量、空间、群体、环境等,了解其艺术的基本特点,并结合建筑作品的赏析,加深对建筑和建筑艺术的具体特征的理解,学会初步运用欣赏建筑艺术的一般方法去欣赏建筑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古今中外的建筑艺术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建筑艺术有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配套教学光盘或图片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去过北京吗?北京不仅是我们中国的首都,而且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有相当多的名胜古迹,比如故宫、长城、天坛、圆明园等等。(可由学生举例)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结晶。

我国古代建筑有悠久的历史,世界上也曾经有过许多优秀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像古埃及、古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一直延伸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欧洲古代建筑延续的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二、讲授新课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很多,主要包括:宫殿(如故宫)、坛庙(如天坛)、寺观(如少林寺)、佛塔、民居(如江南民居)和园林(如苏州拙政园)等。出示类别,学生举例,并指出成就最为突出的两种,比如宫殿和园林建筑。

1.带问题观看录像《故宫》纪录片。

(1)故宫的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

(2)故宫在布局上采用什么形式?

(3)故宫外部色彩主要是哪两种(简介故宫)?

故宫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保存得最完整,最宏伟,最有代表性的古代宫殿建筑。现存的大部分为清朝所建,在总体布局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故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纵深961米,宽753米,拥有九千九百多个房间,分中、东、西三路和几十个院落,旨在表现封建等级观念和皇权至上的威严气势。其中中路也是旧北京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故宫的主要建筑都布置在这条中轴线上,如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即被称为“前朝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还有皇帝、皇后和太子等生活的地方的称为“后朝三大殿”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御花园等,从而形成了以南北纵向排列的中路建筑群。这些建筑体量雄伟,外形壮丽,主次分明,建筑形象统一而又有变化。如前朝三大殿,体量不同,且分别采用不同的屋顶形式: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面坡单檐攒尖顶,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这不仅是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如重檐庑殿顶只能用于最高等级的宫殿建筑上,而且是为了使这三座紧密相连的宫殿在建筑形象上有明显的区别,使它们在相互对比中显得更鲜明。北京故宫丰富多彩的屋顶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极显著的外观特征之一。游完了故宫以后,我们再回到刚才的三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2.欣赏故宫图片着重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见中国建筑木构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先在石头的基础上建立柱子,然后在柱子上架上梁,再在梁上重迭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立脊瓜柱,构成了一组木构架。这种木结构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承重和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建筑物的重量都由柱子承受,而墙壁只起围护和分割的作用。由此门窗的配置不受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之妙,除此之外,这种结构还有其他优点,如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随意安排房屋的高度、屋面的材料、窗户的变化),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各接点有一定的收缩余地),材料提供方便等等。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主要表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三合院(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两侧安排次要建筑相对峙,形成H形或T形)和四合院(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在主要建筑对面建造次要建筑,构成矩形的形式,通常用走廊围墙将四座建筑连接起来,成为封闭性较强的整体);一种是廊院(在纵轴线上造主要建筑,并在对面造次要建筑,然后用走廊连起来)。让学生来回答故宫是属于哪种形式,并讲出原因。

(3)色彩的运用是古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木结构体系所决定的。本来是为了防止木头腐烂,逐渐发展为建筑彩画,形成了俗话所讲的“雕梁画栋”(见故宫和玺彩画)。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屋檐下处于阴影部分的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分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如此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上也不多见。这种以龙凤为主题,以青绿色为主要底色,并使用大量的沥粉在彩画上画突起的线条,上覆大量明亮的色彩和贴金的彩画工艺,立体感非常强,称为“和玺彩画”。不过,在封建社会当中,色彩的使用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

提问:什么颜色最尊贵,皇帝用什么色(黄),次之是什么色(绿)?

回忆一下,故宫的两种颜色(红、黄)。正是这种封建制度的等级制度,在山青水秀的江南,非帝王所在地,为了与自然环境协调,多用白墙,灰瓦和黑、墨绿等色的梁架、柱装修,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3.观看《故宫——片段》纪录片,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三个特点,巩固知识。

提问:欣赏完了中国古代建筑,外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比较大的有哪些?

