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钟子云
所在学校:张家界市桑植县第二中学从教年限:15年
最喜欢的书:《三国演义》最喜欢的休闲方式:下棋
第一部分我的教育自传
斗转星移,几度春秋,在这个初春之时,我第一次拿起笔记录下我的风雨之路,行走岁月。此时,往日的片断像海水决堤般涌向心头,那久久难以忘怀的情节再次在心底掀起波澜。
艰苦而难忘的中学时代
我出生在一个穷山坡上,那时家里很穷,祖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农民,我家住的是低矮的简易小木房,说是木房,其实左右及后面都是用土砖砌成的,冬天不保暖,夏天却潮湿。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承包到户,每个家庭都很贫穷,要说能吃饱三餐就很不容易了,因而很多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都在家帮着放牛看家。但我父亲是个有文化的人,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所以在我6岁的时候就把我送到了离我家很近的村小读书了。哪知我玩性大,离家又近,往往趁老师不注意,就偷偷跑回家了,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了半学期一考试,语文、算术都不及格,而且还是班上十几个孩子中的最低分数。老师在那教室的后墙上排了名次,我在最后,老师在我的名字上画了一个乌龟,说是对我的惩罚同时也是鼓励,希望我能尽快摆脱倒数的成绩,可我却打心底讨厌那压在我名字上的乌龟,在老师放学回去经过我家门口的时候,我很不礼貌地骂了老师一通,第二天生怕老师整我,任凭父亲怎么打骂、哄劝,我都不去了,我就这样第一次辍学了。
后来上了中学,中学时代有太多记忆让我现在还常常感叹不已: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吃饭时的咸菜了,十几年后的现在每次在餐桌上看到咸菜我依然还是心有余悸,后怕不已,十分钦佩自己当初足足坚持了六年。我那时十几岁正是饭量大的时候,不吃肚子饿,吃又吃不下,除了少数走读生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大多都是这样生活。当时以吃饭为标准班上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等,第一等是镇上或附近的那几个走读生,他们每顿都能回家吃香喷喷的热饭热菜,他们是最幸福的。第二等就是少数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他们不用带咸菜,每顿都能打几毛钱一份的水煮青菜、水煮土豆、水煮萝卜之类的蔬菜,他们也是幸福的。第三等就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家庭贫寒,孩子比较多,大人能供你上完初中高中就不错了。记得那时家里大米都不是很充足,有一周妈妈要我带四斤大米两斤玉米,因为那时在学生面前吃玉米觉得是件丢人的事,所以在蒸饭的时候,我便放一些玉米在饭盒的底部,上面再覆盖大米,谁知第二天一蒸,那玉米全浮到了饭盒的上面,害羞的我情愿饿一顿也不愿去取饭盒了。现在想起,那时的我怎么就这么虚荣呢?我读中学时一个星期一般也就几毛到一块的零花钱,买个本子笔墨什么的都不够,偶尔才敢去打一份热菜,多半也不是付的现钱,而是用吃剩的米换的。学校蒸饭的师傅早晨有时候不想早起,就头天晚上把饭蒸好,早晨稍微热一下,这一偷懒可害苦了上千学生,夏天经常吃过夜的馊饭,冬天饭倒是不会馊,但有时候加热时间太短饭还是冰冷的。更可恶的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还有少数学生偷饭吃,挨饿倒是小事,那时候饿一顿对我们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关键是饭盒,买一个新的要花几块钱,我们一个星期的零花钱还买不起一个饭盒。初中时班上一个同学,被人连续偷了四个饭盒,几天眼睛都是红的,一个多星期基本都是靠同村的几个同学一人分点饭过日子。后来他父亲知道了,就来教室大骂他是败家子,连自己的饭盒都看不住,说完了把他码在教室后面的铺盖一卷,他从此就告别了读书时代。初三时听班主任说他在郴州的一个煤洞挖煤时被埋在了里面现在想起来还心酸不已。
对教育事业的无悔追求
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坚信:不读书不是不可以生活,但读书会使生活过得更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十年寒窗苦读,最终,在1994年的时候我考上了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我被分到了我们县的一个乡中学,一干就是十五年。
常听人说,人的一生中能遇上一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我就是这么一个幸福的人,因为我在学生时代就遇到了许多好老师。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使我在童年时代就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长大后做一个像我的老师那样的好老师,让我的学生也能像我一样幸福。因此自从当上老师,我就没有半点松懈。由于年轻刚毕业,学校领导给了我一个重任:两个初一班的数学教学并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既然挑起了这个重任,我就该把它做好。于是我除了认真备课外,主要的工作就是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如何管理班级,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一晃三年过去,我带的第一届学生的成绩在全县的毕业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与学生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至今还与几位已为人父、人母的学生保持着联系。现在我已是有十几年教龄的中青年教师了,回顾过去我思绪万千,感受很多。我既有奋斗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既有太多的无奈,又有太多的不甘心;既有取得成绩后的激动,又有得不到理解的失意;既有永不服输的精神,又有废寝忘食后的身心疲惫。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主导我精神的力量是对献身教育事业无悔的追求,是对学生充满爱与责任。
爱生如子的快乐
