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认为,只有掌握了人才资源,事业才有发展的希望,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求才。他根据不同对象,利用不同方法或结以交情,或待之以诚,或激之以情。他每到一地,都广泛寻访,招揽当地人才,在江西、皖南、直隶等地都曾这样做过。他幕僚中的王必达、程鸿诏、陈艾等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与捻军作战期间,曾国藩在其所出"告示"中还特别列有"询访英贤"一条,以布告远近:"淮徐一路自古多英杰之士,山左中州亦为伟人所萃。""本部堂久历行间,求贤若渴,如有救时之策,出众之技,均准来营自行呈明,察酌录用。""如有荐举贤才者,除赏银外,酌予保奖。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乱,生民或有苏息之日。"薛福成就是在看到告示后,上《万言书》,并进入幕府,成为曾国藩推行洋务的得力助手的。
曾国藩与人谈话、通信,总是殷勤询问其地、其军、其部是否有人才,一旦发现,就千方百计调到自己身边。他幕府中的不少幕僚都是通过朋友或幕僚推荐的。吴汝纶是方宗诚推荐八幕的,凌焕是刘星房推荐的,赵烈文是周腾虎推荐的,李兴锐是帅远鲁与李竹捂二人推荐的,李善兰是郭嵩焘推荐八幕的,张文虎是李善兰推荐的,容闳则是李善兰、张斯桂、赵烈文三人推荐的,向师棣是严仙舫推荐的。
为了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免因自己一时言行不慎或处事不当而失去有用之才,曾国藩力克用人唯亲之弊。同时,自强自励,"刻刻自惕","不敢恶规谅之言,不敢怀偷安之念,不敢妨忌贤能,不敢排斥异己,庶几借此微诚,少补于拙"。从其一生的实践看,他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曾国藩周围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幕府之盛,自古罕见,求才之诚,罕有其匹,事实证明其招揽与聚集人才的办法是正确和有效的。曾国藩于一八五二年初出办团练后,即开始物色人才,罗致幕府。后随战事日益发展,湘军的日益扩大,幕僚越来越多。幕僚容闳追述湘军安庆大营的情况说:"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中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怀其目的而来。"及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学家无不毕集。"曾国藩用人不仅人数多,而且地域广泛。他的用人原则是:官员、乡绅并重,江两、江北的人都用。他的幕僚,就籍贯来说,八十九人中,湖南籍二十一人,占第一位;江苏籍十七人,占第二位;安徽籍十六人,占第三位;
浙江籍十人,占第四位:其余四川、贵州、广东、湖北、江西诸省无不有人入幕。
其人员分布,共达九省。就出身来说,上至进士、举人,下至诸生、布衣,等级不一,均为座上之客。就人缘来说,既有曾国藩的同窗同年,乡亲故旧,也有曾国藩的门生弟子,还有一些则"识拔于风尘"。就特长或职业而言,突破了古代幕府中的幕僚多为办理文书、刑名、钱粮的人员的"实务性"框子,更多出谋划策,从容讽刺,招勇领军,指点州牧的"政务性"人员。
曾国藩同其幕僚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互慕、互助和相互影响三个方面。首先,他们双方都有相互结合的愿望,可以说是一种相互倾慕、相互追求的关系。
曾国藩认为,远而言之则天下之兴亡、国家之强弱,近而言之则兵事、吏事、文事之成败利钝,无不以是否得人为转移。他多年爱才如命,求才著渴,为吸引和聘请更多更好的幕僚尽了很大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他于率军"东征"之始,即号召广大封建知识分子奋起捍卫孔孟之道,反对太平天国,盛情邀请"抱道君子"参加他的幕府。
由于曾国藩精研百家,兼取众长,早在青年时代即以"道德文章"名满京师,称誉士林;加之其后出办团练,创建湘军,"战功"赫赫,威震天下,受到不少士大夫的崇拜。由于清王朝政治腐败,等级森严,满汉藩篱未除;
加以取士不公,仕途拥塞,遂使一大批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空有一片"血诚",满腹才华,而报国无门,升发无望,不得不千方百计地为自己另外寻求政治上的出路。
有的知识分子非但升发无望,且身遭乱离之苦,徙无定居,衣食俱困,亟须庇护之所,衣食之源。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既无升官发财之念,亦无饥寒交迫之感,甚或已是学问渊博,名满士林,但却仰慕曾国藩的大名,以一与相识为幸,一与交游为荣。所有这各类人物,他们闻曾国藩能以诚心待士,破格用人,便纷纷投其麾下,入其幕府。
曾国藩同幕僚之间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助关系,幕僚们助曾国藩功成名就,曾国藩使幕僚们升官发财。多年来,幕僚们为曾国藩出谋划策、筹办粮饷、办理文案、处理军务、办理善后、兴办军工科技等,真是出尽了力,效尽了劳。可以说,曾国藩每走一步,每做一事,都离不开幕僚的支持和帮助。如镇压太平天国一事,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并不是靠他一人之力,而是依靠一支有组织的力量,其中他的幕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西汉初年刘邦在向诸将解释为什么张良足不出户而封赏最高时,曾把战争比为狩猎,以猎人喻张良,以猎犬喻诸将,称指示之功胜于奔走之劳,诸将为之悦服。而在安庆、江宁两役中,曾国藩的幕僚则不仅有指示之功,尤有筹饷之劳,可谓功兼张(良)萧(何)。一八六○年六月至一八六四年六月,四年之中曾国藩报销军费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厘金与盐税。这笔巨款主要靠幕僚筹集,没有它湘军早已饥溃,何成功之有?至于曾国藩刊行《王船山遗书》和《几何原本》等重要书籍,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等,都离不开幕僚们的支持。否则,他很难挣得洋务派首领的地位。
曾国藩对幕僚的酬报也不薄。众幕僚八幕之初,官阶最高的是候补道员,且只是个别人,知府一级也为数极少,绝大多数在六品以下。他们有的刚被革职,有的只是一般生员,还有的连秀才都不是,而数年间,红、蓝顶戴纷纷飞到他们头上,如果没有曾国藩为他们一保再保,是根本不可能的。
曾国藩求才的方法中,有一个比较特别,那就是他善于利用人才的相互吸引,以求"得一而可得其余"。曾国藩说,求才"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得其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曾国藩以青蚨子母相依不离,家雉能招致野雉,比喻在求才时须注重人才互相吸引,使之结伴而来,收"得一而可及其余"之效。
曾国藩通过千方百计地求才,最终导致了其事业的成功。薛福成就曾感慨地说:"凡事都要靠人才才能成功。才学高的人必定能任用贤才,并因而使自己的成就更加伟大。推而广之,能将天下的人才合于一处,这样就可以平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