三、外国建筑艺术

(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罗马大竞技场、法国巴黎爱德华凯旋门

(三)拜占庭建筑的风格:圣索菲亚大教堂

(四)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巴黎圣母院

四、现代建筑艺术欣赏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现代建筑图片,小组互相介绍、欣赏,交流总结。其中有长沙本地的,如烈士塔、世界之窗、开福寺、火车站、贺龙体育馆等,也有国内新型建筑,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还有国外的,如美国华盛顿水晶玻璃博物馆、“伦敦碗”等。

五、总结评议

设计创作课

心灵手巧——我设计的建筑

课型:绘画、表现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产生热爱建筑艺术的情感。

2.分析建筑的结构,能画出草图。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图片,获得感性材料,设计建筑草图。

难点分析:所设计的草图应在结构上、功能上有自己的特色。

课前准备:课前调查观察本地建筑,搜集建筑物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情况(尤其是建筑物的图片资料)。

二、导入新课。

1.导语:优秀的建筑是巨型的雕塑,凝固的音乐,无言的象征,你的设计将是怎样的呢?

2.揭示课题:我设计的建筑。

三、欣赏自己所带的建筑物图片,交流评价。

1.分析建筑物的外形结构、周围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

2.简单评价设计的好坏。如果让你设计,你将有何改进?

四、组织学生交流设计的理念。

讨论:

1.你设计的建筑的外形、结构、颜色是怎样的(屋顶、墙面、门、窗等)?

2.这个建筑是给谁居住的?有什么特殊功能?如可以防电,可以自动调温,可以用电脑控制门窗的开关。

五、课堂练习。教师巡回辅导(播放背景音乐)。

要求:

1.在纸上画出你所要设计的建筑草图(除了建筑物以外,最好还要画上周围的景物)。

2.简单涂一下色彩。

3.尝试使用熟悉的计算机软件将你设计的草图画下来。

六、部分作业展示,简单评价各自设计的优缺点。

七、小结,结束。

探索追寻整合资源

通过建筑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了各类建筑物的特点,学生在生活领域中,透过观察、调查、访问、分组学习等活动,探讨建筑的根源、历史、民情、风俗习惯、民俗活动等,领会了建筑与地理、自然、艺术、文化、数学、物理、历史等领域的关系,也学会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我认为进行课程整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入手。

1.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目标整合。

如在观看影视资料片、课堂讨论、专题交流会、举办图片展等时,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是收集有关建筑艺术的资料,在完成这一目标时,学生需要了解资料的来源,知道有关资料的价值,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学会如何利用有关资料。组织者要善于引导教学活动朝预定方向发展,促进学生们在多个知识领域里学习。

2.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实现教学方式的整合。

如进行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活动。学习历史、数学、物理,学习建筑艺术,在摒弃单纯的课堂讲授形式,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外,最重要的还是进行社会实践。我们各个地区都有当地的建筑特色及实例,还有这一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口传史料。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地区文化艺术,是这一区域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文化基础。考察本地区的建筑,是对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对于我们认识建筑艺术的作用和价值会有很大的帮助。

3.创设情景,实现学生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整合。

在建筑艺术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提供生活化的内容和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学科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引导学生感受身边及世界各地建筑艺术的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讲求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艺术化,精心设计欣赏建筑艺术美的活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到欣赏审美活动中去,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条件,并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的尊重。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和引路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民主、安全的环境中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紧紧围绕“学教并重”来进行整合。

教师在进行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教师应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跨越时空魅力无限

建筑艺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创设了自主、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不再单单依赖于某一本课本知识和教师的讲授,而是可以利用多学科和网络信息平台进行超时空、跨地域和学科的自主探索,利用多种资源进行协作、交流、讨论,从而进行实践性、创新性的学习。一位家长感慨地说,“我的孩子回来就告诉我,说他将来想当建筑设计师,一定要多学知识,不再想着初中毕业就去建筑工地了。我看了他写的文章,还有他设计的建筑草图,感觉他真的长大了,我真为他高兴,也很欣慰,我一定支持他。老师,感谢你们开了建筑艺术这门课程,真希望以后还教给他们更多的知识。”

