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习是不需要教的:发现与解放的教育
36398000000009

第9章 善学会学:自主学习的规律与策略(1)

上课:整个学习过程的最重要环节

上课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重要环节。

预习、复习、作业等环节都是围绕着上课这一环节展开的。学会听课是搞好学习的关键,是孩子提高、成长、发展的关键。

要想学习好,首先要提高课堂效果。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知识、能力、品德、思想发展的最佳时期,是孩子全面发展,走向成年,为一生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

如今,孩子每周一般都有30多节课,每年要上课40多周,可以说,一个人整个青少年时期的最佳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关注课堂,向课堂要效益,注重课堂时间投入与效果产生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每一位父母首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孩子时间观念不强,时常浪费时间的现象,有位母亲特意给孩子算了个账:假如工作一个小时可以挣30元钱,以一节课分神7.5分钟算,一天8节课共分神60分钟,如果用这点时间去工作,一天就能挣30元,一个星期挣150元,那么1年呢,甚至整个小学至中学的9年呢?虽然这样计算不太科学,但用这种量化的方式给孩子计算时间,通常能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分量,感觉到时间的价值,领悟到“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的真正含义。

我们来看看上海奉贤县南桥中学初三(5)班翁理勒同学写的一篇名为《抓紧课内四十五分钟》的文章。

课堂内45五分钟,对每个同学来讲都是公平的。可是,一堂课下来,听课同学的收获却是不一样的,有时差别甚至很大。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课堂内45分钟的认识和态度不同。有些同学认为,课堂内的45分钟主要靠老师,自己学习的关键是在课外多多用功,因此,他们在课堂内的45分钟里,往往采用被动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表面看起来很用功,课外的分分秒秒都抓得很紧,甚至连正常的体育活动也不参加,但是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学习效率是很低的。因为我们现在的自学能力还很差,而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忽视课堂内的45分钟,把学习重点放在课外,往往得不偿失。在这方面,我自己就有很深的体会。过去,我不重视课堂内的45分钟,自己上课前预习了一遍课文,就觉得全懂了,上课常常开小差,结果,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后来我改正了自己的这个毛病,对老师课堂上讲的每一个问题都仔细分析、认真思考,并积极举手发言,一堂课下来对上课内容的印象特别深,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强调抓紧课堂内的45分钟,并不是说,就可以忽视预习和复习,预习能对上课的内容先做一个了解,复习则能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这两方面都是为上课服务的,所以它们同样是很重要的。

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分投入就应该有一分回报,这才是成功的投资。孩子上课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有那么多热心教师的指导和众多同学们的互动和帮助,还有好的学习环境及现代化设备,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上好课,提高学习质量。

要让孩子认真听课,还要引导他们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投入与付出,珍惜老师的热情和指导。今天的教师,都是经过考核和选拔后任职的,他们都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为了把课教好,他们通常要阅读很多资料;为了把课讲得生动,他们要花几周乃至几个月制作现代化多媒体课件……所有种种,都是为了孩子能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父母率先尊重知识、尊重老师,孩子才能从心底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

现实中,有些孩子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连带着也不喜欢听这位老师讲的课,上课时东张西望,无所事事,甚至带头起哄,让很多老师和家长头疼。针对这种现象,山东一位父亲的经验值得父母们好好揣摩。

这位父亲的孩子叫王伟,他总是自以为很聪明,认为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物理老师没资格教他们,从心底里瞧不起老师,于是课堂上不是自己学自己的,就是开小差。后来父亲就找来孩子,跟他说:“孩子,我知道你很聪明,从现在开始,你可以不上这老师的课,但你要回去考单元测试,若考得好,以后就可以不听这个老师的课;若考不好,就要乖乖地听讲。”听父亲这么一说,王伟乐极了,马上就不上这老师的课了。可等到单元考试时,他成绩下滑了,而且滑得很厉害。从此,王伟认识到了老师指导的重要性。

