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是伊朗第三大城,历史上的古都,位于扎格罗斯山和库赫鲁德山的谷地之中,人口100多万。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南路要站,也是伊朗的交通要地。
早在公元前8~前6世纪,伊斯法罕就已经是一座颇具规模的都市了。公元11世纪起,波斯塞尔柱开始定都伊斯法罕。公元16~18世纪期间,伊斯法罕再次成为沙法维王朝的都城。沙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大帝把伊斯法罕建设成了一座美丽而富足的城市。伊斯法罕不仅风景优美,拥有公元11~19世纪的各种伊斯兰风格建筑。而且它作为“丝绸之路”的南路要站,更是东西方商贸的集中地。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汇集于此,各种商品也琳琅满目,建筑地位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
伊斯法罕最引人注目的要属皇家广场了。皇家广场由沙法维王朝的阿巴斯一世大帝建于17世纪,长500米,宽150米,是当年阿巴斯大帝检阅军队和观看马球的地方。如今整个广场环境幽雅,成为游赏观光和休憩的好场所。绿草成茵的广场上点缀着清水荡漾的方水池,美丽的拱顶倒映池中,如梦如幻。前来游玩的人不断拥入广场,由于广场很大,也就不显得拥挤。据说当年建造这座广场的设计师在清真寺没有刻下自己的名字,只刻下了一句名言:“结满果实的果树总是垂下枝条的”。
伊斯法罕城内满布清真寺,而且多数都较为有名,简直是一个伊斯兰寺庙建筑的博览会。有名的清真寺就有伊玛目皇家清真寺、圣·罗图福拉清真寺、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等。伊玛目皇家清真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古建筑之一,建于1611年。大门和两座宣礼塔朝向正北,正殿和另外两座宣礼塔朝向圣地麦加。整个建筑具有波斯风格。宏大的造型和宽大的庭院,给人以幽深的心灵震撼。陶瓷装饰是其最引人入胜之处,这里的装饰手法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回纹、镂饰和密集繁杂而有规律的立体形状。据说这种装饰手法源于中国古代的工笔技法,后吸收欧洲风格而成,效果独特。巨大的拱顶内侧是一层层的凸起结构,站在拱顶正下方,轻声的讲话都听得很清楚,而且回音荡荡。当初没有扬声器,聪明的设计师巧妙地利用声学原理解决了这个问题。
圣·罗图福拉清真寺建于1602年,曾是阿巴斯一世的私人礼拜堂。清真寺正面饰以蓝色和粉红色为基调的土耳其玉,其他位置特别是圆顶内外两面则以黄色为主调的彩釉砖装饰,并饰以精细的黑色或蓝色的花卉。这个圆顶在伊朗被公认为最好的圆顶,光线从拱顶的窗口斜射进来就会形成怪诞的光影,倍添神圣之感。寺内绘画以装饰性技法为主,也有写实的题材,例如孔雀、柏树等。另一个特殊之处是这个清真寺没有院子或塔柱,因为这里不是公共朝拜的场所,而是只供国王、王室成员及大臣使用。
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是阿巴斯二世时期所建,时间约为1656~1662年。因为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所用建筑材料是灰泥,随着岁月风雨的侵蚀,其保留下来的建筑极少。
如今留下来的造型优雅别致的象牙塔可以称得上是伊斯法罕广场最为古老的建筑了。
岁月蹉跎,当“丝绸之路”退出了它的历史舞台后,伊斯法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变的只有那些蓝色的清真寺和那些依然来来往往的商人。他们的叫卖声让伊斯法罕在重温着过去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