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师爱是教育的桥梁,师爱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02届我班上一位男生,母亲在他三岁时候就丢下他父亲和年幼的他,父亲从小既当爹又当妈把他拉扯大,可父亲没有固定的职业,有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从小缺少母爱的他上了初中后变得自暴自弃,学习习惯极不好,产生了厌学情绪。经常旷课,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青年交“朋友”,学会了抽烟、赌博、打架。功课除了数学外,都很差。我做了多次的思想工作,一次次苦心策划的转化计划一次次地失败,但我没有放弃,一开始我多次把他父亲请到学校来,但他父亲来了以后就是对他一顿痛打,效果不大。后来从电脑老师那了解到,该生电脑课听得很认真,打字速度较快,又从学生那儿了解到,他毕业后打算开一家电脑店。于是我经常在晚饭后叫上他在校园操场边走边谈,希望他改变自己目前懒散的学习态度,断绝与社会上不良少年的交往,老师等着他成为电脑大亨。从交谈中也了解到,他自尊心很强,他不想让同学知道他是个“没妈”的孩子,不想让老师知道他家境如此糟糕……他觉得社会上的“朋友”十分了解他,不会耻笑他。知道情况后,我千方百计地创造让他获得成功的机会,细心注意他的哪怕一点点的进步,我利用他数学成绩突出的特点,给他找了几个“徒弟”,希望他课外帮助这几位数学特差的同学,他很乐意接受了,且这几位学生在他辅导下,由原来考试二三十分到及格,这不能不说有他的功劳。同时他也不再三天两头逃课,上课也认真了许多,中考时他数学考了105分。我知道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仅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无私地帮助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成长。现在社会五花八门,网吧、电子游戏、不健康的影视、漫画等,这些东西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超出课本知识,学生一旦沾上这些“毒瘾”,成绩肯定会一落千丈。但老师不可能绝对禁止得了,堵不如疏,因此我利用课外时间与他们谈如何处理学习与玩的时间,且把我的QQ号告诉他们,我们可以在QQ上无须面对面地自由交谈。同时我告诉他们如何正确上网。通过这个无声世界的交流,上网打游戏的学生少了,看到学生一个个都变得懂事了,爱学习了,我由衷地感到,给学生多一点爱,自己也多收获一份快乐。
在课改中务实前行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社会人才标准,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广泛吸纳,以满足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需要。基于这种认识,我尝试了以下的做法。
为把握数学教育的实质,我不但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仔细分析学习内容的背景、价值、结构等,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而且重视查阅资料,如上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数学知识,查阅他人对这课内容的教学设计策略,同时反思自己过去对这课内容的教学得失。在此基础上,拟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制订教学方案。要在课堂短短四十分钟内尽量让学生学得扎实,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选择教法,并提高指导的艺术。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我不但注重学习情境教学理论、层次差异理论,而且虚心接受老教师的行为指导,包括相互听课(一般每星期听老教师的课二到三节)、相互研讨,同时注重课后反思,总结得失。旨在尽量使我的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我觉得学习别人的经验,总结自己的得失,是提高自己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需要,更是教师的一种育人责任。
为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布置作业必须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我的做法是:对优秀学生要求课外做些难度较大的练习;对基础差而记忆力又弱的学生只要求理解最基础的知识点,并做些基础练习。这种“因材施教”的布置作业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我的做法是及时、认真,并分析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解。同时,我还注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对数学学习萌发兴趣,从而自觉地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我们置身于春天,万物在阳光下萌生。我一定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分享专家名师的经验,学以恒远,兢兢业业地奉献,踏踏实实地工作,做幸福的教师,实现自己美丽的教育梦想。
第二部分我的研究之旅
问题: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的问题意识
提问——学生的难处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说没懂,当老师问他哪里不懂时,学生却不知道回答,只说我反正就是不懂,我也不知哪里不懂。有时特意创设提问的情境,发现班上几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根本提不出问题。农村的学生,学生不会问、不敢问、不好意思问等,是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这主要包括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两方面的问题。
