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和我国文化产业先发地区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渭南,如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竣的历史性课题。
一渭南市文化资源及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文化产业的基础是文化资源。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需要这个城市文化资源的支撑。文化资源有哪些?这是发展文化产业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也是我们思考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出发点。
渭南有宇富的文化资源,堪称华夏之根、文化之源,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讲,我们也就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1.山水文化渭南地处华山脚下,黄河之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这里聚居、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以华山、黄河湿地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2.名人文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帝王将相、圣贤名士、能工巧匠等历史人物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史也即人史,更是名人史。渭南可谓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名人灿若星辰,“字圣”仓颉、“史圣”司马迁、文人名士白居易等古圣先贤为创造、传承中华文化起了极大作用。系统挖掘整理历史名人的资料已经成为丰富渭南文化内涵、发展文化产业的内在要求。
3.古迹文化不同时代的历史名人在渭南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和传说,通过现存的名胜古迹使我们得以了解并享有历代先人创造的文明成果,发思古之幽情,立进取之雄心。“三圣”西岳庙、司马迁祠墓、仓颉庙、桥陵、党家村古民居、两周古墓群、丰图义仓、魏长城遗址等不同朝代、不同种类的历史胜迹,是我们发展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其修复完善、充实内容、逐步开发已经成为发展渭南文化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4.非物质遣产文化渭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既有传统的表演艺术,又有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如富平的老鼓、韩城的行鼓、潼关的古战船、华阴的老腔、合阳的提线木偶,又如皮影雕刻、陶瓷制作、石刻、剪纸、麦秸画等。这些遗产大多是渭南独有,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其在保护的同时进行可持续性开发,值得我们大做文章。
近年来,渭南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建设“特色旅游名市、文明绿色新市”,公共文化设施得到加强,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新闻传媒业和民俗文化业为骨干,门类较齐全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市以“山水生态”、“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品开发快速发展,先后完成了华山、洽川、司马迁祠墓、桥陵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韩城元代建筑、白水仓颉庙、华县少华山等历史人文和山水景观正在开发建设。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围绕文化旅游业,积极开发皮影雕刻、石刻、陶艺制作、剪纸、麦秸画等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企业33家,年产值亿元以上。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力度加大,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文化产品快速发展。如华县皮影把演出、传承与雕刻相结合,全县从事皮影雕刻艺人800多人,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皮影演出不仅在西安大唐芙蓉园常年表演,还先后走出潼关在国内十多个城市和欧美各国演出,被命名为“陕西民间艺术皮影之乡”、“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富平陶艺村已形成陶艺制作、交流、科研教学、生态观光等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带动旅游收入万余元,被命名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华阴老腔唱响了全国,潼关古战船、韩城行鼓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晚在“鸟巢”进行了表演。
二制约渭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是产业规模较小,渭南的文化产品种类不少,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500余家,但上规模的非常有限,致使市场竞争力缺乏。
二是国有文化经营单位举步维艰。由于受传统文化体制的束缚,曾主导文化市场的国有、集体文化单位基本上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除广电、报社等行业外,其余单位职工基本依靠财政补助和打工为生。
三是文化基础设施滞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主要靠政府投人,由于我市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四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渭南文化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体制、机制、投入、人才等多种因素制约,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文化、文物、旅游统筹发展不相协调,文化搭台唱不响主旋律,文物亮相没有馆藏展示,旅游引导没有精品项目留客。除华山自有品牌外,全市众多的名胜古迹,人文资源因为缺乏大思路开发,大手笔策划,大项目包装,大宣传推介,因而是听着极好,看后失望,吸引不了大客商投人,因而也形成不了文化旅游的大产业集群。
五是文化产业多元投资体制尚未形成。受传统观念和体制影响,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政府投人,投资渠道单一。集体及民营文化企业主要从事文化用品及相关产品生产与销售,而在文化服务领域,则主要局限在大众娱乐业等少数下游领域以及部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同时由于绝大多数文化企业属国有企业,其中一部分是事业型单位企业运作,社会资本投资很少。
六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本土以外的市场拓展能力。·
三发展渭南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渭南的文化产业目标应是: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强形成以传媒广播、演艺、文博、工艺美术等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群;做大做强民间工艺制作基地,扩大其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充分利用渭南的名人、名山、名居、名景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皮影文化、陶艺文化、秦剧文化、老腔文化、锣鼓文化等文化品牌。
1.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推进文化“经济化”
文化创新是文化活力、彰显文化魅力、永葆文化生命力的根据所在,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是要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有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二要积极推动文化体制创新,大胆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转变职能中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整合资源,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推动的多种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和劳动保障三项制度改革,探索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三要积极推进文化投人机制创新。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发展股份制、民营及个体企业,依托现有的骨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集团,培育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2.整合资浠,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把历史人文资源和山水资源有机结合,依托华山景区管委会组建文化旅游集团,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实行企业化经营。将华山、少华山、沿黄待开发区域文物古迹纳人整体规划开发,形成“山、水、圣、陵”三至五日环山沿河观景访贤精品旅游新品牌。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体,打造包括民间艺术、皮影、雕刻、陶艺、美食等各类经济题材项目和旅游新品牌。积极推进祖庙的全面修缮、修复并以此为龙头,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项目;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利用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建筑(如党家村等)建立一批专题博物馆,形成系列博物馆大网络。把文化旅游与演艺、影视文化结合起来,通过整理、编排如“华山魂”等东府民间歌舞、传统习俗等,充分展示绚丽多彩的文化旅游,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形式,将关中东部浓郁的民俗风情,强烈的生活情趣,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将渭南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省内外组织的一些博览会、推介会,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展示给客商和游客,提高渭南的知名度。
3.实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做大民间文化产业加强对老腔、皮影、陶艺、石雕以及各种锣鼓、民俗等无形文化遗产的挽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同时实现工艺性产业链向价值性产业链转变。培育并依托民营和股份制文化企业,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促其提高产品的研发能力、扩展市场的开拓能力以及品牌的营造能力,产品的售后服务能力,形成东府民俗文化产业群。
4.以文化产业为枢纽,带动文化公益事业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投入,同时利用文化公益事业长期积累的资源,从人才和物质技术基础等方面培育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外部支持和内在动力,提供产业化运作示范,从而带动和促进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
5.精心策划文化创意活动,提升东府文化影响力渭南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应有大思路谋篇布局,大手笔策划开发与建设。政府作为文化产业制度的主要设计者,重点在于创造一种社会环境,在文化基础设施、法治环境、资金支持等方面有所作为,发挥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协调作用,聚拢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的人才、资本、物力、技术形成统一规划和战略。打造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以华山、仓颉、司马迁为符号,精心组织策划“华夏之根、文化之源”耐,以梁岱村两周古墓群和《诗经》原创地为符号,举行“黄河文化”论坛,扩大渭南在中华文化中的影响力。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为符号,举办各种文化会展,彰显东府文化的魅力。走“文化创意产业”之路,实现从文化资源优势到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的过渡。
6.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场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文化产品的消费构成和市场近、中期需求,选准近期发展的突破口。既要大力开发能够满足本地人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要着眼于开发满足外来客人的文化消费需要,逐步拓展外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