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煤炭大集团建设探索
36160000000004

第4章 煤炭大集团建设的必要性

(一)跨国公司的发展为我国煤炭大集团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近年来,国际煤炭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性重组,使其规模迅速膨胀,基本主宰了所在国的煤炭市场;同时通过掌握煤炭出口贸易的物流环节,控制世界煤炭贸易。

一是采取国际性重组和扩张战略。最近十多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煤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国际化。国际煤炭跨国公司为确保自身经营的持续增长和竞争优势,在境外大肆收购、兼并和相互参股使得世界煤炭行业的并购浪潮迭起。国际煤炭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的收购和兼并,实现了跳跃式扩张,大大增强了他们对世界煤炭资源生产的控制能力,提高了与买方谈判的筹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并通过跨国、跨地区、多方位的生产基地保证了稳定的货源和准时供货。同时,借此从金融市场筹集低成本的生产与发展资金,建立较为先进的管理系统,使得整体经营成本大幅下降,综合竞争优势日益明显。如皮博迪集团几经购并,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二是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2002年,国际煤炭大集团对所在国煤炭工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占据了煤炭生产的绝对优势。如美国产煤9.92亿吨,其中前3家煤炭公司产煤3.9亿吨,占总产量的39.4%;俄罗斯产煤2.58亿吨,其中俄罗斯公司产煤2.45亿吨,占总产量的95%。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使得跨国煤炭大公司所控制的市场竞争秩序稳定,同时企业经营的超级规模化又使得扩张能力增强,行业进入壁垒提高,利润有所保障。

三是控制世界煤炭贸易。国际前十大煤炭跨国公司既是煤炭生产商也是最大煤炭贸易商。2000年他们的出口量约占世界煤炭贸易总量的1/3.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全部煤炭出口量,如果把格伦科雷和RAG集团的煤炭出口贸易计算在内,他们的出口量约占世界煤炭贸易总量的40%以上,国际煤炭跨国公司基本控制了世界煤炭贸易。

四是掌握港口的经营权。国际煤炭跨国公司多数是煤炭主要出口港的股东。如:南非最大港口理查兹湾港(RBC吨)的股东分别是:比利顿公司股份39.5%,安格尔股份25.4%,格伦科雷股份20.9%。在澳大利亚,海伊波因特服务公司是BHP煤炭公司的独资子公司,经营海伊波因特港口,2000年出口煤炭2790万吨。在美国,阿齐拥有DTA和LAXT两个煤炭码头的股份。皮博迪拥有DTA码头30%的股份。固本能源集团在巴尔摩港拥有自己的煤炭码头,并控制普丘思码头的19%的股份。煤炭的国际营运主要依靠海上运输,国际煤炭跨国公司的煤、港一体,使得他们的区域竞争地位十分稳定。

(二)我国煤炭产业现存弊端构成了大集团建设的基本动因

近年来,随着国家债转股、关井压产、煤价放开等政策的扶持,煤炭企业的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的深化,以及中国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和重工业时代的到来,能源需求高速增长,煤炭市场坚挺直上,煤炭企业大多走出了低谷,行业经营开始全面复兴。但面对国际竞争,以及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仍然存在许多关键问题有待解决。

1.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其中新疆、内蒙、山西和陕西四省区占81.3%。造成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调的必然格局,运输成为制约煤炭企业经营的关键。

2.生产力布局的分散性。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煤炭企业2.5万多个,平均年产5万吨左右,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4%。虽然国有煤炭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的煤炭产量占总产量的72.83%,处于主体地位,但大型煤炭企业的产量仅占总产量的32%。

3.产品质量的低劣性。整体质量差,档次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全国平均入选率仅达1/3左右。

4.技术手段的落后性。目前,全国2万多座小煤矿基本保持原始的生产方式,技术手段极其落后。全行业机械化程度仅达40%,远低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80%~100%的先进水平。国有重点煤矿的平均工效为3.057吨/工,处于世界最低水平。环境治理和安全生产很难保障,土地、水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5.煤炭资源浪费严重。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资源采出率一般在50%左右,而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不到30%,有的仅为15%,被丢弃的资源绝大多数无法复采。据保守推算,我国每年因开采平均损耗煤炭资源50亿吨。同时,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炭共生品,对其利用率非常低,这形成了另一种资源浪费。