提问——学生的症结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严重的制约。随着新课程在全国的实施,我们正在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限于教师带着问题去传授知识,而是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基本上还是重点在于“传道、授业”上,至于“解惑”只是教师自己的一厢情愿。其实,问题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起点,是师生做学问的动力,是创新不竭的源泉。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差,不能发现问题,或者发现问题也不敢问、不会问的情况。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对初一、初二学生的问卷抽查和对初一数学部分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当前初中生在数学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意识薄弱
问卷调查发现,极少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提出数学问题,大部分的同学则选择“较少”和“极少”。很多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多做练习题,提高解题速度,在学习方法上最重要的就是上课要跟上老师思路,多看参考书上的解题方法。近一半学生不喜欢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问题,只有在小组讨论中,他们才会试图提出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新看法。由此可见,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是非常薄弱的。
二、心理素质不强
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不提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怕向老师提问紧张得脑袋一片空白,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被同学嘲笑,怕被老师进一步反问、追问等。大部分的同学都有过想到数学问题而不敢向老师或同学提出来的经历。从提问模式上看,主要以学生向学生提问为主,学生向老师提问居其次。还有的学生则由于学习的惰性,遇到问题就退缩或置之不理,希望别人提出相似问题或给出答案,从而影响了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提问方法简单
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却还是有一定规律的。由于原先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把解题看成一种任务,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谈不上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大多数学生都只是以不会做的习题当作问题就是最好的例证。
让农村初中学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课堂让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去解决问题,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数学问题源于学生生活,学生有原有的认知基础,教师所以针对主题图画创设合理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试着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提问方法,时间久了,学生的问题方法和问题意识就能得到培养。
提问——我的教学对策与反思
一、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外角时,我只画了个三角形并延长了一边,然后提问:现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小学时就讲过三角形的角,而我们书上强调内角,请你根据我所画的图,提出你能提出的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问题有如下几个:1.有没有三角形的外角?2.三角形的外角是什么?3.三角形有几个外角?4.三角形的三个外角和是多少?5.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只问三个外角的和?然后带着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我只适时点评和讲解。这节课效果相当好,带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这是在周五的最后一节课上的,对于归心似箭的寄宿班同学来讲,若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是难以达到学习的效果的。
二、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一些技巧。
1.对基本概念的提问
“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毛泽东《实践论》)可见,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要深刻理解、掌握它,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外延提出很多问题来。
例如:函数概念教学“在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我们启发学生至少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变量x必须在某一范围内,那么这个范围是怎样的一个范围?开区间?闭区间?还是半开半闭区间?变量y是否也有范围?
(2)为什么要求x必须是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值,有一点不符合,不行吗?
(3)“唯一”说明了变量x和y是怎样的一种对应关系?可以多对一吗?能否一对多呢?
(4)根据这一定义,函数的形式可以是表格、图象吗?(5)具体判断时怎么办?
(6)下面的两个问题怎么解决?
y是x的函数?
例2.若y=x2,则①y是否是x的函数?②x是y(y≥0)的函数吗?
