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报告集
36658200000135

第135章 陕西省文化资源发掘和产业化发展建议(1)

自从2002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正式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并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以来,无论是国家主管和相关部门,还是各个省市自治区,都将文化产业提到了战略的高度。这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文化与经济的不断融合,以及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也使得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又用了近10分钟的时间论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问题。十七大报告中还频频出现了“文化创造活力”、“文化软实力”、“文化权益”、“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等关于文化的新名词。这也意味着,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我国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不仅来源于我们的重视和努力,也依赖于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我们对文化资源的开发。

-文化资源及其开发

在2004年4月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里对文化产业进行了这样的定义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化,通俗地说就是开发文化资源,通过文化生产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向受众销售,从而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过程。

我们所说的文化资源,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证据,是不同地域、不同人种、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具体地说,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是文化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资源,自然的和社会的文化资源。万里长城是文化资源,“孔孟之道”是文化资源;潍坊风筝是文化资源,制作风筝的传统技艺同样也是文化资源。历史古迹、文物、民间艺术、建筑、戏曲、民风民俗、地区特产、文学名着、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等,都是文化资源。不难看出,文化资源涵盖的领域相当庞大,它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历史性的作用,是评价社会和民族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而在文化经济的范畴里,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便没有了“材料”,那么一切便无从谈起。而且,即使有了优秀的文化资源,同样还需要谨慎负责的开发态度、巧妙的开发构思和合理的开放方式。

从广义上讲,文化资源具有传承性、增值性、非独占性、区域性、稳定性、多样性等特点。但从狭义上讲,这些资源也因其存在形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如历史古迹、文物等以实物形式存在的文化资源,一旦毁坏则无法再获得,具有不可再生性;相对来说,以抽象形式存在的精神文化资源则是可再生的,例如“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诠释,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因此,我们在对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时候,就要针对文化资源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手段。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对哪种类型的文化资源,我们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原则,以集约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进行开发利用,这样的文化资源开发才能回归到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本意上来。

二陕西文化资源的发拥

1·陕西省文化资源类型考察前面说到,文化资源根据其不同特点还可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自然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可再生文化资源和不可再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文化资源等等。那么陕西省都有哪些类型的文化资源呢?

陕西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大省,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地域风格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拥有许多值得开发和利用的文化资源,可供开发项目类型众多,前景十分可观。陕西的文化资源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自然风景名胜资减陕西依托着秦岭山脉,拥有众多绮丽的自然风景资源。举世闻名的西岳华山、秀丽的秦岭主峰太白山、骗山风景区,以及八百里秦川、黄河壶口瀑布、陕南秦巴山地、黄土高原地貌等等。目前省内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自然保护区5处,森林公园15处,地质公园3处,历史文化名城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9处,自然保护区17处,森林公园39处,历史文化名城11个。

历史古迹、文物及历史文化资浠陕西境内地上地下共有文物点3575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个,省级307个。全省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03座,馆藏文物60多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21件(组),文物数量列全国之最。而积淀在这些历史名胜和文物身上的,则是十三个朝代的千年沧桑,所以在这里有不胜枚举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供人世代品评。

民俗民风及传统手工技艺陕西人民自古以来就拥有纯朴自然的民风、率真奔放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得陕西人民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如节庆习俗,传统手工技艺:剪纸、泥塑、面塑、木偶、刺绣、皮影制作等。

民间文体活动主要指陕西民间世代相传的娱乐和体育竞技活动。陕西的武术、秧歌和各种鼓类竞技,都是群众非常喜爱的文体活动。有陕西红拳、延川大秧歌、洛川老秧歌、安塞腰鼓、壶口斗鼓等。

地方戏曲和乐舞、音乐艺术陕西戏曲艺术是中华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陕西民众中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陕西戏曲种类较多,主要有秦腔、眉户曲子戏、灯盏头碗碗腔、商洛花鼓、弦板腔和华阴老腔等等。陕西的乐舞艺术主要以唐乐舞最为着名,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是我国历代歌舞之最。而陕西的民间音乐更是拥有比乐舞还要悠久的历史。先秦的《诗经》,其中“秦风”、“豳风”就是春秋时期陕西地域的民歌。经过历史的传承和劳动人民的创造加工,陕西音乐形成了多种形式,有西安鼓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西山民歌、陕北民歌、紫阳民歌和商洛民歌等。