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每堂课前都会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安排合适的教学过程。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学得更扎实,使课堂更活跃,他们的热情和付出应该得到尊重。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上课时孩子表面都一样,内心的差别却很大。

阶梯式学习法创始人程鸿勋教授指出,有的孩子上课很热情、思维积极、活跃;而有的孩子上课傻呵呵的,态度懒散,思维简单。时间长了,结果会很不一样。可以说,孩子在学校期间,会出现知识、能力、品德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包括其素质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孩子长期上课参与水平不同造成的。

程教授把上课学习状态分成五级,并制定了详细要求。他扼要地介绍了各级的主要要求。

一级叫“跟着上课”。

上课时,孩子简单地听,被动地抄着笔记。当然,能跟着听懂一些知识,也算不错了,但这样上课,劳动量很小,一点都不累,是待着。

现在有很多孩子,包括一些父母和教师,还不了解这样跟着上课,这样过分老实地上课是低水平上课,是学习不能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级是“懂记上课”。

为了适合孩子理解,就叫“懂记上课”。主要有以下两个要求:

一是要积极思考。学习主动的孩子有时上课因为思考脸都热烘烘的,下课必须出去休息一下,学习好的孩子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上课思考不思考,是否积极思考问题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上课积极思考。

二是在听懂的基础上有意记忆,课下能复述出课堂的主要内容。孩子现在上课的记忆问题很大,有的孩子找老师补课,问他上课情况,别说具体内容,就连老师讲的题目都不记得,这样的学习是不会效果的。记忆既是人的思维基础,又是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孩子正处在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大有潜力。所以,一定要加强有意记忆和课后复述。

三级是“联想上课”。

它也有两个要求:

一是要积极思考,展开联想。调查表明,目前不少孩子上课很少联想,甚至不联想,学得很“死”。因此,孩子上课一定要多想,想得越多越好,甚至充满幻想。

二是要主动积累经验。有的老师上课讲经验一套一套的,而孩子主动性不够,检查发现,教师讲的好经验孩子吸收得很少。

带过毕业班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地说,学生不积累经验,经验不形成系统,就谈不上能力的发展。孩子主动积累经验,是形成和增长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级是“多得上课”。

有三个要求:

一是培养概括能力。一个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能用几句话概括其本质,是有能力的表现,也是有作为的人的必备素质。概括能力是怎样得来的呢?教师上课时讲的很多,孩子必须从中提取出主要意思,这就是获得概括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父母若能配合老师,指导孩子有意识地这样努力,概括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是让孩子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上课。善于逻辑思维就多推理,善于形象思维就多想象。孩子发挥特长上课,既愉快又容易取得成绩,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何乐而不为?

三是努力扩大课堂收获。帮助孩子用心扩大课堂收获,比如老师的哪个字写得好,哪句话讲得精辟等,都应该留心学习。

五级是“专论上课”。

它也有三个要求:

一是孩子对知识有“超前兴趣”。要求孩子有自学的能力和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应鼓励孩子们先学一步,如果能从父母、亲戚、相识的人那里得到帮助,能在网上收集相关信息更好。孩子学过了再去上课就会发现,最基础、最扎实、最系统,对他们帮助最大的还是课堂。实践证明,达到自学程度的孩子,上课更专心,也更虚心。

二是能形成知识专题或结合社会实践的专题,进行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从而促使孩子走向高水平的研究性学习。

三是讨论时要善于交流,热爱集体,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式学习。

既然上课占据了一个人青少年时间的主要部分,上课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部分,那么,就应该激发青少年整体的生命活动,提高学习生活质量,全面发展。孩子是否充分利用课堂提高学习质量呢?就要看他们在课堂上的六个“是不是”:

是不是提出了更多的为什么,对学习充满好奇心、充满渴望?

是不是对知识积极思考,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把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系统、更有利于自己掌握?

是不是积极讨论发言,进行了更广泛的参与,发展合作精神?