通过这样启发,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质疑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2.对公式、定理的提问
公式和定理是解题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掌握。为此,可通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我们理解、掌握它。(1)公式、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2)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推导过程中用到了哪些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3)公式是否可逆?能变式应用吗?可以推广吗?(4)在应用时,应注意些什么?可以解决哪些模式的问题?等等。
对例、习题的提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1)探索解法上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①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②似曾见过吗?是否知道与它有关的问题,或能想起类似熟悉的问题吗?③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④能解答问题的一部分吗?⑤用了全部条件吗?⑥是否需要考虑一个辅助问题?⑦能否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可以校核结果吗?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2)变式研究上
变式的方法可以是①变换问题的形式,如将证明题变为计算题;将主观题变为客观题等;②图形变换,就是在题设、结论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③反向变换,就是把题目的“题设”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转化,得到新题;④题设不变,深化结论,也就是保留题设不变的前提下,挖掘新的结论;⑤变换题设,得出新结论;⑥减弱题设,使结论发散等。
例如:在△ABC中,AB>AC,边AB上取一点D,在边AC上取一点E,使AD=AE,直线DE和BC的延长线交于P,求证:BP:CP=BD:CE①多解探索
解法1:过点C作CF∥BD交PD于F,证明略。
解法2:过点C作CF∥PD交AB于F,证明略。
解法3:过点B作BF∥AC交PD的延长线于F,证明略。解法4:过点B作BF∥PD交AC的延长线于F,证明略。解法5:过点A作AF∥PD交BP的延长线于F,证明略。②寻求规律这是一道有关同一直线上有公共端点的两线段比的证明型问题,一般做法是构造如下基本图形,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来解答。
解法1、2就是构造;解法3、5就是构造;解法4就是构造。
③变式研究
变式1在△ABC中,AB>AC,边AB上取一点D,在边AC上取一点E,直线DE和BC的延长线交于点P,且BP:CP=BD:CE,求证:AD=AE。
变式2在△ABC中,AB>AC,边AB上取一点D,在AC延长线上取一点E,直线DE和BC交于点P, AD=AE,求证:BP:CP=BD:CE。
变式3在△ABC中,AB=AC, D、E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AD>AE, ED的延长线交CB的延长线于P,求证:DP:EP=BD:CE。
变式4在△ABC中,AB>AC, D、E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BD=CE, ED的延长线交CB的延长线于P,求证:(1)BP:CP=AE:
AD;(2)DP:EP=AC:AB。
在△ABC中,AB=5,AC=3,AD=AE=2,求BP:CP的值。
变式6在△ABC中,边AB上取一点D,使AD=DB,在边AC上取一点E, DE的延长线交BC的延长线于P,求证:BP:CP=AE:EC。
变式7在△ABC中,AB>AC,点D、E分别是边AB、AC上的任意点,DE的延长线交BC的延长线于P,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PEC∽△PBD,若存在,请作出,并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第三部分我的反思之乐
我的学生我感动
人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动物,我们常常生活在感动之中,每时每刻都有感动存在,今夜静下来,翻阅着自己的心灵历程,生活中那一段段记忆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心底间顿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感动,父母关爱的唠叨,爱人牵挂的目光,朋友祝福问候的短信,同事递来的一杯热茶,累了的时候儿子的捶背……生活中太多太多的故事足以感动我们一生一世。我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也是一个极易被感动的人,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的班主任老师,或许更多一份珍贵的感动,那便是来自我的工作,来自我的每一个学生。
工作十几年了,自从走进教室便和学生有了说不完的故事,也就有了道不尽的感动。十几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班主任比一般任课老师更多一些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更多一些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工作至今,和学生在一起我常常被感动着,时常想起学生从家里给我带来的炒板栗,想起野炊时从山上采摘来的好看的花草,想起国培归来踏进教室瞬间,学生那热烈的掌声,想起离别时他们那不舍的拥抱……每当此时,感动便在我心中荡漾开来!
三年过去了,这样一个故事,却让我备加感动,让我备觉珍贵:那是一个晚饭后的篮球比赛,我不小心把脚弄骨折了,不得不绑上石膏在家休息一个月,两天后我收到了一条短信:老师,我们想你了,你能快点好起来走进我们的教室么?我们需要你!当时没太在意,一周后又收到一条:老师,这一周来,我发现没有你的身影出现在我们教室,没有你的批评响在我的耳边,我竟然是如此的不习惯,老师我错啦,我真的愿意用我的行动来改变自己!我知道他就是我班的胡春来同学,一个缺少母爱而又特别叛逆的孩子,偷摸扒窃,打架扯皮,一个让老师头痛,让同学讨厌的学生。收到这条信息后,我也没抱什么希望想他有多少改变。可我没想到的是,几天后,我们班的英语老师佘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这两周春来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出乎她的意料,认真、积极,而且能主动作作业了。几个班干部周末的时候也来告诉我:老师,胡春来同学,自从你请假后就再也没有在班上捣乱过,而且每天都能主动帮着班干部管理班上的纪律,他说要比你亲自管理还要好,让老师康复后走进教室有一个新的收获和感动。一个月后,我看到了他的改变,也收获了真正的感动。
这是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或许我们身边调皮生不少,真正能改变的也不是很多,但春来同学真真切切地变了,而今他已经是一个体育院校的本科生了!这么一个当时人人讨厌的调皮生能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大学生,怎能不让人高兴?作为一名老师感动并不需要太贵重的礼物,也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难舍的拥抱,一句朴实的毕业留言,都足以让我感动。学生不是无情物,老师与学生之间感动的故事还会一届又一届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