建筑艺术课引领我走向了课程整合的研究之路,建筑艺术是一曲不朽的建筑乐章:一座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殿堂。在建筑艺术课程整合的探究中,我与孩子们一起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动人风采,探寻隐藏在这些古老建筑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理念。我们能穿越时空隧道,与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典建筑瑰宝亲密接触,去感受那气势磅礴的宫殿,幽美典雅的园林,庄严肃穆的坛庙,风姿绰约的亭榭,飞檐翘角的楼阁,迂回曲折的长廊,简洁朴素、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运用种种表现手段和装饰手段,构成一种意境,给人以联想,从而构成建筑的艺术形象,它清晰地透出人的观念形态及其演变,以一种比较抽象的形式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无限魅力,引导我们去探索。

在关于课程整合问题的探究中,我觉得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因为教师不可能对各领域的知识体系都掌握得非常好,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自主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同时如果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那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进行学科整合。当然,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不等于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

建筑艺术校本课程把建筑与数学、科学、艺术、历史等课程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当然,对建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点、整合的方式以及整合的效果还要进一步提炼和概括,使研究更具推广价值。

第三部分我的田野笔记

学生用故事激励了我

在开发建筑艺术校本课程之前,我还开发过农村中草药的课程。记得2003年的6月20日,白霞中学初三教室里座无虚席,除了我和48名学生,还有本镇的老师和校领导。原来,校本课程农村中草药已到了展示成果的阶段。精致的作品配上清晰的讲解,让老师和校领导看到了农村中草药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同时也明白了孩子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学生学习的资料不仅仅在于课堂和书本。

偶然——抓住成功的契机

当“偶然”出现时,只要你紧紧地抓住它,那么一定会产生许多必然,如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居里夫人成为“镭的母亲”等。一次偶然的受伤,揭开了农村中草药课程开发的序幕。

在一次课外活动中,一位同学摔破了皮,血流了出来。当我帮他清洗完伤口,急着去找创可贴时,他却从书包中拿出一包草药。我问他这是什么。他说是馒头草,止血的,是家里常备的草药。说着便把草药敷了上去。没多久,血真的止住了。我非常感兴趣地问他还认识哪些草药。他说还有水芹菜治高血压,鱼腥草止咳润肺……这时很多山村里的孩子围上来,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认识的草药,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讨论,我惊异于农村的草药资源如此丰富。

几天后,“非典”突然来到了中国,并迅速地蔓延。在人们疯狂抢购板蓝根等预防药时,我突然想到了农村的中草药不是很好的课程开发资源吗?

于是,在领导的支持下,我带孩子们走入了神奇的中草药世界。

委屈——经历成功的磨砺

农村中草药课程的开发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孩子们和我一样沉浸在忙碌的喜悦中,然而,一盆盆冷水却无情地泼向了我和学生。

那个星期天,我带着采集组的15名成员来到山村进行实地采集。我找到了当地一位学生的爷爷,这位老人有很长的采药史。我们请他介绍一些本地草药,并请他和我们一起去采集。可老人沉着脸说:“做老师的,不好好在学校上课,跑到这里来瞎起哄?管好学生学习才是真的!”听了这番话,我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个滋味,眼泪不禁在眼眶里打了转,农村传统的观念是“学而优则仕”,同时把对静止的书本知识的学习,片面追求卷面分数把它作为学习优秀的唯一衡量标准,可我又如何去跟一位老人“理论”并说服他呢。当我看到学生们失望的神情时,心里顿时一惊:今天是第一次采集,可不能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呀!我借着擦汗的机会,悄悄地收回了眼泪,笑着说:“这位爷爷是怕我们采药时受伤,所以不让我们去采草药的。这样吧,我们再去找一位。”“噢!”学生们欢跃起来,我也由阴转晴了。

几天后,有好几位家长打了电话给我,有的干脆找到了办公室,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对这次活动的不满,希望我停下活动,专心上课,搞好毕业班孩子的成绩。一位规划组的组长还哭着告诉我,她的爸爸不让她外出,把照相机藏起来了。

团结——开启成功的钥匙

面对家长的不理解,面对升学的压力,我不免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放弃吧,老师的任务主要是教学,万一毕业考拿不出成绩,我怎么向家长汇报?怎么对得起学生?