是不是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了更丰富的思想和理想?

是不是对所学的东西更感兴趣,对学习产生了更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求?

是不是对自己及周围的人和事有更深刻的看法和感受,对自己的发展更有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向上的人格?

上课认真听讲是学习好的重要一环,这是很多父母已经深刻认识到了的问题,所以才会有许多父母私下找到老师,要求老师课堂上多提问自己的小孩,以促使孩子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听老师讲课,以免孩子因没有约束而胡思乱想、做小动作。诚然,要求老师多提问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点压力,不失为一种促使孩子认真听讲的好方法,但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不可能每一个孩子都能顾及到。光靠这种外在压力把孩子的心拉回教室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应引导孩子从内心深处主动认真地听课,培养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重视课堂,重视老师讲授的习惯。

为了保证孩子能认真听讲,父母需要给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我的建议是:

帮助孩子明确上课的意义。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做某件事情有意义,才会有动力去完成它,努力把它做好,才会真正把事情做好。只有孩子明确了上课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才能排除一切干扰,认真听讲。

帮助孩子做好上课准备。在小学低年级,孩子忘了带课本、忘了带笔等事情时有发生。没有带这些学习用具的孩子,通常都害怕老师发现而被责怪,因此上课时心惊胆战,大部分时间都在思量着怎么瞒过老师,若老师果真发现时如何回答,等等,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应付老师上,要想认真听课那是不可能的了。父母要帮助孩子做好上课的准备,提醒他们带齐学习用具,保证他们能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课堂。

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一些学习好的孩子,都有很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8~9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得好了,孩子的体力和精力就恢复得好,就会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每天的学习生活。孩子的自制力比较低,有时候会因为看电视剧、球赛而不愿睡觉,以致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课时昏昏欲睡,无法集中精力听课。父母要做好监督工作,保证孩子能按时睡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积极恢复体力。

督促孩子吃好早饭。早晚饭间隔约12个小时,早上起床时已经是空腹了,如果孩子不吃早饭或吃得很少,到上午第三、四节课时,就已经空腹十六七个小时了。这时身体和大脑都处于营养缺乏状态,出现饥饿感。在营养不足情况下,大脑很难积极活动,课堂上表现出懒散、迟钝,严重时还会出现心慌、多汗等症状。因此,父母可以亲自给孩子准备早餐,如果实在没时间,也一定要督促孩子买早餐,要多吃蛋、奶、肉等食物,补充脑力劳动所需的蛋白质和脂肪。

预习:长期坚持自学的核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有个了解,有个准备(计划),这样就会取得好的效果,容易取得成功。学习也一样,预习就是听课的前奏和准备,是成功学习的起点。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先预习后上课。坚持预习,等于抓住了坚持自学的核心。

预习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孩子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一些低年级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年纪还小,而且小学低年级的学习科目少,内容也较简单,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下了课做少量的作业就可以了,预习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说明家长并没有认识到预习对于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

还有一些父母心疼孩子,看到孩子每天做作业到很晚,就自作主张把预习这个重要的环节去掉了,每天等孩子做完作业后就催着他们上床睡觉,美其名曰会休息才会学习,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学得轻松一些。殊不知,父母的好意不仅不能让孩子学得更惬意,反而使得他们上课听不懂课,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越学越费劲,最后连学习的兴趣也被磨灭了。

陈鸿勋教授从小家境贫寒,但他始终注重培养预习的习惯。长期的坚持,让他觉得书中的知识非常有趣,有一股劲在催着他试图把它们都弄明白,以此获得快乐。因此,刚上初一时,他就用一分分积攒起来的钱把初中三年的书全买下来,摆放在床头,抽空就翻阅一下,就盼着快点学方程,快点学物理、化学……由于这种超前兴趣,他对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从知识、从心情上做好上课准备,上课时对老师讲的内容也更感兴趣,学得更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得学习更加主动、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