特色饮食文化陕西的饮食文化得益于陕西悠久的历史文明、纯朴的民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从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石头馍”开始,陕西饮食经过历史的洗礼,吸纳了本地、外域以及民族的饮食文化精华,从原料、口味、烹饪技法、饮食礼节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无论是陕菜还是风味小吃,都受到人们的喜爱。陕西还拥有一批极负盛名的饮食老字号,如西安饭庄、同盛祥饭庄、德发长饺子馆、德懋恭水晶饼、贾三清真灌汤包子馆等。

革命文化资濂在中国近代革命史进程中,陕西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而陕北的延安,更被称为“革命圣地”。在全省范围内,有革命老区的县(市)共55个,占县区总数的51.4%;老区面积达1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0.5%;老区总人口1714.9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6.6%。红色革命给陕西留下了许多革命历史遗址、文物、纪念馆和珍贵的革命精神。

少数民族和宗教文化资滹在约三千七百多万陕西人口中,共有54个民族;并且,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着名教派都能在陕西找到。宗教和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都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当代文化资濂陕西不仅有历史,也有现代。无论是在文学、书法、美术还是在影视创作方面,当代陕西都有一批享誉中国甚至世界的人物和作品。而教育资源的雄厚,也使得陕西当代文化人才辈出,文化科研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2.陕西文化资源开发现状陕西省文化资源之丰富无需多言,其中出名最早的莫过于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长久以来,陕西都靠着自己的几个“王牌”名胜开创市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确有不少成就。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加深,人们的观念和眼光也随之有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产业化的大潮淹没了全世界,文化产业人都在迅速寻找和创造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的“文化扩张”、韩国的“文化强国”战略大举“进犯”我国,从中国人对美国、韩国文化的热爱和习以为常的态度足见他们文化产业的成功。这充分说明在信息化时代,以文化和传播为核心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国内方面,上海、江苏、湖南和河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在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所带来的文化产业的繁荣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政治影响力也随之提高。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陕西的文化资源开发情况如何呢?

估价一顺应发展趋势,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振兴,取得了不少成绩。在认识到文化产业对经济和文化影响力有巨大促进作用之后,陕西省也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形式发展文化产业;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也有了新的举措。

首先,陕西省依托原有的开发基础,采用新的手段和形式,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法,使人们原本都熟悉的文化资源焕发出新的光彩。例如西安临潼区的着名景点华清池近年来就有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华清池虽然名气大,但去过的人都知道,那里仅仅是以观赏为主的景区,游客进去转上一圈,听听导游讲讲杨贵妃的故事就算“到此一游”了。进入新世纪,华清池景区果断进行了改革,不但将原有的“唐御汤遗址”、“九龙湖”和“长生殿”等景点进行了整修,还在2005年向西扩展了近3万平方米,新建成了“芙蓉湖风景区”;同时,华清池所属的陕西旅游集团公司还斥资亿元精心打造了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以我国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为改编蓝本,以华淸池的山水实景为舞台基调,结合先进的声、光、电科技手段,配以精美的服装、道具,优美的乐曲以及高质量的演员表演,将历史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于华清池,场面美轮美奂,让人过目难忘。可谓是历史和现实、文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和谐交融,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学底蕴,是对华清池文化资源深度挖掘的重大成果。(长恨歌》一经演出便获得了成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华清池景区相关的文化产业策划人员还不失时机地举办了“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探索与创新高端论坛”,国内文学界、音乐界、舞蹈界、策划界以及评论界的许多专家和学者来到华清宫,从《长恨歌》说起,对华淸池的文化资源开发、陕西乃至中国文化产品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讨,进一步扩大了华清池的影响力,也为资源的更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大型文化主题产业区的建立和品牌化,也给陕西的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带来勃勃生机。

西安曲江新区便是陕西文化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西安曲江新区,原名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93年批准设立的省级旅游度假区,2003年7月经西安市政府批准,更名为“曲江新区”。曲江新区是陕西省旅游产业化战略进程中的重大举措,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以闻名中外的大雁塔和曲江皇家园林遗址为中心,近期规划面积15.88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曲江文化源远流长,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时1300年之久,是中国古代园林及建筑的集大成者。作为皇家园林,曲江建有芙蓉园、紫云楼、杏园、汉武泉、青龙寺、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等。所以区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及现代都市文化的荟萃之地,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曲江新区以唐文化为主要基调,先后开发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等系列主题园区,还兴建了曲江海洋世界等拥有时代特色的游乐园区,用陕西特色“唐文化”资源吸引了中国和世界的目光。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曲江新区接待游客1327万人次,较2007年上半年增长约30%,旅游综合收入3.23亿元人民币,较2007年上半年增长41%。在全国旅游业受到雪灾和地震影响的情况下,曲江新区还创下如此骄人的成绩,不能不说是对文化资源有效挖掘利用的成功尝试。