那个星期日,我组织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抉择”。我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告诉了学生。然后问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在静寂片刻后,有位男生站起来讲了个故事:“六百多年前苏格兰有个国王叫布鲁斯,在英格兰人入侵时率部抵抗,但由于寡不敌众,一连进行了六次大的战斗,都失败了。正当布鲁斯绝望时,他看到雨中一个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结网,失败了再结,终于在第七次时成功了。布鲁斯受到了鼓舞,领导勇敢的苏格兰人民投入了新的战斗。”讲完故事,他走上讲台对我说:“浣老师,别忘了,这故事是您讲给我听的!”是的,记得那次他考试考砸了,情绪低落,我就是用这个故事使他重拾信心的,想不到他竟用这故事来鼓励我。我有些惭愧,自己还不如这些学生勇敢!这时班长走上讲台说:“同学们,如果你不想放弃,请举手!”说完带头举起了手。这时48只手齐刷刷地举着,48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我心潮澎湃,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还有别的选择吗?我缓缓地伸起了手。文娱委员跑上来带头唱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我琢磨了好几个晚上,也和各小组组长商量了几次。终于决定实施“内外团结”的策略,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参与活动。孩子们分头行动,找到对活动不满的家长,分析开设校本课程的意义,向他们展示已取得的成果,请求家长参与实践活动。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家长点头同意孩子参与活动了,有的家长还帮孩子制作模型,和孩子一起去采集草药,其中一个家长还主动帮我联系了一位本地中医,让他为学生做个中草药的讲座。看着这一切,我真为学生感到骄傲,是他们的信心和努力,才换来家长的支持。他们真的比我们教师勇敢!

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农村中草药”课程开发大面积铺开了。规划组的成员在家长的带领下,拍下了许多地形、地势的照片;采集组的成员在药农的帮助下,采集了两百多种草药(包括农民家中晒干的草药);调查组的成员在市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了解了许多草药的销量、价格;模型组的成员在手工老师的指导下做起了“草药种植、加工基地”模型,包装设计组的成员设计出了适用于膏、散、丸等不同种类的包装盒。

在各小组分工活动的同时,学生们也学会了小组间的合作。采集组的洪波听说模型制作组少一块1平方米的正方形泡沫板,就特地跑到超市里向营业员讨要。他平时那么内向,连举手都不敢,这次竟会跑到不认识的人那里讨要泡沫板。同学们都说这次活动使洪波变了个人,都说要像洪波一样,精诚合作。

展示——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汗水的浇灌下,以农村中草药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展示课,终于向捞刀河镇的教师公开了。

各个小组都以最佳准备姿态出现在课上。在模型组制作的“种植—加工基地”模型上,青山绿水,或块状或环状有序地分布着各种草药带;规划组的成员手捧规划书,从中草药市场的调查到本地中草药的发展前途,侃侃而谈;采集组的成员分类将各种本镇中草药展示在展台上:食叶的、食茎的、食根的、内服的、外用的,俨然成了一个小药房;包装广告组的成员一边展示着各种包装盒,一边说着广告词,真是妙语连珠。

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充满自信和喜悦的脸,听着教师们一阵阵的掌声,我明白了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农村中草药课程的开展,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远的。我们的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潜力。在这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关心他人,遇到困难不放弃,坚持不懈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且也懂得了个人服从集体,小集体服从大集体的道理。这次活动,也让我明白了教育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只有处处做个有心人,把握机会,迎难而上,把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因素,才能让自己和学生更加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