6.国有煤炭企业普遍包袱沉重。大多煤炭企业远离城市社区,多年来造成国有煤炭企业办社会和福利负担沉重,不良资产多、冗员多,企业改革改制成本较高;又因国家投入资本金不足,国有煤炭企业基本上是负债经营,本息负担沉重。1994年全国实施新税制后,对煤炭经营按加工制造业征税,煤矿企业税负平均为14%,增加了5.85个百分点。另外,铁路和港口建设基金的额外负担,再加上资源枯竭矿井不断增多,煤炭企业后续开采资源日趋紧张等等,使得国有煤炭企业包袱沉重,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7.煤炭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较低。绝大部分煤炭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尽管许多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发展了一些非煤业务,但企业利润的90%仍来源于煤炭。商品煤深加工比例较低,煤炭产业链条在企业内基本没有形成,煤基产业链中高附值的产品比重较少,企业利润主要取决于原煤市场价格。

8.行业垄断,外部制约。我国煤炭铁路运煤量占煤炭消费量的50%以上,煤炭长期受铁路运输制约,主要表现在运力紧张及运输环节费用高。据铁路部门的规划,未来主要运煤通道基本可适应煤炭运输的需要。但铁路运输高度垄断,一定程度上压低了煤炭出矿价,抬高了终端用户价。电力工业是煤炭消费的大户,电力(供热)用煤占煤炭消费量的一半以上。煤炭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发电企业规模大,产业集中度高。一定时期分散对垄断,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较难做到对等谈判和交易。

(三)强化大集团建设成为我国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提高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有效利用煤炭资源,发展煤炭产业链,加强环保和安全管理,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资源,加快组建并强化煤炭大集团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由煤炭资源的赋存特性、自然垄断性以及大宗型基础生产资料性质所决定,煤炭生产和综合利用应该是一种大规模、区域性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说,只有规模的大型化,才能保证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供给能力以及整个产业链价值基础的均衡性,才能实现区域内上下游企业的联合,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体系。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大宗生产资料的经营失去规模,就意味着要失去市场、效益和企业生存的基础。而大规模生产和更大范围产业体系的形成,只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才能承担。在目前煤炭行业结构分散的情况下,要实现规模的大型化,主要途径就是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这是实现煤炭规模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

二是提高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的需要。目前在我国煤炭产业管理分割、经营分散的问题相当突出。由于在同一区域或煤田内人为划分边界,矿权分散,布局混乱,超层越界、无序开采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煤炭资源开发强度过大,资源利用率低,安全隐患较多,安全监管难度大,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立统一的开发主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规模优势,提高边际效益,将有利于:统筹资源开发与节约保护、矿井生产与安全监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各种关系;降低煤矿投资风险和综合成本,促进煤田区域内煤炭资源的整体规划、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同时,有利于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体制,提高中国煤炭企业集团化管理水平;有利于通过引进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工艺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安全、生产装备水平,走洁净生产、安全高效、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三是提高我国煤炭企业竞争力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能源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煤炭对国家能源安全的作用日益凸显。以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现状规模,既非常不利于参与国内外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竞争,又不利于各企业长远发展。通过组建并加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设,可以集中主业和优质资产,实现强强联合,优化重组企业生产要素,推动由分散化向集约化的转变,提高中国煤炭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保证国家能源的安全和稳定供给。

四是发展煤炭产业链的需要。近几年来,有一定实力的煤炭企业按照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替代产业的要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新上一批煤炭深加工项目。但由于这些项目具有资金、技术高度密集等特点,各企业分头决策、分散开发,实力不足,并且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基本雷同,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通过联合重组,有利于聚集和优化各企业品牌、资金、人力、技术、管理等资源,集中决策,集中投入,进行煤化工、煤电铝等产业链的延伸开发,推进煤炭初级产品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提高煤炭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深化企业改革、解决企业负担的需要。当前全国煤炭企业均在大力推行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工作,根本目的是以此推动国有煤炭企业内部改革,解决企业办社会移交,加快关井破产工作进程,以减轻企业负担,做强主业,搞活辅业,全面建设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集团。但由于历史包袱、传统煤炭企业自身问题和相关各方利益等种种原因,改革工作举步维艰,几乎难以推动。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可以充分集中央、地方、金融和企业等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国有煤炭企业的深层次问题,切实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运营机制,提高煤炭企业的集约效力。

六是开发外部煤炭资源的需要。从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煤炭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中国煤炭企业在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同时,必须注重两种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也是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煤炭大集团的根本途径。要参与国际煤炭市场的角逐,企业就必须具备国际档量的参赛资格,为此,中国煤炭企业必须先做好内部规模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这一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